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时代的手工业(2)
- 格式:ppt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42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
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在( )A.原始社会末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故选B项。
答案:B2.“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
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此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 )A.麻纺织业B.丝织业C.棉纺织业D.造纸业解析:根据“绢机”“蚕桑熟”“黄丝”等信息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畅销海外的手工业产品有( )A.丝绸B.钟表C.象牙制品D.青铜器解析:丝绸是中国畅销海外的手工业品,故A项正确。
中国古代的钟表业并不发达,故B项错误;中国并非热带地区,象牙制品并不是中国出口众多的手工业品,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国盛产青铜器,但是并没有大量出口国外,故D项错误。
答案:A4.“……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这首歌描述了始创于元代的( )A.白瓷B.青花瓷C.粉彩瓷D.珐琅彩解析:由“色白花青”“元代”可知是指青花瓷,元代进入了彩瓷生产时期。
答案:B5.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状态。
三者并存局面最早出现于( )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抓住关键信息“最早”,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状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被官府垄断,C、D两项不符合“最早”的信息。
答案:B6.“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解析:根据材料“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可知,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以织助耕,不能体现自然经济受到明显冲击;材料中没有商业和农业关系的叙述;虽然布匹产量较大,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
必修2 第1单元第2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选择题1.宋末诗人艾可叔曾写道:“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终年织妇勤。
”这反映了()A.宋代制瓷的高超技术B.宋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C.宋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D.宋代冶炼技术的进步【答案】C【解析】诗中很明显地描绘了一幅妇女弹棉、纺棉的图画。
2.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
如果外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何时进入繁荣时期,你应该回答() A.新石器时代晚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答案】B【解析】考查基础知识,商周时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
3.杜甫在他的诗中写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你认为诗中描写的应是()A.青瓷B.白瓷C.青花瓷D.彩瓷【答案】B【解析】由诗中“君家白碗胜霜雪”可判断诗中描写的是白瓷。
4.马克思说,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
这一局面在中国被打破是哪一时期() A.唐代B.元代C.明清D.民国初年【答案】B【解析】指黄道婆发明的脚踏三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
5.(2010·吉林模拟) 唐朝人陆羽在他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陆羽十分推崇越窑的青瓷B.唐朝已经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C.瓷器是饮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D.唐朝的瓷器种类很多,包括青花瓷,珐琅彩等【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掌握情况,青花瓷是元朝的时候才出现的,故D项不符合史实。
6.(2010·深圳·3月)下图描绘的是我国古代的劳动生产场景,图中题诗为康熙帝所作。
与这一劳动生产场景相关的行业是()A.棉纺织业B.麻纺织业C.造纸业D.丝织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图片中的关键信息是“桑田”,据此可知与这一劳动生产场景相关的行业是丝织业。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使用时间:2012、4、7 制作人:申洪光审核人:坚永乐编号:18019【课标要求】(1)列举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在当时世界的地位。
(2)了解官私手工业的消长历程,分析各自经营的特点。
【重点知识】一、金属冶炼业:1、冶铜:(1)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
(相当于夏商周时期)(2)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全,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2、冶铁:(1)冶铁技术的进步:①表现: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②作用:铁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把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冶铁燃料的使用:①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用于冶铁②北宋时用煤作燃料非常普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③南宋末期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针对练习:1、我国古代冶铁最早开始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南宋时期D明朝(二)纺织业:1、丝织业:(1)上古:(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
(4)唐代出现了缂丝技术。
2、棉纺织业:(1)宋末元初:棉花种植迅速向内地传播(2)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使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3)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针对练习:2、元代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的主要贡献不包括()A、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之具”B、发明脚踏三锭纺车C、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D、发明缂丝技艺,使棉纺织品更加具有神韵(三)陶瓷业:1、陶器:(1)地位: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2)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等2、瓷器:(1)地位: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2)成就:①东汉晚期:青瓷②南北朝时期:白瓷③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⑤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⑥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制瓷工艺,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针对练习:3、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展示出一件古代瓷器——五彩花纹盆,你判断此瓷器最早出现的时期是()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包括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1、家庭手工业:(1)特点: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2)认识(评价):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落后,妨碍了市场发育。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考点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①农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地域差别: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③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
(2)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改进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②春秋战国: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③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④农具改革: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⑤灌溉工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①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②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③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
④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⑤经验总结:在300多种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的形成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②个体农耕a.产生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b.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c.历史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