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版教学大纲供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版教学大纲供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版教学大纲供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版教学大纲供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卫生部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第4版)

教学大纲

(供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急危重症护理学》教研组

(2019年02月)

前言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急危重症护理学

2.课程代码:

3.课程类别:(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学实践环节)

4.适用学生层次:本科(类)专业护理专业

5.学时: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

6.学分:2分

二、师资介绍

副高以上比例(理论)比例各为75%,实践课程中级以上比例为75%

三、教学团队

课程负责人:田永明,,

教研室负责人:田永明

课程秘书:徐禹,,

四、教学目标

(一)认知教学目标

(二)技能教学目标

(三)职业素养教学目标

五、教学安排

课堂授课24学时,见习8学时。

六、教学内容(附后)

七、见习

1.时间:3月18日14:00-15:40,4月15日14:00-15:40,5月13日14:00-15:40,6月10日14:00-15:40,

2.地点:华西医院急诊科和ICU病房

3.要求:着装整齐,不得旷课或迟到早退;同时注意保持病房环境及案件。

八、成绩评定标准

采取综合评价方法:

1.学习状态(含出勤率)占10%

2.临床见习占20%

3.平时成绩占20%

4.非标准答案测试占10%

4.期末理论考试(闭卷)占40%

(1)期末考试时间:2小时。

(2)期末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3)期末考试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综合案例分析应用六种类型。内容涉及每个章节。

(4)成绩计算: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60分及格。

九、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版),张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6

十、主要参考资料

1.田永明主编.《ICU护理手册》(第2版).科学出版社,2015.

2.康焰主编. 《临床重症医学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李庆印主编. 《重症专科护理》(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金静芬主编. 《急诊专科护理》(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桂莉主编. 《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践与学习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十一、本课程教学要求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了解:

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2.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其资质认证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了解:

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2.院前急救的任务及工作范围

3.院前急救的模式

4.医院急诊科的主要任务

5.医院急诊科的布局

6.医院急诊科的设置

7.ICU 运作模式

8.ICU 的布局

9.ICU 的设置

10.ICU 收治范围

11.ICU 工作制度

12.ICU 质量指标

13.团队的构成与特征

14.护士在急危重症团队合作中的作用

15.急危重症患者的医学伦理问题

16.器官捐献流程

17.护士在器官捐献中的作用

熟悉:

1.急诊科的管理

2.急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前的基本要求

3.团队合作成员的基本能力要点及核心技能

4.ICU院内感染管理

掌握:

1.转运过程中患者的监测

2.转运过程中常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第三章灾难护理

了解:

1.灾难医学救援组织管理。

2.灾难医学救援队伍建设

3.灾难医学救援中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

熟悉:

1.灾难的定义、原因与分类

2.灾难现场急救基本原则与范围

3.灾难现场检伤分类的原则

掌握:

1.灾难现场初级检伤分类标志

2.各种灾难的现场救护

3.灾难心理危机的表现

4.灾难伤员的心理危机护理干预

5.灾难救援人员心理危机护理干预

第四章急危重症患者家属的护理

了解:

1. 家属的概念及分类

熟悉:

1. 影响患者家属心理变化的因素

2. 急诊患者家属的需求

3. 危重症患者家属的需求

掌握:

1. 急诊患者家属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2. 危重症患者家属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第五章急诊分诊

了解:

1.急诊分诊作用

2.急诊分诊处设置

3.急诊分诊护士的资质要求

熟悉:

1.急诊分诊概念

2.常用急诊分诊系统

掌握:

1.急诊分诊流程

第六章急诊护理评估

了解:

1.急诊护理评估思维具体特点

熟悉:

1.急诊护理评估实践要求

掌握:

1.初级评估内容及方法

2.次级评估内容及方法

第七章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了解:

1. 心搏骤停后病理生理变化

2. 心搏骤停后治疗

熟悉:

1. 心搏骤停、心脏性猝死、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的定义

2. 心搏骤停常见病因

3. 心肺复苏的组成

4. 不实施心肺复苏的情况

5.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的内容及实施

掌握:

1. 心搏骤停时的常见心律失常

2. 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

3. BLS的基本步骤

4. 心肺复苏效果的判断

5. 脑复苏的主要措施

第八章严重创伤

了解:

1.创伤的机制

2.创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熟悉:

1.创伤的含义、分类

2.创伤评分系统

3.多发伤病因与临床特点

掌握:

1.多发性创伤的定义

2.多发伤的评估

3.多发伤的救治与护理

第九章常见急症

了解:

1.呼吸困难发病机制

2.窒息的发病机制

3.急性胸痛的发病机制

4.心律失常的分类

5.心律失常发病机制

6.急性腹痛的发病机制

7.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

8.高血糖高渗状态的发病机制

9.低血糖症的发病机制

10.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熟悉:

1.呼吸困难的定义、病因、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原则

2.窒息的定义、病因、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原则

3.胸痛的定义、病因、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原则

4.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的定义

5.心律失常的定义、病因、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原则

6.急性腹痛的定义、病因、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原则

7.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因、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原则

8.高血糖高渗状态的病因、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原则

9.低血糖症的定义、病因、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原则

10.脑卒中的定义、病因、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原则

掌握:

1.呼吸困难临床表现和护理

2.窒息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3.急性胸痛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4.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和护理

5.急性腹痛的护理

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7.高血糖高渗状态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8.低血糖症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9.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第十章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了解:

1.中暑的发病机制

2.淹溺的发病机制

3.电击伤的发病机制

4.高原病的发病机制

熟悉:

1.中暑的定义、分类和病因

2.淹溺的定义、分类和病因

3.电击伤的定义、分类和病因

4.高原病的定义、病因

掌握:

1.中暑的临床表现、救护和护理

2.淹溺的临床表现、现场救护和护理

3.电击伤的临床表现、现场救护和护理

4.高原病的临床表现、救护和护理

第十一章急性中毒

了解:

1.急性中毒的病因、中毒机制

2.毒物的吸收、代谢和排出

3.有机磷杀虫药的分类

4.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病因、中毒机制

5.百草枯中毒的中毒机制

6.一氧化碳中毒病因

7.急性乙醇中毒的中毒机制

8.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的中毒机制

熟悉:

1.急性中毒的定义

2.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毒物的吸收、代谢及排出

3.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病情判断、救治原则

4.百草枯中毒的救治原则

5.一氧化碳中毒的中毒机制、救治原则

6.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的救治原则

掌握:

1.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救治与护理

2.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临床表现、护理

3.阿托品化与阿托品中毒的区别

4.百草枯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5.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现场急救和护理

6.急性乙醇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7.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第十二章常见危急值

了解:

1.危急值的含义

2.常见影像学危急值项目、临床意义和处理

熟悉:

1.常见检验危急值项目

2.常见检验危急值的临床意义和护理

第十三章危重症患者评估与系统功能监测

了解:

1.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

2.胸腔生物阻抗法(thoracic electrical bioimpedance,TEB)

3.多普勒心排出量监测

4.心电图监测的意义

5.心电图监测的分类

6.神经系统体征动态检查

7.颅内压监测

8.脑血流监测

9.脑氧供需平衡监测

10.脑电图监测

11.肝功能监测

12.胃肠黏膜内pH 监测

熟悉:

1.标准心电导联电极置放位置

2.呼吸容量监测

3.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

4.呼吸力学监测

5.动脉血气分析监测

6.血液生化监测

7.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8.中心静脉压监测

9.ICU 意识模糊评估

10. VTE风险评估(Caprini 模型)

掌握:

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2.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

3.危重症营养风险评分(NUTRIC 评分)

4.Richmond 烦躁-镇静评分(RASS)

5.Waterlow 压疮危险因素评估

6无创动脉血压监测

7.监护仪导联电极置放位置

8.呼吸运动监测

9.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10.尿液监测

第十四章多器官功能障碍

了解:

1.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2.SIRS病因、发病机制

3.脓毒症病因、发病机制

4.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因、发病机制

5.MODS诊断

熟悉:

1.SIRS诊断标准、救治原则

2.脓毒症临床表现、器官功能状况、救治原则

3.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定义特征性表现

4.MODS救治原则

5.MODS临床分期与临床表现

6.SIRS护理措施

7.MODS护理措施

掌握:

1.脓毒症液体复苏治疗和器官功能监测与护理

第十五章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了解:

1.危重症患者的代谢变化

2.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与原则

3.肠内营养制剂分类

4.常用肠外营养制剂分类

熟悉:

1.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

2.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供给时机

3.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供给时机

掌握:

1.肠内营养供给途径和供给方式

2.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3.肠外营养供给途径和供给方式

4.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第十六章危重症患者的疼痛管理与镇静

了解:

1.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2.镇痛药物的药理作用

3.非药物镇痛及护理

4.镇静原则

5.镇静药物的药理作用

熟悉:

1.镇痛药物的正确给药

2.镇痛药物的副反应

3.镇静药物的正确给药

4.镇静药物的副反应

5.镇静策略

掌握:

1.疼痛评估方法

2.镇静评估方法

第十七章危重症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监测与预防

了解:

1.VAP病因、感染机制

2.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因

3.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病因

4.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常见多重耐药菌

5.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6.血栓形成机制

7.谵妄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

熟悉:

1.VAP的判断

2.CRBSI感染途径

3.CRBSI的判断

4.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感染途径

5.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判断

6.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多重耐药菌、谵妄的定义

掌握:

1.VAP的预防与护理

2.CRBSI预防与护理

3.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5.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预防与护理

6.谵妄的临床表现、评估、预防与护理

第十八章常用急救技术

了解:

1.人工气道定义和分类

2.喉罩置入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环甲膜穿刺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4.气管切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5 胸膜腔穿刺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6.球囊-面罩通气术的适应证、禁忌证

7.动脉穿刺置管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8.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9.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

熟悉:

1.口咽通气管置入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鼻咽通气管置入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气管内插管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4.胸膜腔穿刺术并发症观察

5.除颤术的适应证、禁忌证

6.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操作方法

7.止血术的物品准备

8.包扎术的物品准备

9.固定术的物品准备

10.搬运术的物品准备

掌握:

1.口咽通气管置入术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鼻咽通气管置入术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气道异物梗阻征象

4.成人气道异物梗阻的处理

5.小儿气道异物梗阻的处理

6.球囊-面罩通气术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7.除颤术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8.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监测与护理

9.止血术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0.包扎术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1.固定术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2.搬运术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十九章机械通气

了解:

1.机械通气的定义

2.机械通气的原理与分类

3.机械通气的目的

4.有创机械通气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5.无创机械通气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6..呼吸机的消毒与维护

熟悉:

1.有创机械通气前准备

2.有创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与护理

3.有创机械通气常见通气模式及参数设置

4.呼吸机的撤离

5.无创机械通气常见通气模式及参数设置

6.无创机械通气前准备

7.无创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与护理

掌握:

1.有创机械通气的常规护理

2.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观察

3.有创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护理

4.有创机械通气常见报警原因与处理

5.无创机械通气的常规护理

6.无创机械通气患者的观察

7.无创机械通气常见报警原因与处理

第二十章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应用与护理

了解:

1.血液净化基本原理

2.常见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

3.连续性血液净化的特点

熟悉:

1.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治疗的临床指征评估

2.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血管通路准备

3.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操作要素准备

4.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常见的并发症

掌握:

1.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治疗的监测

2.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的护理措施

四、本课程知识体系:(文字、图表等)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

1.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了解急危重症护理的发展状况和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培训与要求,了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了解灾害医学救援,掌握灾难现场检伤分类的原则,灾难现场初级检伤分类标志,各种灾难的现场救护,灾难心理危机的表现,灾难伤员的心理危机护理干预,灾难救援人员心理危机护理干预;熟悉急危重症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问题并提供护理措施护理;掌握急诊分诊和急诊护理评估内容;能判断心跳呼吸骤停和实施基本生命支持;掌握严重创伤评估、救治与护理;掌握呼吸困难、窒息、胸痛、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腹痛、高血糖症与低血糖症和脑卒中等常见急症的评估、救治与护理;掌握中暑、淹溺、电击伤和高原病的评估、救治与护理;掌握有机磷杀虫药、百草枯、一氧化碳、乙醇、镇静催眠药等中毒的评估、救治与护理;熟悉常见危急值及其临床意义与处理;熟悉危重症患者常见评估与系统功能监测内容及方法,熟悉多器官功能障碍演变过程各环节评估、救治与护理,熟悉危重病人营养状态评估、营养支持方法、途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能对危重症患者疼痛与镇静进行评估与护理,能识别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深静脉血栓、危重症患者谵妄,进行相应评估、预防及护理;熟悉了解喉罩置入术、环甲膜穿刺术、气管内插管术、气管切开术、胸腔穿刺减压术、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掌握口咽通气管置入术、鼻咽通气管置入术、气管异物清除术——Heimlich 手法、球囊-面罩通气术、除颤术和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术;能为需要的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支持并进行观察与护理,及时发现并发症;能为患者提供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监测与护理。

土地资源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类型特征、时空变异规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整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的应用型基础学科。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了解我国及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分析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三、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室内试验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包括认读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评价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遥感图片相关系列图件;土地自然条件与利用现状调查;模拟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训练。 野外综合练习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认识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掌握土壤要素观察和样品采集方法。引导学生实地感知土地资源类型,以及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基本技能及学习兴趣。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及分工 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是其他专业课如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土地资源遥感、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开发等课程的前导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等基础知识。 五、教学方式 录像讲授、章节自学、实验模拟、野外实习(录像演示)相结合。 六、成绩评定办法 章节自测、实验或实习报告、在线综合练习(或测试)考试加权评定。 七、教材及教参,期刊名称 教材: 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推荐使用教参: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期刊: 1.《中国土地科学》 2.《资源科学》 3. 《自然资源学报》 4. 《 Land Use Policy》

医学院十二五规划

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学校“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大学,整体办学水平处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努力实现办学层次、特色构建、条件建设、服务能力和综合实力新突破的总体目标。在学校全面深化特色大学建设进程中,医学院紧紧围绕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综合实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学校建设特色大学的目标,特制定医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学校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五年来,学院根据学校建设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定位与规划,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资源优势,加强建设,学院的办学条件与办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医学院现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三个本科专业和临床医学(定向农村社区医学)专科专业,在校生1900余名。 师资队伍素质提高。现有专任教师57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13人,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位教师3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其中博士生9名。另有附属医院临床教师115人。 学科和科研建设成果显著。护理学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是省级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口腔医学的口腔修复学科是市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临床医学专业在全省率先开展面向农村社区培养临床医学人才,并被确立为全省三个培养基地之一。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获得市厅级以上课题3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6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省新世纪教改课题4项。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 教学条件建设得到改善。实验仪器设备总资产约1200万元,形成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与护理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和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并立的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土壤学、资源环境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骨干课 程。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研究实践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讲授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从土地规划思想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土地规划的哲学观以及自然-空间—人类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思想。分别选取代表性规划内容,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规划模式、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配合课程讲授,安排了 大量的实验、实习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讲授部分

(二)实验、实习部分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该实践,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样本;总结、描述其用地特征,并拍照。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到符合下列要求的土地利用类型,描述其特征,拍摄照片,并填写下表。至少要完成8种类型。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系统描述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系统。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找出当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资本情况;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劳动情况;总结、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出本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本省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实践原理。目前,各省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公布实施。通过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可以了解本省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分析结果,并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分析训练。 内容:找到本省的土地利用规划;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找出土地利用现状、人口与土地利用需求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方法;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填写相关表格,完成相关报告。

卫生部2006-2010年护理工作五年规划纲要

附件: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 (征求意见稿) 二十一世纪初叶,是我国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卫生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增强。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同步,紧密围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任务,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以及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等方面开展工作,为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日益扩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对护理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特制订本规划纲要。 一、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 (一)加强了护士队伍建设 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护士126.6万名,是解放初期6万名护士数的20倍,与1985年63.7万名护士数相比,翻了一番。护士总数已经占到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9.4%。在护士队伍

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3%,具有大专学历的占24.3%,具有中专学历的占64.5%,与1985年相比,具备高等护理专业学历护士的比例显著增长,中等护理专业护士的比例显著下降。提高了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护理教育发展迅速 护理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和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的基础。自1984年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高等护理教育迅速发展。截至2003年,开办护理专科教育的院校达到199所,开办护理本科教育的院校达到132所,开办护理研究生教育的院校达到13所,高等护理专业毕业生总数达到52120人,招生总数达到59174人。一直占据主体地位的中等护理教育规模开始缩减。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同时,护理继续教育发展较快,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以及危重症护理、糖尿病护理、社区护理等专科护理领域的培训。 随着护理专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影响,护理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1996年以来,护理教育改革工作不仅涉及到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也涉及到了对各层次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三)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专业技术性逐步增强 护理是直接为人的健康提供服务的专业,其基本属性是医疗

公共行政学第六章行政领导自测word精品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2分) 我国由人民代表投票选举产生政府领导者的制度属于( 选任制)。 题目2 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 题目3 题目4 题目5 题目8 题目9 较为常见的行政领导者产生方式主要有( 选任制,委任制,考任制,聘任制 ) 题目10 下列不属于委任制的优点的是( 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统一,不受牵制,行动迅速,简便易行 )。 题目11 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力分为( 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 课本答案) 题目12 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主要有()。(归属权,专业知识权,奖惩权力,合法权力) 题目13 美国学者西拉季和华莱士提出领导者除应具有身体特点特质外,还应具备( 等特质。 题目14 委任制 )。 国务院常务会议任命各部委领导者的副职, 直属机关和办事机关的正、副职领导者的制度均属于( 委任制 )。 中央一些部委和一些省市公开招考司(局、 厅)级和处级领导者的制度属于( 考任制 )。 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的是( 决策权力 )。 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 行政道德 )的核心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26分) 有按工作性质或所处管理层次的不同,行政领导者可以分为( 高层领导者,中层领导者,基层领导者 )。 有按工作性质或所处管理层次的不同,行政领导者可以分为( 政务类行政领导者,行政类行政领导者 )。 社会背景,智力,个性,任务定向,社会技能 ) 题目1 题目6

较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有(四分图理论,领导系统模式,领导方格理论,PM型领导模式,领导作风理论) 题目15 在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莫斯,布莱克)于1964年提出了领导方格图理论。 3 题目16「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利克特经长期研究,于1961年提出领导系统模式。这一理论将领导方式归结为(专制独裁式,温和独裁式,协商式领导,参与式民主领导)。 题目仃 领导作风理论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把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端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他们是(民主式的领导作风,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专制式的领导作风)。 3 题目18 下列属于行政领导者素质特点的是(层次性,时代性)。 题目19 行政领导者素质的构成主要有(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三、问答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 题目20 理解领导的含义,需要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1)领导只能产生于一定的组织,又服务于一定的组织,没有组织便无领导。另一方面,没有领导或领导不当,任何组织或团体都不能存在和发展。 (2)领导是一种统御和指引被领导者的行为过程。 I 3 题目21 简述领导与领导者的区别。 (1)领导是一种管理行为和管理过程; (2)领导是领导者的领导艺术的实践过程; (3)领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领导是一种领导者有目标的管理活动。 题目22 简述行政领导的特点。 (1)行政领导只是对“行政”的领导; (2)从行政领导活动方式的特性上讲,行政领导的执行性,是它的明显特点; (3)从行政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P 题目23 简述常见的行政领导者产生方式。 (1 )选任制; (2)委任制; (3)考任制; (4)聘任制。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土地法学教学大纲

《土地法学》课程简介 安顺学院 课程名称:土地法学课程编号: 070021 英文名称: Land Law Theory授课对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土地经济学 学时:36学分:2 课程简介: 土地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调整人们因占有、使用、利用土地而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土地法学是以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法律为依据,研究土地法律规范的制定,遵守和执行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相结合的实用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 其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土地法学基础理论。包括土地法学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土地法律关系,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土地相邻关系等;第二部分:土地利用法律制度。包括耕地保护法律制度、建设用地法律制度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法律制度;第三部分:土地行政法。包括土地行政执法和土地监察、法律责任、土地行政复议、土地行政诉讼等。 建议选用教材: 《土地法学》王守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主要参考书目: 1.《土地法学》王文革,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2.《土地法学》沈守愚,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执笔人:殷清慧 编写时间:2014年2月

《土地法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土地法学是研究土地法治的科学,其任务是以我国土地基本国情为基础,研究我国的土地法基础理论、土地使用权规则、土地管理规则、土地法实施规则等相关土地法律制度和土地政策,为土地立法、执法、司法提供理论基础、分析方法、规则体系和操作规程。它是法学体系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土地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明确土地立法的原理、原则,理解其适用范围,并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通过学习,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土地法学是经济法学的子学科,同时本课程涉及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行政执法,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具备民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的基本素养,它们对于学好本门课程有重要的支撑和辅助作用。 三、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6版)电子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6版)电子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 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核酸(DNA/RNA) 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virus) 蛋白质 核质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膜 细胞壁 如:细菌(Bacterium) 衣原体(Chlamydia) 支原体(Mycoplasma) 立克次体(Rickettsia) 螺旋体(Spirochete) 放线菌(Actinomycete) 细胞核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质如:真菌(fungus) 细胞膜细胞器 微生物及人类的关系 益参及自然界中C、N、S等元素的循环。 农业方面:杀虫、造肥、固氮…… 工业方面:食品发酵、石油脱蜡…… 医药方面:制药、正常菌群……

害引起人类及动植物病害 导致工业产品、农副产品和 生活用品的腐烂和霉烂。 第二节医学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及人类、动植物等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 1.实验微生物学时期------微生物的发现及病原微生物学的建立 Leeuwenhoek----显微镜 Pasteur----巴氏消毒法 Koch----分离细菌,郭霍法则 Iwanovsky----烟草花叶病毒 Loeffler,Frosch----口蹄疫病毒 Walter-Reed----黄热病毒 Twort----噬菌体 2.实验微生物学时期---抗感染免疫、化学疗法及抗生素的发现 Jenner----牛痘预防天花 Pasteur----霍乱、炭疽、狂犬疫苗 Behring----白喉抗毒素 меЧНИкоВИИ----吞噬细胞学说 Ehrlich----体液抗体学说 Wright----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Ehrlich----砷凡纳明 Fleming,Florey----青霉素 3.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1)新病原微生物的发现 : 朊病毒,军团菌,幽门螺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疯牛病,埃博拉病毒,冠状病毒,禽流感H5N1 (2)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的认识 内源性感染,细菌耐药性,分子水平上的致病机制的研究…… (3)微生物学诊断技术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Specialty Introduction 课程编号:08075101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学时数:16 学分数:1 执笔者: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8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学的专业导论课,为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并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产生浓的兴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 1.土地和土地科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简介、土地科学简介、土地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以及我国土地科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属性,掌握土地的科学的学科体系以及与土地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2.土地资源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资源学简介、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及发展前景、我国土地资源介绍。 掌握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3.土地经济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掌握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了解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4.土地利用规划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5.土地法学与土地行政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法的渊源及其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土地产权制度;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掌握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了解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6.地籍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地籍制度、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不动产登记。 掌握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了解地籍制度;理解不动产登记。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7.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学时) 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理解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8.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土地信息系统(2学时) 主要内容: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了解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附:学时安排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一课堂讲授为主,应根据学生平时听课的情况以及作业情况适当安排课堂讨论与习题课,采用精讲多练、加强课后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课程内容。 (一)课堂讲授 本课程以土地资源的学科为基础,由于学时比较少,授课时应精讲,重点讲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学科。通过有限的学时,使学生尽快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讨论

医院护理工作发展规划.doc

医院护理工作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为了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卫生部“十二五”时期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和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结合我院护理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2011-2015年我院护理发展规划。 一、总目标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依法执业;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行为,拓展护理服务;更新理念,改变模式,继续推行优质护理,努力为病人提供全程、连续、专业、人性化的整体护理服务,让病人满意、社会满意、领导满意、大夫满意、护士满意,最终实现“五满意”之目标。 二、具体工作任务 1、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完善护士准入制度,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明确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增强护士依法执业的法律意识,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2、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2011-2020年)》和卫生部颁布实施《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专业人才,落实护士配备相关标准,加强临床一线护士人力配备,优化护士队伍结构,提高护士队伍服务能力。 (1).提高护士队伍总量和护士配备。根据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到2015年,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要求达到0.8:1,病区护

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达到0.6:1,ICU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达到2.5-3:1,手术室护士与手术床比达到3:1,母婴同室、新生儿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达到0.6:1,NICU、PICU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达到1.5-1.8:1;临床一线护士占全院护士的比例≥95% ;建立护士机动库,机动库人数占全院护士总人数16% ;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优化护士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加大专及以上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根据三级医院评审要求到2015年,全院大专以上学历护士≥80% 。 (3).稳定临床护士队伍。完善用人和收入分配机制,完成护士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优等向临床一线倾斜,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努力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稳定临床一线护士队伍。 3、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水平。继续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在各科室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全程规范化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完善护理服务标准、规范,健全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体系,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逐步落实对出院患者的回访和延续护理服务。 4、加强专科护士培养,努力为病人提供专业化服务。

行政管理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行政管理教学大纲 行政管理课程是一门概论性、基础性的课程。强调对一般性、通用性知识的掌握是本课程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此基础上,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学科范畴和理论,掌握各知识板块的基本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奠定良好的知识和学科基础。 2.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中国行政管理的大政方针、改革实践以及发展历程,加深对中国行政管理现状的理解和认识。 3.使学习者掌握和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培养学习者用相关理论知识认识和分析中国行政管理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取较为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首先是在讲授方式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结合相关案例,力图用形象、生动、易懂的方式向学习者讲授理论知识,加深学习者对理论的了解和认识;其次是教材编排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义的每一章节都会附有相关案例,供学习者思考讨论。另外,在某些章节我们还增加了拓展学习,以使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

上,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最后是重点与非重点相结合。重点章节教师会着重讲授,同时也要求学习者加强自主学习。 教学安排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安排4学分,80学时,讲授约20课时。本课程教材共15章,其中重点章节如行政组织、行政决策、行政领导、人事行政、绩效管理等各安排讲授2课时,非重点章节各安排讲授1课时,而知识性较强且容易理解的章节作为自学内容不安排讲授。 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将使大家了解并掌握公共行政学这门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了解公共行政学的概念、学科特点及研究方法,掌握公共行政学诞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与代表人物,熟悉公共行政学学科发展的四个阶段,同时了解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公共行政学概述;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 建议学时:5 第二章行政职能 教学目标:本章主要学习行政职能的相关知识。行政职能回答

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版教学大纲供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卫生部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第4版) 教学大纲 (供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急危重症护理学》教研组 (2019年02月)

前言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急危重症护理学 2.课程代码: 3.课程类别:(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学实践环节) 4.适用学生层次:本科(类)专业护理专业 5.学时: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 6.学分:2分 二、师资介绍 副高以上比例(理论)比例各为75%,实践课程中级以上比例为75% 三、教学团队 课程负责人:田永明,, 教研室负责人:田永明 课程秘书:徐禹,, 四、教学目标 (一)认知教学目标 (二)技能教学目标 (三)职业素养教学目标 五、教学安排 课堂授课24学时,见习8学时。 六、教学内容(附后) 七、见习 1.时间:3月18日14:00-15:40,4月15日14:00-15:40,5月13日14:00-15:40,6月10日14:00-15:40, 2.地点:华西医院急诊科和ICU病房 3.要求:着装整齐,不得旷课或迟到早退;同时注意保持病房环境及案件。 八、成绩评定标准 采取综合评价方法:

1.学习状态(含出勤率)占10% 2.临床见习占20% 3.平时成绩占20% 4.非标准答案测试占10% 4.期末理论考试(闭卷)占40% (1)期末考试时间:2小时。 (2)期末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3)期末考试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综合案例分析应用六种类型。内容涉及每个章节。 (4)成绩计算: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60分及格。 九、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4版),张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6 十、主要参考资料 1.田永明主编.《ICU护理手册》(第2版).科学出版社,2015. 2.康焰主编. 《临床重症医学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李庆印主编. 《重症专科护理》(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金静芬主编. 《急诊专科护理》(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桂莉主编. 《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践与学习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十一、本课程教学要求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了解: 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2.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其资质认证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了解: 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环境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Planing 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学时数:26 学分数:1.5 课程性质:限选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 开课教研室:环境科学教研室 执笔人:彭举威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属环境科学管理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2.知识要求 本课程系在《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经济学》的基础上,来对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方法进行讲解,尤其对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等方面的规划。因此学生应具有现代数学、几何学、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知识。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

掌握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尤其是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方面的规划。对各类社会形为具有独立制订规划方案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与原则; 了解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内容; 掌握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掌握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的规划的基础、技术措施; 了解环境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2.时间分配和进度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 ①水环境规划; ②大气环境规划。 本课程教学难点是: ①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②规划方案的综合制订与评价。 4.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在《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对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介绍,重点在于讲解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尤其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资源保护和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所涉及到的预测方法在《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中有所讲解的,本课程将不作祥细讲解。 5.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建议使用教材:《环境规划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议参考书目:《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东南大学 《城市环境规划》武汉大学 四、大纲说明 1. 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第1-6章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和、大气环境影规划的学习,而对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和城镇环境规划的学习以自学为主的方法来完成,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统一讲解。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在课堂上多举些实例来加强学生对环境规划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环境规划的个人能力。 2.对重点的章节留作业(习题在20道左右),认真批改,并在课堂讲解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3.习题课、讨论课安排3学时,讨论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护理工作是卫生计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为进一步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根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会议精神,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在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进程中,护士队伍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取得显著成效。护士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截至2015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324.1万,与2010年相比,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1.52人提高到2.36人。全国医护比从1:0.85提高到1:1.07。医院医护比从1:1.16提高到1:1.42。长期以来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得到根本性扭转。护士队伍的学历结构不断改善,大专及以上护士占比从51.3%提高到62.5%,其中本科及以上护士占比为14.6%。各省(区、市)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了不同程度护士岗位培训和专科护士培养,护理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护理服务不断改善,更加贴近社会和群众需求。通过实施护理专业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护理专业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改革护理服务模式,护理服务面貌持续改善。截至2015年底,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均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有1022所三级甲等医院实现全院覆盖,占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总数的87.0%;有4858所二级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占全国二级医院总数的82.6%。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提升,护士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各省(区、市)按照深化医改和护理改革发展的工作要求,以实施护理岗位管理为切入点,不断改革

《社会管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社会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社会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新兴学科,又是一门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型社会科学。《行政学院条例》已经明确把社会管理学作为公务员培训一门重要课程。开设《社会管理学》这门课,其目的是让学员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管理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与操作,了解社会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动态,学会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方法指导实践,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提高分析、研究、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二、教学内容 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以及教材与课时安排,《社会管理学》共设置六讲,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讲社会管理学总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员学习中了解到,社会管理属于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管理学的学科建立与发展,是对我国社会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前提。本讲带有绪论性质,对社会管理内涵的阐述是本章的重点,弄清楚社会管理中的“谁来管理”、“管理什么”和“如何管理”三个基本问题。本讲分为三个部分。 一、什么是社会管理

社会学领域对社会管理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成果,呈现分散化状态。 (一)社会管理学的建立 1.社会管理的含义 政府和社会组织部门为促进社会系统的和谐运行与良性发展,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2.社会管理的特点 社会管理长期以来被置于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研究视野下,本教材观点是社会管理更应该被置于社会学视野里研究。社会管理与社会学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社会管理具备复杂性、整体性、人为性、目的性等基本特征。 3.社会管理的分类 社会管理可以依据管理对象范围的不同分类;依据管理主体的不同分类;依据管理所涉及社会基本领域的不同特征分类。 4.社会管理的历史演变 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早期现代化社会的社会管理;20世纪30年代后工业化社会的社会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 (二)学习社会管理理论的意义 1.有助于掌握社会管理规律,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2.有助于发展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全国高等学校康复治疗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学习指导及习题集》编写要求及说明

全国高等学校康复治疗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学习指导及习题集》编写要求及说明

全国高等学校康复治疗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 《学习指导及习题集》编写要求及说明 燕铁斌整理 一、编写要求 (一)书名 每本教材的学习指导及习题集的名称应与主干教材的名称一致,如《解剖学》的学习指导及习题集称为“《解剖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康复评定学》的学习指导及习题集称为“《康复评定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以下统称为习题集),习题集的目录与主干教材目录相同,依此类推。 (二)编写要求 1.总体要求在每一章前,编写者必须列出本章的教学大纲,即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该“掌握什么”,“熟悉什么”“了解什么”。 2.基本原则牢记教材编写原则的“三个特定”。(1)特定的对象:未来的治疗师,以治疗师必须掌握的评定和治疗内容为主。 (2)特定的层次:本科生,不是研究生。不写个人经验、最新进展。 (3)特定的使用范围:学校。是配套教材,为教学服务,不是临床医护人员所使用的参考书。3.内容以基础知识、相关专科知识、专科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为主。尽量以知识点的方式表达,解释性文字要尽量精炼。主要是广度和深度的区别。(1)广度:必须涵盖主干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也就是本专业重要的知识点。 (2)深度:要符合三个层次:掌握(充分掌握并可以灵活应用)、熟悉(清楚了解并可以熟练应用)、

了解(知道基本概念,并可以在必要时应用)。 4.难度掌握好习题集的难度。习题集的难度分为易、中、难三个层次。 (1)“易”:是指题干简单,正选答案十分明了,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正确答案。此型题约占整个试题的15%。 (2)“中”:是指大多数学生(85%)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此型题约占整个试题的75%。 (3)“难”:是指需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准确回答,少数学生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此型题约占整个试题的15%。 二、题型及其说明 (一)题型类型 习题集可以采取如下题型。 1.A型题又可以分为: (1)A1型题:是单句最佳选择题。每道试题由1个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只有1个正确答案。 (2)A2型题:病例摘要最佳选择题。题干是一个叙述性主体(如简要的病例),有5个备选答案。只有1个正确答案。 (3)A3型题:病例组最佳选择题。先描述一个病例,然后以病例为背景提出2~3个相关问题,每个问题均有5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4)A4型题:病例串型最佳选择题。先描述一个病例,然后以病例为背景提出4~9个相关问题,每个问题均有5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2.B型题又可以分为: (1)B1型题:标准配伍题。2个问题共用5个备选答案,针对每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数次,也可以一次也不选。 (2)B2型题:扩展配伍题。2个以上的问题共用8个备选答案,针对每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数次,也可以一次也不选。 3.X型题又称为多选题,每道试题由1个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有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