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一度成为广大民众茶余饭后最热闹的谈资,在网络上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引发了一场舌尖文化的较量。
《舌尖上的中国》画面优美诱人,解说词通俗隽永,感情自然流露,是近年来国产优秀纪录片的佼佼者。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把观众的思维活动与画面有机结合起来,把视觉上接收到的直接信息与事物的逻辑发展这一间接信息密切结合起来,让整部纪录片内涵得到升华,外延得以扩大,恰当的解说词最大限度的提升了画面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解说词在这部纪录片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发挥着启承转接的作用,减小场景画面转移可能给观众视觉带来的不适应。
《舌尖上的中国》横跨中国大江南北,包罗各地美食,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只有通过解说词来给画面打上时间和地理印记,以至天南地北毫不混淆。
二是有助于观众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及意义,弥补无法再现的情景画面。
“在1000多年里,伴随着北方民族的数次迁入,豆腐代表的中原饮食文化,已经深植于西南边陲的这片富饶之地,并且演绎出自己独特的气质。
”短短一句话,就把姚贵文所制作的豆腐的厚得历史传承展现活灵活现、淋漓尽致。
三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给予画面更鲜活的补充。
“在中国北方的辽阔草原上,蒙古族的牧民也被另一种乳白色的美味滋养着。
”解说词引导着剧情展示乌珠穆沁草原孟克家制作奶豆腐,然后是云南的“牛奶团子,安徽的“毛豆腐”。
四是保持平稳过渡,让两个毫不相干的事件或地方的结合不至于突兀。
“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
”通过解说词的衔接,一下子就从安徽“毛豆腐”过渡到了绍兴老酒。
总体来说,《舌尖上的中国》坚持了纪实的拍摄手法,表现原生态的真实内容,运用了相得益彰的解说词,是一部吸引眼球、令人回味的好片。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语言特点探究作者:郁轩孔璇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14期【摘要】美食纪录片愈来愈成为纪录片市场中最受欢迎的题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自上映后广泛受到学界和业界的追捧,其独具匠心的解说词应用亦值得研究。
本文从篇章结构特点、语句表达特点、主旨内容特点三个角度解读《舌尖上的中国》中解说词的魅力。
【关键词】解说词;《舌尖上的中国》;艺术魅力;文化色彩【作者简介】郁轩: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疆跨文化交流与双语新闻传播实务。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4-104-03Abstract: Food documentaries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subject in the documentary market. The series "China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has been widely sought after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industry since its release, and its unique commentary application is also worth studying.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harm of commentary in China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from three angl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xt struc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ntence express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content.[Keywords] Commentary; China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Artistic charm; Cultural color一部優秀纪录片不局限于富有逻辑的镜头语言、深刻新颖的立意、完整的框架结构及流畅的起程转和,更要有与纪录片画面紧密衔接的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精选20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精选篇1今日我在电脑上看了小型的电视连续剧“舌尖上的中国1”,当我看到这个醒目的题目时,我很惊呀!舌尖上怎么会有个国家呢?我接着往下看了介绍,哦!原来讲的全是美食啊!开来很适合让我们这些爱吃得人看啊!接着,我单击一下,影片开头放了一道道美味佳肴从屏幕上一闪而过,还有各种菜的做法,其中,奶豆腐和奶茶,它们的原材料是鲜牛奶,可想得到鲜牛奶并非一件易事,得先过小牛这关,小牛正式哺乳期,需要喝妈妈的奶,等取完奶后,需等到他发酵后把最上面的带有去掉,再将剩下的倒入锅中,开大火,用粗筷子始终搅,直到奶清没有了为止,让后把剩下的放入器皿中,过一段时间,就可以食用了。
吃,是我的爱好,今日无学到了许多做菜的方法,回来自己做一做,有空,你们也来看一看吧!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精选篇2和妈妈一起看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一则可以了解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二则可以看看各地的特色美食,三则妈妈总要照着样子给我做一两道菜,那种感觉真的很温馨。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知道了什么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
还有不行思议的发酵毛豆腐,奇妙的糖葱,像小孩过家家般的用花汁浸染的五色米饭,凌晨探险而又难寻的松茸。
再有就是我们熟识的除夕饺子和花枣糕。
里面最有特色的是说旁白的那个解说员,声音又亲切又有磁性,介绍起一些家乡菜简直就像在念诗,仿佛一盘盘美味佳肴就在你的桌上,叫你馋延欲滴而又回味无穷。
南方的米叫你魂牵梦绕,北方的面让你欲罢不能……难怪妈妈说舌尖上的中国收视率很高,的确有他的道理。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精选篇320年前,养蜂人老谭向未婚妻许诺,结婚后带她从事一项甜美的事业,出去养蜂,处处旅游,既简单又浪漫。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四处漂泊的日子让他们变得劳累。
芳香的薄荷,焦脆的花生,独特风味的泡菜,融入香浓的豆花当中,每当他们吃起家乡的美食,全部的一切争议都烟消云散,家乡的味道让他们忘却旅途的疲乏。
麦收季节,麦客们背起家什外出干活,一杆杆麦子割入篮中。
舌尖上的中国3解说词解说词在纪录片表达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社会人文类纪录片中,解说词承担着叙事功能、补充和强化功能、连接结构功能以及抒情答意和提炼升华作用。
而作为美食类纪录片的《舌尖上的中国》,其文案创作很细腻,其解说词既言简意赅,又不失文化涵养,既体现主题又体现了文化的魅力,饱含人文情怀。
下面是舌尖上的中国3解说词,欢迎参考阅读!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
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
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位于云南红河地区的建水古城,古称临安。
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各种文化的掺杂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格局。
建水最著名的大板井旁,女人们单靠手指的合作,就构建起一条豆腐的流水线。
始建于明代初期的大板井,直径达到惊人的三米,几百年后依然不失活力。
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
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
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
姚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的生活清淡辛苦。
丈夫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去远方的大湖钓鱼,虽然他从来没有钓过鱼。
在这对夫妇眼里,每一颗豆腐都很珍贵。
它们能够帮助自己供养子女,过幸福安稳的生活。
九月下旬,乌珠穆沁草原已经褪去了绿色。
孟克和家人抓紧时间,赶在严冬之前进行最后的出场放牧。
奶茶是早餐中永远的主角。
砖茶、黄油、炒米,以及鲜奶是一锅奶茶的重要内容。
奶豆腐是几天前做的。
草原上的人离不开奶茶和奶豆腐。
无法靠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可以从这里获得。
一直向南,几千公里外的云南,几乎是同样的情形。
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
乳扇被晾到院敞里风干,像是挂起了巨大的风铃。
这种远隔万里的默契,或许要追溯到蒙古人开疆拓也的年代。
在800多年前,忽必烈时期的蒙古人远征到云南。
定居至此的蒙古人也带来了遥远家乡的奶食味道。
他们不会想到,这种转化的手法一直被流传下来,生机勃勃。
在蛋白质的提供上,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
对于素食者来说,这相当完美。
舌尖上的中国影评范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由著名导演陈晓卿执导的纪录片,该片以中国传统美食为主线,通过展示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传统的烹饪技艺。
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摄影技术,深刻地描绘了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尊重,成为一部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备受瞩目的纪录片。
首先,影片通过对中国各地美食的拍摄和介绍,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观众可以在影片中看到来自不同地域的美食,如四川的火锅、广东的点心、江苏的淮扬菜等,这些美食不仅在口味上各具特色,更是承载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影片以细腻的镜头和真实的场景,将中国饮食文化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美食的魅力。
其次,影片通过对中国传统烹饪技艺的展示,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人对美食的匠心和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
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各地厨师们熟练的烹饪技艺和对食材的精心处理,他们不仅注重美食的口感和色香味,更是将烹饪视为一门艺术和一种生活态度。
影片中的镜头所展现的不仅是食材的加工和烹饪过程,更是对中国传统烹饪技艺的传承和弘扬,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尊重。
最后,影片以其真实、细腻的拍摄手法和精湛的制作水平,向观众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传统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对中国各地美食的展示和对传统烹饪技艺的呈现,影片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同时也让人们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尊重。
影片所展现的不仅是中国美食的诱人魅力,更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成为一部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备受瞩目的纪录片。
总的来说,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中国各地美食的展示和对传统烹饪技艺的呈现,向观众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美食的魅力。
同时,影片也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尊重,成为一部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备受瞩目的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影评范文中国电影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霸王别姬》到《流浪地球》,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平和艺术价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在这些优秀的电影中,有一部影片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中国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对中国各地美食的介绍和展示,向观众展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地域文化。
这部影片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极高的评价,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影片的制作、内容和艺术价值三个方面,对《舌尖上的中国》进行评价和分析。
影片制作《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共分为两季,每季八集。
影片的制作团队历时三年,走遍了中国各地,采访了大量的人物和场景,拍摄了大量的素材。
影片的制作水平非常高,画面质量清晰,音效逼真,剪辑流畅自然。
影片的导演陈晓卿在制作中注重细节,对每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和历史背景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说。
同时,影片还采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慢动作镜头,使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一道菜品的细节和美味。
影片内容《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和地域文化。
影片以食材为主线,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特色菜品和烹饪方法。
同时,影片还通过对人物的采访和故事的讲述,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影片中的每一道菜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通过这些内容的呈现,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地域文化。
影片艺术价值《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部艺术品。
影片的制作水平非常高,画面质量清晰,音效逼真,剪辑流畅自然。
同时,影片的导演陈晓卿在制作中注重细节,对每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和历史背景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说。
影片还采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慢动作镜头,使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一道菜品的细节和美味。
影片的音乐也非常优美,配合画面和情节,使观众更加沉浸在影片的氛围中。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第一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谈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理解《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下面就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析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
每当我们看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常常希望能读一读它的解说词,解说词是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说中的精彩之句,常使人印象难忘。
然而当你拿到解说词时,你会发现解说词是无法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独特性,它在写作上更是区别与其它文体,有自己特殊的规律。
电视记录片的构成基本是由视觉和听觉两大基本要素组成,而解说词是听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内容。
例如在第一集中,“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通过“精灵”二字,观众已经对这种神秘的食材心驰神往,在配以卓玛在深山中寻找“精灵”的画面,让观众更加热切的想知道这种食材的“如山真面目”。
电视解说词,是相对于电视画面而言的解释说明的文字,但解说词绝不是画面的附庸,它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
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具体的叙述描写以及通过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从而使人们通过对其所表达的意思意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起到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从对《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思考中,感受到,好的专题片往往是优秀的解说词与蕴含着丰富内涵的画面的完美结合。
在第二集中,“今天他要和老友搭档,做杭州菜,西湖醋鱼,这是一道对火候要求非常高的菜。
他们将一条鱼剖开两半,一半氽水,一半过油。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谈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理解《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下面就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析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
每当我们看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常常希望能读一读它的解说词,解说词是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说中的精彩之句,常使人印象难忘。
然而当你拿到解说词时,你会发现解说词是无法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独特性,它在写作上更是区别与其它文体,有自己特殊的规律。
电视记录片的构成基本是由视觉和听觉两大基本要素组成,而解说词是听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内容。
例如在第一集中,“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通过“精灵”二字,观众已经对这种神秘的食材心驰神往,在配以卓玛在深山中寻找“精灵”的画面,让观众更加热切的想知道这种食材的“如山真面目”。
电视解说词,是相对于电视画面而言的解释说明的文字,但解说词绝不是画面的附庸,它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
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具体的叙述描写以及通过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从而使人们通过对其所表达的意思意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起到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从对《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思考中,感受到,好的专题片往往是优秀的解说词与蕴含着丰富内涵的画面的完美结合。
在第二集中,“今天他要和老友搭档,做杭州菜,西湖醋鱼,这是一道对火候要求非常高的菜。
他们将一条鱼剖开两半,一半氽水,一半过油。
两种做法都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将鱼下锅和出锅,否则会直接影响到西湖鲲鱼特殊的鲜嫩口感。
2023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通用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解说词在纪录片表达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社会人文类纪录片中,解说词承担着叙事功能、补充和强化功能、连接结构功能以及抒情答意和提炼升华作用。
而作为美食类纪录片的《舌尖上的中国》,其文案创作很细腻,其解说词既言简意赅,又不失文化涵养,既体现主题又体现了文化的魅力,饱含人文情怀。
一、《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创作理念分析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时代的变化,纪录片呈现市场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同样作为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解说词,也在发生着变化,呈现多元化发展。
(一)从传播者视角来看解说词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细腻的文字来感染受众,受众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即通过解说词的感染,来影响受众的行为。
而《舌尖上的中国》对现代生活及历史文化的挖掘,思考,纪录,对社会典型人物、事件的纪录,则是其社会舆论引导作用的体现。
这部纪录片的解说词,不论其教育意义还是舆论导向都做得很好。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心传》中这样写到日照时间逐渐变短,又到了采挖蕨根的时候了。
欧洲考古发现,最古老的面包,是用蕨类植物根中提取的淀粉,烘焙而成。
莽山瑶族的先辈,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从蕨根中获得淀粉,制成一种原始的中式糕点,糍粑。
邓开风的祖辈过着游耕游居的生活,被称为过山瑶。
过去粮食产量有限,蕨根糍粑成为了过冬主食。
如今制作蕨粑,不仅有对美味的留恋,也是祖辈提醒后代,不忘艰难时日。
这段解说既写出了传统的美食糍粑的用材,又写出了中国古人的居安思危的生存智慧。
(二)从传播内容视角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每集节目都有自己的主题,如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等,其解说词的创作,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地域的美食进行介绍,同时更加注重体现其所包含的.文化和人文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创作注重深入探究从美食表面来发觉其所包含的文化精髓,同时也注重美食的发展变化,以此来探讨中国美食的历史背景和审美追求。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也注重对普通而又平凡的美食的描写,其内容的主角多半是寻常百姓,没有采用华丽的道具,通过普通的双手制作出神奇的美味,这正是《舌尖上的中国》所体现出的人文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语言特色分析摘要《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美食与人文相结合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对于我国的纪录片制作来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折点,给海内外观众带来了一份豪华的文化盛宴,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读者回味万千。
由于此片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摄制组摄制,由导演陈晓卿指导,所以此片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
更令人称道的是此片的解说词有别于以往的纪录片解说词,富有诗意、饱含韵致。
因此,有必要运用语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读它,使大家明晰其中包含的语言文字规律。
本文在详尽介绍《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的修辞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修辞与语境作以阐释,并解释了语用预设理论及其在具体段落中的作用。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修辞;语境;语用预设。
AbstractThe large TV documentary "A Bite of China" combined the food with humanities for our documentary made. It is a significant turning point , bring to the aud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a luxury culture "gorge". The great influence and appeal make the reader think it over and over again. Because the movie was filmed by the central television documentary film, directed by Xiaoqing Chen. So it can be said to be completely "made in China" and "create in China" .What is more remarkable documentary film commenta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commentary. It is filled with poetic and char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linguistics to decode it, make clear which contains language rules. Based on the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entary of the journal on the tip of "A Bite of China" to work on the basis of rhetoric and context to illustrate . And use the preset of pragmatics theory to analyze its explanation strategy, make everyone understand how documentary commentary statement event, plot, and convey implicit implication to the audience.Key words:《A Bite of China》;Rhetoric; context ;the preset of pragmatics。
数字传媒研究·Researchon Digital Media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创作特点探析作者简介:孟宪超内蒙古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科研所编辑孟宪超内蒙古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科研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50【摘要】解说词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纪录片不仅能在视觉上给观众提供直观的形象,更能通过听觉使观众产生联想与思考。
《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推出的美食纪录片,其解说词创作独具匠心,是该纪录片最终能受到广泛关注,得到一致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从讲究声画结合、利用结构韵律之美、注重谋篇布局、揭示生命意义等几个方面探讨该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叙事画面【中图分类号】G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751(2020)07-0004-04纪录片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艺术形式,既需要通过画面给观众以直观的感受,也要在听觉上引发观众联想与思考。
虽然说视觉是人获取信息最为主要的途径,但是听觉依然不可或缺。
画面可以真实、客观的对世界进行记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画面中出现一个人物形象,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看到这个人物的五官、神态以及整体形象,但是对于他叫什么、来自哪里、有什么过去却不得而知。
因此,好的纪录片中解说词与画面相得益彰,相互配合,帮助纪录片更好的进行叙事,传达主旨。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美食纪录片,一经播出便引起广泛关注,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味蕾,引发观众内心情感的共鸣。
香味似乎溢出荧屏,美食如同近在眼前,纪录片最终带给观众的惊喜不仅仅得益于其生动鲜活的镜头语言,也离不开其具有鲜明特色13的解说词。
一、声画结合,彰显艺术魅力(一)适当留白,触动观众情感《舌尖上的中国》并未采取平铺直叙、从头到尾灌输式的解说方式,而是适当留白,给观众欣赏观看、深入思考的时间。
留白的解说方式能够在恰当的时机,放慢纪录片的节奏,使其整体上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同时站在受众角度,满足观众缓解生活与工作压力的诉求,让观众闲适的欣赏美食制作过程。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
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和全世界一样,汉字也用“甜”来表达喜悦和幸福的感觉。
这是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最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而这种味道则往往来源于同一种物质——糖。
对于阿鸿来说,糖不仅表示着甜,更意味着一切。
糖葱薄饼,潮州著名的传统甜食,阿鸿的手艺是祖传的。
今天,阿鸿准备多做一些糖葱,明天就是当地隆重的节日——冬节。
祖祠中,随着大戏的开场,人们怀着敬意,把各种色泽艳丽的甜品奉献给祖先,同时为自己的生活祈福。
阿鸿的心愿,是他的传统手工技艺能继续为整个家庭带来富足。
中国人在品尝生活的甘甜之时,似乎也很善于欣赏苦。
10月的果园,茶枝柑由青转黄,气味芬芳。
味苦带甘的新会陈皮就出自这些饱满的果实。
储存年份的长短,决定了陈皮的等级和价值。
在南中国,陈皮甚至能决定一家餐馆的兴衰。
澳门路环岛,阿伦进完货回到店里。
他是这家海鲜餐厅的主人。
餐厅以阿伦祖父的名字命名,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意很少冷场,秘密就在于餐馆的招牌菜——陈皮鸭。
阿伦的记忆里,父母始终只是在店里日夜忙碌的两个身影。
童年给他留下的,是辛苦的回味。
陈皮飘香里,时光仿佛过得很快,如今,阿伦已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在他看来,四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最准确的,莫过于“苦尽甘来”。
咸的味觉来自盐。
在中国菜里,盐更重的使命,是调出食物本身固有的味道,改善某种肌体的质地。
在中国的烹饪辞典里,盐是百味之首。
粤东海边,村民世代以晒盐为生。
不下雨的日子里,阿刘每天都要在盐田里忙碌。
晒盐的收入微薄,一年不到一万元,阿刘还要做电工和捕鱼贴补家用。
村子里的人大多外出打工,大片的盐田已经荒废,阿刘依然选择留守。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思路《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首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拍摄地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 60多个中国各个地域,全方位展示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文化。
一、选题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有好的拍摄素材,即确定选题,在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拍摄方案,有了好的选题和策划,那么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就取得了一半。
1.具有真实性和时代特点的事物。
《舌尖上的中国》选题为中国大江南北的故事,从原料挖掘到制作过程到商品流通,讲得很透彻,而且善于通过煽情的话语引起乡人的回味和眷恋。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家乡的味道”、“家庭的真实故事”,把天南地北的全国人民的心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回味,让我们思考,妙不可言的同时也隐藏着编剧的智慧。
2.具有典型性、故事性和趣味性的题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选择饮食作为纪录片的选题,具有广泛的受众群。
在选题方面,《舌尖上的中国》选择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介绍的都是遍布大江南北的各地特色食料,比如岐山的臊子面、陕北的黄馍馍、嘉兴的粽子、西安肉夹馍、镇江锅盖面、诺邓火腿、石屏的豆腐等等,他们大都是我们老百姓餐桌上喜闻乐见的食物。
每一种食物都是以一个家庭、一个故事展开,引人入胜。
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浓重的当地口音,一听就亲切,一听就地道,这很容易让人相信,他做的美食也一样地道!二、解说词的特点与画面、声音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的解说词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解说词多以短句为主,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短句的好处在于,单位句子里的信息量很少,容易让听众吸收和消化。
而且文字简练,第一段短短几句之后就开门见山地讲道:“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国自然景物的崇敬和热爱。
解说词不能单独存在于画面或者声音之外,解说词与画面、声音是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使纪录片达到整体的和谐与优质。
《舌尖上的中国》语言特色分析摘要《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美食与人文相结合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对于我国的纪录片制作来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折点,给海内外观众带来了一份豪华的文化盛宴,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读者回味万千。
由于此片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摄制组摄制,由导演陈晓卿指导,所以此片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
更令人称道的是此片的解说词有别于以往的纪录片解说词,富有诗意、饱含韵致。
因此,有必要运用语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读它,使大家明晰其中包含的语言文字规律。
本文在详尽介绍《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的修辞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修辞与语境作以阐释,并解释了语用预设理论及其在具体段落中的作用。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修辞;语境;语用预设。
AbstractThe large TV documentary "A Bite of China" combined the food with humanities for our documentary made. It is a significant turning point , bring to the aud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a luxury culture "gorge". The great influence and appeal make the reader think it over and over again. Because the movie was filmed by the central television documentary film, directed by Xiaoqing Chen. So it can be said to be completely "made in China" and "create in China" .What is more remarkable documentary film commenta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commentary. It is filled with poetic and char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linguistics to decode it, make clear which contains language rules. Based on the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entary of the journal on the tip of "A Bite of China" to work on the basis of rhetoric and context to illustrate . And use the preset of pragmatics theory to analyze its explanation strategy, make everyone understand how documentary commentary statement event, plot, and convey implicit implication to the audience.Key words:《A Bite of China》;Rhetoric; context ;the preset of pragmatics。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谈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理解《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下面就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析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
每当我们看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常常希望能读一读它的解说词,解说词是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说中的精彩之句,常使人印象难忘。
然而当你拿到解说词时,你会发现解说词是无法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独特性,它在写作上更是区别与其它文体,有自己特殊的规律。
电视记录片的构成基本是由视觉和听觉两大基本要素组成,而解说词是听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内容。
例如在第一集中,“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通过“精灵”二字,观众已经对这种神秘的食材心驰神往,在配以卓玛在深山中寻找“精灵”的画面,让观众更加热切的想知道这种食材的“如山真面目”。
电视解说词,是相对于电视画面而言的解释说明的文字,但解说词绝不是画面的附庸,它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
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具体的叙述描写以及通过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从而使人们通过对其所表达的意思意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起到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从对《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思考中,感受到,好的专题片往往是优秀的解说词与蕴含着丰富内涵的画面的完美结合。
在第二集中,“今天他要和老友搭档,做杭州菜,西湖醋鱼,这是一道对火候要求非常高的菜。
他们将一条鱼剖开两半,一半氽水,一半过油。
两种做法都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将鱼下锅和出锅,否则会直接影响到西湖鲲鱼特殊的鲜嫩口感。
出锅后,两种做法的鱼在同一个盘子中合璧,浇上炒好的糖醋,美味看上去就已经呼之欲出。
从解说词的形象性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成功之道《舌尖上的中国2》从地域、历史以及文化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人的饮食,即第一季后再次引发了新一轮的收视高峰。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其中解说词作用功不可没。
本文深入讨论从解说词的形象性分析《舌尖上的中国2》成功之道。
标签:《舌尖上的中国》中华美食纪录片前不久在央视完美收官的《舌尖上的中国2》是新纪录片时代的楷模。
这部定位为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延续第一季的模式但比第一季叙事更流畅,影像语法更成熟,在七集作品中包含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再次引发了新一轮的收视高峰。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其中解说词的作用功不可没。
纵观影片的文本,我们从解说词的形象性角度出发,寻找出怎样的文字编码可以让人们有滋有味地再次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
一、从内容到主题的契合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要具有形象性。
纪录片的形象是具体的人物和事组成,声画、结构、情节等元素无一不都是为了打造具体的感性的形象,而塑造形象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主题所服务的。
画面可以展示人物的神情、动作、以及事件的发展过程,但画面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却无法准确地提炼主题,此时就需要语言来准确定位。
有些纪录片唯恐前文的讲述没有表达出深刻的主题,于是总喜欢在影片最后字斟句酌一段内涵性与概括性兼具的佳句,希望能够达到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这样拔苗助长的处理往往会打乱了整体的节奏性,割裂了与前文的叙述关系,使得结尾段落既生硬又夸张。
这部纪录片打破了这个解锁。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命题这部作品意义为“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这段关系概括为处于时代变革期的中国,在传统意识与现代生活的从磨合到融合的过程。
理清楚主题的方向性,那么文字就开始掌舵。
我们以第二季《脚步》为例,整理出这一集9个小故事。
结尾处解说词这样写道:“甘肃山丹牧场,老谭夫妇准备向下一站出发,又是一次千里跋涉;宁夏固原,回乡的麦客们,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东海,夫妻船承载着对收获的盼望,再次起锚。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 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美食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为中国人民创造了各种各样美味的食物。
这些食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还承载了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而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将中国美食关于食材、历史、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加以串联和解说,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并欣赏中国美食。
2.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背景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最初于2012年推出的同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首次出现。
这部纪录片以美食为主线,通过对中国各地区的特色美食进行深入解析,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于美食的热爱和敬畏。
纪录片在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许多观众称为“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巅峰之作”。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角色是对于每一道美食进行解说和介绍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解说词的引导,观众除了能够欣赏到美食的视觉盛宴,还能够了解到美食的来历、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种形式既提供了观众的知识需求,也营造了观众对美食的好奇和期待。
3.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特点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有以下几个特点:3.1. 简洁明了解说词通常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能够准确表达美食的特点和相关的知识要点。
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美食的来龙去脉,并形成对于美食的感兴趣。
3.2. 富有情感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往往蕴含着一定的情感色彩。
解说者对于美食的描述中常常夹杂着对于食材、制作者或者美食的敬畏之情,使观众更容易被带入美食的世界,与之产生共鸣。
3.3. 文化内涵丰富解说词不仅仅是对于美食的解说,更是对于背后文化内涵的揭示。
通过对美食的解说,观众能够了解到美食与当地的历史、传统习俗、人文地理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好地领略中国的多样文化。
4.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意义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凭借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成为中国美食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载体。
它通过对美食的解说和介绍,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美食的多样性和精髓,提高了人们对于美食和中国文化的认识。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谈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理解《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共在国
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下面就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析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
每当我们看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常常希望能读一读它的解说词,
解说词是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说中的精彩之句,常使人印象难忘。
然而当你拿到解说词时,你会发现解说词是无法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独特性,它在写作上更是区别与其它文体,有自己特殊的规律。
电视记录片的构成基本是由视觉和听觉两大基本要素组成,而解说词是听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内容。
例如在第一集中,“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通过“精灵”二字,观众已经对这种神秘的食材心驰神往,在配以卓玛在深山中寻找“精灵”的画面,让观众更加热切的想知道这种食材的“如山真面目”。
电视解说词,是相对于电视画面而言的解释说明的文字,但解说词绝不是画面的附庸,它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
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具体的叙述描写以及通过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从而使人们通过对其所表达的意思意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起到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从对《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思考中,感受到,好的专题片往往是优秀的解说词与蕴含着丰富内涵的画面的完美结合。
在第二集中,“今天他要和老友搭档,做杭州菜,西湖醋鱼,这是一道对火候要求非常高的菜。
他们将一条鱼剖开两半,一半氽水,一半过油。
两种做法都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将鱼下锅和出锅,否则会直接影响到西湖鲲鱼特殊的鲜嫩口感。
出锅后,两种做法的鱼在同一个盘子中合璧,浇上炒好的糖醋,美味看上去就已经呼之欲出。
”这样一段细致的描述,再搭配上烹饪美食的画面,任何喜爱美食的观众一定都会对这道菜“垂涎欲滴”。
作为美食纪录片,通过解说词感染观众显得尤为重要。
解说词中,对一些被观众忽略的细节解说,也是成功的重点所在。
在第一集中,“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这样一段细节的解说,也是亮点之一。
在美食片中,很少人会留意到到挖藕是在寒冷的天气里进行的,而越冷对于挖藕人来说越好,这又更少人知道了。
这段解说从细节上说出了画面所不能表达的东西,让人们在了解美食的同时明白了人们对美食的付出,对生活的付出是多麽了不易。
解说词与电视画面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关系。
虽然专题片的解说词基本功能是对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但它与电视画面是不可着不可分离的。
任何一部专题片的解说词离开了画面都是支离破碎的,任何一部缺少解说的专题片也往往是理解不够深刻的画面组合,形成不了主线明确思想内涵深刻主题统一的艺术整体。
尽管有些风光专题片没有画面解说词,但它一定要有一个有主题内涵的音乐,换一个角度说,音乐也是解说词的一种形式,起到了解说词深化主题解释画面的功用。
它们的关系也是互为依存的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背景音乐清新优美,给人以舒适感,在整个记录片中,音乐的恰当应用也是很重要的。
一部好的纪录片的创作离不开前期对采访对象的详实了解和深入体验。
很难想象如果《舌尖上的中国》制作团队没有对中国美食有一个系统而详细的了解,没有在拍摄之前亲自去到美食之乡,没有对百姓生活有深刻认识,他们还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所以在拍摄之前一定要做先期的深入挖掘,亲身去体验,去感受,与采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
在一些特殊的片子中,还要注意对双方不同观点分别进行了解,切不可偏听偏信或是主观臆断去判断事情。
同时还要注意对事物表层之下的挖掘,寻找出事物表明背后的原因或理由,从而正确把握事物,写出符合实际的有内涵的解说词。
虽然《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纪录片,但是它从另一方面也反应出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赞美了辛勤工作的劳动人民。
之所以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非常不错的记录片,是因为它跳出了以往记录美食或者是风光记录片的框架,不再是单纯展示美食,而是依托美食来展示中国文化和劳动人民勤劳的传统美德。
而这些毫无疑问的归功于创作者对采访对象、记录对象的深刻了解。
在解说词的写作布局时,一定要围绕主线展开。
为了扣紧主题,要把内容表现的有条不紊。
一般要根据所要表现的对象,选择一条能最适当地反映客观现实的主要线索即主线。
这条主线应能够统领全片,使各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作品内在或外在的核心。
《舌尖上的中国》分为七集,第一集《自然的馈赠》、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第三集《转化的灵感》、第四集《时间的味道》、第五集《厨房的秘密》、第六集《五味的调和》、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从食物的自然采摘、原始烹饪一步步介绍了人们烹调食物,在手法和形式上的改变,以及各地美食的各种形态,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则又把重点回归自然,前面呼应,把主线很好的串联起来了。
第一集的开始,“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第七集的结束:“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
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
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这两段解说词,虽然在表达上是不一样的,但是其中的内涵却是的一致,显示出了整个片子的内在主题:自然赋予了人们美味是食物,勤劳的人们则赋予了美食以生命。
解说词作为电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有概括性。
解说词并不是电视专题片的全部,所以应在语言安排上也要服从画面的内容的需要。
具体来讲,解说词在写作上语言要精炼、节约,具有极强的概括力。
在一部片子中不宜安排太满,凡是画面表达意义比较完整时,就不要安排解说,只要一句解说词能表达的内容就不宜用两句解说词来表达。
例如在第四集中,“林仁灼,16岁开始和父亲学习种植紫菜,如今已经49岁,今天,他要为自家的农田再架设几枝毛竹。
”这一句极为简单的介绍了采访对象,画面中的林仁灼正在砍伐毛竹,如果这样解说“林仁灼正拿着刀,在竹林里砍伐毛竹。
”那么就会显得很多余,因为这是观众能通过画面看到的,而解说词的作用就在于,要表达画面所不能给予的信息。
解说词要处理好与听觉的关系,要使语言符合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很多人喜欢《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的原因在于其中清新自然,简单易懂的语言。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
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
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这些或清新优美,或者明白爽直的语言,成为了片子的优胜之处。
所以一部好的纪录片,要有好的语言,解说词要为主题服务,从风格上一致,也要做到简洁明了,使人一听就懂。
究竟如何创作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呢?从《舌尖上的中国》这个成功案例,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当然这部片子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解说词的创作,不仅是对语言的把握,更要从画面,音乐,同期声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把握好视觉与听觉之间的关系,才能写出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