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72.50 KB
- 文档页数:58
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
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对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涉及到自然、社会和历史等多个领域。
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的是辩证法的运用。
辩证法包含着对事物发展矛盾的认识,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普遍性。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立统一: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的。
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事物的内在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2)否定之否定: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前进,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着多次的否定和再否定。
每一次的否定都是对前一阶段的超越和发展,同时也包含着前一阶段的保留。
(3)量变和质变: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既包括量的逐渐积累,也包括质的飞跃性变化。
量变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积累,而质变则是由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的根本性改变。
2、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包括:(1)物质第一: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物质存在独立于意识之外,物质决定意识的发展。
(2)实践第一: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改造世界,同时也认识到世界的规律。
(3)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其基本观点有:(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制度和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2)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⑴原理内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包括三个方面:“想”“做”“精神状态”⑵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因素原理⑴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⑵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以客观规律为指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如价值观等——我们应当不断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取得更大的成绩。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此原理亦为唯物论原理)⑴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或可表述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⑵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4、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⑴原理内容:①区别: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作用不同: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唯唯物物辩辩证证法法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
联系是普遍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客观的。
2、〖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1、〖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整体::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整体:1.1.1.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
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
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
2.2.2.整体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
部分: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
部分:1.1.1.部分服从于整体。
部分服从于整体。
部分服从于整体。
2.2.2.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发展: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发展具有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具有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1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首先,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
其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以获得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的物质生产领域。
自由王国是指以主体的自我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活动领域。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5真理和价值:“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价值是事物或现象(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其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6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具有两层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赖性。
第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7原因和结果:原因是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即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适合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李秀林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为什么人们的世界观都不一样:第一,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由于实践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第二,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的不同,社会的分工不同,导致对社会的发展,人生追求和看法和态度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
但科学和文化也起了不可忽的作用。
(1)资本主义刚发展时,一些哲学家把哲学困难成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A 对象: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船内容和普遍形式。
B就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各门具体知识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
C 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
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通、最一般的本质的关系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二者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