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1(1)
- 格式:pdf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12
初一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试题1.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正统思想始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A排斥儒学,CD出现在汉朝之后,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属识记层面的要求。
识记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可解答此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准书》材料二(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史记·孝文本纪》材料三(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汉书》材料四(汉武帝)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1)西汉初年,国家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2)从材料二、材料三可以看出,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重视什么?因此汉初出现了什么局面?(3)汉武帝时期,国家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什么局面?简要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政治、思想、经济方面的原因。
【答案】(1)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2)农业生产。
“文景之治”。
(3)大一统的局面。
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范围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重视农业生产;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轻徭薄赋;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以德化民;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提倡节俭;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家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课标要求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通过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认识统一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
过程与方法初一学生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喜欢表现自己,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初步掌握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应建立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之上,因此,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学习的重点。
如何评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1、介绍学生阅读《中华五千年》、《中国古代史常识》等有关通俗历史读物,了解有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为课堂学习做必要的知识储备。
2、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编历史短剧:(1)“推恩令”;(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板书设计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用投影仪打出汉武帝的人物图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指人物图像说)图中的这个人物就是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