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故事收集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15
化学小故事或趣味化学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实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无意间经历了一些有趣的化学现象,下面我将分享几个令人惊叹的化学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化学的奇妙世界。
故事一:魔幻的变色龙反应在实验室中,有一种被称为“变色龙反应”的化学实验引人注目。
这个实验展示了许多不同颜色的溶液如何在相互反应后迅速变色。
这种变色现象是由于溶液中的化学物质们的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的。
这个实验需要三种液体溶液:钾碳酸钾、硫酸二氧化锰和甲酸。
开始时,钾碳酸钾的溶液是无色的,硫酸二氧化锰的溶液呈浅紫色,甲酸则是黄色的。
当这三种液体混合在一起时,化学反应迅速发生,颜色随之变化。
溶液开始变色,从无色变为黄色,然后变为深橙色,随后是红色、深蓝色和紫色。
这些颜色变化是由于化学物质在反应中的氧化还原产物的不同形成的。
这个实验目不仅令人惊叹,而且让人感叹化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故事二:可怕的炸碎瓶子在一次化学实验中,一个学生用一个空的玻璃瓶和硫酸、过氧化氢等化学物质进行了一次危险的实验。
当他将硫酸加入瓶中,并轻轻倾斜瓶子时,瓶子突然发出巨大的爆炸声。
这看上去可能像是魔法,但实际上是由于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了气体的压力。
硫酸与过氧化氢反应时,会产生大量的氧气。
这些氧气积聚在瓶子中,由于瓶口没有足够的空间释放气体,导致气体压力不断增大,最终导致瓶子爆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在封闭容器中会逐渐增加压力,当压力超过容器的承受能力时,可能会导致危险的爆炸。
故事三:冰与盐的“热情相爱”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喜欢用盐来融化冰块。
这是因为盐和冰之间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即冰的熔点降低。
当我们向冰块上撒盐时,盐会与冰表面接触,从而改变冰的结构。
盐会与冰中的水分子形成氢键,使得冰晶逐渐解开。
在这个过程中,冰的熔点降低,使得冰块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融化。
这是因为盐与冰的相互作用降低了水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从而阻碍了冰的结晶。
化学科学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远古时代,人们对火焰、水和土地等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和不可思议,但他们又渴望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奥秘。
于是,他们开始研究这些自然现象,并慢慢的开启了化学这门科学的大门。
在古埃及,人们开始研究金属和玻璃的制作方法。
他们利用炉火和高温,将金属矿石熔化并冷却成金属器具。
这种对金属的加工方法,成为了化学实验的开端。
人们不断发现,原来矿石中含有金属元素,而通过加热可以使这些元素分离出来。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也对化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代表人物之一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大元素说,即地、水、火、风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他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这四种元素组成的,而不同的物质只是由这四种元素的比例不同而已。
这种观点成为了古代化学的基石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化学现象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在17世纪,化学家罗伯特·博义发现了酸和碱的性质,并提出了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论。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酸碱中和反应提供了基础,并为今后的酸碱理论奠定了基础。
18世纪是化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化学家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在这个时期,化学元素周期表得以建立,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更深入的认识。
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后来的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19世纪,有机化学的发展成为化学领域的焦点。
有机化学家们不断发现各种新的有机物质,并逐渐揭开了有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谜。
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提出了结构理论,即有机分子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而碳原子又能形成各种不同的键。
20世纪化学科学更是有了飞速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发现了许多新的元素,并提出了原子核结构的模型。
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放射性现象的危害,开展了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和防治工作。
人们还发明了许多新的化学反应和材料,为现代化学工业和医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个有意思的化学小故事,来涨涨知识吧(一)引言概述: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充满了各种有趣的现象和故事。
本文将介绍七个有意思的化学小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不仅提高知识水平,还能增加对化学的兴趣。
让我们一起来涨涨知识吧!正文:1. 粉笔上的白色奥秘- 粉笔是由石膏制成的,但为什么画出来的线条是白色的呢?- 白色实际上是由于粉笔中添加了一种叫做白炭黑的颜料。
- 白炭黑能够将光线反射回来,使得线条显得白色。
2. 火焰的颜色之谜- 不同物质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也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火焰的颜色与燃烧物质中的金属离子有关。
- 不同金属离子受热后能够吸收和释放不同波长的光,所以火焰的颜色也多种多样。
3. 酸碱中的不可思议变化- 酸和碱反应时会发生中和反应,但你知道这个过程中会有什么变化吗?- 酸碱中和反应的结果是产生了盐和水。
- 盐是由酸的阳离子和碱的阴离子组成的,所以酸和碱的性质会在中和反应中得到平衡。
4. 铜元素的特殊性质- 铜是一种常见的金属,但它有许多特殊的性质。
- 铜是一种良好的导电体,所以常被用于制作电线。
- 铜的表面会逐渐变为绿色,这是由于铜表面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反应产生的氧化铜。
5. 高锰酸钾的奇妙颜色变化- 高锰酸钾是一种常见的实验试剂,当它与某些物质反应时,会产生奇妙的颜色变化。
- 比如,高锰酸钾与硫酸反应后会变成深紫色。
- 这是由于硫酸能够还原高锰酸钾中的锰酸根离子,从而改变了溶液的颜色。
总结:这七个有意思的化学小故事通过介绍粉笔、火焰、酸碱、铜元素和高锰酸钾等化学现象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化学知识。
通过了解这些故事,不仅能够提高化学知识水平,还能增加对化学的兴趣。
希望这些有趣的化学小故事能够让读者在涨涨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有趣的化学家的故事
有一位叫狄米特里·门捷列夫的化学家,他是俄罗斯历史上最重要的化学家之一。
他在19世纪末的俄国进行了许多重要的化学研究,尤其是有关有机化学的研究。
有一次,门捷列夫在研究苯的结构时,他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导致他陷入了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门捷列夫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最终他发现了苯环的结构,这个发现对有机化学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另一个故事中,门捷列夫尝试合成一种叫做萘的化合物。
他工作了数天,但最后并没有成功。
于是,他决定在实验结束后去散步放松一下。
他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听到了一个刺耳的声音,原来是他实验室的玻璃仪器在爆炸。
门捷列夫回到实验室,发现他的实验室变得一片狼藉,但据他所说,这个爆炸实际上解决了他之前的合成问题。
整个实验室的混乱使得他在合成萘时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他成功合成了萘。
这些故事展示了狄米特里·门捷列夫作为化学家的聪明才智和探索精神。
他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验,克服了困难,取得了重要的发现,为化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故事也向我们展示了化学研究中的挑战和意外,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高中生化学实验报告故事解读第一章实验背景与目的 (2)1.1 实验背景 (2)1.2 实验目的 (2)第二章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3)第三章实验原理与方法 (3)3.1 实验原理 (3)3.1.1 化学反应原理 (3)3.1.2 溶液浓度与摩尔浓度 (3)3.1.3 催化剂的作用 (4)3.2 实验方法 (4)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2.2 实验步骤 (4)3.2.3 实验数据处理 (4)3.2.4 实验注意事项 (4)第四章实验步骤与现象观察 (5)4.1 实验步骤 (5)4.2 现象观察 (5)第五章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5)5.1 数据收集 (5)5.2 数据分析 (6)5.3 数据处理 (7)第六章实验结果与讨论 (7)6.1 实验结果 (7)6.1.1 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 (7)6.1.2 实验二:氧化还原反应 (7)6.1.3 实验三:沉淀反应 (7)6.2 实验讨论 (7)6.2.1 实验一讨论 (7)6.2.2 实验二讨论 (7)6.2.3 实验三讨论 (8)第七章实验误差与改进措施 (8)7.1 实验误差分析 (8)7.1.1 系统误差 (8)7.1.2 随机误差 (8)7.2 改进措施 (9)7.2.1 提高仪器设备的精度 (9)7.2.2 提高试剂纯度 (9)7.2.3 提高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9)7.2.4 控制实验条件 (9)7.2.5 增加测量次数 (9)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9)8.1 实验结论 (9)8.2 实验展望 (10)第一章实验背景与目的1.1 实验背景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高中阶段,化学实验是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技的进步和化学研究的深入,高中化学实验内容不断丰富,实验手段日益先进。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高中化学实验的探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元素化学历史与发现故事在追溯元素化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各个元素的命名来源和性质特点,更能体会到众多化学家们在不断探索中的智慧和勇气。
元素化学的发现史充满了传奇色彩,每一个元素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发现故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元素化学历史中的一些令人惊叹的发现故事吧。
1. 氢元素的发现故事氢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最简单的元素,它是宇宙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
氢元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瑞士科学家帕里塞尔斯,在进行实验时无意中观察到了氢气。
他用鲜涂果糖和硫酸的混合物所制备氢气,并发现了这种气体具有燃烧性和漂浮性的特点,从而成功地发现了氢元素。
2. 氧元素的发现故事氧元素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氧元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774年的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他独立地发现了氧气。
普利斯特利通过将水银氧化物加热分解得到了氧气,并观察到它对燃料的燃烧能力。
这一重要的发现揭开了氧元素的面纱,为后人对氧气的研究和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碳元素的发现故事碳元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是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基础。
碳元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的智慧者,他们发现了煤炭和木炭等物质的特殊性质,从而认识到了碳元素的存在。
而现代科学家还通过实验,验证了碳元素的存在,并且发现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性质和应用价值。
4. 金元素的发现故事金元素是世界上最贵重的金属之一,它被广泛用于珠宝、货币等领域。
金元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文明时期,古埃及人发现了金属黄金的独特外观和性质,并赋予了它神秘的象征意义。
而现代科学家通过实验和分析,揭开了金元素的成分和性质,为金属学和化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元素化学历史与发现故事中,每一个元素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发现史。
通过了解各个元素的发现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元素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价值,同时也能感受到众多化学家们在科学探索中的聪慧和勇气。
希望这些发现故事能够激励更多人投身于化学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共同推动元素化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趣味化学科学故亊解读第一篇:趣味化学科学故亊解读火也能造出纸币火也能造出纸币来,你一定会感到这是奇闻。
可是,事实上确实存在此事。
前几天,有一位魔术师在百货商店买东西,他在交钱时,从钱包里取出一张白纸来,这张纸的大小和十元的票面一样大,随后将这张白纸送到服务员眼前,说:“服务员同志,我就用这个交款吧。
”服务员看见他拿的这张白纸,不解其意他说:“你有没有搞错”还没等服务员说完,只见这位魔术师将白纸往烟头上一触,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火光一闪,眼前出现了一张十元钱的人民币。
服务员被弄得目瞪口呆,神情愕然,引起了在场的观众哄堂大笑。
然后,他向服务员说明了真相。
同学们,你知道这位魔术师表演的“火造纸币”奥秘在哪里吗?答案原来,他的这张白纸是在人民币上贴了一层火药棉制成的。
火药棉在化学上叫做硝化纤维,是用普通的脱脂棉放在按照一定比例配制的浓硫酸和浓硝酸发生了硝化反应,反应后生成硝化纤维,即成了火药棉,然后把火药棉溶解在乙醚和乙醇的混合液中,便成了火棉胶,把火棉胶涂在十元的人民币票面上,于是一张“白纸币造成了。
这种火药棉有个特殊的脾气,就是它的燃点很低,极易燃烧,一碰到火星便瞬间消失,它燃烧速度快得惊人,甚至燃烧时产生的热量还没有来得及传出去就已经全部烧光不是玻璃刀的“玻璃刀亲爱的同学,你想在一块玻璃上雕刻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吗?你可以使用不是玻璃刀的“玻璃刀’多来雕刻这幅图案。
方法很简单,在这块玻璃上涂一薄层熔化的石蜡,待冷凝后,用针尖在石蜡上刻出你所需要的图案。
另外,拿一个铅制蒸发皿,在蒸发皿内放入氟化钙和硫酸,在蒸发皿的边缘上垫一圈橡皮,然后把涂蜡的画朝下放在蒸发皿上,微微加热,用汽油揩去表面上的石蜡,此刻,玻璃上的美丽图案就雕刻出来了。
你一定会感到有意思吧,那就请你想一想,这种不是玻璃刀的“玻璃刀”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能在玻璃上雕刻出花纹来?答案这种不是玻璃刀的“玻璃刀”是氢氟酸。
因为氟化钙和硫酸反应生成氟化氢和硫酸钙,氟化氢气体从溶液中挥发到玻璃上,又溶解于玻璃上面的水而形成的氢氟酸,氢氟酸是不和石蜡发生反应的,可是它有个非常奇特的化学脾气,就是专门和形成玻璃的主要原料——二氧化硅反应,反应后生成水和氟化畦气体,这种能“吃”玻璃的酸,人们称之不是玻璃刀的“玻璃刀”。
10 哑泉之谜 暑假里,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云南茂密的大森林中进行野外考察,迷人的森林风光吸引着大家的视线。经过一路的跋涉,同学们又累又渴,地正好来到一眼泉边,望着清澈碧绿的泉水,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掬起以解饥渴,但当地的向导却立刻阻止到:“这泉水不能喝的,我们当地人都说这泉水受到神灵的庇佑,容不得人的冒犯,凡是喝过这泉水的人都言语不清,严重的中毒而死,我们都把它称为哑泉。”
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并不相信什么神灵保佑的故事,于是便将泉水装回学校,交给化学组的老师帮助查找原因。经过分析,化学老师帮大家揭开了哑泉之谜。
原来是因为云南处于“三江多金属成矿”地带,境内遍布了大大小小的黄铜矿(CuFeS),生活在低含量无机盐弱酸性矿水中的氧化硫杆菌、氧化铁硫杆菌、氧化铁杆菌等微生物,将矿石中的硫化物和低价铁转化为硫酸铁和硫酸。在氧化硫杆菌和这种酸性溶液的作用下,不溶的黄铜矿被氧化、分解,转化为可溶的硫酸铜溶液,形成了胆水。人饮用后就会出现呕吐、恶心、言语不清等症状,严重的最后虚脱痉挛而死。
听了老师的解释,同学们恍然大悟,“哑泉水”,原来是水中的硫酸铜在作怪呀。 11 小海豚和小海龟的遭遇
小海豚和小海龟是一对好朋友。久别重逢后,他们都发现彼此改变了很多。 “小海豚,你怎么了呀,游起来比我走得还慢?”小海龟关切地问小海豚。 “别提了,还不是让海洋污染给闹的。”小海豚无精打采地回答到,“前不久的运油货轮发生泄油事件,把我生活的那片海域全给污染了。油膜隔绝了大气与海水的气液交换,阻碍了水体从空气中摄取氧气;油膜的自身分解和自身氧化又消耗了海水中大量溶解的氧,使海水严重缺氧,我就生活在这种严重缺氧的环境中,油膜还堵塞了我的呼吸系统,玷污了我的皮毛,使它们失去了保温和游泳的能力,我还怎么能游快呀。不过幸亏我逃得及时,你是没看见那片海域有多惨:油膜阻碍了阳光,海洋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全死了,海面上到处都是鱼类和海鸟类的尸体,难怪我的许多同伴都忍受不了,要去集体自杀。”
“唉,我也是,人类将富含氮、磷的农业废水、生活用水、工业废水等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海洋之中,这些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积聚到一定程度后,水体过分肥沃,藻类繁殖就特别迅速,你看我的壳上现在一层绿,以致于我的好些朋友都把我当成了绿毛龟。更可恨的是这些藻类在水表层,他们自己照足了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放出大量的氧气,使水体表层的溶解氧达到过饱和,却又遮蔽阳光,使海底生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阻碍而死。”
“小海龟,听说前不久你的一个亲戚不小心误食了人类丢到海里的一个塑料袋而不幸丧生了,我真是深表同情。”
“可不是,不仅如此,人类还将汞、铬、铅、铜、镉等重金属废液排入海洋,使许多海洋生物都得了不治之症。真不知人类何时才能警醒,海洋可不是一个大垃圾场,人类什么时候才能还给我们一个和平、宁静的家园?”
12 神奇的纳米材料 美国的科学家通过对佛罗里达的海龟的研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海龟通常要在佛罗里达海边的沙滩上产卵,而小海龟却必须到大西洋另一侧靠近英国的小岛附近的海域去寻找食物,维持生活,再回到佛罗里达海边的沙滩上产卵,这样一来一回的路线不一样,海龟却能准确无误地完成了几万公里的迁移,是什么为海龟导航的呢?
其实是海龟头部的有磁性的纳米微粒在起作用。纳米成了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什么是纳米呢? 纳米(nm)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 -9米,而纳米粒子的尺度一般定义为1~100纳米,当微粒的尺寸进入纳米量级时,物质的性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小尺寸效应:当超微粒子的尺寸达到纳米量级时,声、光、电、磁、热力学等特性都会出现新得尺寸效应,例如,光吸收显著增加并产生吸收峰的等离子共振频移;磁的有序态向磁的无序态转变,超导相向正常相转变等。
二、 表面效应:纳米微粒的尺寸小,比表面积大,位于表面的原子所占比例增大,而且随着微粒直径的增大,表面原子数急剧增加,从而大大增加了纳米粒子的活性,例如,金属纳米粒子在空气中会燃烧,无机材料的纳米粒子暴露在大气中会吸附气体,并与气体进行反应。
三、 量子效应:随着半导体颗粒尺寸的减小,价导和导带之间的能隙有可能增大,发光的颜色也发生如下变化:红色→绿色→蓝色。例如,199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实验室就制备出了纳米CdSe颗粒,其颜色可以在红、绿、蓝之间变化。
另外,当微粒进入纳米量级时,其熔点、开始烧结的温度,晶化的温度和电阻、电阻温度系数也都发生了改变。
目前,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正处于研究的重大突破时期,例如,创造硅微型昆虫,用人造昆虫在温室传播花粉,杀死害虫;医生用纳米机器人来打通脑血栓,清洁心脏动脉脂肪沉积物;纳米陶瓷氟化钙和二氧化钛,具有良好的韧性等等。相信纳米科学将成为21世纪的核心科学。
13 地球生命的“佑护之神”—臭氧 公元2020年的某一天,电视里正在播放天气预报。 “各位市民请注意,现在预报天气。明天天气多云,西南风3-4级,最低温度18℃,最高温度25℃。虽然明天没有太阳,但仍然提醒市民注意,出行时不要忘记涂抹抗紫外线霜,并随身携带防紫外线遮阳伞,因为明天的紫外线辐射强度仍然很高。”
“爷爷,我每天出门都要涂抗紫外线霜,还要打防紫外线遮阳伞,好麻烦呀。”小胡义不满地抱怨到。
“是呀,想我年轻的时候,出门哪儿用这么麻烦。谁让我们人类不自觉,破坏了地球生命的佑护之神——臭氧层呢。”小胡义的爷爷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小胡义奇怪地问到:“为什么破坏了臭氧层,我们就要涂抹抗紫外线霜,打防紫外线伞呢?” “这是因为紫外线可以导致人体发生如晒斑、眼病、皮肤病(包括皮肤癌)等疾病,阻碍农作物和树木的正常生长,破坏生物体内的DNA等等。而臭氧层是太阳辐射的一种过滤器,它能强烈地吸收波长为220-330千米的紫外线辐射(O3+紫外线→O2+O),以防止紫外线到达地球的表面,而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伤害,为人类及动物提供了一个防止有害紫外线辐射的屏障。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使用氟里昂,人口的过度增长,氮肥的不合理使用等种种因素,地球上空的大气层相继出现了许多臭氧层空洞。现在的塑料制品很容易老化、分解,全球气温升高,人类出门还要时刻防紫外线,兔子都得了近视眼,成千上万的羊双目失明,许多的动植物都灭绝了,都是因为臭氧层被破坏了呀。所以,我们把臭氧层称为地球生命的佑护之神。”
“我明白了,爷爷。我一定要想出一个好办法,使人类能重新回到有臭氧层保护的日子里。”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我们不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出现这样的悲剧,就请大家从现在开始,爱护我们地球生命的佑护之神——臭氧层吧。
14 臭氧层杀手——氟里昂 我是氟里昂,又叫氯氟烃,简称为CFC,被人类称为臭氧层杀手。 早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世界上制造冰箱使用的制冷剂二氯二氟甲烷(CF2Cl2)和发泡剂三氯氟甲烷(CFCl3)等都是我的化身。另外,我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制造洗涤剂、杀虫剂、防汗剂、头发喷雾剂等。你一定想知道我是如何破坏臭氧层的吧。
其实我的化学性质是非常稳定的,当我进入大气后,在低层大气中基本上是不分解的,但当进入到30000米的高空平流层中,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我就会分解出一种对臭氧有破坏作用的氯原子,这种氯原子能使臭氧分解为氧气:
Cl+O3=ClO+O2 ClO+O=Cl+O2
这里,在第一个反应中消耗掉的氯原子在第二个反应中重新产生出来。因此,每一个氯原子就能参与大量的这些破坏臭氧的反应。这两个反应的总反应是:
O+O3=2O2 不过,现在我的命运已经不如以前了,因为人类发现了我对臭氧层做尽了坏事,已经不再信任我了。他们发明了无氟冰箱,控制我的生产、消费和排放,甚至禁止再生产我了。我也不想做一个杀手的,但我一遇见臭氧分子就要和它反应,这也是本能所致吧。还好我们制冷剂家族还有其他的兄弟不会破坏臭氧层,今后我就只好逐渐退位给他们,由他们来继续为人类做贡献了。
15 玻璃的诞生 玻璃晶莹剔透,很难腐蚀,容易加工成各种形状,他以自己优越的性能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你知道玻璃是怎样诞生的吗?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队腓尼基商人驾驶着一艘货船运输天然碱到很远的地方。不幸的事发生了,海面上突然狂风大作,暴风雨眼看就要来了,货船剧烈颠簸,无法前进,腓尼基商人只好找到一个附近的小岛暂避风雨。沙滩上没有石头,他们就用天然碱来代替石头,垒起了炉灶,来进行做饭和取暖。
等到风平浪静,他们要继续起航远行了,在收拾东西时,却意外的在沙滩上发现许多晶光闪闪的明珠一样的东西,拣起来放在手心里仔细观赏,一颗颗明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透亮,就象神仙头顶上的宝石。腓尼基商人们欣喜若狂,以为是神灵送给他们的护身符,他们一颗不漏地拣起每一颗“明珠”,将他们带上了航船,并由此将它们带到了世界各地。其实,腓尼基商人找到的“明珠”,就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玻璃。
玻璃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玻璃就是由沙子作为主要的原料与纯碱熔融而成的。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熔点很高,但是在纯碱(碳酸钠Na2CO3)的作用下,二氧化硅的熔制温度大大地降低,形成可以流动的融浆,即水玻璃(硅酸钠Na2SiO3),最后加入石灰石,将水玻璃冷却后,就制得了晶莹剔透的玻璃了。
不过,要想制得无色的玻璃,原料中一定不要含有铁元素,否则如果制成的玻璃中有二价的铁离子,玻璃就会发绿。你一定会奇怪,为什么现在会有五颜六色的玻璃?其实很简单,只要在玻璃中添加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玻璃就会被染上不同的颜色:加入氧化钴,玻璃会变成蓝色;加入氧化亚铜,玻璃会变成红色;加入氧化铬,玻璃会变成绿色;加入三价铁离子,玻璃变成棕黄色;加入二价铁离子,玻璃变成绿色……
过去,玻璃是非常贵重的东西,只有那些王公贵族才能享受得起,现在,玻璃已经由“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我们生活中的穿衣镜,灯泡,家具,杯子,饮料瓶,啤酒瓶……都离不开玻璃;建筑物上有玻璃,有阳光大厦之称的巴黎世界博览会大厅,就是用钢材镶嵌了大面积的玻璃盖成的;汽车上也要安装玻璃和倒车镜;玻璃还可以被加工为人造骨骼……
玻璃从它诞生起,一直到遥远的将来,都将是人类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
16 蜂蜜中的金属污染
小不点:如果我买了一瓶蜂蜜后想要知道究竟有没有被污染,有什么简便方法吗? 工作人员:有啊。用茶水。 小不点:茶水? 工作人员:对。因为茶水中有茶多酚类物质,它们能与多种金属离子产生综合沉淀现象。因此,如果蜂蜜能使茶水变黑,就证明里面有游离的铁离子。
小不点:那具体如何操作呢? 工作人员:先泡一杯绿茶,倒入10-20克蜂蜜,然后慢慢搅动,若茶水变黑,说明有污染,茶水越黑,污染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