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1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29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时间2012 年 2月 5 日地点教导处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主发言人顾明光发言主题第一单元《方程》教材分析参加人员顾明光吴德宏一、第一单元《方程》教材分析及单元要点交流顾明光: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 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 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 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方程的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是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概念。
小学数学中揭示概念的方式有多种,这里对方程的定义采取的是属加种差定义方式:种讨差 +邻近的属概念 =被定义概念。
这里,被定义概念邻近的属是“等式”,种差是“含有未知数”。
论2.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考虑到中小学学习的衔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本单元教学解一步计算的方程,由于不再像过内去那样,利用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因此,暂时只解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
等式的性质是指等式两边都加上、减去、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 0 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材“循序渐进”的容安排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将等式的性质分别安排在两个例题中进行教学,例 3 教学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例 4 教学用相应的性质解方程;例 5 教学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 0 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例 6 教学用相应的性质解方程。
中间安排了练习一,让学生在内化对等式部分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的性质。
这样的安排,分散了学习的难点。
第二个方面,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性质的过程中,逐步推进:一是从不是方程的等式过渡到方程,二是由加同一个数过渡到减同一个数。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课题:解一元二次方程备课人:XXX备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备课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地解答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性质和解法,理解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能够准确地运用韦达定理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四、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课件、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题、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 探究(1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即使用韦达定理。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学会运用韦达定理求解方程。
3. 拓展(20分钟)结合多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加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问题。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展示与疑难解答(15分钟)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思路,并对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与讨论。
7.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激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意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和应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韦达定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可以设置更多的拓展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五年级第一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表1题目: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和编制时间:2012年11月22日教学难点:通过变换,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首先,复习旧知识1.面积是多少?请把书翻到第80页,观察两个花坛并告诉我们它们的形状。
哪个更大?如果这个长方形花坛的长度是3米,宽度是2米,你如何计算它的面积?第二,新课引入的长方形面积=长×宽(板书),长方形花坛面积为6平方米。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题目]第三,教一堂新课当我们学习矩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我们学习通过计算正方形来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
现在请用这种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面积。
(2)挖填法介绍(3)挖填法1.你从上表中发现了什么?总结:如果矩形的长度和宽度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部和高度,那么它们的面积就是相等的。
2、命名到前面演示。
3.教师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为矩形的过程。
4.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5.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黑板上写着:S=a× h,说出s和h的发音。
条件强化: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层和高层)人格改造作业设计:1.判断并解释原因。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度相等,面积相等()(2)平行四边形底部越长,面积越大()2.在这本书的82页上做2个问题。
扩展知识:教学反思:在前三个单元,我总是要求学生预习每一课,这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今天的内容我也安排了预览,效果不是很理想。
分析的原因可能是学生预习后的动手操作少于成功探索后的喜悦,少于不同拼写剪刀之间的交流,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针对这一现象,我将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进行对比实验。
《三角形的面积》我不要求学生预习,我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在课堂上灵活调整和控制。
我仍然邀请我的同学来预习梯形的面积,但是在预习中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他们思考,除了课本中的转换方法,你能把梯形转换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吗?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1题目: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练习(P82 ~ 83,练习15,问题4 ~ 8。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时间:XXXX年XX月XX日地点:XX高中数学教研室参与人员:XXX、XXX、XXX、XXX备课主题:高中数学教学方法与案例分享一、备课目的在本次备课中,我们旨在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案例,探讨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兴趣。
二、备课内容1. 分享教学方法XXXX老师分享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按时间顺序逐一列出方法和实施步骤,并加以详细说明)XXX老师分享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按时间顺序逐一列出方法和实施步骤,并加以详细说明)XXX老师分享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按时间顺序逐一列出方法和实施步骤,并加以详细说明)XXX老师分享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按时间顺序逐一列出方法和实施步骤,并加以详细说明)2. 案例分享在本部分,我们分别从不同章节或难点内容中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案例,讨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并分享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案例一:解二次方程(详细描述案例内容、解题思路和教学方法)案例二:三角函数应用(详细描述案例内容、解题思路和教学方法)案例三:概率与统计(详细描述案例内容、解题思路和教学方法)案例四:向量(详细描述案例内容、解题思路和教学方法)三、备课总结与反思在本次备课中,我们共同分享了许多有益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对于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改进:1. 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各位老师的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2. 目标明确与重点突出: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估与反馈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评估与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四、下次备课安排下次备课将于XX月XX日下午XX时在本教研室进行,备课主题为高中数学考试习题的设计与分析。
集体备课记录年级一年级地点办公室主备教师郭彩妮科目数学时间9.3 主持人郭彩妮元单第一单元参加人员一年级全体数学教师活动流程1、主持人发言:今天我们进行第一单元的集体备课,请主备教师老师开始说课,其他老师准备进行点评。
2、主备人说课: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首先,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为什么还没有开始”,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答案。
接着认识大于小于和等于号,在认识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之后,再让学生比较啦啦队认识,是对新知识的巩固。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运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练习巩固。
四、小结通过学生谈收获,对本节课的知识加以回顾,起到巩固的作业。
3、教师观点:孙镭萍: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图(课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在抽象出数,然后在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集体备课记录年级一年级地点办公室主备教师段丽丽科目数学时间9.3 主持人段丽丽元单第二单元参加人员一年级全体数学教师活动流程1、主持人发言:今天我们进行第一单元的集体备课,请主备教师老师开始说课,其他老师准备进行点评。
2、主备人说课: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各种样子的本子、各种样子的橡皮、各种样子的铅笔等。
请一位同学帮助老师分类整理,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
二、学习例题你说我讲教师引导: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
你看,妈妈正需要你的帮助呢!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体会分类标准不一样。
三、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妈妈很辛苦,我还能帮妈妈做点什么呢?说说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关爱妈妈的情感四解决问题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三题图,先独立完成,再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备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备课地点:二年级数学办公室
参与人员:二年级数学教师团队
1.备课主题: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2.备课内容:
1)教材整体分析:对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进行整体分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知识结构和教学重点。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3)教学内容与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对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并探讨
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备课效果:
1)经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对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教学目
标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教师们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本次备课还激发了教师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氛
围。
4.备忘录:
1)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建议教师定期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日期:[填写日期]
会议概述
本次集体备课会议旨在讨论小学数学课程相关内容,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师资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会人员
- [姓名]:[职务/教资]
- [姓名]:[职务/教资]
- [姓名]:[职务/教资]
(按实际情况填写参会人员名单)
讨论内容
1. 本学期数学教案设计和教材选用建议
2. 数学教学难点与疑惑分享
3. 优秀案例介绍和经验分享
(按实际情况填写讨论内容)
决定事项
1. 下次集体备课时间:[填写时间]
2. 下次备课讲师:[姓名]
3. 配置数学教具:[具体要求]
4. 组织小组研修活动:[活动内容和时间安排] (按实际情况填写决定事项)
其他事项
- 提醒参会人员准备相关教材和教具
- 鼓励参会人员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教学经验- 提醒参会人员确认下次集体备课时间和地点(按实际情况填写其他事项)
下次集体备课
- 日期:[填写日期]
- 地点:[填写地点]
会议记录者:[姓名]
(记录者填写自己的姓名)
---
以上为本次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请参会人员核对并签字确认。
[空行留给参会人员签字]。
崖湾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初稿)三年级主讲:梁安顺教学目标:1、理解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2、培养良好的数学书写习惯,以及仔细、认真的计算态度。
3、培养同学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4、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同学们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索的过程,理解算法,提高学生节约意识。
教学设备:课件、实物展台教学过程:一、搜集信息,提出问题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这一单元的内容,在学习之前我们大家一起复习口算题。
(出示口算题)66 ÷6=0 ×6=8 ×0=28 + 0=0 ÷5=50 × 7=0 ÷2=48 -9=0 ÷7= 4 × 0=178 ÷2 ≈ 1600 ÷4=700 × 8=900 × 2= 3 × 800=2、谈话: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吃饭穿衣。
下面请大家看一组信息,你能了解一些什么?3、提出问题:(1)出示单位:千瓦时3个月用电量平均每月用电数李思309 万青420 学生说信息(2)问:平均每月用电数应该怎么求?为什么?309÷3 用3个月的总用电量除以3 420÷3(3)估计309÷3大约是多少?怎么想?(309÷3≈100)二、探索新知1、探究309÷3的算法师:309÷3到底是多少呢?会算吗?(1)师讲解并板书例六①并强调简便算法,(2)投影展示学生笔算过程并指名说算理。
师:为什么商中间写0?可以省吗?——(占位)(3)将竖式进行对比进行对比,讨论得出0÷3的过程可以省略,选第二种简便写法。
百位3÷3没有余数,0÷3=0省略,直接在十位写“0”(4)边板书边复述笔算过程(5)出示练习402 ÷2=609 ÷3=808 ÷4=(6)学生练习(7)投影展示学生笔算过程2、师:李思家平均每月用电量为103千瓦时,那万青家平均每月用多少千瓦时呢?420÷3=?你能算出来吗?(1)独立试一试,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备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参与教师:XXX、XXX、XXX一、备课内容:1. 集合与函数概念2.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3. 三角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4. 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5. 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
2. 让学生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能够进行简单的运算和应用。
3. 让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能够进行三角函数的运算和应用。
4. 让学生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公式和方法,能够进行三角恒等变换的推导和应用。
5. 让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能够进行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
2.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4.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推导和应用。
5.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例教学,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运算。
2. 采用图示教学,通过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 采用推导教学,通过推导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4. 采用习题教学,通过习题引导学生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推导和应用。
5. 采用归纳教学,通过归纳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五、教学建议:1. 在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在讲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时,可以采用图示的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可以采用推导的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范文一、活动基本信息。
活动主题: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
活动时间:[具体日期和时间]活动地点:[详细地点]参与人员: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
二、活动目标。
1. 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
2. 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 探讨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活动过程。
# (一)开场(轻松幽默开场,活跃气氛)主持人(数学教研组长李老师):“各位数学大侠们,咱们今天又聚在一起开始‘华山论教’啦!看看咱们怎么把小学数学这门‘武功秘籍’更好地传授给咱的小徒儿们。
”大家哄堂大笑,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 (二)教材分析。
1. 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张老师)张老师:“我先来说说一年级的教材哈。
这一年级的数学啊,就像是给小娃娃搭积木,一块一块基础得很。
像认识数字这块,那些个1、2、3,在咱眼里简单得很,但对小娃娃们来说,就像发现新大陆。
特别是数字的书写,那歪歪扭扭的,咱可得费不少功夫纠正。
还有比大小,那些个‘>’‘<’符号,小娃娃们老是搞混,就像在玩绕口令似的。
我觉得这部分教学重点就是让孩子们能清晰地认识数字、理解数的概念,难点就是符号的运用和数字书写规范。
”其他老师纷纷点头,王老师打趣说:“是啊,我每次看他们写数字,都像看天书一样,那小指头捏着笔,写出来的数字就像在跳舞。
”大家又笑了起来。
2.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刘老师)刘老师:“三年级可就有点小挑战咯。
这时候开始学乘除法了,就像给孩子们开了个小‘智慧迷宫’。
比如说乘法口诀,背起来容易,但在实际做题的时候,有些孩子就转不过弯来。
还有那个除法的竖式计算,格式啊、步骤啊,错得五花八门的。
我感觉教学重点就是让孩子们熟练掌握乘除法运算,难点在于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且能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赵老师补充道:“没错,就像那个应用题,问平均每个小组多少人,有些孩子就直接瞎写,根本没搞懂除法在这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