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文言断句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11
高考文言文阅读断句适用学科语文适用年级高三120分钟适用区域全国课时时长(分钟)知识点 1.传记类文言文断句教学目标 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教学重点 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法和技巧教学过程一、导入过程什么叫断句: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一)趣味断句:有位老人临终前立下遗嘱,内容是:“八十老人所生一子家中财产完全付给女婿外人不得干涉”。
老人的儿子和女婿,都认为自己是继承人,两人最终对簿公堂。
主审官命他们提出理由,女婿便抢先念道:“八十老人,所生一子,家中财产,完全付给女婿,外人不得干涉。
”接着,儿子说:“八十老人,所生一子,家中财产,完全付给,女婿外人,不得干涉。
”主审官一听,感到为难,无从断案。
(二)标点留客:一位潦倒书生,到友人家中做客。
刚巧连日下大雨,书生在友人家住了好几天。
其友人想赶他走,就写了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本意指“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书生看后,脑子一转,在字条上加了几个标点,就变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其友人见状,便只能无可奈何地让书生继续住下去。
(三)阔少年断错句娶错妻:从前,有一位阔少爷,一直希望找个漂亮的妻子。
某天,他收到了一封媒人寄来的提亲信。
信里这样描述了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阔少爷十分高兴,以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美女。
文言文断句知识点剖析[知识清单]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一、文言文常见虚词位置句首发语词,如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如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如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
值得注意的是,“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二、文言文的习惯句式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都可以帮助断句。
需要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三、文言文断句标志(一)文言实词1.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等。
名(代)词一般为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后往往要断句。
2016中考文言文试题〔一〕2016XX〔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9-12题。
〔15分〕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注][1]鄂版教材为句号。
[2][3]鄂版教材为逗号。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卷石底以出〔〕〔2〕佁然不动〔〕〔3〕其岸势犬牙差互〔〕〔4〕乃记之而去〔〕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文: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与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12.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4分〕答:9.〔4分〕〔1〕弯曲〔或翻卷〕〔2〕呆呆的样子〔3〕像狗的牙齿一样〔4〕离开10.〔4分〕〔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或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11.〔3分〕C〔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
〕12.〔4分〕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2分〕。
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
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2分〕。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文言文断句和我们诵读现代文经典一样很注重语感,而语感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所以我们除了平常多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课内外文言文来阅读外,还需掌握一些断句技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明词性(一)明名词、代词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
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所以断句如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二)明动词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如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三)明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3、句末语气词,“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示例:(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筑扞蔽也?筑犹齿之有唇也?筑唇亡则齿寒?筑今日亡赵?筑明日患及齐楚矣?筑且救赵?筑高义也?筑却秦师?筑显名也?筑不务为此而爱粟?筑为国计者过矣。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注:扞蔽——屏障。
分析:这一语段中,位于句首的虚词有“夫、犹、且”;位于句末的虚词有“也、也、矣、也、也、矣”。
找出这些虚词,这一语段的断句就差不多都解决了。
二、找句式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如: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又如: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个句子中"以……为"连用,表判断不能断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整句话翻译为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三、看对话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
但在这里我们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示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分析:第一步划出人名,根据人物与动词关系确定主语,这一段中,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曰”,就不难做出正确答案了。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又如: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这一段中,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曰”,但中间有两句省略了说话人和“曰”,就要特别注意了。
此段断句如下: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战国策》)四、据修辞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是用了顶真手法,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又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一段句式整齐,四六句和对偶多。
最后,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点断后的句子是否讲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
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
高考文言断句方法探讨一般来说,文言断句要依照以下三项原则:一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二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要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
文言断句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
断句也讲求一定的技巧,方法如下:1.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例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通观上句,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
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
由此,可确定如下标点:“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2.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
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
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帮助。
例如: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遂辞归。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对称、对偶、排比断句法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
把握文言文的这一特点,对断句很有帮助。
例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
在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
例如: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5.文言虚词断句法文言虚词断句的一般规律是:“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表停顿,或句号或逗号看情况。
6.顶真修辞断句法例如: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7.察反复。
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答题时,考查还要清楚文言断句题的评分标准。
如2010年北京卷文言断句的评分标准是:①答对两处得1分;②断错两处扣1分。
对于确定读不懂或没有把握的句子,宁可少画斜线,也不多画斜线。
突破难点翻译和断句都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手段。
断句重点考查考生的文言语感,隐性地考查了文言翻译的能力,只是不需要表达。
可以说,“文言翻译和断句”这一考点的复习重点、难点还是准确地翻译文言语句。
要提高文言翻译和断句的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了解有关文言翻译和断句的方法。
如断句的方法:①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②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③寻找标志,各个击破。
④通读全文,查漏补缺。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首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对文言翻译,要重点掌握在词语和句子的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2)要经常做一些口译、笔译练习。
高考要求考生翻译一段或一两句文言文,而要想译得准确流畅,归根结底是靠平时的翻译训练。
笔译练习时,应多采用直译法,争取字字落实,不可大而化之,有太多的随意性。
(3)剖析高考试题,把握考查重点。
我们发现,北京高考文言断句常选择那些带有停顿标志性词语和对称性句子的材料;高考文言翻译主观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总是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并将其设为高考阅卷的给分点。
文言翻译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偏义现象、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