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10
柘荣一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月考一高二历史试题(高考班)(考试时间: 75分钟满分: 100分)友情提示:1. 答题前,考生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号、考场号与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
3.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福建县石山文化遗址地处闽江下游地区,该遗址发现大量海岘、牡奶、龟等类型的贝壳,有的地方堆积厚达3米多。
遗址中出土的凹石与北方内陆的砾石相似,但凹石是一种买类食物加工工具。
此外,还出土少量农业工具,如石锛、石刀,由此可知,县石山文化( )A. 属于旧石器时代B. 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C. 与中原文化迥异D. 在生产领域出现专业分工2. 西周霸姬莲铭文记载,霸氏小宗庶子复立为宗君前需经宗族举荐、婚姻之国同意,再上呈周天子核准,由史官别造异典,亲为传达。
在此之前,仅能由其母霸姬代理宗族事务,这( )A. 维护了统治秩序的稳定B. 加速了礼乐制度的瓦解C. 开创了女性主政的先例D. 完善了确立宗君的程序3. 周初统治阶级鉴于夏商二朝的灭亡,知道“惟命(天命)不于常”(《尚书·康诰》),要永命必须保民,武王在《泰智》里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把民心看作天心所自出,所以民心是政治好坏的镜子,也是天子坠厥(天)命或受厥命的权衡。
这体现了周朝( )A. 敬天保民的统治思想B. 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C. 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D. 开创了早期儒家学派4. 春秋中后期由白狄族所建的中山国,其疆域约在今河北西部,统治者在建筑及帐内用器方面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点,但其文字、礼器和墓葬均与中原地区相似。
这反映出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B. 华夏认同观念逐渐产生C. 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缩小D. 少数民族政权完成封建化5. 战国时期各国职事官数量普遍增加。
安徽省舒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60分)1. 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即位后不敢明目张胆地将位置传给启,他先举荐培养了皋陶,因皋陶早卒,禹又举荐益作为接班人。
禹死后,益让位禹之子启。
这说明当时()A. 受禅让制的影响B. 开始实行察举制C. 禹仍然维护禅让制D.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 有学者指出,周代的中央行政体制应是君主制,分封制只是建立在君主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体制,因此周代的国家政体,准确地说应是“君主制+分封制”,可称为君主分封制。
据此可推知,周代()A. 实行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体制B. 实现了统治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C. 建立了“多元一体”的统一民族国家D. 协调了中央权威和地方分权关系3. 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
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 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 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 有较强秩序和责任感D. 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4. 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样的划分客观上()A.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 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 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5. 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
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
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 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 强化了经济控制C. 开通了丝路贸易D. 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6. 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 宗法制度再度复兴B. 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C. 士族享有政治特权D.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7.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00 分,答题时间 90 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这一变化()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与完善C .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D .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2.明朝前期,内阁“不过文学侍从”、“其重亦止于票拟”。
到万历年间,内阁阁臣“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举天下国家之务,无巨无细,有一不问阁臣者乎”。
这表明明朝内阁()A .实现了朝廷内部权力再分配B .逐渐掌握了决策权C .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D .直接秉承皇帝旨意3.针对四川易成为割据政权这一难题,宋代通过条条机制把地方权力分割开来,将其分为四路;元代则将陕西行省的所辖区域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使四川这一四塞之国失去北面一塞。
元代的区划设计意在()A .践行山川形便的原则B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C .提高地方治理的效率D .促进各地的交流发展4.古代雅典城市形态的主要特征是城市形状不规则,没有宫殿,卫城和广场是雅典的两大中心,各大公共建筑宏大、华美,依环境而建,私人建筑密集、简陋,贫富混住,无中轴线但有一条主干道,道路狭窄,布局略显凌乱。
这反映出雅典()A .缺乏城市发展的规划B .城市的经济水平较低C .尊重思想自由的传统D .城邦民主政治的特点5.雅典的将军和骑兵、步兵统帅掌握着军队,关系到国家命运;司库员掌握国库钥匙,是要害部门。
这些重要职务不实行抽签产生,而由公民举手表决,获得多数票者当选,并且不设职务津贴。
这些规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A .军事将领避免失败B .平民扩大政治权益C .政府官员保持廉洁D .贵族操控国家实权6.1873 年5 月,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
2021-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学情反馈(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 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B. 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的不同C. 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D. 各大文明早期都小国寡民状态2. 如表为古罗马时期的相关立法,据此可知类别内容水道立法损害水道者、偷水者等要受制裁排污立法洗羊毛活动必须城外进行下水道立法禁止邻人使用暴力阻止下水道清扫和修理医疗卫生立法赋予外国医生罗马市民权A. 罗马法注重保护公共利益B. 罗马的公民权不断扩大C. 罗马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强D. 罗马法的法律体系完备3. 约公元前450至前445年间的一件铭文记载了雅典公民大会选拔女祭司的情况:【……】阿科斯提案:胜利女神雅典娜的女祭司【……】应从所有雅典妇女中【任命】,……女祭司的薪资应为(每年)50德拉克玛以及公共祭祀(牺牲品)的腿和皮。
”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每年向女祭司支付50德拉克玛。
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A. 公民大会负责处理城邦重要事务B. 祭司是享有特权的公民群体C. 妇女在特定领域拥有政治权利D. 津贴制是民主政治的基础4. 严复曾在《原富》一书中提到:“顾分土因而分民,于是乎有拂特(西欧封建制)之俗……用拂特之制,民往往知其有主而不必知其有王。
故地大民众者,王力不足以御临之也。
”严复这段话强调的是A. 西欧封建制存在割据的隐患 B. 封君与封臣形成契约关系C. 土地是维系封君封臣的纽带D. 管理地方需加强中央集权5. 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
这里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晷、采石地点等。
该遗址反映了是在A. 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的中心B. 阿兹特克人国家丰富的宗教信仰C. 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D. 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6. 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历来有争议。
静海一中2024-2025第一学期高二历史(10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命题人考生注意:本试卷第Ⅰ卷基础题(77分)和第Ⅱ卷提高题(20分)两部分共97分,卷面分3分。
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内容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材料归纳关键环节易混易错探究拓展分数554520202020第Ⅰ卷基础题(共77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C. 军阀割据混战扰乱政治生态稳定D. 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11. 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统;规定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上至边区政府主席,下至乡政府乡长,都不发薪饷,实行最低的津贴制度(每月津贴只有一元五角到五元),其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
这些做法()A. 表达了全国民众抗战的决心坚定B. 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C. 标志着延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 实践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2. 除尊孔外,北魏孝文帝还诏祀尧、舜、禹及周文王,诏修尧、舜、禹庙;又祭汉高祖,又遣使祭东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又遣使祭泰山及华山等。
孝文帝上述举动意在()A. 学习汉朝的治国理政经验 B. 传播儒家礼制文化C. 彰显政权的华夏正统地位D. 推动鲜卑民族汉化13. 戊戌变法期间,李鸿章在信中称:“朝廷锐意振兴,讲求变法,今日明昭多由康有为、梁启超等怂恿而出,但法非人不行,因循衰惫者,岂有任事之才,不过敷衍门面而已。
”据统计,在开始变法后的103天,先后发布的诏令就有184条之多,这些措施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
这些反映出维新派进行的此次变法()A. 触犯到守旧派的利益B. 未能促进国人的觉醒C. 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D. 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14.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
南昌二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命题人:审题人:(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项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
这一变化体现了A.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B.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2.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A.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发展尊重自然规律C.精耕细作的特点D.注重因地制宜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C.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D.都主张“礼”“法”并用5.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由此可见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B.两者都强调限制君主的权力C.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6.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联盟校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高二年级历史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 0.5 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选择题共 45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填涂答案选项.)1. 秦朝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武帝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元朝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宣政院,明朝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管理的少数民族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强化边陲管理。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A. 受到“大一统”观念指导 B. 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C. 采用与内地相同管理体制D. 完成了农耕游牧文明融合2. 有学者指出,通过科举制,大量出身低微贫寒的士子,可以通过科举使本人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得到晋升,科举提供了一条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选拔人才的途径,也为社会下层分子提供了一条上进的途径,真正做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A.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利于扩大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C. 实现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D. 有效提高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3. 公元前597年,楚国在邱之战大胜。
有人建议楚庄王将晋军的尸骨筑成京观,向后世展示武功。
庄王却引用《周頌》的诗句,说有“蔡暴、戢兵(藏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德才称得上“武”,自己一条也不具备,有什么可以向后人展示的呢? 这反映出楚王()A. 认同华夏文化B. 维护礼乐制度C. 确立霸主地位D. 谋求国家统一4. 钱穆说:“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其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一、选择题(48 分)2023~2024 学年度上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1.下图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该水利系统由自然山体的多段坝体组成,需要长时段的建设施工。
据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A.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已经出现B.精耕细作农耕技术初显C.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D.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2.春秋时期,诸侯国君朝觐周王的事例已不多见,中小侯国“聘问”霸君的事例却很多。
例如,鲁国“聘问”晋君12 次、楚君1 次。
公元前545 年,齐、陈、蔡、燕等国国君曾共同“聘问”晋平公。
由此可知()A.传统政治秩序渐趋瓦解B.诸侯争霸现象严重C.宗法血缘关系受到冲击D.晋国实力最为强大3.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土铁器分布图。
由此可知,当时()A.铁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B.南方冶铁规模不及北方C.中原地区经济水平较高D.战争推动铁器交流使用4.春秋以后,官书已经散入民间。
在这以前,由于王室垄断,书籍的阅读范围受到严格控制,到了春秋末,士阶层也已能够读到王室图书。
据《史记》载,孔子“西观周室(的书籍),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
这一变化()A.表明周王室通过礼贤下士来挽救统治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第 1 页《史记·晋世家》基本事实同于《左传》,丰富了介之推隐居前后的情节,刻画了介之推忠于君主、不为利禄诱惑始终坚持气节的伟大形象《新序·节士》(东汉刘向)介之推隐,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
及其焚山,遂不出而焚死据此可知()A.介之推的焚死真实可信B.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故事C.时代变迁影响历史记述D.文本差异不利于还原事实13.下图为荷兰画家梵高1885 年创作的油画。
该油画体现了()《吃马铃薯的人》A.工业社会的底层生活B.日常食物种类繁多C.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D.贫富分化十分严重14.19 世纪以来英国政府陆续出台多部“工厂法”。
平罗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历史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40道,每道题1.5份,共60分)1. 孔子有两个学生的字号带有“牛”字,一个是冉耕,字“伯牛”;另一个是司马耕,字“子牛”。
他们有趣的名字可以印证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是A. 牛耕的出现B. 铁器的产生C. 耦犁的推广D. 曲辕犁的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孔子学生名字中带有耕、牛等字,说明当时出现了牛耕,A项正确;铁器产生通过名字无法印证,排除B项;耦犁是汉代使用的一种新式农具,排除C项;曲辕犁是唐代的农具,排除D项。
故选A 项。
2. 《群神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1430-1516)的名画,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众神和仙女聚会林泉之间的情景。
画中盛水果和汤的瓷碗,都是中国的青花瓷。
据此可推知()A. 文艺复兴十分推崇中国文化B. 中国瓷器为东西方贸易最主要商品C. 中国瓷器浸染人文主义思想D. 中国瓷器已影响欧洲人日常生活的【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在其作品中描绘了大量中国的青花瓷,可以推理得出当时中国瓷器已影响欧洲人的日常生活,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文艺复兴十分推崇中国文化,A项错误;中国瓷器是东西方贸易最主要商品与材料主题不符,B项错误;中国瓷器浸染人文主义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3. 康熙雍正年间,苏州棉布字号兴盛。
各省青蓝布匹俱于此(字号)兑买染色,后必用大石脚踹光,即踹坊包头置备巨石木家伙房屋,招踹匠从事踹布工作,提供食宿,垫发银米柴钱,加工布匹字号分发,按每匹一分一厘三毫工价支付踹匠工资,包头不得克扣;字号逐月给包头银三钱六分,以偿房租家伙之费。
这反映了A. 棉布开始成为当时民众主要衣料B. 新的生产关系已成为苏州的主体C. 中国自然经济结构逐渐走向解体D. 清代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手工工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各省青蓝布匹俱于此(字号)兑买染色,后必用大石脚踹光,招踹匠从事踹布工作,提供食宿,加工布匹字号分发,按每匹一分一厘三毫工价支付踹匠工资”关键句可知,清朝时期的苏州棉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且手工工场有一定的规模,技术分工进步,生产组织形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故D正确;“棉布开始成为当时民众主要衣料”是在元朝时期,故A错误;新的生产关系产生但不是主体,故B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C错误。
2017-2018学年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此叙述正确的是①百家争鸣,指的是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之间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②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③儒家和法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④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④2、孔子55岁才参与鲁政,但不到三月便离职带着学生周游列国。
所到之处,常得到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
这表明当时()A.鲁国文明开发落后B.仁政理念广受推崇C.鲁国漠视礼仪教化D.周礼制度影响深远3、《春秋繁露》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这一学说()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4、南宋的哲学家叶适,曾是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相抗的永嘉学派代表。
他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以下哪些主张与叶适的思想相似()A.“淡泊名利,克己制欲”B.“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C.“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D.“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5、李贽指出:“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
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
”材料反映李贽A.主张人的个性自由发展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C.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D.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6、春秋时,晋国史官蔡墨提出了“物生有两”的命题。
他用鲁国季氏与鲁君的关系说明二者在斗争中互相转化的道理:一个是“世修其勤”,得到民众的拥护;另一个是“世从其失”,被民众抛弃。
蔡墨还引用“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诗句,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已然”的重要政治结论。
这一思想A.歌颂了奴隶主阶级的亲民勤民B.意在劝慰国君要有“民本君末”的意识C.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提供了哲学依据D.说明只要得到民众拥护就能成为国君7、江苏卫视《一站到底》曾出过这样一道题:他,明末清初的一位思想家,江苏昆山县亭林镇人,反对君主专制,学风朴实,主张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此人是A. 王阳明B. 黄宗羲C. 顾炎武D. 王夫之8、董仲舒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此观点A.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对君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约束D.确立了儒学思想的独尊地位9、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
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10、唐诗自由奔放,诗人随意抒发个人主观感受,而宋代这种执着于自我的、感情热烈的诗歌极其罕见。
导致这一变化主要在于A、唐代文化政策开放包容B、宋代城市繁荣,涌现市民阶层C、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D、宋代理学兴起,主张存理灭欲11、国学大师熊十力先生曾用八个字高度评价明末清初一思想家:尊生,明有,主动,率性。
“生”即活泼的文化历史生命,“有”即丰富多样的社会全体大用,“动”即变化运动创造生化的人类历史本相,“性”即刚健有力、日生日成、新新不已的人类生命才情。
这一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12、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
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
画家要表现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由此可知()A.宋代风俗画盛行于宫廷和民间 B.宋代统治者治国水平和艺术才能都很高C.宋代科举考试增加了绘画科目 D.宋代绘画反映出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13、《梦溪笔谈》记载:“方家(指方术之士)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
”这则材料不能说明()A.沈括已经注意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 B.北宋时人们已经能够制造人工磁体C.指南针在古代时常被用于迷信活动 D.指南针已经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中14、鲁迅书评:“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此书应是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15、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16、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总论》中写道:“每当人民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________,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横线处应填入的正确朝代是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代17、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准确的是()A.“晋人尚韵”从本质上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B.“唐人尚法”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C.“宋人尚意”是城市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惬意心境的反映D.“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18、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符合下图秦朝标准字体的是()A.圆弧,富有奇趣” B.“状如龙蛇,钩连不断”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19、历史上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无路,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拂郁感慨之怀”,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成就是A.文人画 B.元杂剧 C.京剧 D.小说20、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徐朔方说:“小说成书时,三教合一盛行到这样地步,以至在宋、元、明士大夫中间难得找到一个不受对方影响的儒者、道人或居士。
当时只有三教合一以道为主的道者,或三教合一以佛为主的和尚或居士。
”下列小说中,最能反映“三教合一”这一文化现象的是A.《西游记》B.《水浒传》C.《三国演义》D.《儒林外史》21、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④康德的“人非工具”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22、马丁•路德的职业理论认为,“我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侍奉上帝,事关灵魂的救赎,必须全力做好。
信仰与工作结合,形成一种工作崇拜”。
这一理论()A.加快德意志统一步伐B.有利于德国近代工业崛起C.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D.动摇了神学世界观的统治地位23、苏格拉底曾感慨地说:“如每个人都是自己智慧的尺度,我们相对的无知又在哪里?如普罗塔哥拉的《真理》确实是在宣布真理,而不是在每个人的观点都正确的时候对各自的观点进行详细考察,那么哲学对话的整个事业只不过是在冗长而又可怕地展示愚蠢。
”这表明()A.苏格拉底强调以人的感觉为判断事物的标准B.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发现自我的本质改善灵魂C.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对神的存在深信不疑D.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理性是人的中心24、柏拉图认为:“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
在实践中,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
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
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A.自然法的理念B.民主决策的随意性C.法律保护公民的利益D.公民享受不受惩罚的权利25、在历史上的某个国家,许多青年人离开自己的爱人和家庭,教士放弃了祈祷书,纷纷挤进语言学家和修辞学家的课堂,学习古代的语言和文化。
当时流行的口号是:“我去!我去把死人唤醒!”这个国家最有可能是A.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B.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C.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D.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26、马丁•路德说:“神的话,全部神的话,只有神的话,乃是一切的准则……教皇和一切的教法会议,都可能错误。
”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27、“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斥。
”恩格斯这段话肯定的是A.文艺复兴运动B. 启蒙运动C.科学社会主义D.宗教改革运动28、学者查理•G•诺特在论述某事时说道:“各地发生的变化使人们对最近历史的遗产感到厌恶,有意识的接受理想化的希腊和罗马时代作为改革文学、教育的样板以及所有文化人的理想。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最近历史的遗产”主要指教会的神学世界观B.此“意识”的实质是指理性精神C.此事件的本质是借鉴古希腊民主和古罗马法制D.此事件为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运动29.达尔文曾说:“尽管人类是一个更先进、更聪明的物种,但人类已经失去了他们特殊的位置,现在已经被视为有机世界的一部分。
”这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A.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B.强调了人与其他物种的本质不同C.不利于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 D.提高了人在整个自然界中的地位30、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年)在《中国近况》一书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
”“……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
此话反映出他A.盛赞中国在当时世界文明中的领先地位B.成为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推手C.对德意志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的不满D.维护“欧洲中心论”的观点31、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主要是因为①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②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本质属性③打破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局限性④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32. 导致下列左图向右图变化的原因不包括中世纪欧洲社会结构宗教改革后的欧洲社会结构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 “异端”思想对罗马教廷的有力挑战C. 文艺复兴推动思想解放D. 宗教神学被彻底驱除出科学研究领域33. 17世纪,天主教士纷纷来华传播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