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6
70Chinm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Vol.71,No.77表2对比CT、MRI诊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检查方法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CT88.42%(84/95)64.00%(16/25)83.33%(100/120) MRI98.95%(94/95)96.00%(24/25)98.33%(118/120) x2B8.7818.00016.214P值0.0030.0050.000检查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囊性特征及病变位置进行确定,例如CT检查可见病灶囊内血液和囊块呈现边界不清晰、多房性、壁薄等特点,且病灶密度常不均匀,与周围邻近器官的界限亦较模糊,但较多研究显示,CT不能对病变的具体特点进行明确诊断,效果欠佳,而MRI除可以显示囊性特征及病变位置外,还可对病变的具体性质进行明确,更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出现该现象很可能是由于MRI组织分辨率更高,更有助于显示病灶信息,敏感度及特异度更高,且较多研究均证实,MRI可清晰显示主要囊肿与其周围小囊的关系,并可对不同囊性病变、壁厚显现不同信号,对医师分析和诊断患者病情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z。
此次研究显示,经CT诊断显示,120例疑似患者中,93例被诊断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9例,漏诊11例,经一致性检测可知,Kappa值为0.694;经MRI检查显示,95例被诊断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1例,漏诊1例,经一致性检测可知,Kappa值为0.889;提示相比于CT,对患者实施MRI检查的效果更佳,诊断准确率更高。
同时,数据显示,MRI诊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较CT明显更高,亦提示对患者实施MRI诊断的效果更佳,有助于减少误诊或漏诊现象,对医师分析患者病情具有较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实施MRI诊断的效果较CT更优,准确率更高。
参考文献[1]韩肖彤,郭红燕,孔东丽,等.MRI检查诊断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1):67-69.[2]李烽,刘爱连,孙美玉,等.多参数MRI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诊断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2016,50(3):201-204.[3]梁铁茹,孟庆斌.CT、MRI诊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结果分析L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7):142-143.[4]卡哈尔曼•力提埔•CT、MRI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盆腔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1):220.[5]刘玉洁,王庭伟,冯倩,等.MRI测量子宫结合带厚度对预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价值[J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7,33(1):72-75.[6]罗晓梅,程卫,王诗章,等.Fascin-l介导自噬参与子宫内膜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改变[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43(9):957-963.[7]单江静,郑媛媛,卢琪芸,等.腹腔镜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剥除术中不同止血方法对卵巢功能影响U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6,10(2):170-173,177.[8|李艳辉,耿育红,陈春艳,等.CD4+CD25+FOXP3+调节性T 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变化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发病相关性研究\]].现代妇产科进展,2016,25(3):170-174.[9]王鑫,黄豪光,万美兰,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血清内分泌激素、VEGF、IGF-1水平及自身免疫抗体变化及其意义]]].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5):2299-2301.[10]张玉娟,林琪,肖晓君,等•超声诊断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盆腔组织[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34(4):573-576.[11]孙燕茹,韩璐,于晓辉,等•腹腔镜窄带成像技术在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诊断价值U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7,17(12):1087-1090.[12]李莉,蒋睿,马彩玲,等•CT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8): 28-30.颅内动脉瘤诊断中3D-CTA的应用价值张建福[摘要】目的颅内动脉瘤诊断中3D-CTA的应用价值。
数字减影CT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31例可疑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应用msct数字血管造影术(简称减影cta)进行颅内动脉成像检查,全部患者均进行了手术确诊或dsa 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全部患者中手术及dsa 造影共检出微小动脉瘤35个,采用数字减影cta共检出32个,敏感性为91.4%。
结论 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新型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在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初步筛选及评价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微小动脉瘤; ct数字减影; x线计算机clinical application digital subtract cta in intracranial micro-small aneurysmwang zongsheng 1 zhou xia2 zhou shengli,.1(1、department of radiology,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lianyungang, 2、the endocrine section of internal medicial dept. lianyungang,222002,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the application of msct digital 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 (dscta)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micro-small aneurysm. method msct 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 were undertaken in 31 patients who were suspected to haveintracranial micro-small aneurym . 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 was also undertaken in all the patien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surgical operation. results: by operation and dsa 35 cases of micro-small aneurysms were founded, by dscta,32cases of aneurysms were foun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subtract cta was 91.4%. conclusion msct subtract cta is a new techuich, which is safe and has no injury. it has high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micro-small aneurysm it has high clinical value in the preliminary csreening of micro-smal aneurysm and evaluation.【key words】 micro-small aneurysm . ct 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 . x-ray computer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cta)技术已逐步替代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成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1-3],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直径<5mm) 因其微小、隐蔽,普通cta检出率较低,尤其是靠近颈内动脉入颅段(床突下)的动脉瘤检出效果不佳,我们借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原理,对31例经检查发现并由dsa或手术证实的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成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系统评价减影ct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和治疗的临床分析樊继军;段强;席学礼;谢丙豪;董磊;陈磊;方占海;姬明【摘要】目的:探讨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和指导治疗的意义.方法:对32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3D-CTA检查,VR重建图像,分析图像采集信息,手术前掌握更多与动脉瘤有关资料指导手术.结果:32例患者经3D-CTA发现31例37个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1例阴性经DSA确诊为大脑后动脉动脉瘤.26例行手术,共夹闭29个动脉瘤,2例家属放弃死亡,4例转上级医院治疗.结论:3D-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筛查中安全,可靠.能为动脉瘤的夹闭手术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指导手术.【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41)004【总页数】2页(P439-440)【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诊断;颅内动脉瘤/治疗;3D-CTA【作者】樊继军;段强;席学礼;谢丙豪;董磊;陈磊;方占海;姬明【作者单位】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石嘴山753200;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石嘴山753200;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石嘴山753200;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石嘴山753200;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石嘴山753200;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石嘴山753200;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石嘴山753200;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石嘴山753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近些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和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开发和利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因其诸多优点正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临床,用于诊断并指导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本文对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32例患者行3D-CTA扫描,并进行图像的容积重建(VR)。
探讨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10月至2011年9月间在我院就诊,临床疑诊为颅内动脉瘤的32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41~68岁,平均51岁。
收稿日期:2017-04-27作者简介:杨大明(1967-),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诊断与影像技术工作.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价值杨大明 李 强 杨 凯(湖北省监利县人民医院,湖北荆州 433300)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价值并比较两者优势.方法:对2015年10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2例病例患者均进行CTA与DSA影像学检查,比较CTA与DSA颅内动脉瘤诊断例数及所测量瘤体大小,并分析CTA与DSA诊断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显示情况,以评估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价值,并比较两者优势.结果:CTA所测量的瘤体直径及颅内动脉瘤诊断例数、诊断不同部位的动脉瘤例数与DSA相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CTA诊断显示阴性的颅内动脉患者而经DSA进一步确诊,且DSA影像学检查可见患者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经CTA检查可清晰观察到前交通2.6mm的动脉瘤,但进行DSA检查时并未发现;因蛛网膜下腔内出血患者经CTA检查并未发现穿支动脉,而经过DSA诊断可清晰观察到囊内有穿支动脉;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瘤体经CTA测量显示4.2mm,而DSA测量为4.65mm.结论: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DSA是CTA无法取代的颅内动脉瘤重要诊断手段.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48X(2017)Sup-0149-03 颅内动脉瘤为常见脑血管疾病,多因颅内动脉管壁异常瘤样扩张所致,一旦破裂出血将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继而引发脑血管痉挛亦或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高病死率的主要因素,可见及时合理诊断是确保患者良好预后的关键[1].早期准确诊断是及时治疗的关键,但现阶段如何选用更为科学的诊断手段仍是亟需探讨的问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筛查及诊断的重要手段,曹华[2]等研究中通过DSA与320排/64排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对照性研究指出320排CTA无法取代DSA和3DRA“金标准”的结论亦证实了这一点,但DSA检查过程中不仅费时、价格高、创伤大,且对脑动脉与其周围组织间关系并不可检查出,而随着64排螺旋CT的普及应用及影像后处理软件逐步发展,CTA在颅内动脉瘤中诊断价值逐渐得到认可[3],但有关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优势尚无定论,为此本文笔者展开临床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患者病例资料均完善,且检查前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同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32例病例患者,男、女例数分别为18、14,年龄38~68岁,中位年龄(52.38±3.59)岁,并发疾病有: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颅内出血,2例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1例烟雾病合并动脉瘤.1.2 检查方法1.2.1 CTA检查方法选用仪器为我院西门子64排多层螺旋CT机(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采集扫描原始数据,并经肘前静脉,利用高压注射器将300mg/mL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入,给药剂量依据1.0~2.0mL/kg体重进行给药,注射速度范围宜在2.8~4.0mL/s范围内,2017年6月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Natural Sciences)Jun.2017Sup.延时时间为20s后再行扫描,扫描范围为沿枕大孔下缘直至顶结水平,扫描线平行与颅底,而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采用多平面重建MPR,SVR及MIP.1.2.2 DSA检查方法均采用飞利浦AlluraXper FD20DSA造影机进行常规及三维DSA检查,扫描位置分别为摄正、侧位及双前斜位片,随后行旋转DSA造影,并分别获取蒙片及造影数据,将两次获得的数据同时连续向三维工作站传输并进行影像重建.所得影像学图像均由我院经验丰富的专业医师进行阅片分析.1.3 分析指标①CTA与DSA颅内动脉瘤诊断例数及所测量瘤体大小比较,比较两种影像学手段检出颅内动脉瘤个数及检出瘤体直径大小;②CTA与DSA诊断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显示情况;③影像学图像处理及分析.动脉瘤诊断标准:动脉瘤Ⅰ级,瘤颈显示不佳,较难测量;动脉瘤Ⅱ级,动脉瘤形态和其周围毗邻的关系显示欠佳瘤颈较难精准测量;动脉瘤Ⅲ级,动脉瘤形态及瘤颈采用多方位观察可清晰显示,且瘤颈宽度较易测量.1.4 统计学处理将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相较,并对上述两种诊断手段进行全面评价,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x±s)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和t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CTA与DSA颅内动脉瘤诊断例数及所测量瘤体大小比较CTA所测量的瘤体直径及颅内动脉瘤诊断例数与DSA相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表1 CTA与DSA颅内动脉瘤诊断例数及所测量瘤体大小比较n诊断例数瘤体最小直径(mm)瘤体最大直径(mm)CTA 32 30(93.75)4.49±2.28 9.19±3.28DSA 32 31(96.88)3.90±2.89 8.99±3.09χ2/t 0.350 0.907 0.251P>0.05>0.05>0.052.2 CTA与DSA诊断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显示情况CTA与DSA诊断不同部位的动脉瘤例数相较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CTA与DSA诊断不同部位的动脉瘤例数情况[n(%)]类型CTA(n=30)DSA(n=32)前交通动脉6 5后交通动脉10 11大脑前动脉5 5大脑后动脉4 3大脑中动脉3 4椎基底动脉1 2颈内动脉及眼底动脉1 22.3 所有病例患者影像学图片处理见图1.图1a为颅内动脉患者影像学图像,经CTA诊断显示阴性而经DSA进一步确诊,DSA影像学图像可见患者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图1b为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影像学图像,患者经CTA检查可清晰观察到前交通2.6mm的动脉瘤,但进行DSA检查时并未发现.图1c为因蛛网膜下腔内出血患者影像学图像,患者经CTA检查并未发现穿支动脉,而经过DSA诊断可清晰观察到囊内有穿支动脉.图1d为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影像学图像,经瘤体经CTA测量显示4.2mm,而DSA测量为4.65mm,并提示患者并不适于行介入手术治疗.A BC D图1 病例患者影像学图片处理3 讨论颅内动脉瘤是现阶段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病因尚不明确,而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因素,亦是引发高病死的主要诱因.据相关文献报道由其引发的病死率及致残率高达65%,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危害,临床及时准确地诊断出该疾病对减轻动脉瘤破裂引发的严重后果051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6月及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临床意义[4].一直以来,DSA被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64排螺旋CT在疾病诊断中日益普及,加之影像后处理软件地逐步发展,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逐渐得到临床医师认可[5].本次分析结果提示CTA所测量的瘤体直径及颅内动脉瘤诊断例数与DSA相较均无明显差异,且在诊断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显示情况中两者之间相较亦无明显差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时组要是对患者头部进行薄层扫描继而获取数据以对患者大脑进行三维重建,不仅可重建患者颅内动脉系统的三维图像,且可重建其相邻结构,为临床手术治疗入路的选取方案提供参考,与韦琳[6]等研究文献中讲述的观点吻合;而国外Ferguson SD[7]等学者研究成果中发现患者行CTA检查时同时可能会受到部分不同程度的容积效应影响,因而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时对靠近颅底骨和海绵窦区以及体积较小的动脉瘤灵敏度较低,但他们研究还发现当患者动脉瘤直径>3mm时,CTA对颅内动脉瘤的准确诊断率与DSA相较无明显差异,与本文分析结果相吻合.3DDSA优点在于图像经过处理后从任一角度均可进行观察,并可直观地观察到动脉瘤与其周围血管的关系以及毗邻组织,通过增加影像学图像信息,进而克服血管结构重叠问题;其在诊断颅内动脉瘤过程中显著优势有:诊断准确性高,且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量较多,可从任一角度观察动脉瘤情况,测量瘤颈的直径较准确,并可较好显示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联,并可排除因血管成角及重叠导致的干扰[8].而CTA诊断技术具有创伤小、风险低及操作简单等显著优势,其1次检查可对多支血管同时显示,数据重建后可多角度地对病灶处血管走向、血管形态及血管管壁的钙化情况进行观察,并对病变部位与其周围骨质及毗邻结构立体关系较好显示出来,临床医师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有效参考依据[9];CTA检查手段因创伤小、风险低,是一种患者术后复查较易接受的方法,但CTA诊断中亦有不足之处,其对颅底的小动脉瘤较难显示,对微小动脉瘤显示不够清晰,而本次分析结果中CTA漏诊了2例,后经介入手术证实为微小动脉瘤1例,1例为小动脉瘤;同时操作者对重建技术的掌握程度也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其对动脉瘤血管中重要穿支血管显示效果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次研究病例中一蛛网膜下腔内出血患者影像学图像显示患者经CTA检查并未发现穿支动脉,而经过DSA诊断可清晰观察到囊内有穿支动脉;CTA扫描后图像处理较DSA繁琐,同时处理中需除去较大信息量,数据重建后需去掉末梢动静脉及颅骨骨质,此过程易导致信息的丢失及图像的损坏[10].而DSA检查过程中亦存在不足,如对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DSA检查时存在血管内痉挛的风险,DSA造影可导致动脉瘤及其载瘤动脉充盈不够彻底,造成采集信息不全面,可见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各有优劣势.参考文献:[1] 陈 谦,程晓青,周长圣,等.4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3):459-463.[2] 曹 华,杨 铭,陈信坚,等.320排/64排CTA和DSA诊断颅内动脉瘤原理和应用比较研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5,24(4):495-502.[3] 鲍继锋,鲍 星,吴哲高,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2):216-218.[4] 董文涛,张 振,靳张宁,等.运用CTA筛查中国北方有脑卒中家族史人群的颅内动脉瘤患病率[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3):274-277.[5] 林 伟,李文波,钱树森,等.3D-TOF 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4):527-530.[6] 韦 琳,蒙家彦,黎革昌.CTA及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2094-2096.[7] Feguson S D,Rosen D S,Bardo D,et al.Arterial diam-eters on catheter and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J].World Neuro-surg,2010,73(3):165-173:discussionel25.[8] 于 军,王 壮,赵明明,等.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比较[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3):238-241.[9] 徐 文,郑晓林.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并与DSA的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4):92-95.[10]尹广明,吕俊锋,穆兴国,等.3D-CTA与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10):1045-1047.151第39卷 杨大明,等 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价值。
双能量头颅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e-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回顾分析40例经过dsa或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双能影像学资料。
结果:40例经过dsa或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9个,漏诊1例,诊断正确率高。
结论:双能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高。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698-01动脉管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称为动脉瘤。
按照病因分为先天性、动脉硬化性、感染性、外伤性或脑瘤所致动脉瘤。
前两种占98%以上,后三种不足2%。
颅内先天性动脉瘤为脑底动脉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中膜缺陷形成的。
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及其分支者常为先天性,而且80%的动脉瘤发生于willis动脉环的前部,即包括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发生于动脉环后部的包括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不到20%。
动脉瘤按照大小可分为:小动脉瘤,直径小于10.0mm;大动脉瘤,直径 10.0-25.0mm之间;巨大动脉瘤,直径大于25.0mm。
较大者瘤壁可见弧形或环形钙化,瘤体内还可以有血栓形成。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主要临床症状为突发性头痛、复视、眼睑下垂、昏迷等。
双源ct血管成像采用双能量扫描,根据不同能量水平血管内含碘对比剂与骨骼的x 线衰减差异进行能量减影自动去除血管周围骨骼,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检出。
本研究主要探讨双能量头颅ct 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e-cta检查的患者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从22岁~77岁,患者均经过数字减影啊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患者38例,手术证实2例,共49个动脉瘤。
dsa 在de-cta检查后一周内进行。
CTA、MRA、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比较颅内动脉瘤最早由Morgagni从尸解中发现 (1761年)。
后于1851年Vorchow对小的动脉瘤进行了描述,继而由Hutchinson 做出了第一个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
自1927年Moniz应用颈动脉造影术诊断颅内动脉瘤(以下简称动脉瘤)后,动脉瘤才正式成为一个临床病症。
动脉瘤的早期研究,Dandy为确立本病的诊断和处理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口。
全世界范围内对动脉瘤的认识逐渐深入,动脉瘤是动脉壁的某一部分因病变而向外突出形成永久性的扩张,颅内动脉瘤被认为是多种遗传因素和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疾病[1-2],动脉瘤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大量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表明脑动脉管壁本身薄弱,以及先天与后天的因素与发病有关。
脑动脉瘤是动脉管壁薄弱处的一个病理性膨出物,它与供养动脉相连接处称为瘤颈,与瘤颈相对部位称瘤底,其余部位为瘤体。
综合尸检和血管造影资料表明成年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2%~5%发病高峰在4O~60岁之间,多见于女性,占全部病例的52%~64%。
动脉瘤的外形不一,可呈囊状、梭形、柱状和婉延状等。
囊状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8O%~9O%[3],囊性动脉瘤通常起于动脉的分叉处,呈圆形或分叶状局部外突性病变,有时也可起自一无分支的动脉侧壁。
动脉瘤可有一狭窄的颈部,也可起于与起源血管相连的广基底开口。
动脉瘤的好发部位依次为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4]。
约15%一20%病人为多发,约8%病人合并脑血管畸形。
根据动脉瘤大小将其分为四种类形:(1)小型动脉瘤,瘤体直径小于0.5cm;(2)中型动脉瘤,直径为0.5cm-1.0cm;(3)大型动脉瘤,直径为1.0cm-2.5cm;(4)巨大型动脉瘤,直径大于2.5cm。
[5 ]动脉瘤通常发生于Willis环或在大脑中动脉的分叉部。
约9O%位于前循环,只有1O%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
CTA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颅内动脉瘤是引起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后患者的病死率上升,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早期诊断成为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CTA、DSA等检查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有所增加。
目前,CTA作为相对无创的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诊断方面起重要作用。
本文综述CTA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相关研究进展。
标签:CT血管成像;颅内动脉瘤;研究进展【Abstract】The intracranial aneurysm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Intracranial aneurysm rupture again after the patient’s mortality,so how to early diagnosis of a matter of concern to the clinician.In recent years,with the CTA and DSA examination technology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detection rate has increased.At present,the CTA as relatively noninvasive examination method,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value to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CTA imaging technology and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Key words】CT angiography;Intracranial aneurysm;The research progress颅内动脉瘤的发病与管壁的先天性缺陷、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影响血流因素的作用,形成血流剪切力量,血压波动等密切相关[1],最终导致动脉壁某一部分向外突出,永久扩张。
三维 CT 血管造影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发布时间:2022-11-25T07:43:59.495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7期作者:申海彬[导读] 目的分析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申海彬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省泰州市 225500摘要:目的分析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间我院进行CTA和DSA检查的95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分析比较三维CTA、VS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VSA)效果。
结果经DSA确诊48例,占率50.53%。
CTA确诊45例,占率47.37%。
对于不同部位检出率、瘤颈宽度、瘤体最大径测量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比较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三维CT血管造影和三维DSA诊断均显一定优势,但其三维CTA仅需要肘静脉穿刺,具有创伤小、风险低、费用低等特点,能够对瘤体位置、瘤体径做出更好的判断,更值得推广且易被患者接受。
关键词:颅内微小动脉瘤;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效能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壁异常膨出,其可分为先天性动脉瘤和后天性动脉瘤两种[1]。
先天性呈囊状,后天性主要与动脉硬化有关,其次为外伤性、感染性。
颅内动脉瘤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产生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恶心呕吐、精神失常等,严重时可导致颅内压升高、脑血管痉挛[2]。
临床将直径〈3mm的称为颅内微小动脉瘤(VSA),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动脉穿刺完成检查,此种方式有创性、风险较大,三维CT血管造影(CTA),具有无创性临床操作更为安全[3]。
以上两种方式均具备VSA检查的准确性,同时可为临床医师诊断,以及后续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基于此为验证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开展了此次研究,具体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纳入2021年间我院95例进行三维技术检查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