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木虱发生规律出现新变化
- 格式:pdf
- 大小:73.41 KB
- 文档页数:3
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对策【摘要】中国梨木虱是冀中南梨区梨树的重要害虫,其发生规律及危害影响需重视。
本文从中国梨木虱的发生规律、危害及影响入手,分析了其对梨树的威胁。
针对中国梨木虱的防控,提出了综合的防控对策,包括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主要以农药喷施为主,但应注意合理使用,避免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
生物防治方法则通过引入天敌等自然敌虫来控制梨木虱的数量。
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综合防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农民共同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害虫的威胁。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在探索更具效果、环保的防控方法,建立更完善的防治体系,以保障梨树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关键词】关键词: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发生规律、危害、影响、综合防控、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冀中南梨区是中国主要的梨产区之一,以其丰富的果实和高产量而闻名。
近年来中国梨木虱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对梨树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国梨木虱是一种常见的果树害虫,在梨树生长期间会在树木上吸食汁液,导致梨树叶片卷曲、萎缩,甚至造成果实减产和质量下降。
冀中南梨区的气候条件适宜中国梨木虱的生长繁殖,加之长期以来对害虫的防治措施不够科学有效,使得梨树面临更大的危害。
研究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为该地区的梨树生产提供科学的防治方案,保障梨树的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
2. 正文2.1 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的发生规律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的发生规律主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害虫种群等。
根据长期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的发生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 季节性变化:中国梨木虱主要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出现,夏季是其发生的高峰期,而春、秋季次之。
2. 气温影响:气温是影响中国梨木虱发生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气温在15℃以上时,中国梨木虱的发生较为活跃,气温在25-30℃时,发生最为频繁。
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对策
随着我国果业的不断发展,梨树是我国重要的果树之一,其种植面积已超过500万亩。
然而,梨树上的害虫也不容忽视,其中较严重的是梨木虱(Cacopsylla chinensis)。
梨木虱是一种以梨树为寄主的小型半翅目昆虫,危害梨树的花、叶、果和枝条等部位。
其寿命大约2个月,一年可产多代,多年生存。
其发生规律主要是冬季虫卵越冬,春季开
始孵化,成虫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繁殖生息。
其损害主要表现为梨树叶片黄化、畸形
和萎瘤,枝条变黑而枯死,果实表皮出现斑点和小凹坑等。
梨木虱还是梨灰飞虱和梨粉虱
的传播媒介,通过它们传播的梨黑斑病、梨褐斑病、梨丝核菌病等病害也需要引起注意。
为了防止梨木虱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综合防控措施:
1.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如寄生蜂、吸食梨木虱幼虫的天牛、捕捉梨木虱等,
来减少梨木虱的数量和危害程度,提高防控效果。
2. 化学防治:利用梨木虱成虫和幼虫对不同农药的敏感性,合理选用低毒性、高效
性的农药进行喷雾,如敌杀死、聚氯乙烯、拓瑞克、乙基三硝胺等。
3. 生态防治:采取生态农业种植方式,培养健康环境,促进梨林自然平衡,通过提
高土壤功能、增加植被覆盖率、避免重复施肥、选择耐虫品种等,从源头上减少梨木虱的
危害。
4. 机械防治:在季节开花、果实成熟前,利用专业设备对树冠内部进行清洁,清除
梨木虱的虫卵和幼虫,减少梨木虱的繁殖数量,降低危害程度。
总之,针对梨木虱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采取综合防控策略,包括生物、化学、生
态和机械防治等多种手段,方可有效地控制梨木虱的危害,提高梨树产量与质量。
果农之友2018.6绿色植保宁陵县地处豫东平原,属黄河故道地区,建有万顷梨园,为“中国酥梨之乡”。
梨木虱这几年发生有上升趋势,在宁陵,发生严重的梨园危害率在80%以上,现已成为梨园的头号害虫。
1危害症状梨木虱主要危害梨树,造成叶片干枯和脱落。
梨木虱成虫、若虫均可危害,春季多集中于新梢、叶柄危害,夏、秋多在叶背取食。
成虫及若虫吸食芽、叶及嫩梢汁液,若虫在叶片上分泌大量蜜汁黏液,危害时常将相邻叶片黏合在一起,污染叶片出现褐色枯斑,严重时引起早期落叶,影响产量和果实品质。
新梢受害,发育不良,萎缩。
梨木虱多雨年份发生轻,干旱年份发生重。
2发生规律梨木虱属同翅目、木虱科。
梨木虱在豫东地区1年发生5代,以冬型成虫在寄主树皮缝隙内、落叶、杂草及土缝中越冬。
翌年惊蛰前后出蛰,交尾产卵(图1),每只成虫可产卵100~140粒卵(图2)。
第1代产卵部位,在花芽的基部,孵化期在4月上旬,4月中、下旬为若虫盛发期。
第2代发生于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麦收前后第二代产卵期,产卵部位在新梢上部几个叶片的叶柄上。
第3代发生于6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产卵部位在叶片的锯齿之间,从第三代开始世代重叠乱代严重。
第4代发生于8月上旬至8月下旬。
第5代发生于9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份成虫转入越冬,翌年早春温度在0℃以上开始活动。
3防治技术3.1防治时期一年中防治梨木虱有两个重要时期。
3.1.1梨木虱冬型成虫大量出蛰时即每年的惊蛰前后,找一个高温晴朗的天气施药防治梨木虱,此时防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省时、省事、效果好,此时是全年最重要的防治时期。
3.1.2第二代梨木虱低龄期麦收前后为梨木虱的猖獗发生期,这是全年防治梨木虱的第二个重要时期,主要是压低梨木虱的虫口基数。
3.2防治方法3.2.1农业防治越冬期清理园内枯枝落叶和杂草,集中烧毁,早春刮除老翘树皮,可减少梨木虱的虫源。
3.2.2保护和利用天敌梨木虱的天敌有花蝽、草蛉、寄生蜂及捕食性螨类、瓢虫、蓟马等。
梨木虱的发生规律和习性怎样防治简介梨木虱是一种多食性的害虫,常在梨树、苹果树、桃树、柿子树等果树上大量繁殖,对果树叶片、幼果、花芽等造成危害,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主要阐述梨木虱的发生规律和习性,以及如何对其进行防治。
梨木虱的发生规律季节性梨木虱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其活动季节与地域有关。
在南方地区,梨木虱在春季和夏季发生较多;在北方地区,梨木虱则在春季和秋季较为活跃。
在春季,梨木虱虫卵孵化后,幼虫开始活动,吸食植物汁液。
夏季时,成虫的产生量较大,在果树上寻找适宜的繁殖环境。
秋季时,梨木虱成虫开始迁移,往往从果树迁移到周围的植物上。
寄生宿主梨木虱是一种寄生宿主广泛的害虫,常出现在苹果、梨子、柿子、桃子、李子等果树上,同时也会寄生于一些野生的灌木和树木上。
繁殖特点梨木虱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每年可以繁殖数代,单次繁殖能力非常强。
幼虫期长约10-15天,成虫2-3周,繁殖季节中,柿子上能繁殖2-3代,梨树上则可以繁殖3-4代,每一代的数量不断增加,所以在防治上需要及时遏制其繁殖速度,以减轻其危害性。
梨木虱的习性寿命梨木虱寿命较短,一般只有2-3周的时间,成虫在这段时间里,为了寻找新的交配对象,会不断地从一株果树跳到另一株果树上,同时吸食树上的汁液,造成较大的危害。
吸食行为梨木虱在吸食果树汁液时,是以扒食的方式进行的。
其利用吸盘吸附在果树叶片上,然后凭借口式和吸孔,在叶片表面刺穿汁管,将植物汁液吸入体内,此时叶片通常会出现褐色斑块。
群居行为梨木虱有明显的群居行为,它们会大量聚集在同一处进行繁殖,造成局部的虫害状况。
此外,幼虫在营养时也会聚集在一起,一起汲取植物汁液。
梨木虱的防治生物防治梨木虱有许多天敌,可以利用它们进行生物防治。
例如蚜茧蜂等是比较常见的防治梨木虱的天敌,其通过寄生在梨木虱体内,使其死亡来进行控制。
环境调节对于果树的管理,也可以采用环境调节的方式,通过优化环境条件,控制虫害的发生和繁殖。
梨木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作者:来源:《山西果树》2019年第06期梨木虱属于梨树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害虫.其一旦发生就会通过食芽、叶对梨树造成危害,一旦分泌粘液滋生黑霉的话,就会直接污染果实、叶片以及枝条,最终促使叶片形成穿透性病斑,严重降低梨树种植人员经济效益。
要想对梨木虱进行有效的防治,首先一定要很好地把握梨木虱发生规律,所以笔者也基于此进行了如下分析:1. 梨木虱发生规律梨木虱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相关研究调查显示,在河北省迁安市一年之内会发生3-5代,发生规律则是以越冬代成虫在梨树翘皮裂缝、梨园地面落叶下、剪锯口、杂草及土缝中越冬为主。
其中,越冬代成虫对于温度具有较高的敏感度,春季萌芽之前平均温度能够达到0℃的时候。
梨木虱就会从越冬场所中爬出来,然后开始活动,这时候晚上温度较低,出蛰的越冬代成虫在傍晚之前又会回到越冬场所。
例数发芽之前的半个月可以说是梨木虱越冬代成虫出蛰盛期,在梨花盛开的时候,卵的孵化也会进入到全盛时期,而落花在达到95%的时候,其整个卵孵化也会基本结束.假设梨木虱第一代若虫世代较为集中的话,其之后各代世代重叠现象也都会较为严重。
2 梨木虱防治技术2.1 农业防治在对梨木虱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农业防治也是有效措施,具体从以下几点着手:1)清园。
在落叶之后及时对梨园进行清理,同时将落果、枯枝、病虫枝、落叶等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
2)深翻。
在土壤封冻之前需要对其进行深翻处理,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松土保墒,还能让土壤结构得到改良,进一步促进根系得以生长。
3)刮皮。
梨木虱越冬代成虫主要场所之一就是老翘皮下、裂缝之中,所以在对其进行防治的时候,可以在休眠期间及时进行刮皮处理,这样也能消灭掉一部分的梨木虱.一般情况下,土壤封冻之后一直到来年例数萌芽之前都可以进行刮皮处理,可是相比较而言春季刮皮则能够维持较为良好的树势,效果也会更佳。
在进行刮皮处理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且周到的进行彻底刮皮,认真贯彻露红不露白这一原则。
库尔勒地区梨木虱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库尔勒地区危害梨的梨木虱为中国梨喀木虱,属同翅目木虱科,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梨树的芽、花、嫩梢和叶片等部位,从而严重影响梨树的生长发育。
一、危害症状主要以若虫、成虫刺吸芽、叶片、嫩梢,也刺吸果实萼洼处的汁液进行危害,使叶片发生褐色枯斑,严重时全叶变褐,引起早期落叶。
若虫分泌大量粘液,诱发煤污病。
新梢被害后发育不良。
果实受害后果面呈烟污状,影响外观品质。
梨木虱的危害使树势削弱,花芽分化受阻,给来年产量造成极大的损失。
二、形态特征成虫:分冬型和夏型两种。
冬型体长2.8~3.2毫米,灰褐色,有黑色斑纹,前翅后缘区有明显褐斑。
夏型体长2.3~2.9毫米,多为淡黄绿色,翅上无斑纹。
卵:长椭圆型,一端尖细,连接一根长细柄;一端钝圆,有刺状突起,固着于植物表面。
冬型成虫早春产卵为黄色,夏型成虫夏季产卵为乳白色。
若虫:体扁圆型。
初孵若虫体型小,似针尖,活跃,爬行快。
第1代初孵若虫体色淡黄,复眼红色,若虫多聚集在花蕾、花梗或芽鳞片内取食,以后各代在叶片正反面或叶柄上取食。
若虫经4次蜕皮,共5龄。
1~2龄为桔黄色,3龄以后体色变化较大,或绿或黄或褐,并长出翅芽。
三、生活习性及活动规律中国梨喀木虱在库尔勒地区1年发生5代,主要以冬型成虫在枝干裂缝和翘皮下越冬,少数在落叶、杂草根际及土缝内越冬。
次年2月下旬,当日平均温度在0℃以上时开始出蜇,3月初开始交尾,3月中旬进入交尾高峰期。
3月上旬出现第1代卵,3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
4月上旬香梨花序分离期,第1代若虫开始孵化,4月中旬香梨盛花期为孵化盛期。
4月下旬为第1代若虫危害盛期。
5月初出现第1代成虫。
5月中旬为第2代卵盛期,6月上旬进入第2代若虫危害期,并始见第2代成虫。
从第2代开始出现世代重叠。
从9月中旬开始,3龄以上的若虫体色变为黑褐色,到9月下旬出现第5代成虫,并进入越冬状态。
卵和若虫不能安全越冬。
四、综合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早春秋末清洁果园,刮树皮结合施基肥,将落叶、杂草清理集中,同肥料一起深埋;秋末灌冻水,可有效地消灭越冬成虫。
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对策冀中南梨区位于中国河北省的中南部,是中国著名的梨产区之一,以盛产优质的中国梨而闻名。
在梨果栽培过程中,冀中南梨区经常受到中国梨木虱的侵害,给梨果产量和质量带来较大影响。
了解中国梨木虱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综合防控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对策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国梨木虱的发生规律1. 发生季节中国梨木虱主要在梨园的夏季发生,当地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时,中国梨木虱的数量开始迅速增加。
在河北省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主要在6月中旬到8月中旬发生,是梨果生长期间的关键期。
2. 发生地点中国梨木虱主要在梨树的嫩枝、叶片和果实上发生,它们通过刺吸梨树汁液来获取营养,同时还分泌一种粘液,导致梨树叶片受损和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3. 发生原因主要受气候、土壤、株龄和树势等因素的影响,气候温暖多雨是中国梨木虱大量繁殖的有利条件。
梨园的管理不当、施肥不当等也会导致中国梨木虱大量滋生。
二、综合防控对策1. 农艺措施(1)合理施肥浇水合理施肥、适时浇水是减少中国梨木虱发生的重要措施。
通过合理施肥,梨树的生长势得以提高,从而减少梨树受虫害的可能性。
(2)定期修剪定期修剪梨树的枝条,保持梨树的通风透光,减少梨木虱的滋生。
2. 生物防治(1)引入天敌在梨园中引入中国梨木虱的天敌,如瓢虫、细腿金龟子等,利用其捕食中国梨木虱,减少害虫的数量。
(2)加强生物防治研究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发展适合冀中南梨区的生物防治技术,增加生物防治的实施率,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3. 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如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农药,进行针对性喷洒,减少害虫的数量。
4. 合理施药在使用化学农药的要结合中国梨木虱的发生规律,选择在害虫数量增长期和虫害损害程度达到一定标准时进行针对性施药。
5. 定期监测定期对梨园进行害虫监测,掌握中国梨木虱的发生规律和数量变化,为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梨木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要点梨木虱近几年在各梨产区发生呈严重趋势,严重危害果树生产,造成了一定损失。
下面讲讲梨木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要点,供朋友们参考。
一、梨木虱的危害症状以若虫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果实。
若虫多在叶背为害,常分泌黏液将2片或几片叶粘在一起。
叶片受害后叶脉扭曲,叶面皱缩,产生黑斑,严重时叶片变黑,提早脱落。
为害果实的若虫分泌黏液,使果面出现霉污。
二、梨木虱的发生规律梨木虱1年发生3~7代,因气候条件不同,发生代数不同。
在辽宁省西部梨区1年发生3~4代,在河北省梨区发生4~5代,在黄河故道地区发生6~7代。
若虫在落叶、杂草和树皮缝隙内越冬。
翌年春成虫出蛰,在小枝上爬行,梨树花芽萌动时,开始刺吸幼嫩部分的汁液。
5月上旬出现第一代成虫。
成虫产卵于叶片上,若虫孵化后继续为害叶片。
第二代至第五代成虫发生期分别为6月上旬至7月上旬、7月上旬至8月下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中下旬。
三、梨木虱的防治要点1、农业防治:早春刮除树干上的老翘皮,清理果园内的枯枝落叶和杂草,消灭在此越冬的成虫。
2、药剂防治:在果树发芽前喷药。
常用药剂有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40.7%乐斯本乳油2 000倍液。
生长期应选择低龄若虫期喷药,可以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液,或20%双甲脒乳油1 500倍液等。
四、防治梨木虱注意事项梨木虱防治的关键时期是越冬成虫出蛰期,要掌握好成虫出蛰盛期(花芽膨大期),梨树落花80-90%,第二代若虫初发生期3个关键时期进行防治。
同时注意仔细喷药,叶正反面喷到喷匀,效果才能最佳。
梨木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梨木虱(中国梨木虱)是梨树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它不但通过食芽、叶及嫩梢汁液进行危害,而且若虫分泌粘液滋生黑霉,污染果实、枝条、叶片,使叶片形成穿透性病斑,引起早期落叶,使受污染果实降低其商品价值。
由于梨木虱若虫隐蔽危害或分泌粘液覆盖,使喷洒的药液不能接触虫体,给防治造成困难。
为此,我们于2003~2005年对梨木虱在明光市祝岗林场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及防治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点设在明光市祝岗林场,试验树为7~20a生砀山酥梨树,生长正常,管理一般。
药剂选用1.8%齐螨素和10%吡虫啉、0.3%敌虱螨、33%虫螨净以及5%顺反氯氰菊酯。
1.2 试验方法1.2.1 梨木虱活动规律调查。
固定3~5株树,在不同方位每株随机固定25个短果枝,自出蛰(2月上旬)开始每5d调查1次,包括短果枝上果、果台枝,至12月底结束。
采用定枝、定叶、定虫记载田间各世代虫态历期,观察成虫、若虫、卵活动规律。
1.2.2 梨木虱田间防治试验。
以每种农药每1浓度为1处理。
每处理单株为1小区,重复3次,清水对照。
喷药前挂标签调查固定叶上虫基数,喷药后每24h调查1次活虫数,计算减退率、防效。
2 结果与分析2.1 梨木虱发生规律梨木虱在明光地区la发生4~5代。
越冬成虫活动规律:春节刚过,温度稍有回升(2月初),梨木虱越冬成虫即出蛰活动,随着温度升高活动量增大,出蛰活动的虫量也增加。
每当前1d温度出现高峰或温度明显回升时,第2d调查的虫量也出现1次高峰。
1a中时常出现几次出蛰小高峰。
每年3月lo日前后为梨木虱出蛰高峰期。
最早3月3日见卵,3月15日为产卵高峰,卵主要产在枝基部轮痕、芽缝、叶痕上,黄梨树上落卵量多于酥梨树。
2.1.1 第l代梨木虱若虫活动规律。
梨树花序分离时有少量的卵孵化为若虫,梨花盛开时达到高峰。
这1代梨木虱若虫不分泌粘液或分泌粘液少,大多过着隐蔽的生活,刚孵化时钻在花内,落花后转移到副梢的缝隙处,叶片长出后爬入叶缝或叶卷边内,随着枝条不断生长,下部叶片舒展开,再向上转移至未展开的叶卷边内。
梨木虱发生规律出现新变化
近年来梨木虱的发生规律有了新的变化,非常不整齐,第一代就出现了包括成虫、若虫、卵同时存在的现象。
梨树开花前即有10%~15%已经孵化的卵和10%左右的越冬成虫。
而在我们传统的梨花落花70%这一防治关键时期,还可以看到占梨木虱总量10%以上刚刚落下的新卵。
而且成虫期时间延长,在原来整齐的第一代、第二代发生期里都可以看到成虫。
通过调查,梨木虱的发生规律虽然有了新变化,但还是有相对集中期,越冬成虫主要集中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第一代成虫集中在5月上旬至5月15日。
第一代卵主要集中3月中旬至3月下旬,第二代卵集中在5月中下旬。
从危害特点看,原来梨木虱仅仅是在危害不套袋梨及叶片、叶夹,现在梨木虱在5月下旬第二代若虫孵化期也入袋危害,在袋内分泌的黏液与蜡纸相互作用,高温高湿条件下形成黑色霉状物,严重影响梨果的质量。
根据梨木虱发生规律出现的新特点,在梨木虱防治中应采取如下措施:
1.传统的石硫合剂防治方法不能放弃。
使用石硫合剂应在梨芽开始膨大后至花芽露出花蕾前使用,一般用3~5波美度。
使用中可根据天气温度和物候期调节使用浓度,梨芽开始膨大后一般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花芽露蕾后降低到3波美度,花序分离后(即看到几个花
蕾的花柄后)停止使用,避免造成药害。
喷药时天气温度高要适当调低使用浓度。
2.花前防治。
一般情况下防治梨木虱不花前用药,但由于花前有部分梨木虱若虫已经孵化,给花后防治增加困难,所以要增加花前防治。
花前防治一定要在梨树开花前进行,防治时期最好在花蕾膨大看到白色花瓣至大球前为好。
使用菊酯类药物加阿维菌素药物即可。
3.花后防治按照传统方法进行即可,即鸭梨落花70%时,喷施1.8%齐螨素3000倍液。
4.对于花后梨木虱卵量在10%以上或往年梨木虱严重的园应在花后第一次用药后6天补喷一次。
这一点很重要,有许多果农花后第一次药后就不再检查,半月后回园查看时梨木虱已经成灾了。
5.第一代梨木虱成虫发生期防治。
套袋前的5月上旬,既有梨木虱成虫发生,也有梨木虱若虫发生,套袋前防治要两者兼顾,使用菊酯类加阿维菌素类药物。
5月中旬是成虫发生期,可使用菊酯类加毒死蜱类药物进行防治。
6.物理方法消灭第一代梨木虱虫卵。
第一代梨木虱卵多落在新梢叶片上,5月19~24日剪除大部分梨树多余新梢,并拉出园外销毁。
生产绿宝石绿皮梨的果农要重视这项技术措施。
7.加强第二代梨木虱若虫的防治。
在辛集,5月28日至6月6日是第二代梨木虱若虫孵化盛期,防治按传统方法即可。
之后各时期的梨木虱防治与传统方法基本相同,不再赘述。
以上的防治日期是往年的经验,各地要根据梨木虱发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