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摘要:
1.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简介
2.四首古代诗歌的内容概述
3.四首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4.四首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简介
5.四首古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是指我国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四首古代诗歌,它们分别是《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将进酒》和《庐山谣》。
这四首诗歌都是古代文学的瑰宝,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艺术特点。
首先,《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高远的眼光,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
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句子,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被誉为唐代写景诗的杰作。
其次,《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古原草地上与友人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不舍。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句子,通过对草的生命周期的描绘,寓言了人生的无常。
再次,《将进酒》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诗人豪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句子,以黄河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短暂和无
常。
最后,《庐山谣》是宋代苏轼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庐山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句子,以庐山的景色为喻,揭示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四首古代诗歌,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古代诗歌四首讲解一、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解析。
1. 整体感知。
- 曹操这老哥啊,跑到碣石山这个地方,面朝大海,就开始写他看到的东西了。
他站在那儿,就像咱们现在去海边旅游,站在礁石上看大海一样。
2. 诗句分析。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这就是说他到东边的碣石山看海去了。
简单直白,就像咱们说“我去公园看湖”一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海啊,水波荡漾的,那海上的山岛高高地挺立着。
你可以想象一下,大海波光粼粼,远处的小岛就像一个个卫士站在那儿。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岛上的树木密密麻麻地长着,各种各样的草也长得很茂盛。
就好像这个小岛是个绿色的小世界,充满了生机。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天的风呼呼地吹着,大海里巨大的波浪就起来了。
这就有点像秋天的时候,大海发脾气了,一个浪头接一个浪头地涌过来。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可就厉害了。
他说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就好像是从大海里出来的;银河里星星闪烁,也像是从大海里冒出来的。
曹操这想象力,简直就像开了挂一样,把大海写得超级宏大,好像整个宇宙都在大海里装着呢。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最后两句呢,就像是他看完大海之后,特别兴奋,说“我太幸运了,我要唱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不过这两句更像是一种套话,就像我们现在写作文结尾来个感叹句一样。
3. 主题和情感。
- 曹操通过写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出自己那种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
他就像这大海一样,有包容天地的气势,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呢。
一、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解析。
1. 整体感知。
- 诗人在旅途当中,坐着船,沿着青山之外的路前行,在绿水之上行舟。
他看到了很多沿途的景色,也有自己的思乡之情。
《古代诗歌四首》的重点笔记以下是《古代诗歌四首》的重点笔记,分别包括了对每首诗的作者、内容、主题和写作特点的总结:1. 《观沧海》作者:曹操内容:全诗以四言为主,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诗人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主题:本诗主题是表达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壮志豪情。
2.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内容: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之词。
诗人王湾往来南北,途经北固山,触景伤情,创作了这首诗。
主题:本诗主题是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 《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内容:这首诗从孤山寺北写起,描写了早春的美丽景色,营造出清新、明快的氛围。
诗人运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将景物描写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机。
长堤春水、湖波春草、黄莺翠柳、白鹭青云等景象,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尾联中的“最爱”和“行不足”,更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留恋。
主题:本诗主题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4.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内容:这首小令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描绘出了一幅深秋晚景图,表现了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包括四首古诗,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这首诗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停留在北固山下看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游记诗。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美丽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一首著名的散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这四首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心情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古诗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古代诗歌四首》一、曹操《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译文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古代诗歌四首包含了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 《次北固山下》和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其原文与译文如下:《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各种草植生长茂盛。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天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