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流水地貌
- 格式:pptx
- 大小:6.69 MB
- 文档页数:23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一、流水侵蚀地貌1、峡谷地貌:在湿润或半湿润身躯流水下切作用强烈,形成深邃的峡谷(V字形河谷)。
2、河流阶地、河漫滩3、河曲、牛轭湖特别提醒:平直的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左岸堆积,右岸侵蚀;弯曲的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
4、河谷的发育过程5、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二、流水沉积地貌三、滑坡和泥石流项目滑坡泥石流图示形成条件①地质地形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②地表植被条件:植被覆盖较差③气候条件:降水较丰富,降水变率较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①地势陡峻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不同发生部位山地斜坡上山区沟谷中是否有水的参与可以无水必须有水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类型示意图分布地貌特点山前冲积扇出山口以谷口为顶点形成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河口三角洲河口近似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②③①④第二节风成地貌一.风蚀地貌①风蚀蘑菇②风蚀柱③风蚀壁龛(kan)④风蚀残丘⑤风蚀沟槽⑥雅丹地貌二、风积地貌常见的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堆积沙丘风蚀蘑菇特别提醒: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夹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风蚀土丘迎风坡陡,背风坡较缓)沙丘剖面图沙丘示意图沙丘等高线图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风沙的危害(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2.防沙措施(1)工程措施:①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②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第一节流水地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是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的第一章,主要讲解地球表面的相关基础知识。
教材涉及很多的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
其中,流水地貌是较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本节中作为重点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流水地貌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能够识别各种流水地貌的类型和地理特征。
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并描述流水地貌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能够分析流水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自然地貌形成过程的了解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和自然地貌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由于水的侵蚀和运动而形成的各种地理形态。
流水地貌的形成与流水的类型、水流量、水流速度等因素有关。
2.流水地貌的分类根据流水的特点不同,流水地貌可分为以下两种:•水流运动型:如河流、瀑布、溪流、峡谷、涧谷等。
•水体积运动型:如冰川、洪水等。
3.流水地貌的地形特征不同类型的流水地貌有不同的地形特征。
如河流地貌的特征包括河道、河岸、冲淤作用、泥沙及分布等方面,而冰川地貌则有冰川谷、冰雪、地脊等特征。
4.流水地貌的影响流水地貌既是自然现象,又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的流水地貌在等量的面积上对人类的影响也不同。
如河流冲淤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比较大,而冰川、洪水等则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更大。
四、教学策略1.问题引导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针对流水地貌的影响,可以提出“不同类型的流水地貌对人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
2.现象观察法通过现实案例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流水地貌及其变化。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当地的河流,来分析河流地貌的特点和趋势。
3.课外拓展通过课外实践、考察等方式,进一步探究流水地貌的相关知识。
如组织学生去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或者水文观测站考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当地的流水地貌特点及其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第1节流水地貌本节课选取的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一节是地形地貌的第一节,包括“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地貌”“滑坡和泥石流”三部分内容。
其中“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地貌”是重点也是难点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小组协作学习、探究、讨论,让学生对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定义和特点有个初步了解,并通过比较河流侵蚀与堆积两个不同地质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差异,从而了解不同的外力作用可以产生不同的地理环境,“滑坡和泥石流”,使学生清楚知道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要以自然地理为基础,因地制宜。
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这两种作用,都属河流外力作用,两者既有相似又有区别,具有可比性和迁移性。
可以先通过文字、图片资料学习河流侵蚀的概念和特征,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化过程的图片学习不同河段不同侵蚀作用的表现各不相同,从而理解三种不同侵蚀概念特征和它们对地貌的影响。
在掌握侵蚀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方法的迁移进行自学堆积地貌。
最后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
本节课的设计尽量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
通过学习,达到指导学生工作生活,将来工作和生活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利用开发河流,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和措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人地协调观:通过归纳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运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方法去分析、处理人地关系。
综合思维:了解流水作用的主要途径是流水侵蚀、流水搬运和流水堆积三种;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引导学生熟悉掌握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合作互助、拓展迁移的学习方法区域认知:在学习中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地理实践力:观察有关地理图片,识别各种流水地貌名称,说明其主要特征,并简单掌握基成因。
引导学生培养通过观察与实验来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的方法。
1.教学重点:流水作用的主要途径;不同河段流水地貌的主要差异;2.教学难点:不同河段流水地貌的主要成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成因。
第一节 流水地貌一、概述流水塑造的地貌,称为流水地貌。
一般来说,流水地貌可分为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二、流水侵蚀地貌1.峡谷(V 字形河谷)⎩⎨⎧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多分布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2.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
3.河流阶地(1)定义: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
(2)成因:河流的侵蚀下切作用。
(3)特点:阶地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三、流水堆积地貌1.冲积扇: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冲积扇。
2.洪积扇: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洪积扇,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3.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沙洲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
4.三角洲: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常形成三角洲。
5.江心洲: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多位于河流中下游,或流速相对较慢的宽谷段。
四、滑坡和泥石流在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在遭遇暴雨时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1.滑坡(1)定义: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等基础设施;淤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泥石流(1)定义: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冲毁城镇、乡村、工厂等;破坏农作物、森林及耕地;淤塞河道,引发水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防御措施①连续降雨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停留。
②不要躲在大树上,大树可能被冲倒。
③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躲避,切记不要顺沟向下跑。
④发现泥石流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1.河流阶地反映了地壳的升降运动。
阶地位置越高,形成的年代越老。
2019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流水地貌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一、流水地貌1.概念:流水塑造的地貌。
2.分类: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二、流水侵蚀地貌地貌景观:峡谷、河漫滩、河流阶地。
位置:湿润或半湿润的山区、河谷、河谷两侧。
特点: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多呈V字形;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洪水不能淹没的V字形地形。
三、流水堆积地貌地貌景观: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位置:出山口、支流汇入处、河流下游、盆地。
成因:流速减慢,流水中挟带的物质堆积;地势平坦开阔,泥沙堆积;泥沙沉积。
四、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 概念:大量松散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整体滑动的现象。
2) 危害:掩埋房屋、阻断道路、淤塞河流,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泥石流:1) 概念: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颗粒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 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能力提升能力1:描述河流地貌的景观特点。
地貌类型:宽浅河谷、V字形河谷、冲积扇、冲积平原、河曲、三角洲。
景观特点:地形开阔平坦,河谷宽而浅;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平面上呈扇形,沉积物颗粒由扇顶到扇缘变细;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型,山前到河口坡度变缓,沉积物颗粒变细;河道呈“S”形;平面上呈三角形,由河口向海沉积物颗粒变细。
能力2: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河谷的发育过程。
2)河流弯道的侵蚀与沉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在流水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了解牛轭湖的成因:地貌景观:平原地区。
位置:河流分支口处。
特点:弯道,呈“V”形。
能力3: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1.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成因:滑坡:①地质地形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
②地表植被条件:植被覆盖较差。
第一节流水地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流水地貌的概念、特征、分类和成因;2.熟悉流水地貌在我国和世界的分布;3.掌握流水作用的规律、特点和实际作用;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流水地貌的概念;2.流水地貌的特征;3.流水地貌的分类;4.流水地貌的成因;5.流水作用的规律和特点;6.流水作用的实际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流水地貌的概念、特征、分类和成因;2.了解流水地貌在我国和世界的分布;3.掌握流水作用的规律、特点和实际作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流水作用的规律和特点;2.探究流水作用的实际作用。
1.讲授法;2.课堂讨论法;3.实验观察法;4.图片展示法;5.视频展示法。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巩固1.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让学生发表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认识和了解。
2. 新知讲解1.讲解流水地貌的概念、特征、分类和成因;2.大屏展示流水地貌的图片并进行注解;3.通过实验和视觉材料等,讲解流水作用的规律和特点;4.探究流水作用的实际作用。
3. 总结归纳1.让学生再次回顾并总结流水地貌的概念、特征、分类和成因;2.让学生结合实例,阐述流水作用的规律和特点,探究流水作用的实际作用;3.整合学生反馈和疑问,对本次内容进行讨论和解答。
4. 作业布置1.让学生到周边环境中观察流水的作用;2.集思广益并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对所观察到的流水地貌进行归纳和总结。
1.教科书;2.视频材料;3.实验器材;4.大屏幕幻灯片。
七、教学评价1.通过课前调研、实验和课堂讨论,及时评估学生的基础知识、分析能力和操作掌握能力;2.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进行创意表达,展示批判性思维和综合思考的能力;3.随时反馈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和实际应用皆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