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古代陵墓
- 格式:ppt
- 大小:18.23 MB
- 文档页数:110
中国的古代陵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古代陵墓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帝王和皇后的安息之所,陵墓不仅代表了历史的记忆,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丰富多彩的艺术精品。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陵墓的特点以及代表性的陵墓。
一、陵墓的历史背景古代陵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帝王们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为自己的后代留下永恒的尊荣。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陵墓的规模和形式也逐渐发展和改变。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共有许多著名的陵墓,例如秦始皇陵、汉武帝陵、明十三陵等。
二、陵墓的特点1.规模庞大:中国的古代陵墓往往规模庞大,占地面积广阔。
这些陵墓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实力。
2.建筑精美:古代陵墓的建筑风格独特,追求整体的和谐和美感。
陵墓通常由墓室、祭祀殿堂、配殿、围墙等构成,建筑风格各异,但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3.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代陵墓不仅仅是帝王的安息之所,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陵墓中的壁画、石雕、墓志铭等都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于后世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三、代表性的陵墓1.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秦始皇帝的陵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陵墓以其规模庞大和兵马俑而闻名于世,展现了秦代封建帝制的权势和建筑工艺的精湛。
2.汉武帝陵:汉武帝陵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是西汉第七代皇帝刘彻的陵墓。
陵墓的规模庞大,墓主人对于身后事的规划和落实非常周密,后世称其为“文景之制”。
3.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明朝帝王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西北郊区。
这些陵墓既代表了明代帝王的权力和财富,也展现了传统封建社会的规范和礼制。
总结:中国的古代陵墓是独具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
这些陵墓不仅仅是帝王的安息之所,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通过研究陵墓,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陵墓知识点总结一、古代陵墓的种类1、地宫式陵墓:地宫式陵墓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诸侯、贵族等权贵阶层的陵墓形式。
地宫式陵墓主要包括地下墓室和地上建筑两部分。
地宫式陵墓是中国古代陵墓的一种主要类型,其特点是颇为壮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古代墓葬制度、宗族社会、古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2、古墓群:古墓群是古代的一种陵墓形式,主要指多个古墓葬地点相连而成的一种古代陵墓类型。
古墓群一般主要分布在古代贵族、皇家等权贵阶层的墓地附近,形制独特,规模雄伟,是研究古代社会、宗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了解古代社会结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3、青铜器坑:青铜器坑是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陵墓形式,主要指用来安放青铜器的坑穴。
青铜器坑一般主要分布在中国古代贵族、统治者以及权贵阶层的陵墓地,是古代贵族权贵阶层的一种重要陵墓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4、山墓:山墓是古代中国一种常见的陵墓形式,主要指建在山脊上的陵墓。
山墓一般主要分布在古代中国贵族权贵阶层的陵墓地,是古代贵族权贵阶层的一种重要陵墓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5、土墓:土墓是古代中国一种常见的陵墓形式,主要指以土为材料建造的陵墓。
土墓一般主要分布在古代中国贵族权贵阶层的陵墓地,是古代贵族权贵阶层的一种重要陵墓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古代陵墓的结构1、地下墓室:地下墓室是古代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皇家等权贵阶层的陵墓中的大部分,其建筑形式和特点具有各时代、各地区特色。
地下墓室通常由主室、侧室、长廊、石室等构成,具有广场、道路等配套设施。
2、地上建筑:地上建筑是古代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门楼、神道、祭坛、墓园、石狮等。
地上建筑一般建于墓地的地面之上,通过祭祀、守陵等仪式来追思纪念和尊崇逝者。
3、墓葬配套设施:墓葬配套设施包括石葬、土葬、木葬、陪葬品等。
配套设施是古代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古代社会、宗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中国古代陵墓一.夏商周时期不封不树,设有棺椁(井干式),四出(二出)羡道,人殉深埋,上建有祭祀堂例:殷墟墓葬区,妇好墓二.春秋战国时期①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庄严肃穆②享堂高居③等级有序④有封土(不同于商王陵的“不封不树”)例:秦国雍城陵园三.秦汉时期1.秦始皇陵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封土)现存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2·汉陵沿用了秦代的封土陵台(汉称“方上”)·坟丘上建寝殿供祭祀·陵城周以城垣,驻兵·迁富豪成陵邑,设苑囿实例: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地面存方上·四面周垣,设门阙·陵区植树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于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避邪各一对·不设享堂·规模变小四.隋唐五代时期1·唐代陵墓的特征·利用天然山地,因山为穴。
大多不用秦汉人工夯筑封土的方法·继承了北朝沿神道设阙、石人、石马、石狮、华表等·陵区植柏树,文献称为“柏城”。
用松柏作为纪念祭祀场所绿化树种,见于文字制度则始于唐代·沿袭汉朝的格局,兆域(陵区)严整的规划。
以砖砌成多个隔间的墓室五.宋辽金时期1.唐朝诸陵的尺度与石像生的数目和种类相差很大,宋陵则比较整齐划一,形制基本一致,尺度与石像生的数目,诸陵也出入不多;2.宋陵规模较唐陵小3.明显根据风水观念来选择地形。
六.明清时期七.引导: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石像生(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2对,一立以卧,共12对)擎天柱、武臣4躯、文臣4躯、棂星门、金水桥——主体:棱恩殿—明楼—宝城(下为地宫)实例①十三陵·布局:风水格局、共用神道·引导:石牌坊—大红门—碑亭—石像生—龙凤门(长2·6公里)·长陵——天寿峰主峰前,负阴抱阳——主体:棱恩殿—明楼—宝城。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五)北方王朝统治时期-辽、西夏公元十世纪初到十四世纪,中国北方诸民族纷争崛起,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加速了封建化过程。
同时又以他们新兴的军事优势,取得了一部分或全部的统治权,其中契丹族建立了"辽","党项"族建立了"西夏",女真族建立了"金"。
这些入室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在陵寝制度上,吸收了汉族传统文化,同时还保留了许多民族特色和习俗。
这种汉族文化与北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是中国陵寝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
辽辽现存的陵园有两处,一是辽祖州城西的辽祖陵,一是辽庆州城北的辽庆陵。
辽葬制的主要形式为石棺葬。
石棺内的尸体套有铜丝网罩,死者服饰皆为左衽、捍腰、套裤,显示了辽游牧民族马上生活的特点。
另外,从丰富的辽代陵墓壁画中,也生动地反映了契丹文化的特点。
如辽庆陵壁画中,有一幅带有契丹小字的旁题人物像,第一次证实了契丹族的习俗。
再者辽代皇帝四时"捺钵"的习俗,也从一幅四季山水画中得到反映。
这些情况说明了在民族融合的总进程中,显示出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辽太祖陵,在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
一道宽约七十米的山口为陵园的天然门户,两旁是悬崖峭壁,入园门便是四面环山的绝谷。
古内林木参天,清泉漫流,景色佳绝。
辽太祖陵墓就坐落在山谷西边的高地上。
祖陵原地面建筑十分宏丽。
但祖陵在金代曾经遭受破坏。
现在陵园四周散布着砖瓦、碑石块等。
地宫墙身遗迹已暴露地面,享殿略有遗存。
在丛林涧沟中还有一具石翁仲,其头部和右臂残缺,身穿箭袖窄袍,腰束带,中结双纽,两手交叉,左手握住右腕,背脊拖出一条长辫,表情自然,衣纹流畅,其雕刻艺术在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明显地带有契丹民族的古朴风格。
此外,在谷口两侧还有建筑遗址多处,东侧小山顶有石雕大龟趺一个。
在碑趺附近发现的残碑上,刻有秀丽的契丹文,这是研究契丹历史的重要资料。
西夏西夏陵园坐落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部贺兰山麓,共有九座帝陵和七十多座贵戚、功臣陪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