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2019年8月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482.50 KB
- 文档页数:25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穿越时空毛泽东著名的词作《沁园春·雪》中有这样的词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始皇是我们上节课刚刚学过的,他是秦朝的缔造者,给后人留下了宏伟的万里长城、壮观的秦陵兵马俑。
这样的人物,谁可以和他相提并论呢?毛泽东从茫茫史海中选择了汉武帝,汉武帝到底是何许人也?想知道这些吗?让我们~起学习本课,看看汉武帝如何在文治武功上显出他的雄才大略。
感悟历史本课导航跨越障碍学习这一节,我们可以尝试用历史知识归纳法,就是把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得出认识的过程。
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推恩令”,强化监察三个问题,我们学完后会发现都是讲汉武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
如果在学习历史课中能经常对问题概括归纳,我们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你知道秦汉文明的历史地位吗?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的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汉时期的中国以文明发达而闻名于世。
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使大一统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所起的具体作用有哪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正统地位,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推恩令”的颁布,使原来的王国被分割为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削弱,因而无力和中央抗衡。
加强监察制度,设立司隶校尉与刺史,使中央加强了对官吏们的控制。
互动天地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许多非儒家学者将面临着选择。
以下是为他们设计的几个选项:(1)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
(2)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
改而尊崇儒术。
(3)归隐山林。
请思考并探究做出不同选择后的学者将面临的前途和命运思考建议选(1)的学者,将不能融入当时的主流社会,甚至受到排挤和打击,家人也许要受影响,一生不得志。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课程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史实,评价汉武帝。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n 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理解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n 辨别历史影视剧与真实的历史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n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继续与巩固。
n 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地位,讨论对儒家文化的态度。
n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评价汉武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 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作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n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n 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政治局面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二、教材分析n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新阶段,并对以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
“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n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汉武帝时期,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政治方面的“推恩令”和设置司隶校尉、刺史及建立中朝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国势强盛。
n 汉武帝大一统1.物质基础——西汉王朝经过六七十年的恢复发展,经济繁荣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政治上——推行“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教学重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突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行“推恩令”等措施。
教学难点:“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三、学情分析n 在学习秦朝历史的基础上,学生应该初步了解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需要史论结合、全面并客观分析的方法和态度。
初一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试题答案及解析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秦皇汉武”二人在以下哪个问题上采取了相反的措施()A.中央集权B.经济发展C.打击匈奴D.儒家学说【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皇汉武”指的是秦始皇和汉武帝,他们在儒家学说上采取的政策是完全相反的,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的政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来延续,所以答案选择D。
点睛: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需要学生掌握住二人的政策和业绩,用比较和排除法得出答案。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史记》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2)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他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3)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治世局面?【答案】(1)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
(2)文中的“上”指的是汉高祖。
措施: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3)文景之治【解析】(1)根据材料一“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
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西汉初期的经济萧条的景象,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3)根据材料二“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