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石灰吟》相关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诗歌朗诵和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主题。
2.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每一个句子,特别是其中的意象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诵诗歌,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者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受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石灰吟》的意象和比喻,正确地朗诵诗歌。
2.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相关资料。
2. 学具: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和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引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主题。
3. 诗歌解析:逐句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诵诗歌,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6.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者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受文。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并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板书设计1. 《石灰吟》2. 作者:XXX3. 诗歌主题:XXX4. 重点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比喻5. 朗诵指导: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6. 小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感受7. 写作活动: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感受文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石灰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石灰吟》,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石灰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内容《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全诗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诗人高洁的理想。
诗的前两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还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充分表达了一个终生坚守高洁情操的人的志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2.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把握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4.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对仗、押韵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全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2. 结合诗意,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石灰吟》的诗意,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
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石灰吟/竹石》知识点梳理学习托物言志一类诗的学习方法:1、读懂诗句,知道所写之物的特点。
2、借助资料发现物和人大相似之处。
3、明白诗人所言之志。
《马诗》知识点梳理一、诗歌原文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作者简介作诗背景作者简介李贺(791-817年),字长吉。
“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李贺从小刻苦读书,积极求仕,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然而并未如愿,先后经历了举仕无门的惆怅,从军无路的失落。
作诗背景李贺生活的中唐正是藩镇割据的时代,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他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于是他创作了一组关于马诗共23首来抒发自身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慨,就是《马诗》就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注释:1、大漠:广大的沙漠。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4、何当:何时将要。
5、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6、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7、清秋:清朗的秋天。
四、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恰似那弯弯的金钩。
什么时候才能给骏马带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任意驰骋,建立功勋呢?五、诗歌主题及写作方法主题:诗人李贺借骏马,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怀才不遇的悲叹。
写法:这种借物来抒发自己心中志向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六、问题归纳1、请分析诗中比喻的妙用。
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引发读者的联想。
“沙如雪”既是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
“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征战的场景。
诗人那极为丰富的想象让人赞叹。
2、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呢?请你联系诗中的关键词来具体说说看。
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石灰吟/竹石》知识点梳理学习托物言志一类诗的学习方法:1、读懂诗句,知道所写之物的特点。
2、借助资料发现物和人大相似之处。
3、明白诗人所言之志。
《马诗》知识点梳理一、诗歌原文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作者简介作诗背景作者简介李贺(791-817年),字长吉。
“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李贺从小刻苦读书,积极求仕,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然而并未如愿,先后经历了举仕无门的惆怅,从军无路的失落。
作诗背景李贺生活的中唐正是藩镇割据的时代,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他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于是他创作了一组关于马诗共23首来抒发自身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慨,就是《马诗》就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注释:1、大漠:广大的沙漠。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4、何当:何时将要。
5、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6、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7、清秋:清朗的秋天。
四、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恰似那弯弯的金钩。
什么时候才能给骏马带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任意驰骋,建立功勋呢?五、诗歌主题及写作方法主题:诗人李贺借骏马,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怀才不遇的悲叹。
写法:这种借物来抒发自己心中志向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六、问题归纳1、请分析诗中比喻的妙用。
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引发读者的联想。
“沙如雪”既是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
“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征战的场景。
诗人那极为丰富的想象让人赞叹。
2、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呢?请你联系诗中的关键词来具体说说看。
石灰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联系诗人的生平,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深入感受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品质,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感悟民族魂,增强民族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于谦生平,重点理解“清白”的含义。
3、创设情境朗读,加深对“清白”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走进古诗1、交流、呈现问卷星调查结果通过问卷星调查,老师知道同学们都读过许多抒发爱国情怀,阐明理想志向的古诗,也知道许多的爱国诗人。
那在诗人王昌龄的笔下,好男儿是黄沙百战穿金甲——对,不破楼兰终不还。
在爱国将领文天祥的笔下,好男儿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那么在明朝诗人于谦的笔下,好男儿又应当有着怎样的志向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于谦的简介,认识一下这位民族英雄。
2、知诗人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
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曾在皇帝被瓦剌(là)族俘获时,勇敢率军民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民族英雄。
但奸臣当道,在救出英宗皇帝平安南归后第六天,就被诬陷而死。
这节课咱们一起走进石灰吟,走进于谦,走进字里行间去看看。
3、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诗题“吟”在这里是指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有吟诵,赞美之意。
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顾名思义《石灰吟》就是赞美——石灰的诗。
带着赞扬之情再次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节奏把握1、初读古诗请大家打开书,自由地、大声的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石灰吟》说课稿一、说教材《石灰吟》是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于谦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二、说教学目标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2.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教学难点: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四、说学情六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课读通古诗可以做到,但古诗语句简练,情感丰沛同时文为心声,作者的人生经历幻化成的人生感悟超越了小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因此光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是难点五、说教法学法1、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等教法。
2、本课将“读书、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并穿插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一)、梳言:读通诗句1.导入解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石灰吟》,“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孟郊为了感恩母亲而写下的《游子吟》。
这节课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位诗人于谦。
(于谦从小就志向远大,相传……于谦看了,深有感触,稍加思索后便吟诵……那一年于谦才12岁。
)1.读通诗句(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通顺读流利(2)、指名一男生读,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翘舌音(锤)和前鼻音(焚)和它的字义(在火上炙烤)。
《石灰吟》相关知识《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创作背景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
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此诗通篇用象征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
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
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力。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
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此诗通篇用象征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
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
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