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铁客流量调查
- 格式:ppt
- 大小:2.88 MB
- 文档页数:28
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调研报告西安地铁调研报告西安地铁的现状分析及处理方案——基于西安市民对地铁满意度的分析视角摘要:西安地铁于2006年9月29日开工建设,2011年9月16日投入运营。
目前运营1条线路(2号线)、全长约20.50公里,设17座地下车站。
地铁的运营,在给市民带来便捷交通方式和更多出行选择的同时,仍存在着种种问题。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以地铁二号线为切入点,从地铁站外观、站点设臵、计费方式、人员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调查了乘客对西安地铁的满意度。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以期提高地铁服务水平,为乘客创造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
关键词:西安地铁乘客满意度解决办法一、调研背景及目的地铁,全称地下铁道,狭义上专指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铁路系统或捷运系统;但广义上,由于许多此类的系统为了配合修筑的环境,可能也会有地面化的路段存在,因此通常涵盖了都会地区各种地下与地面上的高密度交通运输系统。
西安地铁(Xi'an Metro),是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依据《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条例》,其正式名称为“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Xi'an Metropolitan TransitRailway System),于2006年9月29日开工建设,2011年9月16日投入运营。
目前运营1条线路(2号线)、全长约20.50公里,设17座地下车站。
线路北起位于未央区的西安火车北客站,南至位于雁塔区的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将西安市南北中轴线上的龙首原、钟楼、小寨等商圈紧密联系起来,目前日均客流量20万人次。
西安成为中国大陆第十个运营大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的城市。
作为现代化的公共运输工具,地铁运输量大,经济实用,污染小等优势特点,顺应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趋势,对拉大城市骨架、缓解交通拥堵、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安地铁2号线的投入运营,不仅丰富了城市交通方式,改变了市民的出行选择,缓解了西安由于车多路窄引起的交通拥堵;而且拓展了城市空间,引导城市空间布局的功能,有效促进了GDP的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客流组织研究—以西安地铁北客站为例发布时间:2021-10-14T02:04:48.46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6期作者:肖玫[导读]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其速度快、容量大、准时性高等优点越来越成为大型及特大型城市的发展重点肖玫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其速度快、容量大、准时性高等优点越来越成为大型及特大型城市的发展重点,而枢纽站是连接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实现轨道交通不同线路换乘的关键节点,加强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客流组织对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客流组织一、引言近年来,西安地铁快速发展,随着14号线的开通,目前西安已有8条线路投入运营,日运送旅客380余万人次,已全面进入线网运营时代。
北客站作为西安地铁2号线4号线首发站,与机场线14号线相连,是西安对内对外连接的重要枢纽。
本文以西安地铁北客站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客流组织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建议。
二、西安地铁北客站现状2.1 西安地铁北客站概况西安地铁北客站车站位于西安市城区北部未央路,文景路,城市三环路及绕城高速公路交通枢纽衔接处,连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及国铁北站,是外省市游客往返西安的首要交通枢纽,也是西安对外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
在北客站东侧有多个住宅小区,北边有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客流主要以乘坐高铁和各住宅小区住户为主。
北客站(北广场)是西安地铁4号线、2号线、14号线的换乘站,当前4/14号线与2号线采用通道换乘,4号线与14号线采用同台换乘方式。
2.2 现状客流特征分析目前,西安地铁2号线北客站日均客运量约为11.6万人次,其中进站客运量5.9万人次,出站客运量5.7万人次,4/14号线北客站(北广场)日均客运量约为6.5万人次,其中进站客运量约2万人次,出站客运量约2.5人次,换乘约2万人次。
地铁大客流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铁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地铁大客流问题的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早晚高峰期间,客流拥挤现象严重,不仅影响乘客的出行体验,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研究地铁大客流现象,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对于优化地铁运营管理、提高乘客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地铁大客流的产生原因、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地铁运营企业及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问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地铁客流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部分时段和站点客流拥挤;二是地铁运营管理策略在应对大客流方面存在不足;三是缺乏对地铁大客流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
本研究假设地铁大客流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城市规划、线路布局、运营策略、票价政策等。
研究范围限定在我国某大城市地铁系统,重点分析其早晚高峰时段的大客流现象。
本报告将从数据收集、分析方法、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地铁大客流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报告的内容将紧密围绕研究对象,力求实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地铁大客流现象已进行了广泛研究。
在理论框架方面,客流分布理论、运筹学理论、系统动力学等方法被应用于地铁客流研究中。
研究发现,地铁客流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高峰时段客流拥挤问题尤为突出。
同时,地铁线路布局、站点设置、换乘便利性等因素对客流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在主要发现方面,前人研究指出,城市规划与地铁建设不匹配、运营管理策略不当、票价政策不合理等因素加剧了地铁大客流现象。
此外,部分研究还关注了地铁大客流对乘客出行行为、出行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
然而,在现有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
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地铁大客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现有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对于地铁大客流应对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此外,现有研究多侧重于数据分析,较少关注乘客心理和行为特征。
全国地铁运营情况的调查电气11据《2014年-202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模式与未来前景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末,中国累计有19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87条,运营里程2539公里。
2013年实际新增2个运营城市、16条运营线路、395公里运营里程。
在2539公里运营里程中,地铁2074公里,占总里程的81.7%;轻轨192公里,占总里程的7.6%;单轨75公里,占总里程的3.0%;现代有轨电车100公里,占总里程的3.9%;磁浮交通30公里,占总里程的1.2%;市域快轨67公里,占总里程的2.6%。
以下分别对各地地铁作简单介绍。
1北京地铁历史概况:北京地铁是北京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规划始于1953年,工程始建于1965年,最早的线路竣工于1969年,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个地铁系统,图1为北京地铁标志。
运营规模:截至2013年9月,以运营里程计算,北京地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地铁系统。
共拥有17条运营线路、270座运营车站(换乘车站重复计算)、456千米运营里程。
以客运量计算,北京地铁亦是中国大陆最繁忙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北京地铁工作日的日均客运量在1000万人次左右,峰值运量达到1105.52万人次。
空间分布:目前北京地铁共有11条经过北城(2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13号线、15号线、昌平线、机场线),其中共计约119座车站,含114座城区车站。
(换乘站不重复计算)共有8条地铁经过南城(2号线、4号线大兴线、5号线、9号线、10号线、14号线、房山线、亦庄线),其中共计约78座车站,约有45座位于城区。
共有2条线路位于南北城分界(1号线、八通线)。
供电方式:北京地铁1号线采用750V直流供电。
地铁1、2、4、5、9号线以及10号线一期工程均采用分散式供电。
10号线二期工程采用混合式供电方式。
图1 北京地铁标志2天津地铁历史概况:天津地铁是服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于1970年4月7日建设,于1976年10月10日通车运营。
换乘站客流特征及客流组织i=r地铁换乘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枢纽站,除承担轨道交通内部大量列车的到发、通过或折返等行车技术作业外,还承担大量的乘客售检票、乘降、换乘等客运作业,因此车站有序安全的客运组织对于轨道交通的运营意义重大。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的扩大,轨道交通的线路和车站客流量逐渐增加,主要换乘站的客流压力重大,如果遇到突发事件还将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着乘客的人身安全。
如何更好地进行车站客运组织是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因而对换乘站客运组织优化进行研究非常重要。
1换乘站客流特性分析换乘站的客流构成与特性区别于普通车站,往往是客流组织与地铁运营的重点和难点,具有如下特性:1.1高集中性换乘站除了具有普通车站的进出站客流外,还汇集有相交线路甚至全网多座车站之间的交换客流,由此造成换乘站客流集中,往往是普通车站客流量的数倍。
以西安地铁北大街为例,目前西安地铁日均客流88万人次,北大街日均乘降量为25 万人次,换乘量约18 万人次,单个换乘站的乘降量占到了全线客运总量的30%左右,换乘比例达70%。
1.2 客流流线复杂由于进出站客流、 换乘客流具有不同的出行目的、 出行方向, 即对应不同的出行路径, 导致存在多股客流的交织, 形成多个冲 突点。
以北大街为例,不同方向进出站、换乘客流流线达 客流冲突点较多。
1.3 方向不均衡性2 北大街换乘站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目前北大街换乘站运营的实际状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2.1 换乘通道能力瓶颈表 1 换乘设施饱和度分析表图 3 北大街客流组织由于北大街换乘设备数量有限, 换乘楼梯能力饱和, 特别是 二号52 条, 同一时段、不同换乘方向的客流量会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北大街站晚高峰期间一号线上行换乘二号线下行客流量约为1200 人次,而一号线下行换乘二号线上行人数为 3000 人次, 客流方向分布不均衡。
1.4 短时冲击性换乘站客流随列车的到达呈现脉冲式的分布规律, 在短时间 内对换乘设施会产生较大的冲击, 当一批客流到达时, 在换乘设 施端部形成拥堵和客流排队, 当拥堵人数较多时, 将会带来较大 的安全隐患。
西安地铁2号线客流分析程涛;周峰【摘要】西安地铁2号线自2011年9月16日开通以来,客流稳步上升,客流规律亦逐步趋于稳定,特点较为明显.分析了2号线稳定期(2011年12月至2012年7月)的客流规律,分别对工作日、双休日及节假日的客流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为下一阶段行车组织的调整提供依据,同时也积累历史数据及经验.【期刊名称】《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年(卷),期】2015(018)007【总页数】5页(P63-66,146)【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析;客流量【作者】程涛;周峰【作者单位】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710016,西安;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804,上海;同济大学智能交通高等研究院,201804,上海【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93.13;U231First-author's address Xi'an Metro Co.,Ltd.,710016,Xi' an,China西安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北起铁路北客站,南至韦曲,沿西安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布设;经过铁路北客站、市行政中心、经济开发区、北大街、钟楼、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国际展览中心、长安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线路全长26.4 km,设车站21座,平均站间距1.21 km。
2号线作为西安轨道交通线网中的骨干线,与1号线构成了轨道交通网络中的十字骨架。
2011年9月16日,2号线一期首通段(北客站至会展中心站)正式开通。
该段线路全长20.5 km,设车站17座,在行政中心站、北大街站、钟楼站、小寨站及会展中心站分别与4号线、1号线、6号线、3号线和5号线换乘。
如图1所示。
2.1 客流量整体趋势西安地铁2号线2011年9月16日开通,剔除不稳定运营的前三个月,其2011年12月至2012年7月的月客流量分布如图2所示。
可以看到,西安地铁2号线的客流量虽然有波动,但整体处于增长的趋势;2012年7月的客流量约为500万人次,日均近16万人次。
目录一、调查背景 (2222)二、调查目的 (2222)三、调查对象 (3333)四、调查时间 (3333)五、调查地点 (3333)六、调查方法 (4444)七、调查结果及分析 (4444)7.1关于列车时刻表的调查 (4444)7.1.1凤城五路站某时刻列车时刻表 (4444)7.1.2、列车时刻表的图表分析 (5555)7.1.3、规律分析: (6666)7.2、关于地铁场站结构的调查 (7777)7.2.1、西安地铁的供电系统 (7777)7.2.2、西安地铁的制动系统 (8888)7.2.3、地铁的车厢结构 (8888)7.2.4、西安地铁2号线的具体运营状态 (8888)7.3、西安地铁媒体 (9999)7.4、西安地铁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4141414)7.4.1、地铁指示牌较少 (14141414)7.4.2、自动售票机工作情况不尽人意 (16161616)7.4.3、闸机不尽如人意 (17171717)7.4.4、地铁媒介有待改善 (19191919)7.4.5、休息座椅太少 (19191919)7.4.6、地铁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不高,及管理不严 (19191919)7.4.7、列车门两侧的塑料板毫无存在感 (20202020)八、调查总结 (21212121)一、调查背景地铁,全称地下铁道,狭义上专指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铁路系统或捷运系统;但广义上,由于许多此类的系统为了配合修筑的环境,可能也会有地面化的路段存在,因此通常涵盖了都会地区各种地下与地面上的高密度交通运输系统。
西安地铁,全称为“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目前运营两条线路,运营里程全长45.9公里;是世界四大古都拥有里程最长的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城市,是中国西北地区首个、中国大陆第十个运营大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的城市,也是中国大陆第九个实现多线路换乘组网的大运量轨道交通系统。
按照2005年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线网规划,西安市近期共建设6条地铁线路,并且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地铁车站大客流组织策略分析在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增加的影响下,各个城市地铁客流量日益增加,特别在大城市中,此种现象更加明显。
为有效促进地铁运营效率,需要科学分析大客流现状,并制定科学的组织策略和管理策略。
本文结合西安市地铁大客流现状,提出两点组织策略。
标签:地铁车站;大客流;组织对策前言当前,随着人们出行需求日益增加,促使城市地铁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各个地区的地铁线路基本上呈现网络化发展,同时客流量增加趋势十分明显。
为对地铁价格与周期进行合理安排,对线路进行科学确定,需要深入分析客流特征,进而提高地铁管理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1 地铁大客流现状1.1地铁大客流概述对于地铁大客流,主要是指基于一段时间内,车站中乘客集中进入、客运无法满足客流量需求等情况,影响车站顺利运行。
通过分析、研究大客流,可以对地铁班次以及时间间隔等进行及时调整与合理安排。
大客流的形成具有不可预见性与可预见性两种形式[1]。
可预见性形式主要为恶劣天气、早晚高峰、大型活动以及节假日等方面大客流;不可预见性形式,主要是无法对大客流持续时间、规模等进行有效预测,比如,地铁出现运行故障以及车站周边举办大型火的等大客流,难以抓住其规律。
1.2地铁大客流现状(1)早高峰、晚高峰满载率超出正常范围。
地铁费用廉价并且运输速度较快,因此,上班族与一些学生均会将地铁作为出行工具,导致早高峰与晚高峰地铁满载率持续上升,致使地铁运能和运量出现矛盾,同时也是地铁运行的主要特点,业内人员用潮汐现象来比喻此种现象。
以西安市地铁为例,早高峰与晚高峰客流量达到60万人次,约为日均可运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部分线路满载率在120%左右,乘客上车与下车非常拥挤。
(2)日均客流量增加。
当前,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保证地铁高效、有序、安全运行已经称为管理人员的重要工作。
结合相关数据表明,西安地铁客运量不断增加,使得其客流压力逐渐上升。
2015年日均客流量达到200万人次,而2016年则上升到245万人次。
西安地铁 4号线客流规律及应对策略分析摘要:本文对西安地铁4号线节假日客流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日客运量、车站乘降量、断面客运量等得出各节假日客流特征规律,从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等方面对各节假日期间运营服务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客流规律;节假日;运输组织。
引言西安地铁4号线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干线之一,纵贯南北,沿线途径热门景点并与国铁连通,除承担城市日常通勤客流外,节假日期间受旅游客流影响较大,对各节假日客流变化趋势进行规律总结,以便对行车组织及现场客流引导工作提出可参考建议[1]。
1.线路客流规律分析1.1线路特点地铁4号线由北至南贯通西安市北客站、火车站、大唐不夜城及大唐芙蓉园等重点交通枢纽和热门旅游景点区域,目前西安市铁路乘客乘降主要集中于北客站及火车站;大唐不夜城与大唐芙蓉园吸引大量旅游客流且其主要活动时间均集中于夜晚,大唐不夜城与4号线大雁塔站距离较近,演出时间集中于19:00—22:00左右,大唐芙蓉园为4号线站点,其景区主要表演在17:00—21:00左右。
节假日期间4号线客流受景区活动安排影响明显。
1.2日客运量法定节假日乘客出行目的与习惯不同且对客流影响较为明显,同时基本不受通勤客流影响,故主要针对各法定节假日期间地铁4号线客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
(1)受春节探亲、旅游等因素重叠影响,春节假期第一日(除夕)为客运量最低值,节假日后半段客流稳步增长,并在最后一日达到最高,日均客流量较常态化客运量下降15%左右;(2)劳动节、国庆节、元旦节以外地游客为主,客运量较大,且均在节日第二日形成客流峰值,除天气因素外,客流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与常态化客运量相比增长较为明显,排除阴雨天影响外增幅在20%以上;(3)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一般以短途探亲客流为主,节前一日客运量较大,节日期间客流基本呈下降趋势,相较于节前常态化客运量增幅较小;(4)元宵节、妇女节、情人节、七夕节等非法定节假日客运量较节日前后也有一定的增幅。
地铁调研报告(4篇)地铁调研报告(精选4篇)地铁调研报告篇1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很多场合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都会被当成城市交通的骨干。
通常,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许多都市用以解决交通堵塞问题,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举措。
西安作为西部的国际化的都市,加快地铁建设,提升城市在世人眼中的形象,更好的促进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走出去,让外人了解陕西人文风景,促进发展本调查主要是地铁二号线沿线的主要站点,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对于新开通的地铁二号线对于西安市民的影响的调查。
从出行影响,出行费用的影响,商业活动和商业文化等四个方面为主要调查对象。
调查小组通过调查发现了居民对于地铁的一些问题和看法:地铁内广告的比例问题,地铁内艺术家的问题等等。
调查过程中出现问题,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我们结合居民的建议提出一些建议:推迟最后一班车的时间,候车室的休息地方太少,增加主要车站兑换窗口,加快地铁建设构成网络,增加公益广告的比例等。
随着西安城市化的加快,外来人口大量涌进,农村人口城市化,居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数量剧增,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化病”。
因此,期间西安市政府将西安轨道交通建设纳入规划之中,地铁2号线的开通对于缓解南北一线的交通压力,改善居民的出行条件,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具有显著的作用,并带动沿线的商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提升空间,成为撬动沿线经济发展的经济杠杆。
西安市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交通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交通秩序的混乱性,地面公共交通体系已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要,再加上地面空间开发的有限性以及地铁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准点舒适的特点,致使西安市建设地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对概念和理论进行分析后,对西安市地铁建设小寨标段市民采用了调查问卷方式,指标体系的分析采用理论与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此方法做出西安市地铁2号线对于市民的影响的综合评价,得出结论,为决策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61西安地铁二号线运营初期客流特征分析□ 侯晶晶 王德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模期之前(10月7日之前)由于体验客一、西安地铁发展状况及地铁的扩张,城市空间布局与结构急剧二号线客流特征分析流较多,总体客流较大;10月8日之西安地铁的构想始于1980年代。
调整,居民活动日益频繁,城市交后,随着体验客流的减少,整体客流1994年,《西安城市总体规划通需求快速增长,进而产生诸如交回落。
同时考虑到作息时间的变化,(1995—2010年)》首次正式提出兴通拥堵、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等一将分析时段分为两个阶段,即10月建4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系列问题。
为缓解城市交通发展的7日之前和10月8日之后,这两个时期73.17公里,并于1999年得到国务院环境,越来越多的大城市把建立以工作日、节假日分别统计日平均客运的批复意见。
2004年,《西安市城市大容量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为骨量。
10月7日之前,工作日平均客流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将轨道交通干,地面常规多类型公共交通为网达到16.0万人次/日,而周末客流则达线网的远期规划增加到6条线路,总络,分区私人交通方式包括步到22.2万人次/日,国庆期间日均客流长251.8公里。
西安地铁二号线于行、自行车、摩托车和私人小汽达到24.2万人次/日;10月8日之后,2011年9月16日12:00时开通投入试运车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立客流回落,工作日平均客流达到13.6万营。
二号线开通试运营投入车辆14体化的客运交通网络,并充分实现人次/日(回落19.3%),而节假日客流列,上线运行11列,备用3列,行车各类交通方式之间有机衔接换乘的则达到18.6万人次/日(回落16.5%)。
间隔9分20秒,首班车6:30,末班车城市综合客运交通体系作为其交通根据开通以来客流统计,节假日21:30,单程运行时间42分钟。
目前的发展战略。
截止到2012年7月,中客流明显高于工作日客流,而工作日17座车站及所有设施设备全部投入使国共有20个城市(包括香港、台北中周一和周五客流比平日稍大,试运用,66个出入口投入使用62个(其中及高雄)建成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营以来地铁二号线客流的时间分布按4个车站因周边建筑原因暂未投入使16个城市(包括澳门)正在建设,进站客流计算,10月7日之前,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