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汇对比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74.50 KB
- 文档页数:35
英汉语言词汇对比一、英汉语言词汇的发音对比。
1. 音节结构。
- 英语:- 英语单词的音节结构较为复杂。
一个音节通常由一个元音(vowel)或一个元音加上一个或多个辅音(consonant)组成。
例如,“cat” [kæt],是一个单音节词,由辅音[k]和元音[æ]以及辅音[t]组成;“apple” [ˈæpl],有两个音节,第一个音节是[ˈæ],以元音开头,第二个音节是[pl],由辅音[p]和[l]组成。
- 汉语:- 汉语的音节结构相对简单。
一个音节由声母(initial)、韵母(final)和声调(tone)组成。
例如,“妈”mā,声母是m,韵母是a,声调是第一声。
“好”hǎo,声母是h,韵母是ao,声调是第三声。
2. 重音与声调。
- 英语:- 英语中有重音(stress)现象。
在多音节单词中,重音位置不同会改变单词的词性或意义。
例如,“'present(名词,礼物)”和“pre'sent(动词,呈现)”。
重读音节通常发音更响亮、更清晰。
例如,“banana”[bəˈnɑːnə],重音在第二个音节上。
- 汉语:- 汉语依靠声调来区分意义。
汉语有四个基本声调: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和去声(第四声)。
例如,“mā(妈)”“má(麻)”“m ǎ(马)”“mà(骂)”,声母和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意义也完全不同。
二、英汉语言词汇的词性对比。
1. 名词(Noun)- 英语:- 英语名词有可数(countable)和不可数(uncountable)之分。
可数名词有单复数形式,例如,“book”(单数) - “books”(复数),复数形式的变化规则有多种,如加 -s(books)、加 -es(boxes)、变y为i加 -es(city - cities)等。
- 发音上,有些复数形式的发音会发生变化,如“house”[haʊs](单数) - “houses”[ˈhaʊzɪz](复数)。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衔接是语篇连贯的重要内容,连贯的构建离不开衔接机制。
在所有衔接机制中,词汇衔接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
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大体相同,两者又有差异,在词汇重复上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中不会过分地使用某一词汇,较多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等其它衔接手段。
汉语中倾向使用重复手段,特别是原词重复。
英语语篇中上下义词汇项经常出现在同义语篇中,形成连贯的衔接。
它们各自的类属关系,表明各自的层次和语义;汉语由于其衔接的内隐性特点,这种上下义词汇衔接关系不如英语明显。
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标签:连贯衔接衔接手段词汇衔接衔接是语篇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成分。
Hoey(2000)认为词汇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占篇章衔接的40%。
英汉语篇分析中,应考虑词汇衔接手段的重要性。
英汉词汇衔接手段有很多共同之处,又存有各自的特点。
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一、英汉语篇词汇衔接对比的理论框架(一)衔接与连贯(Cohesion and Coherence)连贯与衔接是语篇分析领域的两个基本观念。
连贯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现代语言学而产生(苗兴伟,2004)。
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
在国内关于连贯和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
胡壮麟(1994)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推动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
而张德禄也从衔接力、衔接机制、衔接形式和意义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语篇的衔接功能,对于衔接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语篇分析时,有必要区分连贯与衔接这两个概念(Hoey,2000;Halliday & Hasan,1985;胡壮麟,1994;张德禄,2001)。
衔接通过语言的形式特征,即特定的语法结构和成分排列顺序等来组织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所以它是由比较具体和直接的形式特征来体现的(张德禄,2004)。
第一节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一、词的意义方面二、词的搭配能力方面三、词序方面一、词的意义方面(一)(英语中有些词与汉语)完全对应——主要是一些专用名词、术语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名称。
如: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helicopter 直升飞机minibus 面包车(二) 部分对应,如:marriage 娶,嫁gun 枪,炮sister 姐,妹(三)新词,没有汉语对应词。
如:overkill (核弹的)过度杀伤力,(宣传活动的)过度行为plumber 水管工,美国调查政府雇员泄密事件的特工(四)英语中许多词一词多义,与汉语中几个不同词、词组对应。
如soft,除了“软的”、“柔的”,还有:1)无坚固掩护工事的,可攻破的:The record has been considered soft ever since it was set last May.2)宇宙飞船的着陆飞行速度在32公里/小时左右,软着陆:The landing must be super-soft, made at a velocity of 18 miles or so an hour.3)毒性较轻的,软性的:Marijuana(大麻) is usually regarded as a soft drug..4)非百分之百可靠的:At this stage there is only soft intelligence about the enemy intention. We should not take action.作业:soft pillow soft cushion soft music soft woodSoft breeze soft drink soft money soft light Soft voice soft fire soft hat soft answerSoft heart soft words soft goods soft water又如total,除了“总数达…”、“合计”外,还有1)彻底撞毁A POW returnee was given a new Ford by a Denver dealer and totaled it the next month.2)向…报复Did you at least total the guy that hit you?二、词的搭配能力方面英语词一词多义,搭配范围广。
汉语与英语在词汇方面的对比汉语与英语是两种发达的语言,地域差异极其明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负迁移现象。
负迁移现象存在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各个方面。
在此,我着重研究汉语与英语在词汇方面的对比,词汇教学是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分析汉语与英语在词汇方面的对比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趋利避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地促进汉语教学。
我粗略的将我搜集到的语料分为六类,便于更好地解释与研究。
1.适用范围。
有时,一个汉语单词往往包含很多种含义,然而,英语却是将几种用法分得很详细。
例如:在英语有“fit”、“suit”、“match”三个单词,而在汉语中“适合”这一个单词就可以包含这三个单词的全部含义,它可以指在尺寸、颜色、性格、喜好,味道等方面的适合。
英语却将它分为三类:“fit”更多的用于在“尺寸、形状”方面的适合;但如果你想表达在“质量、颜色、设计”方面的适合。
你需要用“suit”这个单词;“match”常用于在“需要、味道、条件”方面的适合。
可见,英语有时将单词的用法分得很细致,而汉语只用简单的一个单词就可以概括了。
2.不合理搭配。
汉语与英语有时虽表达的意思一样,但是根据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所用的词语搭配是不同的。
例如:“strong tea”,当然不可能会翻译为“强壮的茶”,它应译为“浓茶”;“at a stone’s throw”可能会被译为“一个石头的距离”,但是在汉语中同样有一个成语与之对应“一箭之遥”;“as deaf as a post”的正确译法是“聋得像石头”;“no smoke without fire”与汉语对应的俗语是“无风不起浪”;“the apple of one’s eyes”对应的汉语成语是“掌上明珠”。
同样的比喻,但是汉语与英语用的本体和喻体却不相同。
3.语序。
同样的表达含义但是汉语与英语表达时的语序却不相同。
例如:“ups and downs”、“back and forth”可能会被翻译为“浮沉”、“后前”,但是根据汉语语法,这两个词的语序与英语正好是相反的。
英汉词语对比分析中西方生存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传统和思维方式等也不同。
这些差异必然致本不相同的两种语言差异性更大。
具有极其不同的文化底蕴。
1.礼仪语之别1.1 称呼语讲英语的人多直呼其名,不用头衔,尊词。
美国人尤其如此。
美国人的意识中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孩子可以叫长者的名字。
甚至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如此。
学生可以叫老师的名字。
老师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
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
中国孩子怎么敢对父母,对老师,或其他长者直呼其名?1.2 送客语中国的习惯,把客人送到门口。
主人说“走好”、“慢走”。
客人说“请留步”之类的客套话。
这些说法直接译成英语Go slowly;Walk slowly; Stay here;很不自然。
或有些不解。
而英语常用Bye; See you; Good night. 等。
2.习俗语之别2.1 文化习俗不同决定语言的使用不同。
如:汉语对各个“节气”的描述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语。
对此文化不通者难以理解其义。
“节气”是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把“节气”译成 solar terms,大部分西方人仍不理解。
尽管西方人在《汉英词典》中,可以查到“雨水” Rain Water,“惊蛰” Waking of Insects,“清明”Pure and Brightness。
但这些名称不加注他们依然搞不情其含义。
还有汉语传统语和中医学语的“阴”“阳”之说,英语里也没有。
中医的“阴”和“阳”概念就更难对西方人讲清楚。
2.2 无法对应的人物描述语:汉语中找不到 cowboy 和hippie(或hippy)的对应词。
这两个词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产物。
cowboy与美国西部开发有关,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
汉语中把 hippie音译成“希比士”或“希比派”也没反映出60年代美国青年的特点。
译成“嬉皮士”也会造成误解,因为那批青年并不都是“嬉皮笑脸”的人,其中有不少人对待社会问题很严肃,对社会怀有某种不满情绪,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往往蓄长发,身穿奇装异服,甚至行为颓废等等。
英汉语言词汇对比1. 概述对比两种语言,我们可以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及篇章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但是词汇在这之中似乎更具关键性,因为“语音只是词汇的包装或外衣,而任何语法问题到底就是词的用法问题。
”词算是一门语言比较基础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两种语言的词汇的形态结构和意义的某几个方面的不同之处来分析一下英汉语中词汇的不同。
2.英汉词汇系统特征对比2.1汉语1)汉字具有独特的方形结构,是一个非字母化书写符号系统。
象形- 表意-拼音是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三个层次,汉语长期停滞在表意阶段,有其本身的、特有的译音特征,是表意兼表音的文字。
(ideophonograph)2)汉语文字系统语音承载能力不够完备,音位结构(元音与辅音的组合)不可能明示。
3)汉字音与义的结合的视觉分辨率很高,同音异义字可由视觉分辨,如发音为“jing”的“井”、“颈”、“景”、“警”一看即知,不会混同。
即所谓“因形见义”。
4)音义视觉分辨率高导致词义分辨率很高,如“陈迹”与“沉寂”同音,但不会混淆。
5)汉字不具备形态发生学机制,因为汉字不是可以发生形态变化的拼音文字,而是方块字。
汉字只能附加与粘合,也就是“简单对接”。
6)汉字与语素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关系,即“字”就是“语素”,许多语素本身即词;词是语素(“字”)的附加或粘着。
能独立的语素(自由语素)结合叫附加,如“好看”;不能独立的语素(粘着语素)结合叫粘着,如“人民”。
2.2英语1)英语文字属于字母化语言书写符号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拼读性(按文字符号拼音),可识读性(即词性分辨率);可习性(即按可识读性来识字);可衍生性(即按原型派生、类比的属性)。
2)英语文字系统语音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符号表音功能较强。
3)英语词的音义视觉分辨率不高,如well在孤立情况下分不清楚是“好”还是“井”。
英语不能在词一级因形见义。
其主要的、基本的功能是表音。
4)视觉分辨率地导致词义分辨率低。
如在孤立状态下permit(vt. 允许)与permit(n. 许可、许可证)很可能混淆。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09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系统最基本的构成元素。
人们在用语言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思维的时候,就必须首先选择适当的词汇。
英语和汉语是不同的两种语言,由于各自的自然地理条件、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过程等方面的影响,使语言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形成了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语言。
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对于词义的理解和掌握对英语阅读和翻译尤为重要,本文将主要从四方面对英汉词义对应关系方面予以浅析。
1.词义完全相等这类英汉词语多为专有名词、术语、普通名词等。
如:the Atlantic Ocean 大西洋,Japan 日本,Marxism 马克思主义,tank 坦克,carbon dioxide 二氧化碳,日sun ,月moon ,CIA (美国)中央情报局,smog 烟雾。
2.词义上只有部分对应这是因为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义范围比较窄,而英语词义比较灵活、丰富、多变。
如:cousin 表兄弟,straight 笔直,brother 兄、弟,aunt 阿姨、舅妈、姑姑、婶子、大妈,president 总统、主席、校长、议长、会长、社长,uncle 叔父、伯父、姑父、姨父、舅父,film 电影、胶卷、影片。
接下来以straight 为例,比较一下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1)He is a straight thinker.他的思路很有条理。
(2)to give a straight answer.给予坦率的回答。
(3)Please keep a room straight.请把房间收拾整齐。
(4)She tried to keep her back straight.她努力挺直后背。
还有些英汉词语在概念意义上是对应的,但在内涵意义上却是不对应的,如vinegar :醋(概念意义)有“不高兴,坏脾气”的内涵意义;醋(概念意义)有“妒忌”的内涵意义。
3.词义空缺很多汉语里的词义在英语中并不能找到相应对应的词义,就只能靠音译来解决,如:tofu 豆腐,hutong 胡同,yamen 衙门,litchi 荔枝,lama 喇嘛,Chinese Chao fan 中国炒饭,Kowtow 嗑头,kongfu 功夫。
2020年11月(总第139期)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有多种表达意义或者一个语言结构对应一个以上的含义,歧义的显著特点是多重解释。
伍谦光(1991)对歧义现象做了具体的定义,即“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一个词或句子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任何语言都是音形意相结合的符号系统,而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以及科技文化的进步,需要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越来越多,因而就造成了语言表达符号的有限性和语言表达内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歧义由此而生。
1英汉语词汇来源汉字起源于古代甲骨文,是一种象形表意文字,有六种造字法;而英语是表音文字,由26个字母按照一定规则组成。
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词汇中有很多外来词,其中,来源于法语的词汇约占35%;来源于拉丁语的词汇约占28%;来源于古英语、中古英语、古丹麦语、古挪威语和荷兰语的词汇约占25%;来源于希腊语的词汇比例为5%。
2语音导致的歧义2.1一词多音多音字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有些字是一字两音,甚至有一字三音或四音的现象。
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多音字给人们日常交流造成的歧义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是如何正确选择读音和意义。
比如这副经典的对联,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读者乍一看可能会完全摸不着头脑,但是如果把读音标出来,其含义就很清楚了,即上联: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下联: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zhǎng cháng。
这是一副同字却不同音不同义的对联,由明朝著名画家徐渭送给一位卖豆芽的老翁,寓意是“常长常长,生长不止,越长越长”。
虽然这样的用法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但可以看出多音字的使用容易产生歧义。
第二是多音字容易与其他词混淆产生歧义(梁石,2017)。
比如下载的“载”的读音应该是/zài/,而很多人将它读成/zǎi/,那么这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下崽/zǎi/”,从而产生歧义。
英汉词语意义对比分析报告一、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而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不同语言中的词语虽然可能存在相似之处,但由于语言的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差异,词语的意义也会存在差异。
本次报告旨在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语意义,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和语境因素。
通过此次研究,希望能够加深对英汉文化差异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词语意义对比分析1. 生活词汇(1)友谊(Friendship)在英语中,友谊一词常指来自于共同的兴趣或目标而建立的友好关系。
而在汉语中,友谊更强调情感上的亲近和信任。
这种差异反映了英语文化注重实际利益和目标导向,而汉语文化则更看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2)家庭(Family)英语中的家庭一词通常指核心家庭,即父母与子女的组合。
而汉语中的家庭更加广义,可以包括三代人、亲戚、兄弟姐妹等。
这反映了英语文化对核心家庭的重视,而汉语文化更注重家族和亲情的概念。
2. 社会词汇(1)权力(Power)在英语中,权力通常指个人或组织对他人的控制或影响力。
而在汉语中,权力更加强调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这反映了英语文化中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就的价值观,而汉语文化则注重整体利益和社会秩序。
(2)公义(Justice)英语中的公义通常指法律和道德的公正与合理。
而在汉语中,公义更加强调道德和伦理的原则。
这反映了英语文化中法律体系和法治的重要性,而汉语文化更注重道德与人情之间的平衡。
3. 文化词汇(1)自由(Freedom)英语中的自由强调个人行动和选择的自主性。
而在汉语中,自由更强调在合理的范围内不受束缚。
这反映了英语文化中追求个人独立和自主的价值观,而汉语文化更注重个人在集体中的责任和义务。
(2)文化(Culture)在英语中,文化一词通常指一定地域和社会群体内所共同持有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
而在汉语中,文化更强调传统、历史和人文底蕴。
这体现了英语文化中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而汉语文化则更注重传统和历史的传承。
英汉语词汇对比研究目录一、词类及其应用方面的的差异 (1)(一)动词 (1)(二)名词 (2)(三)冠词 (2)(四)虚词 (2)二、句法方面的差异 (3)(一)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着无主句的句子 (3)(二)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3)三、词序方面的差异 (4)(一)英语的修饰语的位置比较灵活 (4)(二)英语采用倒装的办法 (4)(三)英语句常把判断性或结论性的部分放在句子的前面 (4)(四)英语的排列顺序是先轻后重 (5)(五)汉语和汉语都有固定词序 (5)总结 (5)参考文献 (6)一、词类及其应用方面的的差异从词类方面讲,英语和汉语有不少相同的地方,如英汉语言都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
但也存在不同的地方,如英语中有冠词,汉语则没有。
英语单词的词形会发生变化,而汉语则不会。
另外,词类的差异还反映在词的应用上,具体地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动词汉语动词灵活多变,可单独使用,可连续使用,也可叠用,而英语则不能重叠使用。
此外,英语动词受人称、时态等限制,词形也随之而发生变化。
翻译时须视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化。
如果在一个汉语句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译成英语时,要么使用动词的非谓语形式,要么加连接词使其成为并列成分,要么使动词变成其他形式,如名词、介词短语等,有时也可省略某个动词。
英译汉时则注意把这些句子变为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的句子。
例如:1.秀才谈书;屠户谈猪。
Scholars talk about books, while butchers about pigs.2.Qi Pai一shi's drawings of crabs are exceptionally good.齐白石画螃蟹画得特别好。
3.A successful ban of the use of nuclear weapons must be preceded by the destruction of nuclear weapons.要成功地禁止使里核武器,必须首先销戮核武器。
英汉词汇差异对比举例英汉词汇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英语和汉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因此它们在词汇表达上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例子:1.饮食文化英汉饮食文化的差异表现在食物和饮料的词汇上。
英语中,人们经常使用“三明治”(三明治)来表示一个餐点,而汉语中则有“炒菜”的说法。
另外,英式早餐中经常会出现“cereal”(麦片)和“toast”(吐司)等词汇,而中式早餐则更注重“包子”、“油条”等食物的搭配。
2.交通出行英汉交通出行方面的词汇差异也很明显。
英语中,人们经常使用“汽车”(car)和“交通”(traffic)来表示汽车和交通工具,而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打车”(dial a taxi)和“地铁”(subway)等词汇。
此外,英式出行更注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私家车辆。
3.节日庆典英汉节日庆典方面的词汇差异也表现在词汇上。
英语中,人们经常使用“感恩节”(Thanksgiving)和“圣诞节”(Christmas)等节日名称,而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春节”(Chinese New Year)和“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等节日名称。
4.商务交流英汉商务交流方面的词汇差异也很明显。
英语中,人们经常使用“商业活动”(business activity)和“公司”(company)等词汇,而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贸易”(trade)和“企业”(enterprise)等词汇。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英汉词汇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表现在词汇的词义、用法和语调等方面,影响着英汉两国人在日常交流中的理解与沟通。
中英词汇对比浅析中英文词汇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拼写和发音上,还涉及到词汇的用法、重要性和背景等方面。
下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英文词汇进行对比分析。
一、词汇词性对比在中文和英文中,同一个单词的词性可能不尽相同。
例如,“book”可以是名词和动词,而“书”只能用作名词。
此外,“happy”是形容词,但在中文中,我们通常使用“高兴”这个词语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在一些英文词汇中,其不同的词性对于不同的使用场景具有不同的重要性。
例如,“to run”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但在短语中,“run out of”被用于表达耗尽某物这一词意。
这种多元化的用法如果掌握不好,就很容易引起识别上的困难。
二、词汇的范畴在一个语言中,某些词汇在另一个语言中可能没有。
例如,“dim sum”在中文中是可以解释的,但在英文中却没有对应的词汇。
另一方面,“tea”和“茶”都是普遍使用的词汇,但它们的使用场合和方式差异很大。
英语中的一些专有名词也不太可能在中文中有相应的解释。
例如,“pop culture”和“hipster”都是英语中的表述方法,而在中文中通常无法将它们以相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三、词汇的文化差异在中英文之间,还存在着文化差异以及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
这些差异可以从语言学、历史、地理和社会结构角度思考。
例如,“capital”在英语中被用于描述国家的首都,而在中文中,它也可以被用于形容经济、财产和财富的方面。
此外,“face”在英文中是面部的意思,但在中文中,“面子”和“脸面”则常常用来表示地位、权力和尊严等。
这种表达方式可能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
四、中英文词汇之间的近义词中英文之间也存在很多相似、相近的词汇,但其用法和重点却有差异。
例如,“good”和“nice”都可以用来描述正面的情况,但其中“good”更强调实用性和实际效果,而“nice”则侧重于表达友善、令人愉悦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