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4 孙权劝学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7.81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孙权劝学》一课进行教学设计。
该课文内容简洁,主要是通过孙权的劝学来表达对自己、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孙权劝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孙权,掌握《孙权劝学》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生僻词汇和短语,如“意气风发”、“滔滔不绝”、“一叶知秋”等;•了解一些中华文化的细节。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尊重他人的学习成果和努力。
三、教学过程1.预习指导(5分钟)•提醒学生关注标题和本文的作者;•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过程逐步掌握文章内容。
2.新课呈现(15分钟)•通过说、画、演等多种方式介绍《孙权劝学》中的主人公孙权;•对生僻词汇和短语进行讲解,并结合实例进行语义理解;•通过讲解和举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细节,如“先行贤达,后起庶民”等。
3.阅读理解(25分钟)•分发课文,让学生默读,并在读后填写相关问题;•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和探讨;•教师对课文进行剖析,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情节和寓意等。
4.文本解读(20分钟)•通过老师的讲解、提示或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难点和重点;•利用PPT、黑板等多媒体设施,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文章内容。
5.作业布置(5分钟)•完成与本篇文章和上一篇文章相关的作业;•熟记生僻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四、教学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和解读情况;•学生在交流、讨论和提问环节的表达质量;•学生对文本中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把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内容,既让学生通过预习有了基本的认识,又通过多种方式解读文章,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孙权劝学》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文中相关历史人物的文学常识。
2.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3.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4.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自以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没有什么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篇文章吧。
二、预习交流1.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居涑(sù)水乡,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年间中进士。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晚年自号迂叟。
为相八个月病死,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
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
2.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
(资,帮助。
治,治理。
通,贯通。
鉴,借鉴。
)该书以政治、军事为主,涉及经济、文化等。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纂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章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
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
4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课文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的确,乱世出英豪。
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
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
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教学过程】一、出示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政治家。
王安石实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死后追封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自幼嗜学,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2.背景透视: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重臣,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3.文体知识:《资治通鉴》及相关评论《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到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朗诵法疏通文意,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和常用成语,体会人物形象。
2.难点:联系生活经历让学生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那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则强调了“勤奋”的真理,要知道“学习”是我们青春时代永恒的主题。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这篇有关“学习”的文言文——《孙权劝学》。
(设想了另一种导入方式:可以给学生播放《三国演义》其部分熟悉的情节视频,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兴奋地心情进入课堂,另一方面为后面通过文章对话理解人物形象做一个铺垫。
给学生一个机会将平面的语言以立体化)二、了解作家作品师:想要学习一篇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它的出处,然后了解作者生平,只有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才能更深刻的去理解文章。
1.作品介绍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谈谈你知道的《资治通鉴》补充笔记(PPT):《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师:也就是所谓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提醒学生记笔记重点)2.作者简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师:补充知识点:司马光,卒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什么叫卒谥呢,也就是古代士大夫死了之后官方(朝廷)给的一个名号。
师:说起司马光啊想必大家都不感到陌生,说起他的故事那真是比比皆是,最耳熟能详的就属破瓮救友了,也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七年级下《孙权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分析文中孙权的劝学方法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和阅读自信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孙权劝学的智慧和耐心,树立正确的的学习态度。
(2)激发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特殊文言词语的理解。
(2)孙权劝学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古代名人劝学的名篇。
(2)提问:同学们认为什么样的劝学方法才是有效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孙权劝学》,理解课文大意。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和态度。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对孙权劝学的感悟。
(2)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互相借鉴。
四、课后作业1. 完成《孙权劝学》的朗读和背诵。
2. 结合课文,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和态度,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孙权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 学生能够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正确运用到自己的阅读中。
3. 学生能够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和态度,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反思。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孙权劝学》的戏剧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孙权劝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文是《语言与交际》七年级下册的第四课《孙权劝学》,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劝诫儿子孙登好好读书的故事。
该课文在学习语言技能、知识与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文化背景,了解三国中人物的历史,让学生掌握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劝诫儿子孙登好好读书的故事。
2. 掌握课文中关键词汇及生字词。
3. 学习运用下列语言知识和技能:朗读、默读、辨析语言、理解文意,掌握文中意义紧密、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2. 提高学生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的认知能力。
3. 引导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并感悟血浓于水的亲情及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树立对家庭责任和对自我成长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关键词汇及生字词。
2. 理解和领会孙权的教诲和孙登的心路历程。
3. 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技能。
四、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感悟血浓于水的亲情及学习的重要性。
2. 学会或者简单阅读时对一些文言文的翻译提出疑问,分析其语境,以便力求准备翻译的常用语言。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讲解、问答互动、小组合作、词汇拓展等多种方法。
还可以通过讲述、解说等方式进行学生的讽刺反思,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导入:1.众所周知,以下是今天中报上看到的题目,请同学们看一下(或简单讲一下孙权的背景介绍),进入正题前做一下思考。
2.介绍这个故事是来自中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讲述孙权劝诫儿子学好文,愿他像萧何一样出类拔萃。
(让学生使用手机查阅资料进行扩展,让学生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观点。
)2. 学习文本1.生字释义:(1)负担:称重力。
孙权劝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名人孙权及其代表作《劝学》2.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能够理解《劝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4.能够体会《劝学》对当今学习的影响,并表达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二、教学内容1. 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先了解到有关孙权和《劝学》的基本知识。
2.整体认知通过全班讨论和解读《劝学》的过程,让学生对古代名人孙权和他的代表作《劝学》有更深刻的了解。
让学生能够理解《劝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君子、见机行事、学习方法等。
3. 文本理解指导学生细读《劝学》中的一些重要段落,帮助学生理解孙权做出的各种判断和推断,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判断和推断的逻辑、依据和是否正确。
4. 口头表达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展现《劝学》对自己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影响,表达自己的学习心得、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述孙权的故事和他的生平,营造一种情感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劝学》的内涵。
在课堂中利用情境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2.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劝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思想。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感受《劝学》的智慧和积极性。
4. 讨论法在课堂上通过全班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劝学》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通过介绍孙权和他的代表作《劝学》,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2. 认知环节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或老师点拨,讲解《劝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如君子、见机行事、学习方法等。
3. 文本理解环节引导学生细读《劝学》中的一些重要段落,分析其中的逻辑,让学生掌握孙权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4. 情境模拟环节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体验到《劝学》的内涵和孙权的思想。
5. 口头表达环节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展示自己对《劝学》的理解和体会。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教案:《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名将孙权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作文的写作。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作文的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复印件。
2. 教学PPT。
教学过程:Step 1: 课前导入 (5分钟)1. 展示一幅古代名将孙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孙权,了解他的哪些事迹。
Step 2: 阅读课文 (10分钟)1. 分发课文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课文并默读一遍。
2.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理解课文的内容。
Step 3: 梳理重点词语和句子 (10分钟)1. 教师板书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并解释其意思。
2.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
Step 4: 理解课文 (15分钟)1. 提问学生课文的基本内容,确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分组讨论孙权劝学的意义,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观点。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教育意义。
Step 5: 写作练习 (15分钟)1. 提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对孙权劝学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尽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Step 6: 课堂总结 (5分钟)1. 邀请学生读出自己的作文,并互相欣赏和交流。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中的提高。
Step 7: 课后作业 (2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预习下一课,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引入孙权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五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
二、感知课文 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
邓当死代领其军。
后从孙权攻占各地。
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自本课,看大屏幕;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目相看):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用。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4孙权劝学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掌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
2.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来推辞。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哪里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呀!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开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2.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3.全文共写了哪两个片断?
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4.可用文中哪两个词语来概括鲁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的手段。
口述写作思路。
教
学
板
书
方法指导怎样解释文言实词
[解题技法]
解答词语解释题,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以及古今词语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对课本中的文言文语段,要逐词逐句理解透彻;对课外阅读语段,也要掌握这个原则,不能望文生义。
注意:①解释加点词一定要准确,避免只解释大意,造成丢分。
②课内文段中的加点词一般都出自课本注释,要识记准确。
③要注重文言词语意义的迁移,以应对课外文段中的加点词。
④解释词语时,字要写对,不要出现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