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淹溺急救 专家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7
《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020)要点淹溺又称溺水,指是人淹没与浸润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淹溺的严重情况为溺死,淹溺性心搏骤停或心脏停搏(DCA)是淹溺最严重的临床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万余人死于淹溺,而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平均每年有近3万名儿童死于淹溺,淹溺已成为其第一死因;故淹溺是急诊重要的理化损伤综合征之一。
1 相关定义与术语1.1 淹溺淹溺又称溺水,指是人淹没与浸润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
1.2 水中获救指游泳期间经历一定程度的危难,但意识仍清醒的,患者可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只表现短暂、轻微的症状,如咳嗽,但很快好转,常被留在岸边休息,一般不被送至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1.3 淹溺性心搏骤停或心脏停搏(DCA)是淹溺最严重的临床过程,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发生呼吸停止和(或)心搏停止的临床急症,其特点是发生突然、抢救困难、病死率高,但可以预防,常于游泳、船只沉没、潜水、意外及自杀等情况下发生。
1.4 溺死淹溺的严重情况为溺死,是一种“致死”性的事件,溺死通常描述溺水后24h 内死亡患者,即溺水后在复苏现场、急诊科或医院内经历心脏停搏并复苏无效宣布死亡的溺水事件。
1.5 溺死相关死亡如果死亡发生在溺水24h后,可定义为溺死相关死亡。
1.6 溺水者在溺水相关死亡之前,患者常被称为溺水者。
1.7 近乎溺死或溺闭描述溺水后存活超过24h,并需积极救治一种以上溺水相关并发症的患者,并发症可能包括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神经性并发症等。
不过,目前溺死、溺死相关死亡、近乎溺死或溺闭等定义还存在争议,因为溺死与近乎溺死通常不能依据时间(24h)来区分。
1.8 CA是指心脏泵血功能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
1.9 CPR是应对CA,能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以求达到心脏自主循环恢复(ROSC)、自主呼吸和自主意识的挽救生命技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对溺水儿童如何急救
导语:若儿童是溺入深水中,抢救者宜从背部将儿童的头托起或拉住他的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1、迅速脱水上岸。
由于小儿在水中溺死的过程很短,所以应以最快的速度将其从河里或塘里救上岸。
2、倾出呼吸道积水。
儿童被救上岸后,应立即倾出呼吸道内积水,以保证气道畅通。
方法一,是抢救者一腿跪地;另一腿屈起,将溺水儿童俯卧于屈起的大腿上,使其头足下垂。
然后颤动大腿或压儿童背部,使呼吸道内积水倾出。
方法二,是让溺水儿童俯卧于抢救者肩部,使其头足下垂,当抢救者来置跑动时就可倾出其呼吸道内积水。
倾水的同时还必须用手清除溺水儿童的咽部、鼻腔里的泥沙和污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注意倾水的时间不宜长,以免延误心肺复苏。
3、对呼吸、心跳微弱或刚停止的溺水者,迅速进行口对口 (鼻)式的人工呼吸,并施行胸外心脏按摩。
4、事故现场如果具备较好的医疗条件,可对溺水者注射强心药物及吸氧。
5、经现场初步抢救,若溺水者呼吸心跳已经逐渐恢复正常,可让其服下热茶水或其它汤汁后静卧。
仍未脱离危险的溺水者,应尽快送往医疗单位继续进行复苏处理及预防性治疗。
淹溺急救专家共识人自己的溺水急救指南快快收藏起来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淹溺急救专家共识,中国人自己的溺水急救指南,快快收藏起来!今日推荐:中国首个淹溺(又叫溺水)急救指导性文件——《淹溺急救专家共识》日前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年12月第25卷第12期正式发布。
该专家共识由国内多学会组织专家制定而成,系统性阐述了淹溺的急救。
《淹溺急救专家共识》内容详实,通俗易懂,文内前部分的“概念、病理生理、淹溺生存链及岸边基础生命支持”及“终止复苏”适合大众阅读,而后部分的“高级生命支持”适合医务人员阅读。
希望这篇文章让中国所有的老百姓都学到真正的溺水急救知识!经笔者许可、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授权,急诊医学资讯微信平台现全文推送《淹溺急救专家共识》。
受微信图文字数限制,原文参考文献略去,如需获取证据源,请进中华急诊网官方网站下载PDF原文(免费)。
淹溺急救专家共识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肺复苏全国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医学分会、全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疗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中国卒中学会急救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国际创伤生命支持中国总部(120)、中国香港圣约翰救伤队、中国台湾急诊医学会、中国公众急救行动大联盟、亚洲急诊医学会(排名不分先后)。
通信作者:陈志,Email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72000人死于淹溺,意味着每天每小时有40人因淹溺而丧失性命。
在美国,每年有4000人因淹溺死亡。
发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是1-4岁的儿童。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7000人因淹溺死亡,而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淹溺事故则成为头号杀手。
临床证明,第一目击者和专业急救人员迅速而有效的抢救可以改变预后。
溺水怎样急救知识溺水急救知识溺水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事件,及时的急救措施可以挽救生命。
以下是关于溺水急救的知识和技巧。
1. 快速救援- 如果你看到有人溺水,请立即呼叫紧急救援,拨打当地的紧急电话号码(如911)。
- 在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之前,尽快将溺水者从水中救出。
如果你不会游泳,可以使用绳子、树枝、衣物等延伸物来帮助救援。
- 在救援过程中,确保自己的安全,避免过度接近溺水者,以免被其拖累。
2. 判断意识和呼吸- 一旦将溺水者救出水面,立即检查其意识和呼吸状况。
- 轻轻摇动溺水者的肩膀,大声呼唤他们的名字,观察是否有反应。
- 同时,将耳朵靠近溺水者的口鼻,仔细倾听是否有呼吸声。
3. 心肺复苏(CPR)- 如果溺水者没有意识和呼吸,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 将溺水者平放在坚硬的地面上,双膝弯曲,脚掌踩在地面上。
- 立即开始按压胸部,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约为5-6厘米。
- 每次按压后,等胸部完全回弹再进行下一次按压。
- 如果你不熟悉CPR技术,可以通过紧急电话寻求指导,或参加相关的急救培训。
4. 人工呼吸- 在进行CPR时,人工呼吸也是必要的。
- 翻开溺水者的头部,将下巴向上抬起,使气道保持通畅。
- 捏住溺水者的鼻子,用你的嘴对溺水者的嘴进行人工呼吸。
- 吹气时间应该是1-2秒钟,每次呼吸后观察胸部是否有抬起的迹象。
5. 等待救援- 在进行CPR和人工呼吸后,继续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 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可以请求他们协助你进行急救措施,如交替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
- 不要中断急救过程,直到救援人员到达并接手为止。
请记住,以上提到的知识和技巧仅供参考,如果可能的话,参加专业的急救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并迅速采取行动是救援溺水者的关键。
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淹溺救治指南1. 干性淹溺人入水后因强烈刺激(如惊慌、恐惧、骤然寒冷等)引起喉头发生反射性痉挛致声门关闭,造成呼吸道完全梗阻,造成窒息死亡。
当喉头痉挛时,可引起心脏反射性地停搏,也可因窒息、心肌缺氧而致心脏停搏(图1)。
在所有溺死者中约10%~40%可能为干性淹溺,(尸检发现溺死者中仅约10%吸入相当量的水)。
通常干性淹溺以低氧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为主,多不伴有严重的呼吸性酸中毒。
2. 湿性淹溺人淹没于水中,本能地引起反应性屏气,避免水进入呼吸道。
由于缺氧,不能坚持屏气而被迫深呼吸,从而使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及肺内分流增加,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呼吸道内的水迅速经肺泡吸收到血液循环。
3、浸渍综合征低于5℃的冷水淹没后,迷走神经介入引起心动过缓和室颤,诱发心搏骤停,与干性淹溺的发生机制相同。
但与中枢性低体温所致室颤不同,冷水浸渍后即刻导致心律紊乱致心搏骤停。
淡水(Fresh Water)淹溺:江、河、湖、池中的水一般属于低渗,统称为淡水。
因此我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淹溺者绝大多数为淡水淹溺,所以这里我们主要论述淡水淹溺。
淡水属于低渗性液体,当大量淡水吸入呼吸道和肺泡后,影响通气和换气功能;气管、支气管和肺泡壁的上皮细胞损伤,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引起肺泡萎陷河肺不张,产生动静脉分流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进一步阻碍气体交换而加重缺氧,低氧血症呈进行性加重,造成全身严重缺氧,最终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淡水由肺泡壁吸收后,很快进入血液循环(主要在静脉内),血容量相对增加,血液被稀释,使静脉压迅速升高,动脉压迅速降低,出现低钠、低氯、低蛋白血症;血中的红细胞在低渗血浆中肿胀、破裂,致血管内溶血,导致高钾血症,诱发室颤而致心脏停搏(临床实践中,溶血引起的室颤并不常见);溶血后过量的游离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此外,血容量急剧增加又可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及脑水肿的发生(图2)。
精心整理淹溺急救专家共识,中国人自己的溺水急救指南,快快收藏起来!淹溺急救专家共识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肺复苏全国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医学分会、全军急。
结合中国大陆临床特点制定淹溺急救专家共识。
1概念国际复苏联盟(ILCOR)将淹溺定义为一种于液态介质中而导致呼吸障碍的过程。
淹溺并非时间上某一点的概念,其含义是气道入口形成一道液/气界面,它可阻止人进一步呼吸,在这一过程之后,无论患者者存活或死亡都属于淹溺概念的范畴。
淹溺(drowing)可分为淹没(submersion)和浸泡(immersion)。
淹没指面部位于水平面以下或受到水的覆盖,此时数分钟后即可出现窒息与心脏骤停。
浸泡是指头部露出于水平面之上,大多数情况下是借助于救生衣时的表现。
尽管水花溅在脸上或者在失去意识状况下脸部下垂沉入水中会造成水的误吸,但大多数情况气道是开放的。
2(的液体量会改变机体内环境,但实际临床中极少发生。
研究显示,无论肺内水量多少,亦或是吸入海水还是淡水,从临床的角度并没有实质性区别,这几种情况共同之处都是缺氧。
此时逆转缺氧可以防止心搏骤停。
很多淹溺患者在心搏骤停前可因低氧而出现严重的心动过缓,此时通过给予有效的通气以纠正低氧血症至关重要。
部分病例仅靠单纯通气便恢复了自主呼吸和循环,可能和这些患者存在微弱的循环但没有被临床检测到有关。
推荐意见2:通过有效的人工通气迅速纠正缺氧是淹溺现场急救的关键。
无论是现场第一目击者还是专业人员,初始复苏时都应该首先从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开始。
3淹溺生存链3.1人/103.24174性的2包括安置醒目的安全标识或警告牌,救生员要经过专业培训。
应对所有人群进行淹溺预防的宣传教育。
过饱、空腹、酒后、药后、身体不适者避免下水或进行水上活动。
儿童、老年人、伤残人士避免单独接近水源。
淹溺(Drowning)是指人淹没在水中,由于呼吸道被异物堵塞或喉、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干性淹溺,占10%~20%)以及水进入肺后阻塞呼吸道(湿性淹溺,占70%~80%),而造成窒息和缺氧;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
最后造成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而死亡者,称溺死。
如心脏未停搏则称近乎溺死(near drowning)。
一、流行病学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溺水而死亡者约几十万人,经复苏抢救而存活者中约有1/3的人遗留持久性的脑损害。
另据报道,美国每年因溺水意外事故而死亡者近9万人,发生近乎溺死者约8万人,是美国意外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其男性溺死是女性的5倍,男性溺死的高峰年龄段在15~19岁,女性溺死高峰则在学龄前的1~4岁年龄段。
小儿溺水的发生率约为10~14/10万/年。
日本厚生省1995年报告14岁以下溺死362人,其中1~4岁176人,占总溺死率的27.94%;5~9岁年龄段占21.33%,溺死率>2.5/10万,约为美国的1.5倍,欧洲各国的2倍,是日本小儿意外事故中最常见的致死原因。
淹溺以7、8、9三个月份发生率最高,分别占总数的15.23%、13.25%、12.50%。
而美国以5~8月份淹溺发生率最高,达60~80%。
所有成人溺死者中约45%伴有酒精中毒。
我国上海市1991年~1995年院前救治溺水者共400人,其中院前死亡175人,院前死亡率为43.75%。
因此,掌握正确的救治措施,在现场及院前进行及时有效的急救,显得极为重要。
二、分类㈠按进入气道内的水量分分为干性淹溺、溺死和湿性淹溺、溺死;㈡按进入气道内水的性质分分为海水淹溺、溺死和淡水淹溺、溺死;㈢按时间经过分可分为⒈原发性淹溺、溺死,即指通常的淹溺,有干性淹溺、溺死和湿性淹溺、溺死;浸渍综合征,即冷水浸渍的瞬间,副交感神经反射致心搏骤停;潜水反射,包含面部及口腔内的冷水刺激引起的心搏骤停。
⒉继发性淹溺、溺死,即指淹溺后(短时间内)发生肺炎及肺水肿,以及由此引起的死亡。
溺水怎样急救知识溺水急救知识溺水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事件,对于溺水者的急救措施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溺水急救知识的详细介绍。
一、判断溺水情况1. 观察:如果有人在水中挣扎或呼救,很可能是溺水者。
2. 呼叫帮助:立即呼叫急救电话(例如:拨打120)并告知溺水事件的发生地点。
二、施救前准备1. 自身安全:确保自己的安全,不要冒险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2. 寻找救生工具:寻找救生圈、浮板或绳索等救生工具。
三、施救步骤1. 拉扯救援:如果溺水者在你附近,可以使用救生工具伸向溺水者,让他抓住救生工具,然后缓慢将他拉到岸边或其他安全地点。
2. 游泳救援:如果你是一名合格的游泳者,可以游向溺水者,将他推向岸边或其他安全地点。
3. 人工呼吸:如果溺水者已经失去意识,需要进行人工呼吸。
将溺水者平放在地面上,清除口腔内的异物,然后进行人工呼吸。
每次呼吸应持续1秒钟,每分钟进行10-12次。
4. 心肺复苏术(CPR):如果溺水者没有呼吸或心跳,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术。
在进行CPR之前,确保呼叫了急救电话。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CPR:- 手心按压:将溺水者平躺在坚硬的地面上,双膝弯曲,双脚着地。
将一只手放在溺水者的胸骨中央,另一只手叠放在上方,用身体重量进行按压,每分钟100-120次。
- 人工呼吸: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将头后仰,捏住鼻子,用嘴对溺水者的嘴进行呼气,每次呼吸持续1秒钟。
- 持续进行:持续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或溺水者恢复意识。
四、其他注意事项1. 避免二次溺水:在救援过程中,要确保自己的安全,避免自己也陷入危险的境地。
2.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即使溺水者在急救过程中恢复了呼吸和心跳,仍然需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以确保他们的身体状况稳定。
以上是关于溺水急救知识的详细介绍。
在面对溺水事故时,正确的急救措施可以挽救生命。
但请记住,这些知识只是为了提供紧急情况下的初步帮助,及时呼叫急救电话并等待专业医疗人员的到来是最重要的。
淹溺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淹溺可太危险啦!一旦发现有人淹溺,咱得赶紧行动起来。
要是在水里看到淹溺的人,先别慌慌张张地就往水里跳,得先看看周围有没有能帮忙的东西,像长杆子啦、绳子啦。
要是有长杆子,就伸给淹溺的人,让他抓住,咱再慢慢把他拉到岸边。
这就像钓鱼似的,只不过咱钓的可是一个大活人呢,可千万得小心,别又把人给弄掉水里了。
要是把人救上岸了,这时候就赶紧看看他还有没有呼吸和心跳。
如果有呼吸,但是人还昏迷着,那就把他侧身躺着,这样能防止他吐出来的东西又被吸回去,堵住呼吸道。
这就像给呼吸道留个顺畅的小通道一样。
要是没呼吸了,那可就很紧急啦。
咱得马上开始做心肺复苏(CPR)。
这心肺复苏啊,就是在他胸口中间的位置,用手掌根用力地压,一下接一下的,就像给心脏打打气一样,让它重新跳动起来。
压的时候可不能太温柔了,要使点劲儿,不过也别太猛了,把人肋骨给压断了可不好。
压个几十下呢,就对着他的嘴吹两口气,就像给他的肺里吹进新鲜空气一样。
然后接着压,这样反复做。
要是周围还有其他人,赶紧让他们打120急救电话。
可别小瞧这电话,那就是救命的线呢。
在等救护车来的时候,咱可不能停下来,心肺复苏得一直做着,直到医护人员来接手。
要是淹溺的人喝了好多水,肚子鼓鼓的,可别想着给他控水。
现在都不提倡这样做啦,因为这样可能会耽误做心肺复苏的时间,心肺复苏才是最最关键的呢。
淹溺可真不是小事,咱们要是多懂点这些处理方法,说不定就能在关键时刻救别人一命呢。
这就像做超级英雄一样,在别人最危险的时候伸出援手。
所以啊,大家都要好好记住这些小知识哦。
淹溺的救治(一)淹溺是一种严重的危险情况,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死亡。
因此,在一次淹溺事故发生时,救治措施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淹溺的救治方法。
1. 救援人员的迅速出现:淹溺时,救援人员的迅速出现是关键。
救援人员需要迅速获得水中的被困者,避免他们溺亡。
2. 保持呼吸:在被救援人员找到之前,被困者必须尽可能保持呼吸。
当头部浸入过长时间时,水会进入呼吸道并扼杀呼吸。
如果您的头部浸入水中,请尽快抬头以便呼吸。
3. 人工呼吸:一旦被救援人员找到,人工呼吸是必要的。
如果没有办法让被困者重新恢复正常呼吸,按照特定的程序进行 CPR。
4. 提供有氧气体:由于长时间逗留在水中,被困者的身体过度劳累,正在进行的任何呼吸将无法提供足够的氧气。
因此,在救治过程中,有氧气体是必要的。
5. 保持被困者温暖:当人体处于淹溺状态时,无法进行任何保暖措施,导致温度下降,这会影响身体正常运转。
提供被困者毛毯或其他绝缘材料以保持温暖是必要的。
6. 应对低血压:由于淹溺事故受困者心脏受到了极大的负担,导致低血压可能是一个问题。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如输液、经过滤器过滤的液体等。
7. 应对脑损伤:淹溺时,脑损伤是可能发生的。
因此,在救治过程中,医生会进行一些诊断方法以发现或排除任何脑损伤。
总而言之,淹溺是一种非常危险和令人不快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尽早提供处理方案以防止不可逆转的伤害或丧失生命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每个情况都是独特的,但我们需要了解淹溺处理方案的基本步骤,并且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淹溺处理方法,以确保救援人员能够提供最快最准确的救治行动。
溺水院前抢救科普与紧急施救2024(全文)全世界每年约有36万人死千溺水,其中,儿童约占45%。
溺水已成为1~ 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高危年龄段为1~4岁和11~ 14岁。
由千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高,溺水对患儿、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溺水对人体脏器的损害严重,主要包括肺、脑、心脏和肾脏,且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院前急救作为重要一环,其及时、正确、有效的实施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与伤残率。
因此,普及溺水院前急救知识,提高公众自救能力,对千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PART.!院前急救l.保护自身安全,解救溺水患儿。
溺水者在水中待的时间越短,从抢救到心肺复苏成功的间隔越短,预后越好。
因此,一旦发现溺水患儿,应立即开展救援。
然而,在救援行动中,首先应该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
由千水环境的物理特征差异很大,例如池塘、湖泊、河流、海洋、急流河水和冰面,因此,救援人员需要具备特定的技能和体能,最好接受过水上救援培训。
未经救援培训的人员不建议水中救援,可以在安全地点向溺水者伸出桨、树枝,或扔绳子、浮标、衣服或其他任何漂浮物,然后,让溺水者抓住,拉出水面,也可以划船或独木舟到溺水者附近施救。
接受过正式水上救援培训的人员应根据其培训水平、专业知识和安全设备,进行水上救援。
在深水时,救援人员需从背部将溺水者头部托起或拉住胸部游泳拖上岸边,保持溺水者口鼻露出水面。
在菏冰面,救援人员应趴在冰面上,用绳索或木棍让溺水者抓住,并在冰洞旁铺上木板,再将溺水者拉上来。
2.实施水中通气,有效提高存活率。
脑缺氧是溺水者的主要损伤,其快速逆转是溺水复苏的首要目标。
水中复苏是指对仍在水中的溺水者进行通气,但不进行胸外按压。
救援人员在漂浮救援设施的支持下可实施水中通气,部分溺水者对这一措施有反应。
如果没有反应,救援人员需根据事发情况(如海面情况,到岸边距离,是否有救援船或直升机等)决定尽快将溺水者带往岸边,或者继续在原地实施水中通气直到救援船或直升机到达。
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最全版)淹溺又称溺水(submersion),指是人淹没与浸润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淹溺的严重情况为溺死(drowning),淹溺性心搏骤停或心脏停搏(drowning cardiac arrest,DCA)是淹溺最严重的临床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万余人死于淹溺,而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平均每年有近3万名儿童死于淹溺,淹溺已成为其第一死因;故淹溺是急诊重要的理化损伤综合征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实际上溺水(内涵为水的环境)为坊间俗称,在医学上严格称为淹溺(内涵为发病过程),因为患者淹溺的环境,不但有“水”的作用,还有其他溶质的作用,故在抢救这些患者时,应注意环境的影响;不慎跌入粪坑、污水池和化学物贮槽时,可引起皮肤、黏膜损害甚至全身中毒,故DCA有其临床特殊性,相对应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也应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因此制定规范的DCA心肺复苏方案至关重要。
1 相关定义与术语1.1 淹溺淹溺又称溺水(submersion),指是人淹没与浸润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
溺水的概念是指经历了与淹没与浸润于水有关的危难过程,需要进行现场生命支持或进行急救观察治疗的情况。
1.2 水中获救(water rescue)指游泳期间经历一定程度的危难,但意识仍清醒的,患者可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只表现短暂、轻微的症状,如咳嗽,但很快好转,常被留在岸边休息,一般不被送至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1.3 淹溺性心搏骤停或心脏停搏(drowning cardiac arrest,DCA)是淹溺最严重的临床过程,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发生呼吸停止和(或)心搏停止的临床急症,其特点是发生突然、抢救困难、病死率高,但可以预防,常于游泳、船只沉没、潜水、意外及自杀等情况下发生。
1.4 溺死(drowning)淹溺的严重情况为溺死(drowning),是一种“致死”性的事件,溺死通常描述溺水后24 h内死亡患者,即溺水后在复苏现场、急诊科或医院内经历心脏停搏并复苏无效宣布死亡的溺水事件。
淹溺的现场急救措施有哪些
当人体掉进深水之后,水充满了口腔和鼻孔,这样就阻断了空气进入体内的通道,从而发生窒息。
且因落水者拼命挣扎,耗氧更甚,致使窒息不断加重,息者终因缺氧而昏迷,甚至死亡。
淹溺的救治应强调一个早字,时间就是生命。
当落水者被救出水面之后,使之面部朝下,头部放低。
这种姿势就可使呼吸道内的水分尽量得以排出。
水分排出后,将病人翻过身来,擦净口鼻,将舌头拉出,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方法是:急救者一手将病人之下颌稍向前提,尽量将头托起,使之后仰,另一手将其鼻孔捏住,以防止气体自鼻孔逸出。
然后对准患者的口吹气。
每次吹入气体约1000毫升左右(以患者上胸部轻度升起为度)。
如有药物,可选用可拉明2毫升,静脉或肌肉注射。
心跳停止者,要立即配合施行胸外心脏按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