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浅析艺术歌曲的民族性音乐元素 精品

最新-浅析艺术歌曲的民族性音乐元素 精品

最新-浅析艺术歌曲的民族性音乐元素 精品
最新-浅析艺术歌曲的民族性音乐元素 精品

浅析艺术歌曲的民族性音乐元素

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至今,以独特的表现内容、结构形式以及抒情手法,成为我国声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艺术歌曲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正是由于这些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使中国艺术歌曲拥有了民族音乐艺术魅力。

文章分析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从音乐创作的角度,对中国艺术歌曲中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发掘优秀民族音乐艺术的精华。

中国艺术歌曲;民族性音乐元素;民族曲调;调式与和声;伴奏艺术歌曲作为一种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外来音乐体裁,以丰富的表现手法、独特的艺术形态以及高雅的音乐内容,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艺术歌曲在借鉴和吸收外国艺术歌曲精华的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元素,对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从由青主创作的中国第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到萧友梅创作的《问》《南飞之雁语》以及黄自的《花非花》《玫瑰三愿》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国艺术歌曲不断发展,出现了一批以反帝反封建,要求民主科学、个性解放为主要内容的优秀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发展,许多优秀的作曲理论与音乐书籍被引入国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

与此同时,作曲家在创作中积极运用中国民族性音乐元素,从而创作出许多民族风格鲜明的艺术佳作。

如由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尚德义的《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新的艺术思想与艺术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进入到空前繁荣的阶段,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富有才华的作曲家与优秀的歌曲作品,如改革开放初期,由罗忠镕创作的《涉江采芙蓉》《黄昏》,进入21世纪后由印青创作的《江山》《走进新时代》等。

作曲家将多样化的作曲理论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使艺术歌曲的作曲技法和题材内容等在表现手段上更加多元化。

中国艺术歌曲永恒的民族魅力与作曲家对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有着必然

的联系。

不同时期的作曲家,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使艺术歌曲与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从而创作出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二、民族性音乐元素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一民歌曲调的运用运用优秀的民歌曲调进行创作,成为中国艺术歌曲对民族性音乐元素运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拥有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尤其是各民族的民歌,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音乐基础。

在民歌曲调的运用上,有的艺术歌曲直接采用民歌旋律,并配上钢琴伴奏创作而成;有的则是借鉴了民歌的特点。

这些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使歌曲表现出一种民族情感,表达了作曲家的民族情怀。

如由丁善德创作的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玛依拉》、瞿希贤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牧歌》,以及黎英海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小河淌水》。

这些从民歌曲调中提取音乐素材的艺术歌曲,以鲜明的民族色彩深受人们喜爱,成为音乐会上的经典曲目,是我国民族音乐中宝贵的艺术财富。

二调式与和声的运用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作曲家对于调式调性的运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

在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中,作曲家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并将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得日趋成熟,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风格。

在许多中国艺术歌曲的调性上,无论是单一的还是复杂的调性布局,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

作曲家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调式体系的同时,将我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体系融入到作品中,既继承了西方作曲技法中的规范,又对民族风格进行了发扬,从而赋予了中国艺术歌曲鲜明的民族特征。

在早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就有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尝试将五声调式运用其中,如青主、萧友梅、赵元任等。

贝多芬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元素

贝多芬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元素 贝多芬是跨越两个世纪,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巨匠。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充分反映了前辈的成就,诸如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因素与巴赫深邃的哲理性和宏伟的气魄。如果从音乐风格的历史演变来看,他的创作从形式、体裁到风格都承袭了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风格,具有音乐逻辑感、均衡感和以动机为基础材料构建“宏伟大厦”的方法。由于社会变革和自身的才能,贝多芬极大的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的风格。他一共写了七部器乐协奏曲,其中有五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协奏曲。在这些作品中除了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属于他早期的作品外,其余都是他在创作成熟时期所写的作品。他的这些协奏曲无论在形象的生动丰富、规模的宏伟,以及构思的严谨集中方面都可以和他的交响乐相媲美。协奏曲为贝多芬提供了一种大众喜爱的形式。最流行的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他的第三、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本文将重点介绍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在西欧古典派前期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给曲调标示题目,它们直接叫作《第×号奏鸣曲》、《第×号弦乐四重奏》、《第×交响乐》等。这种音乐,称“无标题音乐”或称“绝对音乐”,这种音乐并不因为没加“标题”就没有它内在的艺术内容。相反,它们的音乐感情不是用语言(文字)来直接表达的,它是以美的音响组合来使人们得到感受的;它不借助于文字提示,完全由音乐本身来抒发情感。正如诗人哥德所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指这种“绝对音乐”而言。 西欧音乐作品使用标题来提示、说明曲调内容的,首先是贝多芬。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便是著名典型,它标明《田园》,而且五个乐章又各有文字说明。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被唤起的愉快的心情”;第二乐章:“溪边景色”;第三乐章:“农民快乐的聚会”;第四乐章:“雷电、暴风雨”;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感恩的心情”。这部交响乐的艺术内容就与它的标题相符合。但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是自然主义的模仿或者是简单的音画。1809年3月贝多芬给出版商的信里说:“F大调交响曲的标题是:田园交响曲或乡村生活回忆,感受的表现多于绘画。”可见,标题音乐和图画不同,它着重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抒发人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感受,从而反对了庸俗的自然主义手法;它是高级的音乐文学化。 总之,音乐的标题有其深刻的、重要的艺术意义,我们对这种音乐的理解,正如贝多芬所说的那样:“各种情景应由听众自己去聆听。”

最新-浅析艺术歌曲的民族性音乐元素 精品

浅析艺术歌曲的民族性音乐元素 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至今,以独特的表现内容、结构形式以及抒情手法,成为我国声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艺术歌曲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正是由于这些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使中国艺术歌曲拥有了民族音乐艺术魅力。 文章分析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从音乐创作的角度,对中国艺术歌曲中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发掘优秀民族音乐艺术的精华。 中国艺术歌曲;民族性音乐元素;民族曲调;调式与和声;伴奏艺术歌曲作为一种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外来音乐体裁,以丰富的表现手法、独特的艺术形态以及高雅的音乐内容,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艺术歌曲在借鉴和吸收外国艺术歌曲精华的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元素,对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从由青主创作的中国第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到萧友梅创作的《问》《南飞之雁语》以及黄自的《花非花》《玫瑰三愿》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国艺术歌曲不断发展,出现了一批以反帝反封建,要求民主科学、个性解放为主要内容的优秀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发展,许多优秀的作曲理论与音乐书籍被引入国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 与此同时,作曲家在创作中积极运用中国民族性音乐元素,从而创作出许多民族风格鲜明的艺术佳作。 如由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尚德义的《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新的艺术思想与艺术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进入到空前繁荣的阶段,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富有才华的作曲家与优秀的歌曲作品,如改革开放初期,由罗忠镕创作的《涉江采芙蓉》《黄昏》,进入21世纪后由印青创作的《江山》《走进新时代》等。 作曲家将多样化的作曲理论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使艺术歌曲的作曲技法和题材内容等在表现手段上更加多元化。 中国艺术歌曲永恒的民族魅力与作曲家对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有着必然

论爱乐之城电影音乐的戏剧性功能

论爱乐之城电影音乐的戏剧性功能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优秀的电影音乐可以最凝练的传递出电影的主题与气质。本文以第第89届奥斯卡获奖影片《爱乐之城》为例,探析电影主题曲及其配乐对影片戏剧性叙事的影响。总结出电影音乐的四个戏剧性叙事功能,主要表现为:为影片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作为剧作元素,推动剧情发展;控制影片节奏,形成独特声画蒙太奇;连接时空,连贯画面,展现电影梦幻之境。以期为当代电影音乐加强电影结构叙事能力的良性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电影音乐;电影结构;戏剧性叙事功能 电影从诞生以来,就从来没有完全“无声”过。早在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在英国上映时,在放映的现场就有钢琴演奏流行歌曲作为配乐。那时欧洲和美国的主要电影院里都配有乐师或乐队,影片在发行时都要附上配乐说明。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声音作为一种艺术存在,与视觉画面共同构筑成无限广阔的视听空间和丰富多彩的视听形象。它有效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丰富了视听语言的传达手段,使

电影创作能够自由的处理真实与虚拟的关系,充分发掘各种题材的内涵意蕴,灵活表达人类各种思想感情,使“形美以感目,声美以感耳”的美学理想得以实现。电影中的声音元素有多种不同形态,主要分为音乐、音响和人声三个部分。音响基于纪实和再现的需要,营造氛围、展示环境空间,以表真为主;人声是传递信息的基本方式,以表意为主;而音乐则提供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最直接而强烈的激发情绪及想象,以表情为主。因此,音响与人声可以说增强了电影艺术的逼真性,音乐则提供了电影成为艺术的可能性。因此,电影音乐可以被视为电影“灵魂的伴生物”,它与电影画面紧密结合,成为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它即保持着自身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丰富的情感表现形式,又服从于电影情节的总体构思,配合视觉语言完成表意的功能。同时,音乐充沛的情感因素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深层心理,形成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直指人心的力量。从此而言,“电影音乐是一种功能性音乐”1。研究电影音乐的功能性,使它更好的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才能使电影艺术更完美,更具感染力。在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歌舞片《爱乐之城》一举斩获六项大奖,其中包括最佳配乐及最佳原创歌曲。整部电影将复古元素融入了一个钢琴乐手与怀揣梦想的女

结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谈奥尔夫“原本性”中音乐元素与育“人”的关系

结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谈奥尔夫“原本性”中音乐元素与育“人”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9-11-21T11:45:48.1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总第325期作者:张静 [导读] 也就是各个方面学习素养的培养。每一节音乐课培育的也不一定是同一个点,但我们音乐教师终归是要通过音乐来好好地育“人”。重庆市北碚区状元小学400700 摘要:音乐教育的作用并不单一为了音乐技能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音乐教育的功能更应该从艺术审美中辐射出去,是培养“人”的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原本性”包含音乐元素与育“人”这两个内容,这两个内容之间是紧密相连联系的,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技能也对应着奥尔夫“原本性”中的音乐元素,学习素养就对应奥尔夫“原本性”中的“人”——即育“人”。 关键词:奥尔夫原本性音乐元素育人 “我所有的观念,是关于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观念。”——德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卡尔·奥尔夫 众所周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全世界最为著名、影响最为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核心是奥尔夫所提出的“原本性”,然而“原本性”又称“元素性”,奥尔夫他将“原本性”比喻成一个火种,并且这个火种能够延绵不断地传递下去。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原本性” 奥尔夫在“学校活动之原本性的音乐与舞蹈教学方法”中提到,“schoolwork”,也就是学校工作,“music and dance”音乐和舞蹈,其核心——就是原本性,它将原本性分为音乐元素和人,人特指育人,包括人的情感。 简单来讲,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是从“音乐元素”入手进行教育的,这是音乐学科所独有的目标和要求,任何音乐课程都要有音乐元素上的教学目标,如:感知节奏、旋律变化、音乐知识了解等,也就是说一定要抓住并凸显音乐学科的学科特点,让学生知晓当他们理解和掌握了这些“音乐元素”后,能够喜欢音乐、热爱音乐,说出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对音乐的理解、自信展示对音乐的表现、对音乐的创造。而除了音乐方面的能力,是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关注的极其重要的原本性中关乎于“育人”的方面,音乐教育的作用并不单一为了音乐技能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音乐教育的功能应该从艺术审美中辐射出去,是培养“人”的教育,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也是音乐学科的教育功能所在,现就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来谈谈奥尔夫原本性中的育“人”。 二、奥尔夫“原本性”中音乐元素与“人”的关系 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笔者尝试过以律动、节奏图谱、编创节奏儿歌、填入歌词、声势动作感知乐曲节奏、打击乐器合乐演奏、情境游戏等方式进行欣赏教学,在教学后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变化做了一个统计和梳理,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都称之为学习素养,好的学习品质让学习变得有趣、有效。 三、结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分析其中的音乐元素与育“人”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通常会更加关注教学中学生对于乐曲的理解或是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就是奥尔夫原本性中所提出的“音乐元素”,因为它是显性的,是学生能够从欣赏音乐中可以直接获得的技能,以此来作为评价欣赏教学好坏的依据。音乐能力是音乐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但它的显性正对应着“育”人的隐性,它与“人”的素养、“人”品质、“人”的情感是有着很大的联系。 1.音乐元素“律动”对应“育”人中的学习素养。奥尔夫提出:体态律动的音乐教学,原来是指由音乐伴奏,以身体动作作出反应,从而训练音乐的节奏感的教学方法。在欣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游戏任务意识充满了好奇心和积极性,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先是对老师的律动动作进行模仿,再通过自己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对律动动作的记忆,随乐而动,接受了游戏的挑战,不难发现仅在律动上,学生在模仿、音乐能力、记忆力、倾听、坚持性、专注程度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音乐元素“主题旋律的模唱、感受乐曲情绪风格”对应“育”人中的学习素养。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唱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感受作品,这也是奥尔夫所提出的原本性中的育人的本质,也是音乐教育应该传递的东西。 3.音乐元素“打击乐合乐演奏”对应“育”人中的学习素养。学生合乐演奏所欣赏的作品,在欣赏教学中是比较受学生喜爱的形式,这样的形式让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而且参与面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身体会感受音乐,特别是分组分乐段进行演奏的时候,是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发展,就像乐队演奏时需要大家的协作配合才能让音乐更美一样。学生们通过相互观察、相互聆听、相互交流和相互配合来表现和表达音乐,生生之间的配合,能促成学生相互的激励,感情也会在这种交流中更为充分地表现出来,这也是优化教学方式,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音乐学科中的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润物细无声,把育“人”缩小到课堂之中,也就是学习素养的培养。而在每一节音乐欣赏课中都能体现出音乐教师是如何思考将课程内容中的音乐元素与育“人”的联系,也就是各个方面学习素养的培养。每一节音乐课培育的也不一定是同一个点,但我们音乐教师终归是要通过音乐来好好地育“人”。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66—103。 [2] 王丽新钟恩富著《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47—56,110—113。

音乐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

音乐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 6264学校管玲丽摘要通过听觉、合唱这两种适应群体训练的音乐手段,培养学生对元素性音乐的敏锐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不同结构的构成及运动变化产生浓厚兴趣。使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并使学生在音乐生活中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这不同于传统单纯技术训练代替音乐教育的作法,是音乐教育观念上的一个进步和突破。 关键词听觉、合唱、音乐元素、掌握。 音乐元素,指构成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的成分,分解为音高、音色、节奏、力度、和声等。掌握音乐元素,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敏锐的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的不同结构的构成、运动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音乐生活中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这不同于传统的用单纯技术训练代替音乐教育的作法,是音乐教育观念的一个进步和突破。 学生掌握音乐元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训练着手。 1、听觉训练 音乐靠听觉感知,是一门“听觉艺术”。后天的音乐教育决定音乐才能。这一才能是先天具备,还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人的才能主要是后天受教育形成的。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到听觉训练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工程。《乐记》谈到了人的听觉感官与音乐的关系,指出:“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孟子则说:“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这两句话再好不过地道出了音乐之声的本质和本源。

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听觉来进行。有效的听觉训练,能使音高、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元素很快被学生熟悉理解。 (1).建立准确的音阶感 音阶感是音准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判断进而自学音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必须从学生日常生活引入,“自然”地接触并熟悉音阶。 1)从do、mi、sol、入手小跳进式地开始音阶学习:传统的音阶教学顺序是:do、re、mi、开始,到fa、 sol、la、si,级进展开。实践证明,这种按表面逻辑安排的教学顺序并不符合学生接受音阶的心理。学生初学不易唱准fa、si和级进音阶。值得推荐和实验报告表明的方法是从学生生活中最常听到的do、mi、sol这三个稳定音入手,三度跳进式地开始接触音阶,写出与之相应的曲调和音程进行练习,然后逐步加入la、re、fa、 si音,并采用将音阶设计为“音阶山”,根据动物的特点,(兔子的蹦蹦跳跳,乌龟的级进)内心感知音高的准确性,从而发挥学生在听觉中的想象力。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跳进音阶比级进音级容易得多,而通过小跳音阶的学习得到巩固,级进音阶学习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2)在游戏中反复练习、强化音阶概念:音阶音准的概念的建立,有赖于大量的练习得以强化。为此,需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一系列音乐游戏。如游戏“弹钢琴”:学生手持唱名卡片模拟琴键音阶排列,弹琴者(师或生)击“琴键”,被击者迅速唱出相应音高并高举卡片。“琴键”音准确,则全体学生跟唱一遍,反之则需“校音”(由弹琴者向“琴键悄悄提示或另请”琴师“校正)。若还唱不正确,则此”琴键“需修理换新键(即换一学生)。在游戏结束时,应将换下的”琴键“再装入”琴“上试一试,如唱准了,则表示”琴键“已修好(以此鼓励学生)。 3)设计多样听唱训练,适应各种音程变化:在记牢和唱准音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听觉训练。例如:在钢琴上弹出标准音“A”,在此基础上变化弹出一组组旋律音程,如do、mi、re,mi、do、la、sol、

预知学习理论在幼儿元素性舞蹈中的应用

预知学习理论在幼儿元素性舞蹈中的应用 “预知学习”这一概念来自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是一种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原有的知识、技能(预知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的特殊的学习方式。预知学习理论对于如何激发个维持集体教学中大多数儿童的学习动机,如何正确地选择使用教与学的方法,如何省时、省力,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等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启发。将预知学习理论应用于幼儿元素性舞蹈中,明显地影响着该过程的实施过程,使这些过程更加经济有效。 应用于教学内容 幼儿园教学舞蹈一直存在不能面向全体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尤其是男孩对活动不感性趣,即便是一群很喜欢某个舞蹈的女孩,坚持下来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少,是什么在影响儿童对这一最符合儿童天性的艺术活动的参与呢?研究认为,个人参与音乐活动的动机是由多种需要引起的,活动能够为个人需要提供的满足越丰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越高。换言之,只有共同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满足幼儿对运动觉、对感官、对秩序、对参与、对接纳、对创新等多种需要。一个相对独立、完整、有课时限制的课堂教堂材料,怎样才能做到内容丰富,又为大多数儿童接受呢?预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感知者对被感知的某些因素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则其在感知过程中就可能较多地获得自我满足,这就是说要扩大幼儿预知经验,变陌生为熟悉。 主要编舞的材料。把幼儿做过的动作速度、力度、幅度上的改变,或者是姿态位置的改造,要么手脚动作重组,要么加入其他的元素使之成为另一个新结构。例如:长达两分钟的《小鼓手》中的10个规定动作中有踢毽步是新动作,另外9个动作均为变式动作。这样改,舞蹈在幼儿的心中是复杂的,动作做起来却又是不陌生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总是提供这样能够使幼儿群体迅速参与舞蹈过程并迅速进入享受过程的作品,就能一直维持大多数儿童的学习兴趣。 双圈舞蹈的教学应该从单圈队形开始一样,幼儿学习走圈之前必须得有站圈的经验。交换位置的步骤这样安排:左右换位——前后换位——四人交叉换位。如此这般地让幼儿依托他们自己的原由经验,一次

音乐的特性

艺术学基础知识 音乐编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音乐的特性 第二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音乐 第三节音乐的社会功能 1音乐的认识功能 2音乐的教育功能 3音乐的美育功能 4音乐的实用功能 第四节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第二章音乐构成的物质材料和形式要素第一节音乐的声音材料 第二节节奏,速度与旋律 第三节复调与主调音乐 第四节曲式 第三章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线索 第一节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概况 1远古 2中古 3近古 4近代 5现代 第二节西方音乐的发展概况 1古代与中世纪 2文艺复兴时期 3巴洛克时期 4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 5 20世纪 第四章音乐体裁 第一节中国传统音乐的体裁 1民间歌曲的主要体裁 2民间歌舞的主要体裁 3说唱音乐的主要体裁 4民间器乐的主要乐种 5文人音乐的主要体裁 第二节西方音乐的重要体裁 第三节世界音乐的多元性 1亚洲 2拉丁美洲 第五章中外音乐名家名作 第一节中国音乐名曲及作曲家 第二节外国音乐名家名

音乐的特性:音乐是凭借声波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 音乐的性质: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具有非语义性,区别于口头语言艺术.音乐还是一门非描绘性艺术,与文学和绘画等艺术相比,音乐艺术更注重严谨的形式个结构,因此也有人说音乐是一门形式艺术. 音乐的社会功能:人们在听到某种音乐之后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理反应和心里活动,从而对人们的情绪,理智,思想意识发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最终有形无形地影响社会。 音乐的功能分为四种:认识教育审美实用功能。 1.音乐的认识功能:由于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和非造型性的艺术,它只能通过音响的运动,以象征,模拟,抽象,概括,暗示的方法间接地显现现实世界,因此它的认识功能比起其他艺术要弱。 人通过音乐进行认识的过程大致是1.首先是认识作为客观存在的音响运动。2.其次是它的民族特点,体裁样式以及创作作者想表现的某种情绪或情感。 2.音乐的教育功能:音乐的教育功能一般是通过乐曲想表达的情感和情绪感染听者而实现的,这种功能的强弱因体裁,样式不同会产生一定差异。 3.音乐的美育功能:音乐的美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音乐可以使人感到身心愉悦,进而达到陶冶性情,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趣味效果。 4.音乐的适用功能:音乐的这种功能主要运用于集体劳动,工业,商业和医疗等领域,是以人的听觉感受能协调和引起另一种生理反应或促使人的心理产生变化为基础的。 从生理学角度看,音乐可以起到两种作用:1.一种是使人兴奋,给人以刺激,运动神经产生冲动,脉搏跳动加快,劳动号子就是起到这种作用。2.一种是使人安静抑制,使呼吸和脉搏跳动减缓,运动神经得到平衡。 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声乐与语言艺术音乐与舞蹈戏剧与音乐 音乐的声音材料 乐音:是有规律振动的声音,它是人类有意识创造出来的。自然界的音响很少具有乐音那种清晰地音高,乐音是音乐构成的最主要的物质材料。 音乐的声音材料主要有两个来源:1.来自于人类的天然器官-嗓音,即人声的歌唱。2.另一种声音材料来自于器乐,即人创造的器物发出的乐声。(计算机,电子合成器以及新的录音,放音技术的问世,为音乐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以估测的空间。) 节奏速度与旋律:1.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时间通过节奏体现,节奏构成了音乐的生命。节奏的最大特点是周期性地有规律的延续,强拍和弱拍循环往复,不断交替。2.不同的速度直接影响着音乐的性格。3.音高和节奏构成了音乐的基本要素,几个不同高度的乐音和集中样式不同的节奏组合在一起,即获得了最简单和最具生命力的音乐形式-旋律。旋律是音乐的根本,音乐的感染力常常是通过旋律来表达的。 所谓多声部,即在音乐进行过程中,同时出现一个以上的不同声部。 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 艺术音乐的两种主要形式:复调音乐主调音乐 复调音乐是一种多线条音乐,几个独立的旋律声部同时奏出,交错重叠,常常包含作曲家缜密的构思和严密的思维逻辑。 主调音乐则是另一种多声思维,它构成多声部音乐的另一种织体形态,与复调音乐不同,主调音乐突出一个主要的旋律曲调,其他声部作为和声背景起陪衬作用。 曲式 曲式涉及音乐在时间过程中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原本性(元素性)音乐教育

第二章:原本性(元素性)音乐教育 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了一种“回归自然”的运动。青年们手拿吉他,赤着双足,唱着民歌,跳着一种赤足“表现舞”。这种歌与舞的新风格,新的结合,给了奥尔夫很大的启示。他赞赏欧洲古典音乐,但他认为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另辟蹊径。1924年奥尔夫与友人军特合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使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探求音乐与动作的结合以进行综合的教育研究。他们所编的基本教程,成为后来奥尔夫音乐学校的先导。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思想原则 (1)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人,发掘人的创造精神。 (2)音乐(声乐、器乐),语言(包括朗诵),舞蹈(包括动作、表演)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3)元素性的音乐,人人都能参与其间最适合于儿童音乐教育。 三、原本性音乐 1、原本性(元素性)理解 元素性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儿童的“元素性”一词,“元素性”一词,含意十分丰富,意为“原始的”、“原本的”、“初步的”、“基础的”等等。所谓“元素性音乐”,也不妨称之为“原始性音乐”。 2、原本性的音乐是综合性的; 3、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这个体系的突出特点。特点: (1)原本性思想探究的是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于人的性命,原本性音乐学习注重人对音乐的最基本的感受,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要通过人们的参与,自发的,自然的获得,音乐教育使儿童的情感世界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也为他们今后的健康生活终生的艺术学习奠定基础。

音乐教学法复习资料

音乐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对象和范围:1 ,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2 社会音乐教育 音乐教学法,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主要是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即研究教师如何教又研究学生如何学,并探究音乐教学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发展规律!音乐教师的劳动特点:情感性,创造性,示范性 音乐教师的角色:1 传统的本职角色2 心理定向的角色(人际关系协调者,社会心理教育者,心理诊疗者)3 自我定向的角色(帮助者,学习者,父母形象的扮演者,寻找权利者) 音乐教师的素质:1 高尚的职业理想2 现代的教育观念3 良好的知识技能4 创造性的教学能力5 健康的心理和人格音乐教师的威信及其形成条件:威信作用:信任效应,人际影响,榜样力量,自我教育 影响威信形成的因素: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教学魅力,风度魅力! 新课标要求: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二,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三:由重老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四: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1 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2 以谈话为主的双向交流,3 以讨论为主的三向交流法,4 ,以探究和研讨为主的综合信息交流法)六: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七: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1 优化教学法2 艺术性的处理教材3 个性化教学风格) 四有施教法:一:有序施教!二:有导施教!三:有乐施教!四:有别施教!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我国的音乐教学方法:1 视唱法:进行识谱唱曲的方法!让学生独立的唱可用琴声示范,以轻慢为宜,培养学生击拍视唱的良好习惯!可适当与听唱法,指谱唱曲等方法进行配合!2 视奏法:指导学生独立运用乐器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觉进行积极的配合活动,进行视谱奏曲发(注意姿势演奏方法)3 模仿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或同伴作出的演唱演奏以及表演动作方面的示范进行仿效尝试练习的教学方法!4 :演示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音响或向学生正确示范或展开直观教具来说明或印证教授的知识的教学法!(要注意全班学生都能看到)5 :讲授法: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6 :练习法:通过训练让学生巩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7 ,讨论法:为实现教学任务师生全体以小组为单位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探讨问题的教学方法!8 比较法: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举例求得正确答案的教学方法!9 :欣赏法: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来感悟音乐培养审美感道德感等高级情感的教学方法!10 :情境法:充分利用形象创造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学

音乐艺术的抒情性与表现性研究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年第36卷第2期 0.引言 音乐艺术是利用有规律的乐音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塑造相应的艺术形象,传递特定的情感,展现生活感悟的一种表现性的艺术。音乐学是探索音乐艺术基本内涵、结构、特点、发展规律的学科。而音乐艺术的审美特点,则是音乐学领域中的核心命题,对此,本文分别从音乐艺术的抒情性以及表现性两大审美特征,来深入探索音乐艺术的真正内涵,以此来进一步了解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充分彰显其独特魅力。 1.音乐艺术的抒情性 音乐是最擅长书法情感的艺术,情感的抒发与表达是音乐的独特优势,人们经常利用音乐来表现自己低落或是兴奋等不同情绪。音乐主要是根据旋律的跌宕起伏、节奏的松紧有度、力度的收放自如、速度的有效把控、音色的千变万化等特殊的音乐艺术语言来表现细腻、多变、复杂的情绪,这是最为直接、最强烈、最形象的表达方式,是任何艺术形式所无法实现的,更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相比的。在《诗大序》中曾写道:“如果简单说话有不足那么就感叹,如果感叹也无法充分表达,那么就歌咏。”这句对音乐的阐释,说明了音乐所具有的直观性表达是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功能。在影视作品中,不能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的,只能通过自己领悟与体会的情感,便经常利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影视作品当中的插曲、伴奏,话剧艺术中的配乐,戏曲中的独特唱腔以及舞蹈的伴奏乐曲等,都起到了“语言无法表达,便通过歌咏”的积极作用。音乐艺术就是有着这样的特殊、强烈且直接抒发感情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利用乐音来构成规律的音响,传递感情,让广大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深入他们的内心,获得大众的充分肯定与认同。因此,音乐作品中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情感内容,音乐形象代表的就是情感形象,而音乐美学所指的就是情感美学。正是由于音乐这种强烈直接性的情感表达特征,才使其能够打动听众、净化心灵,带给人深刻的启示,引人深思。音乐具有一定的愉悦性,能够通过音乐让人心情感到舒畅、欢乐,利用音响能够直接刺激广大观众的视觉神经,进而让人产生快乐或是悲伤的情绪。但当人们真正沉浸在音乐的享受中时,也就意味着接受了音乐感染人的功利性。我国古代《乐记》当中对此就有着深刻地阐述:“乐也者,动于内者也。”其中的“动于内”所具有的直接性、快速性以及深入性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无法实现的,更是无法相比的。文学艺术利用文字符号向广大读者间接的抒发情感,通过读者自身的反复回味、体会,来产生情感共鸣。绘画艺术虽然直接向欣赏者们提供详细的画面,但同样也需要欣赏者自己去体会思索,才能在情感上产生相应的联络。而音乐艺术则首先利用特定规律的音响,直接去刺激广大听众的视觉神经,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相应的情绪,进而将这种情绪随着音乐的推进而逐渐深入到听众的内心深处。因此,自古以来,许多艺术家、美术家、文学家以及哲学家等都高度重视音乐感染人、直接打动人的艺术审美特征。古代希腊著名哲学家柏 音乐艺术的抒情性与表现性研究 李晓琴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运城044000) 【摘要】理论引导实践,而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的有效途径。不管是哪种完美的理论系统,都需要通过实践的科学性为其提供有利支持,音乐理论的构建就是来自对音乐艺术的充分实践。本文从美学视角探索音乐艺术的抒情性以及表现性特征,以期能够促进音乐艺术的表演,让人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门艺术。 【关键词】音乐艺术;抒情性;表现性;特征 Lyric and Expression Studies of Music Art Li Xiao-qin (shanxi conservancy technical college Shanxi Yuncheng044000) 【Abstract】Theory guides practice,and practic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test the theory.No matter which kind of perfect theoretical system,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beneficial support through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practice.The construction of music theory comes from the full practice of music art.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lyrical and expressive features of music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in the hope of promo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usical arts,so that people can understand this art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Key words】Music art;Lyricism;Expressiveness;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27(2019)-02-0125-02 课题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规划课题为职业院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编号GH-16212)。 作者简介:李晓琴(1968—),女,汉族,山西闻喜人,本科学历,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125

奥尔夫音乐教学

奥尔夫音乐教学:是将节奏,律动,舞蹈,语言,乐器演奏,歌唱,绘画,戏剧表演等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教学。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元素性”音乐教育,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唱、奏、动、听综合教学的音乐教育,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情感,是培养音乐感觉和情感的金钥匙。 奥尔夫乐器的分类: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和无固定音高的乐器。 在奥尔夫的教学中一般不用钢琴,小提琴等乐器,而采用精制的打击乐器。奥尔夫乐器分为有固定音高能奏出旋律的,和无固定音高而起节奏作用的两类。 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器在组合编制上并不是无章法的,一般以四大类为基础: 木质类:单、双响筒,木棒,木鱼、蛙盒等,声音清脆、明亮,无延绵音。 散响类:沙锤、串铃、声音特点是音量小,声音散,可持续奏长音。 皮革类:各种鼓类乐器。一般有共鸣声,声音低沉,音量较大。 金属类:三角铁、碰铃等,最大特点是有延绵音,清脆。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有特异音响的打击乐,如蛙鸣筒,特别是每个国家敲击乐中都有一些音色非常独特的乐器比如中国的各式锣、钹,都可以在以上乐器组的基础上加进去增添特色。在音乐教育中也强调动手参与的内容——自制乐器,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乐器,可以使孩子从感性上开始理解乐器的发音原理,乐器构造的原理等等,在各类乐器中最容易做的就是打击乐器了,比如易拉罐,纸杯中放沙子当散响,也可将酒盖并串起来当串铃;那怕一双筷子就是木质乐器;可以发出声的纸箱,水桶都可以当鼓类乐器;当孩子们使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奏出一个自己设计的打击乐合奏时他们的体验,愉悦的心情和兴趣一点不亚于用真的乐器。这个创造发明也正好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奥尔夫乐器第二类是有固定音高的乐器:音条琴,主要是木质的高、中、低木琴和金属的高、中、低铝板(或钢片等合成金属的)琴,还有声音更高更清脆的小钟琴。在奥尔夫乐器编制中也有少量的弦乐,主要指象大提琴那样的只有两板弦的低音弦乐器。[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