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材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说课稿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说课稿第【1】篇〗石灰吟说课稿一说教材《石灰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写照。
古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句子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大意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情感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与态度,价值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1 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 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交流(三)情感与态度,价值1 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2 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程序古诗,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因此,这节课我注重学生的朗读。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只有多朗读诗歌,才能更好掌握古诗。
基于朗读,我设计了引用古诗导入-----初读古诗------再读古诗--------三读古诗--------四读古诗这样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根据《石灰吟》的诗歌体裁我引用同体裁的《游子吟》,《暮江吟》导入新课,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古诗的情境。
在准确而有节奏地朗读两首古诗之后,点出本节课的所学古诗也是关于吟的这种诗歌体裁,那就是《石灰吟》。
接着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于谦的生平与写这首古诗的背景。
第二环节初读古诗,整体感悟古诗。
首先,和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抓住多朗读学习古诗方法提出朗读古诗要注意读准字音以及节奏,请生多读古诗。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2.2《石灰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石灰吟》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明代文学家于谦所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诗歌通过石灰石的烧制过程,表达了作者坚韧不拔、清白正直的品质。
本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领悟到做人要有坚定信念,要有正直品质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了解还不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到做人要有坚定信念,要有正直品质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的理解。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式教学: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歌的意义。
3.情景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全文、诗人简介、图片等。
2.资料:准备关于诗人的写作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3.音响设备:准备音乐和图片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诗歌全文,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石灰吟》,提问:“大家猜猜,这首诗为什么会以‘石灰吟’为题?”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诗人的写作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为理解诗歌的意义做好铺垫。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歌的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纠正发音,指导朗读技巧。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教材《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灰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在人间。
【目标预设】1.知识与技能(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竹石》。
(2)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有节奏地诵读三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通过联系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生平,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2)在理解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词汇、背诵古诗,并尝试仿写诗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悟诗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一、解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1.读题导入,了解“吟”这种诗歌形式。
2.回顾学过的“吟”这种诗歌形式的诗。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
(一)揭示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读准字音。
(板书:字音)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指导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读准“粉骨碎身”一词,比较“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的异同,举一反三,体会汉语词汇的丰富)3.齐读古诗,检查纠正字音。
(二)揭示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读出节奏。
(板书:节奏)1.学生边读边划分古诗节奏。
2.根据划分的节奏自由朗读。
3.总结七言绝句的一般节奏。
4.指导学生按节奏齐读古诗。
(三)学生欣赏并尝试吟唱《石灰吟》。
(播放课件)三、体味诗意,初识“托物言志”。
(一)揭示学习古诗的第三步:读懂诗意。
《石灰吟》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1-6年级各册书都有涉及。
今天我说的这节课是古诗《石灰吟》。
这首托物言志的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的真实写照,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句子“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古传诵,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大意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需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自学《竹石》一课。
教学重点: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二、说教学方法1、突出一个“读”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本课我以读为线,教学思路力求简约。
引导学生循着“初读”、“解读”、“品读”、“研读”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教学任务。
2、体现一个“新”字:充分渗透新课程理念,本着激发自主、增强互动、提高效率,我采用我校研发的五问五环新课堂模式,以精炼的问题为主导,引导学生在自学、合作、探究中,逐层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拓展文本。
为辅助学生更好完成学习任务,我准备了丰富的课堂链接,共四个主题:石灰生产;于谦生平;于谦故事和于谦诗词。
这些拓展性阅读,是课堂的延伸,将有效帮助学习深入文本,拓展思维。
三、说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石灰吟》(板书课题)。
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这首古诗作者是(于谦)。
课前,老师为大家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了解一下于谦。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了哪些关于于谦的知识?预设找两到三个同学来回答。
(二)感知理解1.初读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将古诗朗读三遍,注意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理解诗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石灰吟》说课稿一、说教材《石灰吟》是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于谦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二、说教学目标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2.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教学难点: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四、说学情六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课读通古诗可以做到,但古诗语句简练,情感丰沛同时文为心声,作者的人生经历幻化成的人生感悟超越了小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因此光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是难点五、说教法学法1、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等教法。
2、本课将“读书、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并穿插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一)、梳言:读通诗句1.导入解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石灰吟》,“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孟郊为了感恩母亲而写下的《游子吟》。
这节课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位诗人于谦。
(于谦从小就志向远大,相传……于谦看了,深有感触,稍加思索后便吟诵……那一年于谦才12岁。
)1.读通诗句(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通顺读流利(2)、指名一男生读,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翘舌音(锤)和前鼻音(焚)和它的字义(在火上炙烤)。
《石灰吟》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诗中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石灰吟》。
2.通过品读诗句,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不畏艰难、勇于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3.引导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以及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层含义,以及如何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石灰吟》原文、配乐朗诵音频、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石灰的生产过程图片或视频等。
2.生字卡片、古诗卡片、教学挂图。
3.小组讨论任务卡及汇报PPT模板。
4.相关古诗拓展阅读材料,如《咏煤炭》《竹石》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石灰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哪些用途?在生产过程中会经历哪些变化?”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石灰有关的古诗——《石灰吟》,一起感受诗人笔下的石灰所蕴含的深意。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o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能简要介绍一下他吗?”o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作者于谦,以及他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2.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指导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o特别关注诗句中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如“千锤”“万凿”“焚烧”“清白”等。
3.认识生字词,理解词义,如“千锤万凿”“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清白”等。
o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词义,并尝试用词语造句。
三、精读古诗,深入理解1.默读古诗,思考:“这首诗描绘了石灰的哪些特点?诗人通过描写石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o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找出描绘石灰特点和经历的词语,如“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等,感受石灰在生产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与痛苦。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2.2《石灰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石灰吟》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作,以石灰烧制过程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坚韧不拔、清正廉洁的品质。
本诗语言简洁,寓意深刻,通过吟咏石灰,抒发了作者对人格高尚、节操坚定的赞美之情。
本诗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吟咏方式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坚韧不拔、清正廉洁的品质,培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的吟咏方式,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教师示范吟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和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石灰烧制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的意义,进而引入诗歌的学习。
2.新课导入:介绍诗人于谦的背景,朗读《石灰吟》,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内容讲解:分析诗歌的意象和寓意,讲解石灰烧制过程的艰辛,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品质。
4.吟咏练习:教师示范吟咏,学生跟随练习,体会诗歌的韵味。
5.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石灰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将诗人的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7.总结:回顾诗歌的内容和寓意,强调诗人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石灰吟[明] 于谦qi ān千qi ān 锤chu í万w àn 凿z áo 出ch ū深sh ēn 山sh ān ,烈li è火hu ǒ焚f én 烧sh āo 若ru ò等d ěn ɡ闲xi án 。
粉f ěn 骨ɡǔ碎su ì身sh ēn 全qu án 不b ú怕p à,要y ào 留li ú清q īn ɡ白b ái 在z ài 人r én 间ji ān 。
诗词注释:1.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诗词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2.2《石灰吟》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石灰吟》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是我国明代著名诗人于谦所作,以石灰为主题,通过石灰的生成过程,表现了作者高洁的人格和坚定的信仰。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教育意义,是小学阶段进行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方式。
但在理解诗歌深层含义,特别是作者寄托在石灰身上的高尚品质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此外,对于诗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如“炼、烧、煽、敲、立、成”等,学生可能不太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解释。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掌握生僻词汇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诗歌,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石灰吟》,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把握,作者情感的体会,生僻词汇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石灰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石灰吟》,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诗句和生僻词汇,进行讲解和解释。
5.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和体会石灰的生成过程,感受作者的高尚品质。
6.朗读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培养语感。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
六年级下册语文10《石灰吟》课文讲解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作者是明朝的于谦。
这首诗描绘了石灰的开采、烧制和使用的整个过程,并借此表达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为人的正直品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锤子和凿子是开采石灰石的工具,这里用来比喻开采石灰石的过程十分艰难。
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石灰石从深山中被开采出来的艰辛过程。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烈火焚烧”是指烧炼石灰石的过程,而“若等闲”则表示这个过程对于作者来说是寻常和等闲的事情。
这句诗寓意着作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从容不迫,视若等闲,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形象地描述了石灰石被烧成石灰粉的过程,而“全不怕”三字则让人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这里的“粉身碎骨”不仅指石灰石被烧成石灰粉的过程,也象征着作者在面对生死考验时毫不畏惧的精神。
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作者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这里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象征着正直和纯洁的品格。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为人的正直品格,同时也展现出作者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坚守。
总的来说,《石灰吟》这首诗通过描绘石灰的开采、烧制和使用过程,表达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为人的正直品格。
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也展现出作者坚韧不拔、毫不畏惧的精神风貌。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石灰的制取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为人品格。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2.2《石灰吟》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石灰吟》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是我国明代文学家于谦所作,通过咏石灰吟咏石灰工人的劳动,表现了石灰工人的勤劳、坚毅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这首诗语言朴实,寓意深刻,对学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石灰工人的辛勤劳动和崇高品质。
二.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寓意,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石灰工人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态不太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文中的生词和句子,了解石灰工人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石灰工人的辛勤劳动和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敬业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了解石灰工人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态。
2.教学难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石灰工人的辛勤劳动和崇高品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讲解、朗读、讨论、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向学生介绍石灰工人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3.阅读理解: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诗文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5.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主要包括诗文标题《石灰吟》、诗文作者于谦、诗文内容概括以及石灰工人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态等内容。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2.2《石灰吟》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石灰吟》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作,通过咏石灰抒发作者高洁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诗歌语言朴实,寓意深刻,充满了哲理。
本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诗文的优美,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于诗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但同时,学生对于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还需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文的优美,体会作者的高洁理想和坚定信念,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作者情感的把握。
2.难点: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的引导和启发。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石灰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诗文: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3.精讲细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情感。
4.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诗文中的某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朗读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总结拓展: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10 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石灰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所作,通过对石灰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向和不屈的精神。
2. 诗歌解析:对《石灰吟》进行逐句解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写作手法:分析《石灰吟》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理解其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背诵《石灰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解析内容。
2. 学具:笔记本、笔,用于记录诗歌解析和心得体会。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石灰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石灰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石灰吟》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石灰吟》的主题和写作特点,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1. 《石灰吟》2. 作者:于谦3. 背景:明代4. 意境:高洁、不屈5. 写作手法:比喻、象征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石灰吟》2. 写作练习:仿写一首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诗歌,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课后反思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石灰吟》的理解和感受,了解教学效果。
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文为示例教案,实际教学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环节。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古诗三首》之《石灰吟》。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坚定不屈的意志和对清白的追求。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格式和韵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次,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过关于诗人的知识,对于谦的生平有一定的了解。
最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深入理解《石灰吟》这首诗的含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
通过学习《石灰吟》,使学生了解诗人于谦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仰。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格式和韵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过关于诗人的知识,对于谦的生平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较高,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在理解古诗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在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喜欢通过朗读和背诵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分析和讨论来深入理解古诗。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首先,对于古诗的韵律和意境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对于谦的生平事迹可能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来加深了解。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六年级(下)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古诗三首《石灰吟》难点名称体会古诗表达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高贵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对于咏物诗,学生读文字容易知道诗歌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学生处在似懂非懂状态之中,需要教师指导。
难点教学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解题、释题。
2.简介作者。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1.学习生字。
2.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介绍石灰的生产过程。
4.诗句品析,石灰经历了什么?(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理解千锤万凿。
5.石灰把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看作什么呢?(若等闲),理解若等闲。
6.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和若等闲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7.理解诗意: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对石灰窑中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
8.说一说: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诗里所包含的深层意义?(首句写出石灰在开采过程中经受住了千万次的敲打锤击。
次句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仁人志士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9.石灰又留给人间什么呢?(青白),理解清白,它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石灰当作人来写。
10.理解诗意:即使粉身碎骨也都无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久保存在人间。
11.朗读全诗,思考:作者又把什么留给了后人呢?这两句暗喻诗人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志向,一语双关,借石灰之口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12.体悟诗情:读完于谦的一生,再读于谦的《石灰吟》。
诗人咏石灰,实际上在咏什么?(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持身清白的高尚品质。
《石灰吟》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1.简说
《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2.注释
石灰吟:石灰赞歌。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凿:撞击。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
若:好像。
等闲:平常,随便。
清白:指高尚节操。
人间:人世间。
3.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二、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三、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四、艺术手法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拟人化手法,这种修辞方式,把一些抽象概念表现得形象生动,把石灰人格化。
对石灰赋予人的思想感情。
拟人化,写出了吟咏事物的特有属性,和人的思想感情相吻合。
全诗语言简谱。
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此诗却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五、作者争议
一般认为《石灰吟》的作者为明代的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明朝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
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
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
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
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
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
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
谥曰忠肃。
有《于忠肃集》。
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作者还存在争议,姚广孝和袁崇焕都在争议之中,有待专家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