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导论 教学日历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9
日历与天文学的联系教案引言日历和天文学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核心,两者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日历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时间制度,而天文学则是探索宇宙的科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农历、太阳历、月相等词汇,而这些概念都与天文学息息相关。
因此,在教学中,将日历和天文学相结合,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宇宙的规律和时间的计算方法。
一、日历日历,顾名思义就是计算天数的一种制度,它的本质是用来计算时间的方法。
人类在长时间的历史演进中,采用了很多种时间制度,比如古希腊的阴阳历、儒家的六十甲子纪年法、伊斯兰教的回历等等。
其中,最普遍应用的日历方式莫过于太阳历和农历。
1.太阳历太阳历是以地球公转为基础建立的日历,将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即一年)平均分为365天5小时46分。
由于闰年(即有366天的年份)比比较复杂,因此制定闰年规则是太阳历的一大难点。
如今,常用的格里高利历就是以太阳历为基础制定的。
2.农历农历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制度,以月亮绕地球旋转为基础,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朔望月(即一个月开始的那一天从看见月牙开始,到看到下个夜晚的月牙消失的这段时间)的天数为周期。
由于朔望月比较短,因此制定闰月规则是农历的难点。
目前,中国采用的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来纪年。
二、天文学天文学是天文学家以科学方法探测探索宇宙的科学,是人类文化和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文学研究的对象包括恒星、行星、银河系、宇宙射线、暗物质、暗能量等等。
天文学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宇宙的规律,还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1.太阳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恒星,它位于银河系的中心位置,质量是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是地球上生命的源泉。
人们通过观测太阳的活动、太阳风等现象来预测天气和太空飞船发射的安全时间。
2.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由于它对地球的引力,对地球的潮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月球还可以通过观测月食、日食等现象来计算地球和月球的距离和速度,揭示宇宙的规律。
大学一年级天文学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适用于大学一年级的天文学课程。
通过此教案,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掌握天文学的基本概念、观测技术以及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和现象。
教学过程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实验、观测以及讨论,使学生对天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理解宇宙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领域;2. 掌握天文观测的基本方法与技术;3. 熟悉太阳系内各种行星、卫星以及其他天体的特征与属性;4. 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各种宇宙现象的形成原理;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激发对天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课时:天文学导论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说明(10分钟)2. 天文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概述(15分钟)3. 天文学的历史与发展(20分钟)4. 学习天文学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15分钟)第二课时:天文观测技术与工具1. 天文观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5分钟)2. 天文观测仪器与设备介绍(20分钟)3. 实地观测体验与数据采集(30分钟)第三课时:太阳与恒星1. 太阳的结构、特点与活动(20分钟)2. 恒星的分类与演化(30分钟)3. 实验:太阳与恒星模型制作(30分钟)第四课时:行星与卫星1. 太阳系行星的特征与运动规律(15分钟)2. 行星的表面特征探索与分析(20分钟)3. 卫星的种类与特点(15分钟)4. 天体运动的观测实践(30分钟)第五课时:星系与宇宙1. 星系的形成与分类(15分钟)2. 宇宙的起源理论与证据(20分钟)3. 宇宙中的黑洞与其他天体(15分钟)4. 实验:星系模型制作与观测结果分析(30分钟)第六课时:天文学与科学研究1. 天文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0分钟)2. 天文学的新发现与技术进展(20分钟)3. 天文学的应用与未来发展方向(15分钟)4. 学术论文阅读与讨论(30分钟)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授课与讲解:通过讲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天文学整体框架的认知。
天文历法知识点总结一、日历日历是用来计算一年中具体日子的工具,主要包括阳历和阴历两种。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为基础,其主要特点是一年有365天,每四年有一个闰年。
而阴历以月亮绕地球运动为基础,其主要特点是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天数不等,变化较大。
1. 阳历阳历又称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基础,将一年划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等。
阳历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后经历了罗马儒略历、格里历等多次修改和完善。
最终在16世纪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的格里历成为世界通用的日历系统。
阳历的主要特点有:(1)365天一年,每隔4年有一个闰年;(2)每月天数不等,其中1、3、5、7、8、10、12月有31天,4、6、9、11月有30天,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3)一周有7天,分别为星期一至星期日。
2. 阴历阴历以地球绕太阳的周期为基础,以月亮绕地球运动为依据,是许多古代文明采用的日历系统。
阴历主要有月相和农历两种形式。
月相是根据月亮的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来划分月份和日子,其周期大约为29.53天。
农历则是根据月相周期安排的一种日历系统,其中年月日的计算方式较为复杂。
阴历的主要特点有:(1)一年367天或者355天,不同于阳历的365天或者366天;(2)年月日的变化比较复杂,其中闰月、大小月等概念较为晦涩;(3)主要在中国、朝鲜、日本和伊斯兰国家等地使用。
二、年历年历是围绕地球绕太阳运动规律而制定的一种时间计量系统,主要包括二十四节气、黄赤交角、朔望日和天文事件等内容。
1.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直射点运行轨迹而制定的一种季节划分方法。
它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和小寒等二十四个节气。
这些节气的主要特点有:(1)以太阳直射点进行划分,并依次对应着四季的开始和结束;(2)每个节气约为15天,总共约为360天;(3)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农事活动都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密切的联系。
公开课《日历》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关于日历的知识。
日历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发明之一,它帮助我们记录时间、规划生活,同时也是许多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本次公开课中,我们将介绍日历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
一、日历的起源日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古代文明。
早期的日历是基于天文观测和自然现象的观察而制定的,比如月亮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
最早的日历通常与农业活动和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用于指导农作物的栽种和收割。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意识到简单的以月亮和太阳作为参考点的日历并不够准确。
于是,各个文明陆续推出了不同形式的日历系统,例如古埃及的太阳历、巴比伦的月亮历以及中国的农历等。
二、日历的演变1. 太阳历太阳历是以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为基础的一种日历系统。
古埃及和古罗马等文明采用的太阳历是一种基于365天的平年制。
然而,由于地球绕太阳运动的时间并非恰好是365天,为了与四季的变化相吻合,人们引入了闰年的概念。
在公元前46年,罗马的儒略·凯撒制定了一种更加精确的日历系统——儒略历,它以365.25天的长度作为一年。
儒略历成为欧洲主要的日历系统,直到16世纪才被修正为更精确的格里高利历。
2. 农历农历是中国传统的日历系统,它以月亮的运动为基础,每个月亮周期为一个月。
农历十分注重对阴历和阳历的结合,因此每年的日期会有所浮动。
农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被用于农业和农民的生活,还渗透到了社会、宗教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与太阳历不同,农历对月亮的观测十分重要,因此在夜晚进行观测和测量的技术非常发达。
三、日历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1. 宗教节日和纪念日日历在宗教和纪念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基督教的复活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佛教的中元节等都是根据日历中特定的日期来确定的。
此外,纪念日如国庆节、独立日等也是基于特定的历法和日历系统。
2. 个人生活和规划日历帮助我们管理个人生活和规划各项活动。
中国天文日历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天文日历概述中国天文日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学术成果,包括历法和历书两大部分。
历法是依据天文现象和数学规律编绘的日月运行及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周期,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
历书是将历法和其他天文、气象、历史、文学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编纂的书,其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合理利用时间,配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的天文日历主要包括夏历、商历、周历、秦历、汉历、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唐历、宋历、元历、明历、清历等,不同历法以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作为时间计量标准。
其中以秦历、汉历和唐宋历最为完善。
唐宋时期的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的顶峰,对后世的历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天文日历的内容1. 历法中国古代天文日历主要包括夏历、商历、周历、秦历、汉历、唐宋历等多种历法。
其中,夏历与商历以朔作月首,周历以旬作月首,秦历以朔旦定月初,汉历以弦为月首,唐宋历以望为月首。
这些历法都以岁分为历元,以岁分为周期刻画出日月运行的规律。
2. 历书历书是根据历法编纂的一种书籍,主要内容包括历法、年号、节气、节庆、吉凶日等。
历书还涉及其他诸如天文、地理、气象、历史、文学等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
3. 年号中国古代的年号是在历法的基础上确定的。
年号有农历年号和皇帝年号之分,不同时期的年号命名方式各有不同。
年号是古代社会制定的,人们可以通过年号辨别历法、历书的版本及年代。
4. 节气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日历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根据阳历划分出的二十四个时段,每个节气都具有特定的气候现象和时令。
节气在农业生产、风水、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5. 节庆节庆是根据历法确定的重大节日,包括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
这些节庆都与历法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节庆共同庆祝、纪念和传承文化。
6. 吉凶日古代历书中还有关于吉凶日的记载,这些日子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避讳或者重视的特殊日子。
关于吉凶日的记载对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北大天文学系2014年秋季学期天文专业课程安排
(北京大学9月15 日开始上课,如必要任课老师可在与同学协商后对上课时间作适当调整)
研究生课程及授课教师:宇宙学与星系形成(陆由俊);恒星结构与演化(Stephen Justham),天文文献阅读(刘富坤);天体物理中辐射机制(黎卓);星系物理学(彭逸西),天体物理专题(刘晓为),致密星物理(徐仁新)。
Seminar具体时间以每周通知为准,要求全体研究生(如无特殊情况)务必参加,同时欢迎本科生参加。
本科生课程及授课教师:理论天体物理(刘富坤),天体物理专题(刘晓为),天文文献阅读(刘富坤);天文技术与方法1(张华伟);宇宙探测新技术引论(张坚)
(选刘晓为“天体物理专题”的学生需选择组参加每周的定期讨论,具体安排请与各组负责老师联系:即“星系宇宙学(范祖辉)”、“恒星与星际介质(刘晓为)”、“粒子天体物理(徐仁新)”、“吸积盘与活动星系核(刘富坤)”。
high energy and gravity astrophysics (李立新和黎卓),Planets组会(Thijs)"Clusters"组会(Thijs and Richard),黑洞、星系物理、和行星动力学(于清娟)。
教学日历注:作为专业基础课:课堂授课72学时;作为公共选修课:课堂授课36学时。
以下标注的学时为专业基础课学时,标有★号的部分为公共选修课(通识课)可不讲的部分。
第1章绪论(总8学时)1.1 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2学时)(太阳系,恒星世界,星系和星系团,宇宙的大尺度结构)1.2★天体物理学的观测方法简介(4学时)(地面观测,空间望远镜,空间飞船考察)1.3 天体物理学重要事件(2学时)第2章恒星的基本知识(总12学时)2.1 星等(1学时)(视星等,绝对星等,光度)2.2 温度(1学时)(色温度,有效温度)2.3★光谱型(2学时)(天体光谱研究的开始与发展,恒星光谱的分类,不同光谱型谱线特征的成因)2.4 赫罗图(2学时)2.5★变星(1学时)(脉动变星,爆发变星)2.6 天体距离的测定(2学时)(宇宙距离阶梯)2.7★恒星质量的测定(2学时)2.8★恒星的年龄(1学时)第3章恒星的形成与演化(总20学时)3.1★演化的时间尺度(1学时)3.2★恒星的形成阶段(2学时)3.3★恒星结构的基本方程(6学时)3.4★积分定理(位力定理)(2学时)3.5主序星(2学时)3.6 向红巨星演化(1学时)3.7 碳一氧中心核及其以后的演化(大质量星)(1学时)3.8 超新星(2学时)(Ⅰa型超新星,Ⅱ型超新星,中微子的未解之谜,超新星遗迹)3.9 密近双星的演化(2学时)(洛希等势面,密近双星的演化)3.10★引力波辐射(1学时)第4章致密星(总8学时)4.1★白矮星(2学时)4.2★中子星(2学时)4.3 脉冲星(2学时)4.4 黑洞(2学时)(引力半径与视界,引力红移与时钟变慢,宇宙飞船向黑洞下落的过程,克尔黑洞,彭罗斯过程和宇宙监察猜想,黑洞热力学简介,黑洞量子力学简介,搜寻黑洞)第5章★星际物质(总4学时)5.1★星际物质的成份(0.5学时)5.2★中性氢区(0.5学时)5.3★电离氢区(1学时)5.4★斯特龙根球的演化(1学时)5.5★星际尘埃和星际分子(1学时)(星际分子的发现,星际分子的天体物理学意义,天体分子脉泽)第6章星系(总8学时)6.1 星系的主要特征(2学时)(形态与分类,星系质量的测定,星系的“标准烛光”,银河系的主要特征,旋臂生成的密度波理论)6.2 活动星系与活动星系核(AGN)(3学时)(活动星系的主要观测特点,活动星系核(AGN)的统一模型)6.3 星系团(1学时)6.4 星系的起源与演化(2学时)(单个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概况,星系的相互作用与并合)第7章宇宙学简介(总12学时)7.1 宇宙的有限与无限(1学时)(空间弯曲的观测效应,空间膨胀的观测效应——哈勃关系,时间有限的观测效应——视界)7.2 观测事实(1学时)(大尺度上星系的分布,星系距离与红移之间的哈勃关系,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元素丰度,宇宙的年龄,正反物质粒子数之比,光子数与重子数之比)7.3 几何宇宙学(1学时)(宇宙学原理,三维常曲率空间与罗伯森-沃克度规,宇宙学红移,宇宙学视界,牛顿宇宙学,宇宙减速因子)7.4★标准宇宙学模型(2学时)(弗里德曼方程,宇宙的年龄)7.5★具有物质和辐射的宇宙(2学时)7.6 早期宇宙演化简史(3学时)(时空创生,宇宙热历史概述,轻元素核合成,宇宙背景辐射,星系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7.7★几个重要的前沿课题(2学时)(宇宙的暴胀,宇宙中的暗物质,引力透镜,宇宙暗能量,宇宙学与物理世界的统一)。
教学日历分四大部分:一、天文学入门(天文系导论I)第一章:绪论(9月12-26日)课堂教学内容:课程简介;宇宙概观;关于天文学科课外教学活动:参观校内望远镜;参观北京天文馆;作业一:参观感想第二章:天球和天球坐标系(10月24日-11月14日)课堂教学内容:天球的概念;天球坐标系;作业二天体的周日视运动;天体的周年视运动;作业三课外教学活动:使用小望远镜目视观测月亮和大行星第三章:时间和历法(11月21日-12月5日)课堂教学内容:时间计量系统;地方时、世界时和区时;恒星时与平时的换算;作业四现代时间服务;历法;作业五课外教学活动:参观古观象台第四章:天文望远镜(12月12-19日)获得天体信息的渠道;天文望远镜;望远镜的性能;作业六第五章:太阳系(12月26日-1月9日)太阳系概况;行星;行星的轨道运动;行星的视运动;作业七月球;作业八太阳系小天体二、近代天文学前沿第一讲天体物理学发展的世纪回顾与展望(0.5学时)主要内容:近代天文学发展过程、重大发现和对二十一世纪天体物理学的展望。
教学要求:了解本讲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
第二讲寻找另外一个地球 (1.5学时)主要内容:地球及其他太阳系行星的基本概况和性质,太阳简介。
从人类对太阳系的了解和探测行星方法中,找到对其他恒星的行星系统的探测线索及可行性方法,介绍目前探测的结果和最新进展。
了解人类开拓太空的历史、人类对生命的定义及搜索地外文明的历史、方法和进展。
教学要求:简单了解现代望远镜的新技术与新进展,理解通过已有观测手段寻找另外一个地球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重点:从对我们熟知的地球及其环境的知识,找到对其他恒星的行星系统的探测线索及可行性方法,并了解如何付诸实践。
第三讲太阳和太阳风暴(1.5学时)主要内容:太阳基本情况和太阳活动。
教学要求:了解太阳作为一颗典型恒星代表的基本性质和太阳的各种活动。
重点:太阳的性质和活动情况。
第四讲为什么把冥王星除名(0.5学时)主要内容: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性质和轨道运动,把冥王星除名的原因。
教学要求:掌握新的行星定义重点:如何运用新的行星定义第五讲宇宙是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吗? (2学时)主要内容:宇宙的膨胀与哈勃定律;热大爆炸宇宙模型及其观测证据。
教学要求:了解宇宙的演化历史,掌握热大爆炸宇宙模型及其观测证据。
重点:热大爆炸宇宙模型及其观测证据第六讲类星体的发现(2学时)主要内容:类星体的发现历史,类星体的观测手段和基本观测特征,类星体对星系研究和宇宙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要求:了解类星体的历史、类星体的定义及其观测。
重点:掌握类星体的基本特征和重大意义。
第七讲活动星系核的多波段观测(2学时)主要内容:多波段观测技术和方法;活动星系核的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光学、红外、射电、紫外、X射线和γ射线的观测原理和方法以及用多波段的地面和空间观测研究活动星系核。
重点:多波段观测;活动星系核的特征。
第八讲从蟹状星云到脉冲星(2学时)主要内容:脉冲星的发现历史,脉冲星的观测特征和理论模型,发现脉冲星的重大意义。
教学要求:了解脉冲星的历史、观测特征和重大意义。
重点:脉冲星的发现,了解脉冲星的观测特征和理论模型。
第九讲宇宙中的黑洞(1学时)主要内容:黑洞的概念和观测证据及其在恒星演化中的地位;相对论理论在黑洞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黑洞的概念、观测证据及展望。
重点:黑洞的概念和观测。
第十讲宇宙中的暗物质(1学时)主要内容:暗物质的由来和发现,暗物质的存在证据,暗物质的存在对宇宙大尺度分布的均匀性和宇宙运动和演化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了解暗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证据。
重点:暗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证据。
第十一讲向物理规律挑战的近代天文学(1学时)主要内容:天文学中诸多现象:如黑洞、白洞、暗物质和暗能量、反物质等等,对物理学规律的挑战和推动作用;展望物理学规律的发展前景。
教学要求:了解天文学对物理规律的应用和推动作用。
第十二讲天文学的发展和宇宙观(1学时)主要内容:天文学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近代天体物理学发展中的关键历史阶段;二十一世纪天文学的发展展望;了解人类当前的宇宙观。
教学要求: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人类对宇宙观认识的过程和现状。
三、天文学导论第一章绪论(2学时)主要内容:1 天文学的发展历史2 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关系4 天文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基本内容、要求、重点及目标。
第二章恒星基本概念(4学时)主要内容:1 恒星距离及其测定2 恒星的大小和质量3 恒星的亮度,视星等,热星等和热改正4 恒星的绝对星等和光度教学要求:掌握有关恒星的基本概念和概况,学会应用有关公式进行计算。
重点:恒星基本量的理解和运用,天文特有的单位制。
第三章恒星的光谱和化学组成(4学时)主要内容:1 物理知识准备2 氢原子光谱及其线系3 恒星观测光谱的分析—确定恒星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4 恒星上的化学元素丰度教学要求:复习和回顾有关的原子物理知识,了解恒星光谱的基本特征,掌握恒星观测光谱的分析方法,并学会如何从恒星光谱得到恒星的化学组成、速度、自转、磁场等物理量,为相关实验做好理论知识的准备。
重点:如何从恒星光谱得到恒星的物理量。
第四章恒星的颜色与光谱能量分布(4学时)主要内容:1 黑体辐射2 维恩位移定律3 恒星的光谱能量分布和辐射曲线4 恒星的光谱分类5 决定恒星光谱型的主要因素教学要求:了解恒星辐射的基本知识、多色测光方法以及从恒星的光谱能量分布和辐射曲线得到温度等基本物理量;了解恒星的光谱分类及其重要性。
重点:恒星辐射的基本知识、多色测光方法、各种温度的概念和恒星光谱分类的重要性。
第五章天文观测方法(6学时)主要内容:1 地面光学望远镜回顾2 望远镜终端和辐射探测器3 射电望远镜及其观测4 红外天文观测5 空间望远镜和全波段天文观测教学要求:学习各波段望远镜基本参量、特点和使用方法;了解各波段辐射探测器情况;了解望远镜的新成就与新动态;具备观测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测能力的培养。
重点:掌握波段望远镜及其探测器基本参量、特点和使用方法。
并为实验打好基础。
第六章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3学时)主要内容:1 太阳的概况2 太阳的观测3 太阳的内部结构与能源4 太阳活动5 太阳和其他恒星的关系及日地关系6 太阳系起源与演化教学要求:较全面掌握太阳的基本知识。
重点:太阳的分层结构、太阳的能源、辐射转移和太阳的活动。
第七章变星(3学时)主要内容:1 变星及其分类;2 脉动变星及其周光关系;3 新星和超新星;4 其他变星;教学要求:掌握各类变星的基本情况及其特征,利用变星测距的方法。
重点:变星测距的方法:如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测距法、超新星测距法等等。
第八章双星(2学时)主要内容:1 双星及其分类;2 双星的轨道运动;3 万有引力定理和恒星质量的测定;4 特色双星及其研究。
教学要求:了解双星及其分类,以及双星的重要意义。
掌握双星测量恒星质量的方法和力学视差的概念。
重点:掌握双星测量恒星质量的方法以及双星在天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第九章致密星(3学时)主要内容:1 白矮星2 中子星3 黑洞教学要求:掌握各种致密星的基本情况,如内部结构、物理状态等等,了解对它们的观测方法。
重点:致密星的奇特特性及其在恒星演化中的地位。
第十章赫罗图和恒星的演化(4学时)主要内容:1 赫罗图2 主序星的演化3 恒星主序后的演化4 密近双星的演化5 星团及其赫罗图教学要求:掌握赫罗图;了解赫罗图在恒星演化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利用赫罗图得到恒星的各种信息;对各种不同质量的恒星在赫罗图上的演化路径有所认识;应用赫罗图理解密近双星的演化程;掌握星团赫罗图,并利用星团赫罗图测距。
重点:赫罗图的概念;赫罗图的运用。
第十一章星际介质和恒星的形成(3学时)主要内容:1 星际介质2 分子云和恒星的形成,恒星的主序前演化教学要求:了解星际介质的表现形式,它对天体观测的影响;星际介质和恒星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恒星的主序前演化。
重点:各种星际介质对天体观测的影响:如星际消光、色余等概念;恒星形成以及恒星的主序前演化。
第十二章银河系(2学时)主要内容:1 银河系的整体结构2 银河系的转动3 银河系的旋涡结构4 银心和银晕5 银河系的起源教学要求:掌握银河系基本结构和特征和目前对其的各波段观测结果。
重点:银河系基本结构、自转曲线、最新的对银河系各部分观测结果,暗物质等概念。
第十三章河外星系(2学时)主要内容:1 星系的形态和分类2 测量星系3 星系集团4 星系的演化教学要求:对星系有总体的了解,掌握测量星系的物理量的方法。
重点:星系的哈勃分类;星系的距离和质量等物理量的测量。
第十四章活动星系(3学时)主要内容:1 活动星系与活动星系核2 引力透镜和视超光速运动3 活动星系核的理论模型教学要求:了解活动星系核的概念和它的基本观测特征;了解活动星系核的分类和几类重要的活动星系核;利用已有的知识解释活动星系核观测中的某些现象:如引力透镜和视超光速运动;介绍活动星系核的统一的理论模型重点:了解活动星系核的概念及其基本观测特征。
第十五章宇宙学(3学时)主要内容:1 膨胀宇宙2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3 宇宙的演化4 暴胀宇宙5 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教学要求:了解宇宙学发展简史;了解大爆炸宇宙模型的基本情况以及目前其在观测和理论方面的进展,特别是观测证据的最新成就。
在大尺度上,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史。
重点:大爆炸宇宙模型的基本情况以及目前其在观测和理论方面的进展;观测证据的获得和最新成就。
四、天文学导论实验课程体系采用四种类型:预备实验、基础实验、提高型实验、综合型实验(一) 预备实验(12学时)主要内容:1、天文年历、星表、星图及星空软件的使用2、40cm反射望远镜的操作3、40cm Meade折反望远镜的操作4、130mm折射望远镜的操作教学要求:天文观测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天文观测必备的基本知识及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
重点:独立操纵望远镜;掌握选择待观测天体方法。
(二) 基础实验 (28学时)主要内容:1、天文望远镜性能的测试1 (视场、分辨角、极限星等)2、天文望远镜性能的测试2 (跟踪精度、指向精度等)3、太阳黑子的投影观测及数据处理4、太阳光球光谱的拍摄与证认5、CCD的性能指标的测试及资料处理6、目视双星的目视观测7、子午线的测定8、星系的哈勃分类教学要求:学会使用各种天文仪器进行观测以及检测调试望远镜的方法、了解天文观测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重点:天文观测与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三) 提高型实验(9学时)主要内容:1、利用谱线红移测定河外星系距离2、用周光关系测定造父变星的距离3、目视双星的CCD观测及资料处理教学要求:使学生具有独立完成天文观测和处理观测资料的能力重点:掌握天文观测的基本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四)综合型实验(16学时)主要内容:1、星系星云的CCD成像及资料处理2、星系星云的CCD彩色图像的合成及资料处理3、自行设计远程控制望远镜对天体的CCD观测4、远程控制望远镜对星云星系星团的拍摄教学要求:掌握现代天文观测仪器系统、观测技术和数据资料处理方法,重点:通过网络利用国家天文台的施密特天文望远镜参与天文观测、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