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大豆粕中溶剂残留的测定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1
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食用油中溶剂残留量一、执行标准:GB5009.262—2016食品中溶剂残留量的测定二、应用范围:食用植物油、食品加工用粕类中溶剂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三、分析原理:样品中存在的溶剂残留在密闭容器中会扩散到气相中 ,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可达到气相/液相间浓度的动态平衡 ,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上层气相中溶剂残留的含量,以正庚烷为内标物,通过面积内标法即可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溶剂残留的实际含量四、仪器材料气相色谱仪 GC2020 FID、毛细管气化室进样系统色谱工作站双通道(电脑、打印机自配)色谱柱 30米毛细管柱高纯氢气发生器 HK-3 氢气流量300ml/min高纯空气发生器 AK-2 空气流量2000ml/min高纯氮气钢瓶 40L 氮气流量300ml/min顶空进样器半自动或全自动试剂 N,N-二甲基乙酰胺[CH3C(O)N(CH3)2]:纯度≥99%。
正庚烷(C7H16):纯度≥99%。
五、标准溶液配制正庚烷标准工作液 :在10mL容量瓶中准确加入1mL正庚烷后,再迅速加入N,N-二甲基乙酰胺 ,并定容至刻度。
标准品溶剂残留标准品:“六号溶剂”溶液,浓度为10mg/mL,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
或经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其他溶剂残留检测用标准物质。
六、样品配制对于植物油,称量5.0g(到0.01g)基体植物油6份于20mL顶空进样瓶中。
向每份基体植物油中迅速加入5μL正庚烷标准工作液作为内标(即内标含量68mg/kg),用手轻微摇匀后,再用微量注射器迅速加入0μL、5μL、10μL、25μL、50μL、100μL的六号溶剂标准品,密封后,得到浓度分别为0mg/kg、10mg/kg、20mg/kg、50mg/kg、100mg/kg、200mg/kg 的基体植物油标准溶液。
保持顶空进样瓶直立 ,并在水平桌面上做快速的圆周转动,使物质充分混合。
转动过程中基体植物油不能接触到密封垫 ,如果有接触,需重新配制七、气相色谱操作条件a) 色谱柱:含5%苯基的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柱长30m,内径0.25mm,膜厚0.25μm,或相当者 ;b) 柱温度程序:50℃保持3min,1℃/min升温至55℃保持3min,30℃/min升温至200℃保持 3min;c) 进样口温度:250℃;d) 检测器温度:300℃;e) 进样模式:分流模式,分流比100∶1;f) 载气氮气流速:1mL/min;g) 氢气流速:25mL/min; h) 空气流速:300mL/min。
溶剂残留分析步骤一、准备工作:取事先充分混匀的试样5.0g于20ml样品瓶中,压紧铝盖。
安装填充柱(柱内径4mm,柱长2m,螺旋不锈钢管,载体:Chromosort P (60~80目),固定相:10%邻苯二甲酸二癸酯)。
打开电脑,GC主机,打开气源,实时分析窗口,打开静态顶空进样器。
二、试样分析:1.顶空操作:将准备好的样品放入样品盘中,按SET键设置各项参数,可以连续按下ACT键,检查各项参数的实际值,等待仪器处于READY时,按下START 键,当样品全部完成后关闭电源开关,具体操作如下:1)按下SET键一次,屏幕显示METHOD,按▲或▼键选择操作方法号码,共可以编程4个方法,只编程了方法1,选择方法1;2)再次按下SET键,屏幕显示OVEN TEMP,按▲或▼键设置加热炉温度,加热炉温度,要高于所要测的六号溶剂油的沸点,设置为70度;3)再次按下SET键,屏幕显示MANIFOID TERMP,按▲或▼键设置取样系统的温度,此温度要稍微高于加热炉温度,设置为80度;4)再次按下SET键,屏幕显示TUBE TEMP,按▲或▼键设置传输管的操作温度,此温度要稍微高于取样系统温度,设置为90度;5)再次按下SET键,屏幕显示INCUB TIME,按▲或▼键设置单个样品在加热炉内的加热时间,即平衡时间,设置为30分钟;6)再次按下SET键,屏幕显示SAMPLE INTERV,按▲或▼键设置两次取样之间的间隔时间,此值必须参照气相色谱仪分析时间来设定,分析时间为10分钟,设置为13分钟;7)再次按下SET键,屏幕显示FIRST VIALN,按▲或▼键设置进行分析的第一个样品瓶的位置;8)再次按下SET键,屏幕显示LAST VIALN,按▲或▼键设置进行分析的最后一个样品瓶的位置;9)再次按下SET键,屏幕显示SAMPLE REPEAT ,按▲或▼键设置同一个样品瓶的样品被分析的次数,一般的设置为1;如果设置的不是1,会接着显示SINGLE PUN,设置同一个样品瓶重复取样是否为单针穿刺,有两个选项:YES和NO;10).再次下SET键,屏幕显示SHAKING,按▲或▼键设置样品瓶在加热时间内摇晃或不摇晃,有三个可选项:FAST SOFT和NO;11).再次按下SET键,屏幕显示METHOD SEQ,按▲或▼键设置不同的操作方法运行样品,一般设为0000;12).再次按下SET键,屏幕显示TRAY POS,按▲或▼操作样品盘的转动;13).再次按下SET键,屏幕显示CAROUSEL POS,按▲或▼键操作加热炉转盘的转动;*通过重复按ACT键,来查看下列参数的实际值:1)ACT.OVEN 显示加热炉的实际温度;2)ACT.MANIF 显示顶空气体传输系统的实际温度;3)ACT.TUBE 显示传输管的实际温度;4)CARR.PRESS 显示载气的实际压力(bar);5)AUX PRESS 显示辅助气的实际压力(bar);6)I.S.000000000000 显示样品瓶在加热炉内的实际位置,以6对数字显示,即表明加热炉转盘的六个位置,而显示的数字则是相对应的样品瓶2.气相操作:1)进样口。
发酵豆粕各项指标检测方法与标准发酵工艺2010-12-31 15:16:17 阅读8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1、水份、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份、钙和磷的分析方法全部采用国标法。
2、总有机酸测定采用氢氧化钠滴定的方法和乳酸测定采用气象色谱。
3、pH的测定采用玻璃电极pHS-3C型pH计测定。
4、可溶蛋白的测定方法5、小肽含量的测定水份的测定水份测定直接参见国标测定完水分后的样品需要测定其中的总有机酸的含量,其数值为A,并计算有机酸的挥发量。
水份含量的计算时应当扣除这部分有机酸的挥发量,否则会出现水分超标现象。
总有机酸检测试剂:NaOH标准溶液(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酚酞指示剂仪器:磁力搅拌器离心机方法:(1)取发酵后鲜样品15g 置于150ml烧杯中加入溶于100ml去离子水,在磁力搅拌器上浸提30min。
(2)取部分浸提样离心10min(3000r/min)。
(3)取上清液15ml, 加30ml去离子水稀释(以消除底色的影响),加酚酞指示剂四滴,用0.1molNaOH 标准溶液滴定,并记录到终点消耗NaOH体积。
(终点到溶液呈现粉红)计算乳酸(%)=N(NaOH)×V(NaOH) ×0.09008/15×115/15gN(NaOH):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V(NaOH) :消耗NaOH标准溶液体积;0.09008:乳酸的毫克当量。
0.1mol氢氧化钠的配制与标定1、配制:称取9.6g氢氧化钠,溶于100ml水中,摇匀,注入聚乙烯容器中,密闭放置至溶液清亮。
用塑料管虹吸5ml的上清液,注入2000ml无二氧化碳水中(将去离子水煮沸5分后冷却),摇匀。
2、标定称取0.67g于105~110℃烘至恒重的基准的邻苯二甲酸氢钾,准确至0.0001g,溶于50ml的无二氧化碳水中,加4滴酚酞指示剂(0.1%),用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同时作空白试验。
豆油溶剂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豆油是人们常用的一种食用油,常常用于烹饪和烘焙,但是它也有可能会被污染。
豆油中的化学残留物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对豆油中的残留物进行检测。
其中,豆油中的溶剂残留量的检测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豆油溶剂残留量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溶剂残留量检测方法,可以准确地测量豆油中的溶剂残留量。
它利用气相色谱仪对被检测物质进行分离和定量,不仅灵敏度高、精度高,而且具备快速、简便、高效等优点。
2.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同时也具备准确度高和灵敏度高的优点。
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利用色谱柱将样品中的残留物进行有效分离,进而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
3.基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
基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是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样品前进行基质固相微萃取,然后利用气相色谱法对被检测物质进行
分离和定量。
它具备灵敏度高、样品处理快速等优点,适用于复杂的
基质检测。
在实际的应用中,豆油溶剂残留量的检测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际情
况来确定。
比如检测的目的、样品所在的环境、检测设备及人员水平
等因素都需要考虑。
在豆油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严格控制溶剂残留量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选择适当的豆油溶剂残留量检测方法,并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检测,
才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加放心的产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残留溶剂的测定201×-××-××发布201×-××-××实施I前言本标准代替GB/T 5009.37-2003《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中“4.8残留溶剂测定”,并同时代替GB/T 5009.117-2003 《食用豆粕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中“6溶剂残留的测定”;本标准适用于食用植物油、豆粕中残留溶剂的测定;本标准与GB/T 5009.37-2003和GB/T 5009.117-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残留溶剂的分析方法,将填充柱变为毛细管色谱柱,增加了正庚烷作为内标进行定量;——修改了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采用相同基质的空白样品进行标准曲线的绘制;——修改了结果的计算公式,以内标法定量和结果计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残留溶剂的测定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用植物油、食用豆粕中残留溶剂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食用植物油、食用豆粕中残留溶剂的测定。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基体植物油 (matrix vegetable oil)和被检测样品同一种属,经过脱臭脱色等精炼工序得到的精制植物油或在室温下经超声波脱气的植物油,基体植物油残留溶剂量应低于检出限。
2.2 基体豆粕 (matrix soybean meal)大豆粕经深加工或实验室加热后完全除去残留溶剂的豆粕。
基体豆粕残留溶剂量应低于检出限。
3 原理将被检测的样品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在适当的温度下,植物油中存在的挥发性残留溶剂扩散到液面上的气相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达到气相/液相间浓度的动态平衡,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上层气相中溶剂的含量,并用与被测样品相同基体的加标样品绘制标准曲线,即可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残留溶剂的实际含量。
气相色谱仪检测溶剂残留残留溶剂是指在原料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或产生而又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未能被全部清除,服用后对人体有毒性和致癌作用,近年来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在新药研究中要求越来越严格。
根据国际化学品安全性纲要,以及美国环境保护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等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很多有机溶剂对环境、人体都有一定的危害。
因此,为保障药物的质量和用药安全以及保护环境,需要对残留溶剂进行研究和控制。
我国在1995年药典也规定7种限制溶剂残留项2,在2000年药典中3,根据ICH的限度要求对这7种溶剂残留限量进行调整。
ICH 要求检测的溶剂就有69种,虽然我国药典并未要求按ICH的规定实施,但在新药研究中对于残留溶剂的要求事实上是参照ICH的规定执行的。
这是SDA对新药研究从严从高要求的体现,也是与国际接轨,适应WTO规则的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药品的合成、制剂、消毒工作涉及到的有机溶剂有上百种,(气相色谱仪SP7800)气相色谱法是中国药典对有机残留溶剂测定的法定检测方法,也是检测有机溶剂的最常用、最适用的方法之一。
1、(气相色谱仪SP7800)气相色谱法1、1一般是将样品溶于适当的溶剂中,能达到的浓度越高越好,以利于残留量极微溶剂的测定。
由于样品复杂多样,为提高样品浓度,所用溶剂也是多种多样。
一般常用溶剂为水、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亚砜(DMSO),也有用四氯化碳4、二甲基乙酰胺、乙醇5、正己烷、二氧六环、乙酸、甲氧基乙醇6、氢氧化钠溶液7、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8等的,不一而足。
大部分为单独使用,也有的混合使用,主要目的就是增加样品溶解度。
所用溶剂与所测溶剂应达到较好的分离。
其中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因其溶解范围广,溶解性好,素有“能溶剂”之称,是最常用的溶剂。
需要注意的是,样品一定要溶清,保证所测组分都溶解在溶剂中。
在一段时间里,曾将不溶性样品用水等溶剂超声提取、离心,取上清液进样1.2定量方法用色谱峰定量的标准技术分为四种15,分别为面积归一化法、标准物添加法、外标法、内标法。
HS-GC-FID法测定豆粕中6种溶剂残留张静;周秀锦;邵宏宏;张晓玲;晁铎源【摘要】建立了顶空-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法(HS-GC-FID)测定豆粕中6种烷烃类残留溶剂的新方法.豆粕样品经80℃振荡平衡30 min后即可进样分析,采用Rxi-5Sil MS毛细管柱分离,FID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6种目标分析物在0.2~10.0 mg/kg间均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大于0.990,方法检测限(LOD)0.075 mg/kg,定量限(LOQ)0.2 mg/kg,平均加标回收率95.3%~106.3%,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8.3%.该方法操作简单且灵敏度高,可满足豆粕中残留溶剂的日常检测需要.【期刊名称】《分析仪器》【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5页(P141-145)【关键词】HS-GC-FID;残留溶剂;豆粕【作者】张静;周秀锦;邵宏宏;张晓玲;晁铎源【作者单位】舟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舟山 316021;舟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舟山 316021;舟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舟山 316021;浙江海洋大学,舟山 316000;舟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舟山 316021【正文语种】中文豆粕(soybean meal)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富含蛋白副产品,可用作加工牲畜与家禽饲料主要原料,亦可用于制作糕点食品,健康食品、化妆品及抗菌素的生产原料[1,2]。
近几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及食品加工行业[3,4]。
溶剂浸出法是目前制取大豆油的最常用工艺,常见提取溶剂为6号溶剂(烷烃类化合物),主要成分包括:2,2-二甲基丁烷(2,2-DB)、2-甲基戊烷(2-MP)、3-甲基戊烷(3-MP)、正己烷(NH)、甲基环戊烷(MCP)及环己烷(CH)。
该工艺常造成豆粕中烷烃类溶剂残留,将对食品安全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5,6],残留溶剂可能损伤人体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
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产品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20**年**月验证方案的起草与审批方案实施日期:目录1.验证目的 (4)2.方法简介与确认范围 (4)3.标准品、供试品 (4)4.风险评估 (4)5.验证的可接受标准 (5)6.验证步骤 (6)6.1系统适应性 (6)6.2专属性 (6)6.3定量限与检测限 (7)6.4线性 (7)6.5准确度 (8)6.6精密度 (9)6.7范围 (9)6.8耐用性 (9)6.9样品测定 (10)7.偏差 (10)8.风险的接收与评审 (10)9.再验证 (10)10.确认结果评审和结论 (10)11.更改历史 (10)12. 附录 (10)1.验证目的根据法规的要求,分析方法应进行验证,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的检测要求。
这个验证方案的目的是为验证提供具体方法参数、可接受标准和研究步骤。
2.方法简介与确认范围***产品生产过程中用到有机溶剂乙醇、丙酮、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四氢呋喃,为了准确测定溶剂在成品中的残留量,现对该测定方法进行验证,验证包括方法的专属性、检测限与定量限、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及耐用性。
3.标准品、供试品3.1标准品3.2供试品4.风险评估按照《质量风险管理规程》,质量控制部和质量管理部共同对分析方法进行了风险评风险评估人:评估日期:5.验证的可接受标准6.验证步骤6.1系统适应性精密称取乙醇200mg、丙酮200mg、二氯甲烷24mg、乙酸乙酯200mg、四氢呋喃28.8mg,置于已加入10ml二甲基亚砜的50ml 量瓶中,用二甲基亚砜溶解并稀释至刻度,作为对照溶液储备液;精密移取对照液储备液5ml,置于一100ml量瓶中,用二甲基亚砜稀释至刻度;精密移取5ml,置于20ml顶空瓶中,密封。
同法配制6份,连续顶空进样,记录色谱图,相邻组份之间的分离度R均应不小于1.5,各组份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A)均应不大于10%。
豆粕中残余脂质的提取与分析王浩冉;孔祥珍;华欲飞【摘要】豆粕中含有部分正己烷未能去除的残余脂质,采用体积比为2∶1的氯仿-甲醇溶液及水饱和正丁醇从豆粕中提取残余脂质,并对残余脂质成分进行了分析.传统的氯仿-甲醇溶液法可以将豆粕中大部分脂质提取出来,而与蛋白结合能力较强的极性脂需要进一步通过强极性的水饱和正丁醇提取.研究结果显示,豆粕中总脂质含量为2.10%,其中中性脂占25.24%,极性脂占74.76%,中性脂主要包括甘油三酯、FFA、甘油二酯;极性脂主要包括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酸(PA).%Soybean meal has residual lipids which can not be extracted by n - hexane. The meal was extracted consecutively by two solvents of chloroform - methanol (2:1 of volume ratio) and water - saturated butanol, and the obtained lipids were analyzed. Chloroform - methanol regarded as conventional solvent could extract most of lipid from the meal, and the polar lipid interacted with protein more closely should be extracted by water - saturated butano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oybean meal contained 2. 10% total lipids which was composed of 25. 24% neutral lipids and 74. 76% polar lipids, the polar lipids were mainly consisted of phosphatidylcholine, phosphatidylinositol,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and phosphatidic acid, while the neutral lipids mainly included triglycerides, FFA and diglycerides.【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2(037)002【总页数】4页(P84-87)【关键词】豆粕;残余脂质;氯仿-甲醇【作者】王浩冉;孔祥珍;华欲飞【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9;TQ646豆粕是大豆油加工的副产物,正己烷浸出大豆油时并不能将大豆中全部脂质尤其是与蛋白质结合的极性脂质除去,这部分残留在豆粕中的脂质对豆粕的进一步加工有一定的影响。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大豆粕中溶剂残留的测定。
2 引用标准 GB/T 6432-94 3 原理
同GB 5009.37(食用植物油卫生指标的分析方法)。
4 试剂
同GB 5009.37。
5 仪器
同GB 5009.37。
6 操作方法
6.1 标准曲线制作
取100ml 输液瓶,以1μL 微量进样器沿瓶壁注入0.5μL 六号溶剂,迅速塞上橡胶反口塞,铝盖封口后,在80±2℃烘箱中,加热2h
,取出冷却至室温,用100μL 微量进样器,按20,40,60
,80,100μL 取顶空气分别注入色谱仪,以其色谱峰高为纵轴,以对应的样品溶剂含量为横轴,制作标准曲线,在完全按本法制作标准曲线时,呈下对应关系: 其中X 2由下式计算得出:
式中:X 2——样品中溶剂残留量,mg/kg ;℃ V 1——6号溶剂取用时,μL ;
D ——6号溶剂的相对密度,0.7mg/μL ; V 2——标准顶空气进样量,μL ; V 3——样品顶空气进样量,μL ; V ——输液瓶容积,mL ; m ——样品质量,g 。
6.2 样品测定
取100mL 输液瓶,将两张直径稍小于瓶底内径的圆形滤纸,置于瓶内,向滤纸上加注0.5mL 水,使滤纸附贴于瓶底,称取2.00g 豆粕,置于瓶内滤纸上,立即塞好橡胶反口塞,铝盖封口,然后在80±2℃烘箱内加热2h ,样品瓶经加热气化后,冷却至室温,用微量进样器取100μL 顶空气,进行色谱分析,由所得样品色谱峰高,从标准曲线上可直接查得样品中溶剂含量(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