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菌共生体----微生态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13
2022年西南科技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填空题1、典型的杆菌可举______为例,其细胞直径约______μm,长度约______μm。
2、病毒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
3、目前知道的所有固氮微生物都属______生物和______菌类,在分类地位上隶属于______菌科、______菌科、______菌目、______菌科、______细菌以及______属和______属中的部分菌种。
4、一般而言,微生物在含糖基质上生长,会产生______,而使______;微生物分解蛋白质或氨基酸会产生______,而使______。
5、细胞骨架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细胞支架,具有支持、运输和运动等功能。
6、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微生物应用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发明用______独特工艺加工______原料以生产______。
7、用于微生物大规模液体培养的发酵罐,其主要作用是要为微生物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最适培养条件。
8、常用的污水处理装置有两种,一是利用______进行处理的______,另一是利用______进行处理的______。
9、遗传信息翻译成多肽链起始于mRNA上的______,它是指起始密码子AUG上游30~40核苷酸的一段非译区。
10、补体存在于正常的______和______中,其化学成分为______,它被______激活后具有补充抗体的作用,其生物学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判断题11、古生菌是一类细胞壁上不含肽聚糖的原核生物。
()12、氨基酸在碳源缺乏时可被微生物用作碳源物质,但不能提供能源。
()13、原核生物呼吸链的P/O比一般较真核生物高。
()14、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时,蛋白质和核酸同时进入宿主细胞。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区的生物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物质和能量等,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系统。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惠共生、共生、拮抗和调节等。
这些关系密不可分,互相影响,共同维系着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
竞争:竞争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互相竞争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种竞争不仅会影响个体和物种的扩散和生存,还会促进种群和群落的演变和进化。
例如,树木之间争夺阳光和水分的资源,资助食草动物之间的竞争,还有食肉动物之间的竞争等。
捕食:捕食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
食物链开始于光合作用提供的营养物,接着是食草动物消费植物的能量,然后是食肉动物吃掉食草动物,最后死亡的动物或者植物分解成营养物又进入了食物链。
捕食与被捕食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一种共生关系。
被捕食的生物不仅为捕食者提供营养,同时也会促进食物链上层生物的繁殖和生存。
互惠共生:互惠共生是指不同物种间互相获益的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了许多种生物之间的互助合作,以获得最大好处。
例如,蜜蜂在收集花粉的过程中,扮演着传授花粉的角色,同时还会帮助花朵授粉,这种互惠关系是双方都能从中受益的。
共生:共生是指两个或以上的不同物种的关系。
这种关系中每个物种都可以得到利益。
共生关系中的一方通常是宿主,提供生存条件和生物活动;而另一方是共生体,提供帮助和保护。
例如,细菌会生活在人类肠道中,帮助人体消化,提供营养,防止有害的微生物感染人体。
拮抗:拮抗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某一种物种可以控制另一种物种的生长。
例如,有些真菌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这种现象被称为拮抗。
这种关系对于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平衡非常重要。
调节:调节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促进或者抑制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2020-2021学年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1879年德国植物学家德巴利提出了广义的不同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共生”的概念。
早在德巴利提出广义的共生概念之前,即1877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弗兰克就已使用曾经用于描写共同生活在社区里的民众的词语“symbiosis”(共生)来描述地衣中真菌与藻类的互惠共生关系。
②然而,生物共生这一最普遍、最基本和最有效的生物学机制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按照常识,数千米深的高压、高温(300℃~400℃)和剧毒(富含硫化氢H,S、甲烷CH,和氢气H,等)的海底热液口周围是不会有生命的。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2011年生物学家皮特森利用深海游航器在大西洋3000~6000米深的海脊热液口拍摄到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如体长约为30~40cm的巨型贝类白瓜蛤和深海偏顶蛤,以及体长可达3m的管栖蠕虫。
这些动物体内有数以亿计的共生细菌,其中,这些共生细菌的重量可达到管柄蠕虫体重的60%,通过氧化从海底热液中喷出的H2S获取能量,并从海水中获取氧O2,然后和二氧化碳CO2,进行碳酸固定合成有机物,为蠕虫提供养分。
海底热液口周围的贝类体内共生细菌也是通过氧化H2S和H2获取能量和养分提供给与之共生的贝类。
这正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早期生物的生存途径和法则。
真菌与蓝细菌共生形成的地衣共生体就是有力的证据之一。
③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生物之间相互识别、相互选择、相互适应,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共生体系。
人类自出生之日起就与微生物建立了紧密的互作关系。
人体并非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而是由体内的微生物细胞和人体细胞共同构成的“超级生物体”。
④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我们的身体里居住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包括真核生物、古菌、细菌及病,分布在我们的皮肤、口腔、鼻腔、生殖器及肠道等部位,构成了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的人类微生物组。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名词解释1、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与周围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9、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30、宏基因组:出生后才驻入人体,尤其是肠道内1000种左右的正常菌群——共生微生物群的总基因组,即宏基因组。
31、微生态学:以微生物学和实验动物学为基础,研究正常微生物菌群与其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新兴边缘学科。
32、微生态系统: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个体20~200μm不同种类组成的生物群与其环境组成的整体。
34、微生态失调:正常的微生物群之间和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35、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37、微生态制剂:用于提高人类、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养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宿主或寄主体内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之总称。
可调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
38、益生菌剂:通常是指一类分离自正常菌群,以高含量活菌为主体,一般以口服或粘膜途径投入,有助于改善宿主特定部位微生态平衡并兼有若干其他有益生理活性的生物制剂。
39、益生元(双歧分子):专指一类人类不能消化吸收的低聚糖类食物成分,通过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几种细菌的生长与活性而对寄主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改善寄主健康的物质。
41、悉生生物:凡已人为地接种上某种或某些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或植物,即已知其上所含微生物群的大生物称为悉生生物。
52、混菌培养(混合培养):混菌培养又叫混合培养,也称混合发酵,是在深入研究微生物纯培养基础上的人工“微生物生态工程”,指将两种或多种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培养,以获得更好效果的培养方法。
微生物的生态角色与功能微生物是一类以单细胞形式存在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和病毒等。
尽管微生物在体积上微小,但它们却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并且具有多样的生态功能。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与功能,并说明其对地球生物圈的影响。
一、微生物的生态角色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包括分解者、合成者、共生体、生物源、能量转化者等。
首先,微生物在分解和降解有机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具有强大的代谢能力和酶系统,能够降解废弃物、植物残体和动物尸体等有机物,将其分解为无机物,为生态系统的循环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
这个过程被称为腐化,细菌和真菌是主要的分解者,其中某些细菌能够降解一些难以分解的物质,如油类和有毒物质。
其次,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还起到了合成者的角色。
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合成有机物的重要途径,其中叶绿体负责植物的光合作用。
然而,微生物包括一些叶绿体细菌、蓝藻和或细菌类光合细菌等也能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吸收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为生态系统注入能量。
此外,微生物还能与其他生物形成共生体。
例如,共生菌与农作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共生菌通过为植物提供养分,帮助植物吸收养分,同时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也为共生菌提供营养物。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促进了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还改善了植物对环境中逆境的抵抗力。
最后,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还起到了生物源和能量转化者的作用。
例如,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并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来源。
此外,某些微生物能够进行化学变化,将有机物质转化为能量,如化石燃料形成过程中的沉积微生物。
二、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微生物的存在和活动对地球生物圈具有广泛的影响,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环境修复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
微生物是物质循环的关键驱动者之一。
它们通过分解和降解有机物,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
这些无机物再通过生物吸收、再生和利用等过程进入生物体内,形成物质循环链条,维持着生态系统的营养平衡。
微生物学中的群落结构与演化微生物学是一门关注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学科,是对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分类、群落结构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它们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生态系统中。
微生物群落是一个由多个微生物物种组成的集体。
这些种类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生态系统的各项功能。
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化是微生物生态学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对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化进行探讨。
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微生物群落是由微生物物种组成的群体。
群落结构是从物种组成的层次上描述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数目的方法。
微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的组成和功能差异很大。
在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优势物种可以通过分解有机物来促进细菌群落中其他物种的生长。
微生物群落中个体的种群分布受到环境的影响,其特征因素包括物种适应性、优势地位、种群密度、生存能力和代谢特性等。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受到环境的限制。
不同的基质来源、pH、盐度、温度、氧气和其他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的构成、数量和分布的影响也不同。
例如,土壤和水中的微生物群落在厌氧条件下黏附,形成许多不同的微环境,微生物群落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也不同。
微生物群落的架构包括整体组成、分布、物种多样性和密度变化等,这一结构非常复杂。
微生物群落的演化微生物群落随时间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微生物群落的演化是由各种生态因素如时空、环境和物质循环影响的。
微生物演化的关键因素包括微生物的细胞遗传学、生态学、进化机制和基因组剖析。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突变是微生物演化的驱动力之一,适应性和选择性也是细菌演化的重要因素。
微生物群落的演化与基因转移的密切关系。
多种微生物通过紧密的关联和基因流通过基因水平相互影响。
微生物群落的演化表现为微生物的基因变异、基因重组和基因水平的转移。
基因转移可以通过传统性垂直遗传和水平基因转移来实现。
水平基因转移发生在微生物共生体中和自足能力较强的媒体中。
共生体就是指不同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在形态和代谢水平上存在密切的协同关系,共同完成生态系统的各项功能。
真菌的生态功能真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真菌的生态功能,包括分解、共生、生物防治以及营养循环等方面。
一、分解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分解者角色。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从而促进物质的循环。
真菌分泌的酶可以降解各种有机物质,包括植物残体、动物尸体和废弃物等。
这个过程释放出的营养物质被用于其他生物的生长和发展,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二、共生真菌形成共生关系,与其他生物形成共生体系。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真菌与植物的根系形成的菌根共生。
在这种共生状态下,真菌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而植物则为真菌提供碳源。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增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还提高了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
三、生物防治真菌在生态系统中还具有生物防治的功能。
一些真菌可以寄生在其他生物的体表或内部,抑制或杀死宿主的病原微生物。
这种生物防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园艺领域,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同时避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四、营养循环真菌参与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特别是氮、磷和碳等重要元素的循环。
真菌能够与植物和动物共同参与有机物质的降解和氮的循环。
在降解有机物质的过程中,真菌通过分解复杂的有机物质,释放出有机氮,供植物吸收利用。
同时,真菌的分解还能使土壤中的磷和其他营养物质更易于被植物吸收。
总结起来,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包括分解者、共生体、生物防治剂和营养循环的参与者等。
真菌的存在和活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真菌的生态功能对于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至关重要。
(本文共计533字)。
共生体的名词解释共生体是指两个或更多个不同物种之间通过一种或多种方式相互关联和依赖的生物体。
这种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互惠共生,或通过共生来实现某种特定的生态功能。
共生体的形成既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
在共生体中,不同的物种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共生体的形成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实现,例如共同的资源利用、共同的生活空间以及相互的物质交换等。
其中,共同的资源利用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利用相同的资源来满足各自的需求,从而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例如,蚂蚁和蜜蜂在花朵中采集花粉和花蜜时,相互之间会产生一种共生关系。
蚂蚁帮助蜜蜂传播花粉,而蜜蜂则为蚂蚁提供能量来源。
互惠共生是共生体中另一种常见的形式。
在互惠共生中,两个物种之间存在互利关系,彼此之间能够提供对方所需要的资源或服务。
例如,鸟和牛的关系就属于互惠共生。
鸟在牛身上寻找寄生虫和刺虫,为牛提供了一种清除外寄生虫的方法,同时,牛的体温和呼出的气体为鸟提供了温暖和食物来源。
共生体还可以通过相互的物质交换来实现。
一些微生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就属于这种类型。
例如,根际微生物通过与植物根部的共生关系,为植物提供一些必需的养分,而植物则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环境。
共生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提供相互之间所需要的资源,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保持和繁荣。
同时,共生体还可以帮助生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获得更多的适应能力。
不仅在自然界,共生体的概念还可以拓展到人类社会中。
在社会学领域,共生体可以指代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
例如,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就是一种共生体。
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各个职业群体之间互相合作,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发展。
总结而言,共生体是指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相互关联和依赖的方式形成的生物体。
其形成可以通过共同的资源利用、互惠共生和相互的物质交换等机制实现。
微生物共生与共生体共生微生物共生是指微生物与宿主之间互惠互利的关系,宿主对微生物提供生存的条件,微生物对宿主提供一些必要的养分或功能。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共生现象非常普遍,与微生物的分类、数量随环境的改变而不同。
而共生体共生则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全面互惠互利关系,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共生体共生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分别从两方面阐述微生物共生与共生体共生。
一、微生物共生1.微生物共生的种类微生物的共生种类颇为丰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共生:宿主和微生物双方都从中受益。
例如,由具有氮酶活性的Rhizobium 菌根瘤菌引起的根瘤形成和细菌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共生。
2)互惠共生:双方互益,但无一方能单独生存。
例如,复合齿甲和栖息在其肠道中的线虫。
3)共生寄生:宿主受损,微生物受益。
例如,牧牛榜虫和其消化道中的真菌。
4)共生捕食:捕食者从微生物中获得寄生,可能会帮助微生物获得食物。
例如,口裂动物和微小的水生物。
2.微生物共生的作用微生物共生在生物学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微生物共生促进植物的繁荣和生长。
例如,许多植物的根部有利于合成肥料的根瘤菌共生。
共生会把无法吸收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使用的氨,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
2)微生物共生对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森林中的真菌共生可消耗流经森林中的硝酸盐和硝酸酐等有害物质。
3)微生物共生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对许多动物和人来说,生命的一开始就要依靠它们身体内的微生物,加强免疫力和体内代谢。
二、共生体共生1.共生体共生的种类共生体共生也是各种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的现象,共生体共生种类也是繁多的,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内共生:生物体内部的共生关系,例如,细菌在人体肠道中共生。
2)外共生:生物体外部的共生关系,例如,兔子和跟兔子外形相似的小狗也可以通过外共生得到保护。
第1章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意义?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食品、医药和环境保护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②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③为提高生产效率、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开发利用保护微生物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第2章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生境:是指发现有生物的物理区域。
这一区域的物理化学特征可以影响在这一区域中生活的微生物生长、代谢活力、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的生存。
2.生态位:生态位不仅指生物生长的空间范围,而且包括生物在这一生境内的活动、它们的功能作用及其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
3.土著微生物:指在一个给定的生境中那些能生存、生长和进行活跃代谢的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能与来自其他群落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竞争。
4.外来微生物:指来自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所以这些微生物不能在这一生境中长期生活下去。
5.微生物区系:在一块土壤碎片内或植物根的表面有可能有很多环境因素不同的微环境。
而每一微环境只适宜于某种或某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不适合其他种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形成复杂的微生物区系(microflora)。
6.群落演替: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内,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顺序出现或被相继取代,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结构的发展过程。
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1.生理群:指按生理特性将微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2.优势种:在一定条件下或在一个生理群中常只有少数种类占优势,即在最高稀释度平皿中出现较多菌落数的菌种,该菌种称优势种。
3.水体富营养化:当水体中N、P营养元素的含量大量增加,远远超出正常指标,结果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破坏,藻类或某些细菌数量猛增,其他生物种类减少,水质变坏的现象。
4.为什么说土壤是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土壤是固体无机物(岩石和矿物质)、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复合物,是微生物的合适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