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G4相关性疾病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4.26 MB
- 文档页数:89
igg4相关诊断标准IgG4相关诊断标准。
IgG4相关疾病是一组以IgG4浆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包括IgG4相关胰腺炎、硬化性胆管炎、硬化性脑膜炎、硬化性腹膜炎、硬化性气管炎、硬化性胸膜炎、硬化性甲状腺炎、硬化性肺炎、硬化性肝炎、硬化性肾炎、硬化性胃炎、硬化性输尿管炎、硬化性鼻炎、硬化性耳炎、硬化性乳腺炎、硬化性皮肤病等。
由于IgG4相关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因此对其诊断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临床表现。
IgG4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体重减轻、黄疸、腹痛、胃肠道症状、呼吸道症状、肾脏病变等。
部分患者可出现肿块、结节、肿胀等局部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IgG4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对其诊断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IgG4相关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超声等,可以帮助医生发现病变部位、病变范围、病变形态等信息。
特别是对于IgG4相关胰腺炎、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是IgG4相关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血清IgG4水平的升高是IgG4相关疾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血清IgG4水平的检测对于诊断IgG4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血清学检查还可以检测其他免疫学指标,如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等,有助于全面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
四、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IgG4相关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发现IgG4浆细胞浸润、纤维化、血管炎等特征性改变,对于明确诊断IgG4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组织病理学检查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
五、诊断标准的制定。
目前,国内外对于IgG4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尚不完善,存在一定的争议。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IgG4相关疾病诊断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全网发布:2012-02-20 23:15 发表者:胡晓舟(访问人次:786)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IgG4-related scterosing disease,IgG4-RSD),又称IgG4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IgG4-related autoimmune disease)或高IgG4疾病(hyper-IgG4disease),是一种新近认识的与IgG4相关,累及多个器官或组织(胰腺、胆管、胆囊、唾液腺、腹膜后、肾、肺、胃、垂体、甲状腺和前列腺等),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该病临床谱广泛,包括Mikulicz's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间质性肾炎及腹膜后纤维化等多种疾病,病理上可引起伴闭塞性小静脉炎的组织纤维化。
由于其独特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概述】1995年日本学者Yoshida报道了一种以血清IgG4水平升高和IgG4+淋巴-浆细胞的组织浸润为特征的纤维炎症性疾病,首先提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 P)概念。
2003年Kamisawa等证明IgG4+浆细胞的浸润不仅见于胰腺和胆管,也见于其它受累器官,认为AIP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称之为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或IgG4相关的自身免疫病,主要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硬化性胆管炎、硬化性涎腺炎(包括Mikulicz's病和K uttner's瘤)、腹膜后纤维化,伴淋巴结病,有些表现为炎性假瘤,病理为IgG4+浆细胞浸润、组织纤维化和硬化性改变,伴闭塞性静脉炎。
2007年Bjornsso等建议使用IgG4相关性胆管炎(immunoglobulin G4associated cholangitis,IAC)这一名称。
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倾向于将此类疾病称之为IgG4+的多器官淋巴增殖综合征(IgG4+-MOLPS)。
IgG4相关性疾病分析1例中国医学论坛报2013-03-08发表评论分享1995年日本学者提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可能与免疫相关后,IgG4相关性疾病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于2010年被正式命名。
此类疾病包括米库利兹病、硬化性胆管炎、间质性肾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腹膜后纤维化及垂体炎等多个疾病谱,血清学可表现为IgE 水平升高及高球蛋白血症。
本文拟从病例来介绍此类疾病的相关诊疗知识。
病史回顾主诉:患者男性,59岁,因“全身皮肤黄染3年,口干、眼干伴腮腺及泪腺肿大2年”入院。
现病史:3年前,患者出现进行性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伴瘙痒;小便呈深黄色,大便呈白色陶土样;腹部CT提示“胰头癌”。
行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病理检查示,慢性纤维化胰腺炎、胆管炎。
出院后,患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持续升高,伴双眼突出、泪腺及腮腺肿大。
于消化科及眼科就诊,给予熊去氧胆酸及泼尼松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但ALP、GGT水平仍轻度升高。
2年前,患者出现口干、眼干、哭时无泪,伴反复发作的双侧腮腺无痛性肿大、夜尿增多。
实验室检查示,抗核抗体(ANA)阳性,抗SSA及抗SSB抗体阴性,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均升高。
唇腺活检示,淋巴细胞灶性浸润。
考虑为“干燥综合征”。
中药治疗3个月后,症状无明显缓解。
近半年来,患者于着凉后反复发热,体温波动范围为37.5℃~39℃,使用退烧药及抗生素后体温降至正常。
发热时,患者有全身多关节疼痛,伴尿急、尿频、尿痛,尿中泡沫增多,口腔溃疡多发。
患者的精神、食欲可,睡眠欠佳。
既往史:7年前,患者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5年前,因颌下淋巴结肿大行双侧颌下淋巴结及右侧颌下腺切除术。
患者吸烟35年,2~3包/天,已戒烟5~6年;饮酒35年,平均每周1次,每次饮白酒2斤,已戒酒5~6年。
体格检查:颏下可触及一个直径约1 cm的淋巴结,无明显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