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198.51 KB
- 文档页数:46
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判断标准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判断标准1. 引言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一种常见的血液透析途径,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来说,AVF的成熟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透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对于AVF成熟的判断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全面评估AVF成熟的判断标准,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2. 什么是自体动静脉内瘘?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将患者的动脉和静脉连接在一起,通常用于血液透析。
AVF的建立是通过手术将动脉和静脉直接连接在一起,使得静脉扩张并增加血流量,以便进行血液透析。
然而,AVF的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 AVF成熟的标准AVF的成熟需要具备以下标准:3.1 血流量AVF的成熟与否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其血流量。
一般来说,AVF的成熟需要有足够的血流量,以满足血液透析的需求。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通过超声检查或其他适当的检测手段来测量AVF的血流量,以判断其是否达到成熟标准。
3.2 血管内直径除了血流量之外,AVF的成熟还与血管内直径有关。
通常情况下,AVF的血管内直径需要达到一定的大小,以确保血流通畅,便于进行血液透析。
血管内直径也是判断AVF成熟的重要标准之一。
3.3 血液透析效果判断AVF成熟的标准还需要考虑其对血液透析效果的影响。
一般来说,AVF成熟与否会直接影响血液透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医生通常会根据血液透析的实际效果,来评估AVF是否达到了成熟的标准。
4. 总结回顾通过对AVF成熟的标准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AVF成熟需要具备足够的血流量、适当的血管内直径以及良好的血液透析效果。
只有在这些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AVF才能被认为是成熟的。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标准,来判断患者的AVF是否达到了成熟的要求。
5. 个人观点就本人个人观点而言,AVF成熟的判断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血流量、血管内直径和血液透析效果等。
只有在这些方面均达到了要求的情况下,AVF才能被认为是成熟的。
临床自体动静脉瘘选择原则、事前评估内容、测量评估及术后血管通畅性并发症的目的、适应证、禁忌证与局限性、仪器设备、检查前准备、检查技术等评估内容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而建立成熟的血管通路是成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保证,根据《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中的意见,认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方式,当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无法建立时,次选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VG)。
自体动静脉瘘选择原则先上肢后下肢、先远心端后近心端,先非惯用侧后惯用侧,在选择上肢动静脉内瘘时,其选择的顺序是:①腕部自体瘘:桡动脉-头静脉②前臂转位内瘘:桡动脉-贵要静脉转位、肱动脉-贵要静脉转位、肱动脉-头静脉转位③肘部自体内瘘:肱动脉-头静脉、肱动脉-肘正中静脉、肱动脉-贵要静脉行动静脉造瘘前评估内容①测量动脉内径及流速,并观察动脉管腔是否通畅,是否存在动脉硬化及硬化程度,是否存在先天性变异,建议建立AVF的最小动脉内径应≥1.5mm。
②测量静脉内径及距体表距离,并观察静脉的扩张型(束臂检查)、管腔有无狭窄、血栓,是否存在解剖变异,建议建立AVF的静脉内径应≥2mm(束臂后),距皮表距离<6mm。
测量评估动静脉造瘘后,测量血流量的目的之一是评估AVF是否成熟,但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标准尚未统一,一般认为:①物理检查:吻合口震颤良好,无异常增强、减弱或消失;瘘体段静脉走行平直、表浅、易穿刺,粗细均匀,有足够可供穿刺的区域,瘘体血管壁弹性良好,可触及震颤,无搏动增强或减弱、消失。
②测定自然血流量>500ml/min,穿刺段静脉内径≥5mm,距皮深度<6mm。
动静脉造瘘术后相关血管通畅性、并发症等评估一、目的评价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通畅性,检测内瘘并发症,如血栓、狭窄、闭塞、窃血、静脉瘤样扩张、血肿、动脉瘤等。
二、适应证内瘘的震颤、杂音减弱或消失。
术后引流静脉属支过多致瘘难以成熟。
动静脉内瘘穿刺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伤处用无菌棉签轻压止血,贴上无菌创口贴。
6、动脉穿刺:同上,但要注意动脉血流量大。
需快速插入针头并采血,避免血液凝固。
7、操作完毕后,将用过的物品放入医用垃圾桶。
整理好治疗车,填写透析记录单。
本次操作得分:______分(满分100分)评分标准:1.仪表端庄,着装整洁,规范准备,环境整洁、安静、舒适、安全:2分2.物品准备:2分,每少一件扣1分3.核对患者身份和评估症状、血管通路:25分4.穿刺点选择和消毒:5分,每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5.操作步骤和质量:10分6.操作完毕后清理治疗车和填写透析记录单:2分本次操作满分100分,考核评分标准严格,要求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消毒和穿刺点选择,操作步骤和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整理好治疗车和填写透析记录单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静脉穿刺:1.手卫生。
2.消毒静脉穿刺部位:用碘伏棉签以穿刺部位为中心顺时针消毒两遍(穿刺部位停留至少5秒),消毒范围10厘米,消毒液自然干燥。
3.用生理盐水湿敷棉球敷在穿刺部位15-20分钟后取下。
4.手卫生,戴清洁手套。
5.静脉穿刺:嘱患者握拳,扎止血带;针尖斜面朝上,以同一体位、同一角度、同一深度进针,针头进入静脉后,手持穿刺针延长管沿皮下隧道旋转送针,穿刺针进入血管1/2或2/3,挤压针柄下方延长管观察回血情况;松开止血带,胶布固定(U型和高桥固定法),创口贴覆盖穿刺点;遵医嘱静推抗凝剂(再次核对)。
6.动脉穿刺:消毒、除痂、穿刺、固定方法同静脉穿刺(向心、离心方向穿刺均可)。
7.用1条胶布将2个针帽固定于治疗巾的外上角,针帽开口朝向患者内下方。
8.整理用物,垃圾分类处理。
9.摘手套,手卫生,准备引血上机。
动脉穿刺:1.手卫生。
2.消毒动脉穿刺部位:用碘伏棉签以穿刺部位为中心顺时针消毒两遍(穿刺部位停留至少5秒),消毒范围10厘米,消毒液自然干燥。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评价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一种通过将动脉和静脉直接连接来建立的血管通路。
它是血液透析的最佳通路选择之一,具有较高的通路通畅性和长期康复成功率。
本文将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进行评价。
术前的血管评估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选择的关键。
合适的静、动脉血管是术后功能良好的前提。
通常选择的动脉包括桡动脉、尺动脉和肘动脉,而静脉通常选择超滤静脉。
血管的直径、长度、质地以及距离表面的深度都是评估血管可用性的重要因素。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通常分为内侧瘘和外侧瘘两种。
内侧瘘是将动脉与静脉直接连接于同一肢体上,常见的内侧瘘包括桡动静脉瘘和尺动静脉瘘。
外侧瘘是将动脉与静脉连接于不同肢体上,常见的外侧瘘包括腕臂外侧皮下瘘和肘部皮下瘘。
两种术式各有优劣势,具体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内侧瘘具有手术简便、术后效果稳定的优点。
桡动静脉瘘由于解剖位置方便,使得手术操作相对容易,手术时间较短,康复期较短。
尺动静脉瘘相对桡动静脉瘘而言,术后用手侧支撑物较为痛苦,较少应用,手掌烧伤感染等并发症较少,具备较高的成功率。
外侧瘘相对内侧瘘而言,通路远离动脉-静脉交汇区,术后抗切伤承受能力差,动静脉干扰较少,成熟期延长,闭塞、丧失使用功能率较低。
腕臂外侧皮下瘘是外侧瘘的常用方式,操作简单,术后维护方便,但由于皮下通路较短,需选择合适的患者。
肘部皮下瘘是外侧瘘的另一种方式,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手术操作相对复杂,术后效果不如腕臂外侧皮下瘘,但是适合没有适合桡动脉可用的患者。
无论是内侧瘘还是外侧瘘,手术手法的选择都是术者的个人经验和技术的体现。
手术过程中要注意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避免术中出血和细菌感染。
术后的护理和康复也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成功的重要因素。
总结来说,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式是血液透析的优选通路,不同术式各有优势和限制,具体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和血管情况来决定。
肘部穿支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体会作者:邵荣国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13期【摘要】近年来,由于血透技术的不断发展,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率越来越高,但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关注,其中对血管通路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而且随着血液透析的时间延长,往往前臂血管条件就会不同程度的变差,还有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血管内壁增生等患者日趋增多,均可导致前臂动静脉内瘘失功。
通过临床17例肘部高位瘘,即穿支静脉与肱动脉吻合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经术后观察,其并发症少,通畅成功率高,流量好的优点,为血管通路的再建立提供了可靠的选择。
【关键词】肘部穿支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体会【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3..02首先,什么是穿支静脉呢?通俗讲,是肘部浅部静脉血管网与深静脉的交通支。
(如图1所示)按照KDOQI指南,通常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是指肘上肱动脉与头静脉或贵要静脉的吻合等等,而穿支静脉动静脉内瘘是肘部穿支静脉与肱动脉或者桡动脉起始段的肘部高位动静脉吻合。
穿支静脉在正常状况下没有太大的临床意义,但解剖位置相对恒定,可以在不破坏浅静脉系统正常结构的前提下,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
自2015年12月以来,我院选择性的开展了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2岁,平均54.7岁,通过近3年的临床观察,平均28个月,通畅率值得肯定,并发窃血综合征1例,经指导锻炼6个月好转,1例因心梗死亡,1例并发脑溢血死亡,都因患者原有合并症。
15例至今情况良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流量好,未出现明显狭窄、瘘失功等并发症。
符合动静脉内瘘“6S”原则[1],成功率100%,优良率94.1%。
1 具体方法1.1 术前评估包括全身状况评估、心功能评估(内瘘手术后,特别是高位内瘘,距离心脏位置较近,动脉血直接短路到静脉内,造成部分心排血量成为“无效劳动”。
动静脉内瘘三种不同吻合术式和三种不同缝合方式应用比较目的探索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吻合方式和缝合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4例头静脉+桡动脉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比较3种不同缝合方式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的应用可能,及对手术成功率,吻合口渗血,动静脉内瘘远期发育的影响。
结果中端端吻合21例,成功15例;经典端侧吻合18例,成功16例;改良型端侧吻合45,成功43例。
结论前臂头静脉+桡动脉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推荐行端侧吻合尤其改良型端侧吻合,缝合方式可采用底层连续+上层简单缝合,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吻合方式;缝合方式慢性肾衰竭长期行血液透析患者需建立起良好的血液循环通路,自2006年美国K-DOQI指南建议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长期血液透析首选血管通路以来,我科先后采用端端吻合、端侧吻合、改良型端侧吻合行头静脉+桡动脉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取得良好效果,现对不同吻合方式和缝合方式应用的优缺点比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来自2007~2013年我院收治的需接受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长期透析患者84例,男58例,女26例,年龄18~83岁,平均59.6岁,手术部位为前臂腕横纹上方2~4 cm,头静脉桡动脉之间,其中左手65例,右手19例,原发疾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64例,糖尿病肾病12例,多囊肾6例,高血压肾病2例。
1.2方法术前判断患者基本情况,合并高钾血症、急性左心衰、肺水肿、严重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先建立临时用血液透析通路,行充分血液透析治疗,加强超滤,营养支持,待患者一般情况改善后择期手术,手术当天血压120~160/80~100 mmHg,术前行前臂头静脉、桡动脉体格检查,判断动脉搏动是否有力,判断ALLEN试验阴性,判断头静脉是否充盈,血管弹性是否良好,有无血管硬化,是否存在较大分支,分支是否可能导致血管牵拉,是否会导致血液分流,判断静脉近心端是否通畅,询问静脉既往是否有穿刺史,尤其是静脉留置导管留置史。
动静脉内瘘三种不同吻合术式和三种不同缝合方式应用比较[权威资料]动静脉内瘘三种不同吻合术式和三种不同缝合方式应用比较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目的探索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吻合方式和缝合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4例头静脉+桡动脉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比较3种不同缝合方式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的应用可能,及对手术成功率,吻合口渗血,动静脉内瘘远期发育的影响。
结果中端端吻合21例,成功15例;经典端侧吻合18例,成功16例;改良型端侧吻合45,成功43例。
结论前臂头静脉+桡动脉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推荐行端侧吻合尤其改良型端侧吻合,缝合方式可采用底层连续+上层简单缝合,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吻合方式;缝合方式慢性肾衰竭长期行血液透析患者需建立起良好的血液循环通路,自2006年美国K-DOQI指南建议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长期血液透析首选血管通路以来,我科先后采用端端吻合、端侧吻合、改良型端侧吻合行头静脉+桡动脉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取得良好效果,现对不同吻合方式和缝合方式应用的优缺点比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来自2007,2013年我院收治的需接受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长期透析患者84例,男58例,女26例,年龄18,83岁,平均59.6岁,手术部位为前臂腕横纹上方2,4 cm,头静脉桡动脉之间,其中左手65 例,右手19例,原发疾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64例,糖尿病肾病12例,多囊肾6例,高血压肾病2例。
1.2方法术前判断患者基本情况,合并高钾血症、急性左心衰、肺水肿、严重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先建立临时用血液透析通路,行充分血液透析治疗,加强超滤,营养支持,待患者一般情况改善后择期手术,手术当天血压120,160/80,100 mmHg,术前行前臂头静脉、桡动脉体格检查,判断动脉搏动是否有力,判断ALLEN试验阴性,判断头静脉是否充盈,血管弹性是否良好,有无血管硬化,是否存在较大分支,分支是否可能导致血管牵拉,是否会导致血液分流,判断静脉近心端是否通畅,询问静脉既往是否有穿刺史,尤其是静脉留置导管留置史。
动静脉瘘的操作评分标准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操作评分标准项目评分标准及细则分值准备质量15分1、一次性使用内瘘穿刺针2根,、一次性护理包1个、皮肤消毒液或碘伏棉签,必要时备止血带,20ml注射器,生理盐水(少一项扣2分)。
2、一次性物品的有效期及包装是否完好(一项未做扣3分)。
3、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一项未做扣3分)。
555操作流程质量65分1、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未做不得分)。
2、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并整理好衣袖(一项未做扣3分)。
3、评估穿刺部位的皮肤及动静脉内瘘情况并确定穿刺点(一项未做扣5分)。
4、洗手。
打开一次性护理包、戴手套、取治疗巾放于穿刺手臂下,备胶布,输液贴、穿刺针。
消毒皮肤范围大于8cm*10cm,待干。
动静脉穿刺: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柄,针尖斜面向右或向左侧与皮肤呈15-300刺入皮下,穿刺入血管后可见回血,关闭穿刺针夹子(一项做不到扣5分)。
5、固定:先用胶布固定针柄,再用输液贴覆盖穿刺点(一项未做扣2分)。
6、检查穿刺是否成功:回抽顺利,可见回血,必要时推入少量生理盐水,再次确认针柄固定良好(一项未做扣2分)。
7、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一项未做扣2分)。
8、整理床单位及用物,洗手(一项未做扣2分)。
101010155555全程质量20分1、操作熟练,方法正确。
2、无菌观念强,。
整理用物,按要求分类处理。
1010目的:严格无菌操作,熟练掌握内瘘穿刺技术,提高穿刺成功率,为透析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治疗通路。
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尽量使用阶梯式或纽扣式穿刺方法,避免定点穿刺,以免形成瘢痕或动脉瘤。
3、穿刺针固定一定要牢固,,以免脱针引起出血。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成熟度的评估袁凯;王鹏;梁卫【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5(035)012【摘要】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患者前臂腕部动静脉内瘘(AVF)建立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AVF术后成熟度进行评估.方法前瞻性研究拟新建前臂自体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内瘘的慢性肾衰竭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14、28和56 d桡动脉及头静脉直径、流量,头静脉内膜厚度及距皮肤深度,观察其变化趋势,评估自体AVF成熟度.结果2014年5-9月共入组21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4.3±13.2)岁,随访周期70 d,自体AVF均达到临床成熟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术后1、14 d时桡动脉及头静脉的直径和流量增幅最大(P<0.01),其后增幅放缓;术后28、56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8 d头静脉直径(5.0±1.0) mm,流量(1 593.7±572.9) mL/min;术后头静脉距皮肤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VF的成熟有赖于术前完善的血管评估.超声显示术后1个月,头静脉直径及流量已能满足穿刺血液透析的要求.头静脉内径>4 nm且流量>500mL/min可作为国人AVF成熟的标准,而最终标准的确立有待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总页数】5页(P1862-1866)【作者】袁凯;王鹏;梁卫【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血管外科,上海20111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上海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血管外科,上海20111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上海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血管外科,上海20111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上海20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3【相关文献】1.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成熟度的评估 [J], 王鹏;施娅雪;张皓2.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成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探讨 [J], 赵楠;姚磊;张浩然;于欣欣;于艳萍;胡静;孙福云3.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度评估中的价值 [J], 李敏;龙虹达;郑建珽;肖嘉懿;刘春凤4.新建糖尿病肾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度评估及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J], 潘文静; 丁钟琴; 刘同强; 唐羽裳5.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度的评估作用研究 [J], 王辉;周文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K/DOQI指南建议定期检查内瘘功能,方法有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物理检查、直接血流量监测、彩色多普勒超声、非尿素稀释法监测再循环、直接或简接通路静压监测等。
物理检查具有经济、准确、有效、易行的特点物理检查方法可采取:视诊、触诊、听诊、举臂试验、搏动试验。
一.视诊内容观察内瘘瘘体段及流出段血管直径、走行、是否存在较多侧支,有无可供穿刺的血管;是否存在血管的局部扩张、瘤样扩张或者局部血管迂曲、塌陷,局部是否存在皮肤红肿、破溃、硬结等感染征象。
观察内瘘侧手的甲床、手指、掌背部颜色,有无苍白、肿胀,静脉曲张等表现,判断血运是否良好。
注意肩颈、胸壁、颜面部是否存在浅表血管扩张,有无颜面部肿胀。
二.触诊内容1 应用手指指腹依次触摸流入段、瘘体与流出段,感觉血管的粗细、张力,搏动的强弱,震颤的强度及范围等。
判断血管张力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局部搏动增强及水冲脉,有无局部血管塌陷、变细;动脉吻合口及瘘体段是否存在震颤以及有无震颤减弱或局部增强;了解有无皮温增高及上肢的肿胀2 对比双手的皮温、握力、活动度是否相同。
三.听诊:正常的内瘘杂音:1 正常的内瘘杂音是收缩期与舒张期并存的双期、低调、持续的杂音。
2 杂音以吻合口最强,向近心端逐渐减弱。
四.搏动增强试验主要判断内瘘流入段血管功能方法用手指完全压闭内瘘静脉段吻合口近端,观察压闭处远端搏动是否增强。
正常表现为远心端搏动明显增强,提示供血动脉血流量充足,动脉及吻合口无明显狭窄五.举臂试验是评估瘘体、流出段及中心静脉段血管狭窄的检查方法方法:患者取卧位,举起内瘘侧上肢,与身体约成90度,观察瘘体及流出段血管塌陷情况。
正常表现为:随着内瘘侧上肢的抬高,内瘘瘘体及流出段血管塌陷,反映了内瘘瘘体、流出段及中心静脉段回流通畅。
物理检查在:术前血管评估、判断内瘘的成熟及评价内瘘并发症上始终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掌握这一既经济、准确、又易行的检查方法,适时判断内瘘成熟,及时发现内瘘并发症,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