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 格式:docx
- 大小:17.72 KB
- 文档页数:6
互动排练二部合唱《桑塔露琪亚》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并初步认识船歌这种音乐体裁。
2.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喜欢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并能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和难点:1.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并初步认识船歌这种音乐体裁。
2.将声乐曲《桑塔·露琪亚》改编成器乐曲。
主奏乐器、伴奏乐器、伴奏音型的选择及组合。
教学内容:歌曲《桑塔露琪亚》一、组织教学导入:1.在世界上有许多因美丽浪漫而著名的海滩,而这个海滩的闻名与世是因为一首歌曲。
这个海滩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在那不勒斯有两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海滩,其中一个是以意大利民间传说中一位美丽姑娘的名字命名的,它被称为是美好幸福的象征,这就是桑塔露琪亚。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正在桑塔露其亚海滩上漫步,你会哼出怎样的旋律?请边看美景边想象(轻松、柔和、委婉、轻盈、浪漫等)随着大家美妙的歌声我们来到海边,不仅看到了浩瀚的大海,白色的沙滩,自由的海鸥,还听到船夫们的歌唱呢!你听二、初步感受、学唱新歌1、聆听歌曲你能听到几位船夫的歌唱呢?他们演唱时的表情是怎样的?(男声三重唱,前面抒情、后面激情)为什么前面是抒情的,后面是激情的呢?(前面是描绘静谧的海滩夜景,后面是热情洋溢的船夫)歌曲和发声曲有什么相似之处?(都能让人摇晃)为什么能让人摇晃?(三拍子的节奏感,强弱弱)2、船歌这种三拍子的,给人以摇晃感觉的,情绪色彩大多开朗豪放热情洋溢的音乐体裁就是意大利船歌。
船歌这种体裁的产生发展与威尼斯的游览船——贡都拉有关,出示贡都拉图片并说明。
(贡都拉的船身狭长,首尾均都翘起,适宜在水巷中航行。
这种船体多漆成黑色,用单桨划船。
船家都喜欢唱当地的民歌,歌曲节奏韵律与他划船的节奏韵律一致,久而久之形成这种音乐体裁。
)3 学唱第一段⑴ 随琴用mu轻声哼唱旋律,找一找这一段有几句?⑵逐句演唱一、二句歌谱,句中最高音出现在什么位置?相对比较强的音在什么位置?(在句子中间)(其中强调渐强、渐弱、重音、弱符号)画成旋律线是什么形状?学生唱教师画(象波浪)你看了波浪线有什么感觉?(起伏跌宕、联贯、舒展)用这样的感觉联贯演唱第一、二句歌谱⑶ 听唱第三句歌谱,音乐的起伏和一、二句一样吗?(不一样,更平缓)有学唱难点吗?练习#4、4的音准,可以用手势和波浪图示训练⑷听唱第四句歌谱,浪尖在哪里?为什么?(前面弱后面出现重音)⑸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谱⑹女声唱歌谱男声唱lu,然后交换,男声唱歌词女声唱lu,要能够听到对方声部的声音。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一、教学内容:1、《音乐与人生》导言。
2、《草原放牧》。
3、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4、《长江之歌》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学习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技能目标,掌握音乐要素、形式要素的意义作用,领会音乐鉴赏的基础性与指导性的意义,形成音乐鉴赏的一般技能,培养学生根据具体音乐作品的感性认识,理性的去启迪人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言引入新课,运用电子乐谱聆听音乐《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长江之歌》。
讲解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即兴创作、表演,结合PPT课件、微课、电子乐谱,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音乐的人文艺术及人文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抓住音乐鉴赏的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音乐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深层的、心理上的理性认识,突破音乐鉴赏的难点。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去热爱音乐,学习音乐,理解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3、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生美观,形成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用音乐来提高生活质量、陶冶情操的价值观。
善于运用音乐思维去感知、体验、理解、表现、鉴赏音乐,从而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1、基本知识: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分析《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长江之歌》作品基本结构,了解作者基本信息与时代背景,鉴赏音乐。
理解音乐鉴赏的层次概念,结合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音乐思想,感情抒发,艺术风格的体现。
2、基本技能:分析音乐作品《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长江之歌》的音乐要素,认识音乐的主题,通过聆听,学习音乐的主题的发展、变化、升华。
进一步体会音乐作品的基本思想,结合实际挖掘音乐作品思想感情。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
一、教学理念:
强化听觉灵敏度,从感性欣赏到理性认知。
二、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欣赏不同风格音乐作品,学习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初步了解音乐形式要素对音乐情感表现的作用。
三、教学分析
本单元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以下三个问题: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音乐”、“聆听”、“鉴赏”的意义,通过聆听和教师范唱《草原放牧》第一主题、《第六(悲怆)交响曲》
第一主题,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形式要素在音乐创作中的
作用。
难点:从思想上树立培养理性听觉的习惯。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节拍器、钢琴。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能够引导学生理解相对专业的术语和知识点,由于是本门课程的第一节课,又是整本教材的“纲”,因此,内容涉及相对较多,理论性较强,从学生反应上来看,还算理想,不足之处是学生识谱能力较弱,很难让学生开口唱,今后应在教学中贯穿识谱、唱谱以及音准训练。
《音乐与人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音乐的基本观点和分类方式。
2. 理解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和技巧。
4.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理解音乐在人生中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音乐中体验人生,培养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音乐基础知识、分类方式、欣赏方法和人生与音乐的干系等内容。
2. 准备相关音乐CD,供学生欣赏。
3. 安排教室讨论和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4. 准备评判表,用于课后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类型的音乐,然后通过课件展示该音乐所属类型的图片或视频。
通过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欲望。
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入音乐世界,产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兴趣。
2. 教师简单介绍音乐类型及其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不同类型和风格,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课教学1. 音乐与人生干系介绍(1)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音乐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2)教师结合自身经历,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对人生的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观念,明确音乐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3)教室互动:学生分享自身与音乐的故事,增强情感交流。
2. 不同音乐类型的特点及表现形式(1)播放不同类型音乐的代表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音乐的特点。
(2)结合课件展示,教师介绍不同类型音乐的风格、表现形式等基本知识。
(3)教室互动:学生讨论不同类型音乐的优缺点,增强对音乐类型的认知。
3. 教学方法与技巧介绍(1)教师结合自身经验,介绍学习不同类型音乐的方法与技巧。
(2)教室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增强师生互动交流。
4. 实践操作:播放一首歌曲,学生尝试分析该歌曲所属类型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与人生______音乐要素一、设计者、指教者基本信息教学内容所属板块:音乐鉴赏年级:高一教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所属章节:第一章第一节音乐与人生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第二课时:鉴赏《悲怆》《草原英雄小姐妹时间:45分钟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内容及艺术作用,能用音乐要素去简单分析作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音乐的魅力,引发对音乐感知的兴趣。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探究、比较、讨论、实践、声势活动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教学重难点:通过鉴赏作品认识音乐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3、教法:示范法、讲解法等4、学法:聆听、声势活动、比较法等5、设计思路:本节课是高中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也是高中音乐鉴赏的第一课时,对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
老师把这节课上好了,学生会喜欢你这个老师,从而喜欢你的音乐课;学生把这节课学好了,他们就拥有了打开音乐宝库的钥匙,就懂得利用音乐要素去鉴赏音乐的方法。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
音乐要素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知识很深的内容,比如和声、曲式等在音乐学院的专业学生也要学一到两年。
我校高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差较大,有的学生可能从未听说过曲式、织体等专业术语。
但音乐要素又是学生更好地鉴赏音乐所必备的工具。
单纯的理论讲述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音乐要素的每一个知识点我都结合了具体的音乐实例。
而且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音乐,讲音乐要素的所有音乐都是老师现场演奏及学生亲自参与音乐实践,让理性的知识与具体音乐作品相结合,让学生感性的认识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让音乐基本知识有机的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用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理论简单化、形象化,比如把曲式比作是课文的段落、火车的车厢等;比较法是最好学习方法之一,本节课比较法的运用贯穿始终,让学生对比感受随着音乐要素的改变,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音乐情感也随之而变。
《学会聆听》教学设计单位:姓名:科目:音乐年级:高一【课题名称】学会聆听【教学内容】1、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音乐片段,判断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2、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
3、结合例子了解音乐基本要素在音乐中的运用方式。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片段,使学生们认识到鉴赏音乐其实并不是困难的事情,音乐鉴赏能力是当代高中生基本素质能力。
2、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3、通过电影《大碗》片断以及《生日快乐变奏曲》,感受音乐基本要素在音乐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教学重点】1、认识音乐基本要素的基本内容。
2、通过对几首有代表性的乐曲片段的欣赏,感受音乐基本要素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认识音乐中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等基本要素以及其在音乐作品中的具体应用。
【教学过程】师生问好。
一、课题导入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欣赏。
(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主题部分)。
听后问学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这类音乐类型吗?大家熟悉这样的音乐风格吗?平日里,我们常常听到的音乐风格是什么?(流行歌曲)刚才我们欣赏的音乐和我们的生活是不是有点距离呢?我们这节课的课题是“学会聆听”。
我们从一出生,音乐就伴随在我们身边,为什么还要教我们听呢?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欣赏的那段音乐,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吗?我们听的时候有没有找到一些途径把这段音乐了解得更深呢?我们好像这样的感觉少了一些。
今天我们的这个课题的重点在“听”,跟大家之前的所了解的“听”是不一样的。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这个“听”是音乐中的听,是艺术化的听。
二、能力检测接下来通过几道题检测一下我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1、播放音乐片段,请同学们回答:(1)选择黑板上的一种图形形容听后的感觉(C)A、 B、、 D、(2)以下哪项最有可能是此曲的标题(B)A、《大海》B、《野蜂飞舞》C、《命运》D、《悲歌》这首曲子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音乐用快速的音符与紧张的节奏给我们展现了幅一群蜜蜂在空中飞舞的生动景象。
《草原小姐妹》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兴趣,增进对音乐的热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音乐要素分析作品,推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3.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音乐的情绪、情感及表现内容,初步了解民族乐器-----琵琶。
教学重点:1.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感知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音乐的情绪、情感及所塑造音乐形象。
教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欣赏法、启发式、讨论法。
学法:聆听法、探究法、体验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琵琶演奏的《琵琶语》。
问题: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琵琶相关知识及协奏曲。
1.聆听乐曲《草原放牧》:问题:音乐情绪怎样的?什么风格的乐曲?教师讲述小姐妹英雄事迹:引导学生围绕音乐形式要素聆听分析作品,同时感受形式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
二.作品分析:曲式结构:引子+A(第一主题)+B(第二主题)引子:在作品中起到酝酿情绪,提示内容的作用。
1.聆听引子:主奏乐器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塑造小姐妹的什么形象?教师总结:2.聆听第一主题:①问题:第一主题运用了怎样的速度、节奏、旋律刻画了小姐妹怎样的形象和生活场景?采用连线题的方式做分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同时引导学生感受乐曲表现的生活场景。
②问题:塑造这种欢快活泼的情绪,起到主导作用的形式要素是什么?这里教师用二胡演奏此段主题音乐通过改变乐曲中形式要素和对比聆听的方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并总结音乐形式要素在音乐中发挥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教师讲解离调:这是个专业性较强的较为复杂知识点,面对非音乐特长生,这里教师例举语调变化让学生体会离调的色彩,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课题:《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教材分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
1959年写成并首演。
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
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
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交响乐协奏曲。
2、学会聆听音乐。
3、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重点:引导学生如何鉴赏音乐,学会聆听。
难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式)1.上节课我们简单的了解了两首交响曲的选段(《草原放牧》和《悲怆》第四乐章),今天我们再次通过学习一首完整的乐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来进一步对交响乐、协奏曲来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让我们学会“聆听”交响乐。
2.“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作品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
《音乐与人生》——学会聆听(教案)一、导入师:音乐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生因音乐而精彩。
今天老师给大家弹奏一段音乐,你们想听吗?生:想教师弹奏师:老师弹完了,但是老师还想再弹一次,请同学们认真聆听,这两次弹奏的音量一样吗?速度一样吗?请同学们仔细聆听。
教师第二次演奏师:同学们通过两次聆听,你们感受到的音量一样吗?速度一样吗?生:不一样,第一次音量要大一点,第二次音量要小一点;第一次速度要快一点,第二次要慢一点。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
这里的音量我们可以用力度来表示,一个重一个轻;快慢可以用速度来表示,一个快一个慢。
那么在这里,同学们听到哪种乐器的声音呢?生:钢琴的声音师:对,这里是钢琴的声音,也就是音色。
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古筝有古筝的声音,二胡有二胡的声音,钢琴也有钢琴的声音。
这里给同学们讲到的音色、力度、速度都属于音乐要素。
音乐要素不仅仅有这三种,还有节奏、旋律、和声、调式、织体。
今天,我们主要从速度、力度、音色、节奏、旋律这五个音乐要素来聆听、赏析音乐。
首先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用专业的音乐术语来表达以上音乐要素。
二、教学过程1、出示PPT,讲解音乐的五个要素,让同学们能用专业的音乐术语来表达音乐。
2、讲解整节课的大体结构,曲式分析,分段讲解(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师:请同学们聆听全曲,听听老师刚刚弹奏的乐段出现在这首乐曲的哪个部分?生:中间师:很好,所以我们讲今天学习这个乐曲分为三个部分引子,呈示部(第一主题、第二主题)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引子部分。
请同学们结合音乐的五个要素感受一下这一部分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情绪如何?生:在圆号的带领下,乐队奏出简短的奏序,琵琶随后奏出贯穿全曲的主导音调,引出后面的主题。
音乐由低到高、由弱渐强、生机盎然,富有动力感。
画面感:体现草原辽阔、勤劳放牧的情景。
师:同学们太棒了!这就是引子部分的精髓,引出了后面的主题部分,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聆听呈示部的第一主题。
音乐与人生—学会聆听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人事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影城喜爱音乐、学习音乐鉴赏方法及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通过鉴赏,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梅花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艺术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及探究音乐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等。
教学方法:引导法、欣赏法、示范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我们小学初中的时候我们的音乐课叫《音乐欣赏》,高中叫《音乐鉴赏》,请问同学们,欣赏和鉴赏的区别是什么?师:欣赏:既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乐趣。
鉴赏:对艺术的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
互动:1、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老师放一首音乐(长江之歌),给同学们几个选项,同学们来感受下,按你听到的感觉来做选择。
A险峻的高山B锦绣的山川C清澈的小溪D秀丽的田园E壮阔的山川F大河的汹涌2、在下面各区中请同学为赛车节目选一个片头曲(放曲:1、加勒比海盗主题曲2、长江之歌3、越狱)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在游戏过程中用什么来做的选项?音乐的要素决定歌曲的风格,那么音乐的要素都有哪些呢?音乐的基本要素有: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银色常用的形式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
节奏: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常用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速度: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鉴赏分析作品1、《草原放牧》2、《悲怆》总结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素质。
每个同学有很多的丰富的知识积累,如果每个同学都能够添加音乐鉴赏知识,学会聆听,我们就会成为听懂音乐的人,成为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并且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每个人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作业:每位同学课后听一首歌曲,并鉴别出几几拍。
课题《学会聆听》【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模块名称】音乐鉴赏【授课年级】高一【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构想】使学生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这三个问题不仅对学生学习音乐鉴赏具有基础性指导性的意义,而且对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形成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用音乐来提高生活质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聆听《草原放牧》、《悲怆》、《长江之歌》2、能力: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基本识别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
3、情感: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分析】一、《草原放牧》是作曲家吴祖强、刘德海1972年创作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琵琶协奏曲第一乐章,1977年首演,根据“草原英雄小姐妹”真实的故事创作。
二、《悲怆》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介绍创作背景三、《长江之歌》1984年根据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音乐填词而创作。
【教学重点】上述作品赏析及音乐要素【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导出音乐基本要素。
【教学方法】听一段、唱几句、议一阵,启发感受参与陶冶【教具】多媒体教学白板电子琴(钢琴)古筝鼓锣【教学过程】一、导入:音乐是什么?(选几个学生回答)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
故高洁的音乐与低价的音乐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
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
特别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
广义的讲,音乐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
鉴赏混声合唱《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聆听、分析、表现、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语言美、旋律美以及词曲结合产生的意蕴美,进一步加深理解歌曲的情感,更加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分析及表现能力。
学情分析:根据山区中学学生音乐基础较薄弱,结合本校学生鉴赏力有待提高的实际,把教材里的《阳关三叠》换成《送别》,通过这首词浅意深的歌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内容分析:歌词精练,旋律舒缓,词浅意深,结合完美。
教学重点:聆听歌曲,分析歌曲的段落及其情感变化。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U盘、曲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口琴版《送别》导入课堂内容。
(二)介绍词作者李叔同简介和学堂乐歌。
(幻灯片)
(三)提出问题,完整聆听混声合唱《送别》。
(播放音频)
(四)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出歌曲结构:单三部曲式(A+B+A),再次完整聆听,提醒学生注意乐段之间的
变化。
(五)分析乐段:(幻灯片)
(六)通过上面的聆听、分析,小结歌曲在语言、曲调以及词曲结合上的美。
(七)课堂互动: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演唱这首歌曲。
(通过自己的表现感
受歌曲美感)
2.播放另一版本合唱视频,让学生对比前面版本,进一步体
会有层次的和声演唱歌曲产生的美感。
3.请同学们列举几首其它有关离别的歌曲,并简要说说与这
首《送别》的异同。
4.播放两首有关离别的流行歌曲,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唱:
《祝你一路顺风》、《伤离别》。
(八).课堂小结,布置课堂延伸作业。
《高亢的西北腔》教学设计
授课人:
课型:鉴赏课
授课班级:高一B(13)班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音视频资料竹笛
授课方法:讲解法示范法讨论法
教材分析: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
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州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
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
其典型特征是采用“双句双字尾”的格式,其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
《脚夫调》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
它主要流行于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
“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
由于它常常可以重复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
《刨洋芋》这首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
歌曲采用
比兴的手法,先用“土溜溜的蚂蚱”作起兴,而后进入真正表现的主题——刨洋芋。
在表现主题时用叙述的口吻,先叙述刨洋芋的过程,最后抒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
整首歌曲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佳作。
教学思路:
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知识储备,从他们熟悉的音乐入手,结合本节课内容,创设情景式导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然后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的音乐资源,调动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积极性,让他们不自觉的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力求从听觉、视觉等多角度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其次,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主动的感受美、体验美、追求美、表现美,积极探究西北民歌形成自身特点的原因,以此来培养他们对祖国民族文化的敬重与热爱之情。
教学理念:
本节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多听音乐,多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努力培养他们学习西北民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喜欢西北民歌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民歌的文化情感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优秀品格。
2、通过聆听、演唱、探究、交流等活动,感受、体验、认识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3、了解”花儿”和”信天游“的基本特点,并且能学唱一两首西北民歌。
教学重点:
1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脚夫调》《刨洋芋》等西北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