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 石灰吟
- 格式:docx
- 大小:12.18 KB
- 文档页数:3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以《马诗》为例,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1.了解表达方法。
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学习《石灰吟》1.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
(2)明确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石灰吟千chuí锤/万záo凿/出深山,烈火/fénshāo焚烧/若等闲。
粉骨/s uì碎身/hún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石灰吟》《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创作背景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
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此诗通篇用象征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
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
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情节。
掌握作品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进行文本解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勇敢、坚韧的品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活,积极向上。
二、教学内容1.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
2. 作品主要情节的讲解与分析。
3. 鲁滨逊人物形象的分析。
4. 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
5. 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情节,把握作品主题思想。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学习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教学难点: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理解作者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鲁滨逊漂流记》原著、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鲁滨逊漂流记》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讲解作品背景及作者: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3. 讲解作品主要情节:通过PPT课件,展示作品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4. 分析鲁滨逊人物形象:组织学生讨论鲁滨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品质。
5. 探讨作品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作品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深入挖掘作品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主题思想。
6. 品味作品艺术特色:分析作者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所表现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课文结构:作者、作品背景、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石灰吟[明] 于谦qi ān千qi ān 锤chu í万w àn 凿z áo 出ch ū深sh ēn 山sh ān ,烈li è火hu ǒ焚f én 烧sh āo 若ru ò等d ěn ɡ闲xi án 。
粉f ěn 骨ɡǔ碎su ì身sh ēn 全qu án 不b ú怕p à,要y ào 留li ú清q īn ɡ白b ái 在z ài 人r én 间ji ān 。
诗词注释:1.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诗词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古诗十首石灰吟(七言绝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古诗二首墨梅元王冕石灰吟明于谦吾家洗砚池头树,千锤万凿出深山。
个个花开淡墨痕,烈火焚烧若等闲。
不要人夸好颜色,粉骨碎身浑不怕。
只留清气满乾坤,要留清白在人间。
己亥杂诗龚自珍九洲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就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古诗二首寒食唐韩翃观书有感宋朱熹春城无处不飞花,半亩方唐一鉴开。
寒食东风御柳斜,天光云影共徘徊。
日暮汉宫传蜡烛,问渠哪得清如许?轻烟散入五侯家,为有源头活水来。
鸟鸣涧(五言绝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在这个寂静没有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
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
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
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六年级下册语文10《石灰吟》课文讲解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作者是明朝的于谦。
这首诗描绘了石灰的开采、烧制和使用的整个过程,并借此表达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为人的正直品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锤子和凿子是开采石灰石的工具,这里用来比喻开采石灰石的过程十分艰难。
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石灰石从深山中被开采出来的艰辛过程。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烈火焚烧”是指烧炼石灰石的过程,而“若等闲”则表示这个过程对于作者来说是寻常和等闲的事情。
这句诗寓意着作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从容不迫,视若等闲,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形象地描述了石灰石被烧成石灰粉的过程,而“全不怕”三字则让人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这里的“粉身碎骨”不仅指石灰石被烧成石灰粉的过程,也象征着作者在面对生死考验时毫不畏惧的精神。
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作者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这里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象征着正直和纯洁的品格。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为人的正直品格,同时也展现出作者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坚守。
总的来说,《石灰吟》这首诗通过描绘石灰的开采、烧制和使用过程,表达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为人的正直品格。
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也展现出作者坚韧不拔、毫不畏惧的精神风貌。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石灰的制取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为人品格。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及译文1、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2、迢迢牵牛星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3、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4、长歌行汉·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译文】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5、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戴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6、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六年级下10《古诗三首》《石灰吟》《六年级下 10〈古诗三首〉〈石灰吟〉》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第十课《古诗三首》中的《石灰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独特的韵味。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作,全诗内容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开篇便描绘了石灰的形成过程,“千锤万凿出深山”,石灰原本深藏在山中,经过无数次的捶打和开凿,才得以被开采出来。
这一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工人们辛苦劳作的场景,也感受到了石灰获取之不易。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石灰还要经历“烈火焚烧若等闲”的考验。
烈火的熊熊燃烧,在常人眼中或许是极为可怕和痛苦的,但对于石灰来说,却像是平常之事。
这种坚韧和无畏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粉骨碎身浑不怕”这句更是将石灰的决心和勇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即使要粉身碎骨,石灰也毫不畏惧。
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传递出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
而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则是整首诗的主旨所在。
石灰历经了种种磨难,为的就是能够在世间留下清白之身。
这里的“清白”,不仅仅是指石灰自身的洁白无瑕,更是诗人于谦借石灰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和坚守正道的决心。
在深入理解这首诗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于谦所处的时代背景。
于谦生活在明朝,那是一个政治局势复杂多变的时期。
于谦为官清廉正直,一心为国家和百姓着想。
然而,他的刚正不阿却也引来了不少权贵的嫉妒和陷害。
在这样的环境中,于谦写下《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要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质,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来看,《石灰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石灰所经历的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象征着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考验。
而石灰最终留下的清白,则象征着诗人坚守的高尚品德和理想追求。
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诗歌的寓意更加深刻,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富有力量。
每一句都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石灰的坚韧和诗人的决心。
六年级所有古诗下册《石灰吟》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衍生注释:“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浑”:全,全然。
“清白”:这里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二、赏析:这首诗写得真是太妙了。
石灰从深山里被开采出来,经过千锤万凿,这得经历多少磨难啊。
然后又被烈火焚烧,可它却把这一切当作很平常的事。
就算粉身碎骨也完全不怕,只想着要在人间留下自己的清白。
诗人这哪里是在写石灰啊,分明就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
他把自己比作石灰,不管遭受多少困难,都要坚守自己的高尚节操。
这诗的每一句都充满力量,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作者介绍:于谦,他可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他是明朝的名臣,为官清正廉洁,很有才能。
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保卫国家。
他的这种品质就像他写的石灰一样,清白高尚。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参加演讲比赛,主题是关于坚守信念的。
我当时就想到了于谦的《石灰吟》。
我对评委和观众们说:“大家看啊,于谦笔下的石灰,千锤万凿、烈火焚烧都不怕,就为了留个清白在人间。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像石灰一样,当我们面对重重困难,就像面临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我们难道要退缩吗?不,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信念,要像石灰那样坚定地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清白’,那就是我们的信念和尊严。
”《竹石》原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衍生注释:“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坚劲”:坚定强劲。
“任”:任凭。
“尔”:你。
二、赏析:这首诗简直把竹子写活了。
竹子紧紧地咬住青山,一点都不放松,它的根就扎在那破岩之中。
你想啊,在破岩里扎根得多难啊,可竹子就是做到了。
而且不管是多少磨难,多少打击,它依然坚定强劲,任凭你东南西北的风怎么吹,它就是不为所动。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
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
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
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交流: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借物喻人,诗言志)
师: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
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
二、自学古诗。
1.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
(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
2.自读。
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
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
(千辛万苦,历经磨难)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若等闲”、“浑不怕”
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
“若等闲”可联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若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
(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
“要留清白在人间”
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
性,美好品质)
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身碎骨),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补充诗人的生平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
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美好品格。
3.诵读古诗。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2.《爱莲说》[宋]周敦颐(详见附件)
自读,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解释古文,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说说在这首诗里,你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莲的形象?
你觉得思想家周敦颐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
默写《石灰吟》
在这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诗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
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