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国古代培育葫芦的特殊技艺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5
盘葫芦的手法盘葫芦,是中国传统的绳结艺术,起源于明代。
盘葫芦的特点是一根绳子盘成各种形状,如葫芦、鸟、兽等,也有一些被称为“诗画绳艺”的作品,将古代文学中的诗句、画作转化为绳结,在其中独具魅力。
盘葫芦手法是盘葫芦的核心,根据不同的形状,需要不同的手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盘葫芦手法。
1. 单绳上止结在盘葫芦的制作中,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法,通常用于做葫芦的底部和顶部。
具体操作方法为,先将一根绳子对折,将其中一端从另一端的圆环穿过,拉紧形成一个弯曲的圆环,将这个圆环绕过折痕,然后将圆环的两端拉紧,形成上止结。
2. 波浪绳结波浪绳结是用于盘葫芦制作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手法,可以将绳子编织成波浪状。
具体操作方法为,将一根绳子钻过另一根,再绕过自身的一端,之后将这根绳子再穿过第三根绳子,继续重复以上步骤,直到绳子编成一波浪形状。
3. 表面纹路绳结通过不同的绳结方式,盘葫芦的表面可以编织成各种花纹和图案,从而增强作品的美观度和艺术性。
具体操作方法为,根据需要在不同的位置组合不同的绳结,如劈叉、小圆环、波浪形等,从而形成各种独特的纹路和图案。
4. 斜编绳结斜编绳结主要用于盘葫芦作品的斜线和斜角部分,可以将绳子编织成斜线状。
具体操作方法为,将一根绳子从下向上穿过另一根,并让其左右两端分别与上下一点的其他绳子连结,最后拉紧两端,形成斜角部分。
5. 环件环件是盘葫芦作品的基本单位,是盘葫芦制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环件形状和大小不同,可作为制作各种形状的基础。
从松紧度来分可以分为紧项、松项、对称项、居中项等多种类型。
6. 衔接在盘葫芦制作中,不同的环件间要进行衔接,使盘葫芦制品更加完整。
采用衔接时,不应该紧扣,也不宜过于松散,衔接后的结应该紧密相连,不能出现断开或开裂的情况。
总体来说,盘葫芦的制作技艺不仅需要熟练的手法,还需要有良好的审美和高超的想象力。
一幅精美的盘葫芦制品,不仅能够展现出制作者的手工实力和艺术才能,同时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和传统的代表。
马洪泉:官园结缘蛐蛐罐被圈内称为“中国匏器收藏第一人”的马洪泉,前几天刚刚把自己的三只清代蝈蝈葫芦拿到央视鉴宝栏目上亮相,故宫博物院专家刘静为这三只葫芦估价80万元。
昨天本报记者来到马洪泉家中,听他讲述了自己数十年的收藏经历和京城鸣虫儿文化的有关知识。
马洪泉向记者介绍他收藏的孤品蛐蛐罐自幼喜欢玩鸣虫官园结缘蛐蛐罐马洪泉说,他从小就喜欢鸣虫儿,而且这种爱好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退,直到后来插队、1979年调回北京,也一直没有丢弃自己的鸣虫情结。
真正收藏蝈蝈葫芦和蛐蛐罐子,是从上世纪80年代,在官园市场摆摊儿开始的。
那时候,喜欢收藏的人还不像现在这么多,东西的价钱也相对便宜,一些著名的京城“老玩儿家”多还健朗,经常活动,马洪泉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学到不少知识,也淘得不少好东西。
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也是一位有名的“虫儿迷”,写有不少关于秋虫的著述,而且对于匏器(蝈蝈葫芦)和蛐蛐罐子十分有研究,马洪泉常与王老交流,从中获益匪浅。
马洪泉收藏的蝈蝈葫芦,王世襄基本都看过,而且马洪泉还收藏了一对王世襄曾经收藏过的葫芦。
王老现在年纪大了,但是依然惦记着马洪泉的收藏。
近来几次提出想看一看马洪泉收藏的蛐蛐罐,由于马洪泉的收藏数量比较大,所以至今尚未如愿。
马洪泉透露,上世纪80年代,在官园市场,一只品相很好的蛐蛐罐,几百元,甚至几十元就能买到,但是当时几百元的蛐蛐罐子,现在没有五六万元根本别想买到,而且就算有钱,也未必有人愿意卖给你,因为现在这些古玩存世量非常少。
依照现在的行情,这些虫具的升值潜力是以10倍计的,价格几年翻一番很平常。
马洪泉:官园结缘蛐蛐罐雕刻精美的玳瑁芯子雕有梅花图案的象牙芯子“树皮”外观的清代蛐蛐罐造型别致的“四季花”蛐蛐罐一对清代蛐蛐罐一套清代象牙水牌买对葫芦四千元现在价值二十万上世纪90年代中的一天,有一位上海朋友突然告诉马洪泉,京剧新谭派创始人谭富英先生收藏过的一对蝈蝈葫芦将要流向市场,问马洪泉有没有兴趣收购。
葫芦文化略论作者:吉凯陆德洛潘彬彬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7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以葫芦文化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葫芦文化的历史渊源、葫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葫芦的拣选、保养与收藏,葫芦与美术工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不仅如此,亦对葫芦文化在文博场馆的保护与展示、创新与传承等问题深入思考,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葫芦;文化;博物馆葫芦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性象征,其种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首先,从造型来说,绝大多数葫芦口小肚大,象征财库饱满、纳财致福,人们视其为增加财运、广纳四方财之物;其次,内部藏有许多种籽,象征多子多孙、人丁旺盛;再次,葫芦二字与“福禄”谐音,人们不仅能讨一个口彩,更有利于葫芦文化的语言传承。
从阴阳风水角度看,葫芦代表着天地宇宙的微缩,凝聚万物灵气,具有收煞、除厄、祛病的功效。
风水学经典著作《雪心赋》云:“葫芦山现,术数医流。
”意指见到山形如葫芦的地方,主出高明的术数家和名医。
自古以来,从事医生、占卜、风水、算命或看相职业的人都喜欢在家中或办公室中挂个葫芦,来催旺自己的事业。
正如古诗云:“墙头梁上画葫芦,九流三教用工夫,凡住人家皆异术,医卜星相往来多。
”一、葫芦与生产生活我国种植葫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文字。
考古学家在甲骨文中就已发现葫芦的对应名称。
我国《诗经》中有多处关于葫芦的记载:“匏有苦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甚至还用“瓠犀”比喻美少女的牙齿。
西周时期葫芦被人们广泛栽培并频繁出现于民歌民谣之中。
葫芦在汉代之前被称为“壶”、“匏”、“瓠”等。
汉代以后改称“壶卢”、“蒲卢”、“葫芦”。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壶卢”二字进行诠释:“壶,酒器也;卢,饭器也;此物各像其形,又可为酒饭之器,因以名之。
古人壶、瓠、匏三名皆可通称,初无分别。
”民以食为天,显而易见,葫芦在古人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葫芦的制作工艺流程1. 介绍葫芦葫芦,又称为胡瓜,是一种传统的农作物,属于葫芦科植物,形状像瓢瓜,外表应用于制作葫芦各种工艺品。
葫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广泛用于工艺品制作、饰品、乐器等。
本文将介绍葫芦的制作工艺流程。
2. 葫芦制作工艺流程概述葫芦的制作工艺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种植葫芦并采摘成熟的葫芦2.葫芦的清洗和处理3.葫芦的涂漆和装饰4.制作葫芦工艺品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工艺流程。
2.1 种植葫芦并采摘成熟的葫芦1.选择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葫芦的种植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播种葫芦的种子,在适宜的季节和温度下进行种植。
3.定期给予适量的水分和养分,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4.等待葫芦植株生长成熟,通常需要数个月的时间。
5.当葫芦果实呈现成熟颜色并表面变硬时,即可采摘。
2.2 葫芦的清洗和处理1.将采摘下来的葫芦先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表面的尘土和杂质。
2.使用温水浸泡葫芦,使其外表更加光滑,便于后续的处理和装饰。
3.检查葫芦的外表是否有破损或其他不完整的地方,如有需要修复或剔除。
2.3 葫芦的涂漆和装饰1.涂漆是使葫芦更加美观和耐用的重要步骤。
首先,选择适合的颜料和涂漆工具。
2.在葫芦表面均匀涂抹一层底漆,等待底漆干燥。
3.选择适合的颜色和纹样进行上色和装饰。
可以运用刷子、喷涂、贴画等各种技术。
4.在涂漆过程中,注意保持环境通风,避免有害气体的吸入。
2.4 制作葫芦工艺品1.首先,根据设计需求,将葫芦切割成相应的形状和大小。
2.根据设计稿,进行雕刻、打磨等工艺步骤,使葫芦更加精致和独特。
3.安装葫芦工艺品所需的配件,如绳索、吊坠等。
4.进行最后的质量检查,确保葫芦工艺品的完整性和良好的外观。
3. 技巧和注意事项制作葫芦的工艺虽然简单,但也有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需要注意:1.种植葫芦时,选择适合生长的葫芦品种,并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在清洗葫芦时,要小心处理,避免对葫芦造成损伤。
人文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葫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出土过葫芦的种子,而在西安半坡出土的器物中,也有仿照葫芦造型的器物。
这些都证明了葫芦在中国的历史由来已久。
葫芦又名蒲芦、壶芦、匏瓜、瓠瓜,一般春天的时候播种,夏天的时候开花,到了秋天结出果实。
由于气候的差异,栽种葫芦的时间在南北方并不相同。
葫芦的种类主要有五种:扁蒲(也就是瓠子)、长柄葫芦(长柄油锤等)、大葫芦(平时的食用类型、水瓢类)、葫芦(亚腰葫芦,也就是过去常说的宝葫芦)、小葫芦(手捻的把玩类)。
葫芦,音近“福禄”,为蔓生植物,枝茎蔓延,葫芦里长籽,又有子孙万代、多子多福的含义。
民间传说人类始祖藏身于葫芦,因而葫芦在外形与内涵方面都具有多子或子孙蔓延的象征。
葫芦在广泛传播中内涵不断充实、扩展,功效得到不断延伸,成为一种多含义、多功效的物体。
葫芦除了食用、药用,作为器物(装酒、装药、养虫)、乐器等,还可以成为手工艺品。
使用烫烙、彩绘、雕刻、押花等技艺制成的葫芦手工艺品美不胜收。
葫芦雕刻是一种以葫芦为载体的雕刻艺术。
葫芦雕刻最早是文人墨客手里的把玩品,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其技法主要是以中国画的线描为基础,以奇妙的构思、精美的图案、娴熟的刀法将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刻在葫芦的表皮上供人赏玩。
传统的葫芦雕刻表现的题材多为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以及历史典故、人物、唐宋诗词等。
传统的用于雕刻的葫芦大多为宝葫芦,也就是亚腰葫芦,还有饮水常见的葫芦瓢,我们称为大瓢葫芦。
后来,葫芦雕刻慢慢成为独特的手工艺品,渐渐从文人墨客手里的文玩把件走入平常百姓人家,成为美化和装点人们生活的手工艺术品摆件。
雕刻葫芦一般先用铅笔打底稿,称为“引”,然后用特制的钢针(分大、中、小三种)刺破葫芦的表皮,在表皮上进行镌刻,再涂以松墨,最后上光。
雕刻葫芦技法大致与笔雕相同,刀法轻于金石,重于微雕,点、挑、拉、刺、勾,轻重有致,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一气呵成,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功亏一篑。
葫芦绕指柔盘完方法《葫芦绕指柔盘完方法》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它源于中国民间工艺,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如今已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手工艺品。
葫芦绕指柔盘完方法不仅是一项工艺技能,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它融合了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对工艺美学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下面将详细介绍葫芦绕指柔盘完方法的制作步骤和技巧,希望能够给爱好手工艺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制作葫芦绕指柔盘完需要准备好一些工具和材料。
首先是选择优质的葫芦,葫芦要求外壳完整、圆润、无裂纹,颜色均匀。
然后需要准备一些细腻的手工具,比如小刀、钻孔器、砂纸等。
还需要准备一些彩绘和装饰葫芦的工艺材料,比如颜料、毛笔、丝线等。
这些材料和工具的准备是制作葫芦绕指柔盘完的基础,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制作工作。
制作葫芦绕指柔盘完的第一步是对葫芦的整形和打磨。
首先用小刀将葫芦的两端切开,然后用钻孔器将葫芦的内部去除干净,使内部完全空洞。
接着用砂纸对葫芦的外壳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平整。
整形和打磨是葫芦绕指柔盘完的基础工作,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工艺制作。
然后,就是对葫芦进行彩绘和装饰。
葫芦绕指柔盘完的彩绘和装饰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部分。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各种不同的图案和花纹进行彩绘,比如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
彩绘时要注意颜料的搭配和用笔的轻重,力求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层次分明。
还可以用丝线、穗子、珠子等材料进行装饰,增加葫芦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是对葫芦进行柔盘完处理。
柔盘完是葫芦绕指柔盘完的核心工艺,也是最考验手工技艺的一步。
柔盘完是将葫芦外壳变形成各种复杂的花纹和图案,需要用手指和工具轻轻地按压和扭转葫芦外壳,使其产生变形,形成美丽的线条和纹饰。
这一步需要耐心和细心,操作要轻柔而有力度,保持整个葫芦的一致性和美观性。
通过以上的制作步骤和技巧,相信大家对葫芦绕指柔盘完的制作过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章丘传统葫芦雕刻技艺摘要:章丘传统葫芦雕刻技艺,是中国葫芦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葫芦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山东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
她展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里面极具代表性的一面旗帜。
关键词:葫芦雕刻技艺;工艺美术;聪明才智;精华之一章丘传统葫芦雕刻技艺,技法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是中国葫芦传统技艺里精彩的一只,主要用刀或者针刀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或是阳刻,此门技艺区别于我国其它地域葫芦艺术的最主要一点,就是雕刻手法别具一格,就创作用的工具而言,以最初的只用刀刻,发展为现在的用针、刀、针刀并用、甚至使用烙铁等等,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创作手法通常是右手持刀,左手持墨,一边对作品进行雕刻,一边涂抹松枝墨,雕刻线条极为细腻,雕刻深度已入葫芦皮质深层,此种雕刻技法行内称之为:“刻破肌理,入骨三分。
”这门雕刻技艺工艺及其复杂,且难掌握,其工艺独具一格,根据葫芦,随心创作。
章丘传统葫芦雕刻技艺,用特殊的手法,因形雕刻,精绘细描,形象逼真,颇像工笔画清晰、可爱,作品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此种手法创作完成的作品不但美轮美奂,而且保留时间极为久远,作品永不退色。
随着技艺高超的章丘历代葫芦传承人的不断发展创新,章丘传统葫芦雕刻技艺,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了把玩、收藏的艺术珍品。
章丘传统葫芦雕刻技艺,融诗书画于一体,其使用的刻刀也独具匠心,小巧而又精致,在雕刻创作时,加以雕刻技法,如行云流水,运用雕刻自如,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其刻绘之作品多源自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以及山东当地传统文化,选材独特,内容广泛,设计精美。
它记载了众多的民间故事,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享誉海内外。
章丘传统葫芦雕刻技艺,凝集了历代章丘葫芦艺人的文化修养、艺术遐想、精湛技艺和高洁的情怀,是中国传统葫芦技艺中的隗宝。
葫芦雕刻非遗调查报告葫芦雕刻是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调查报告旨在探讨葫芦雕刻的传承情况、技艺特点以及面临的困境与发展机遇。
一、葫芦雕刻的传承情况葫芦雕刻传承时间长,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不同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四川、河南等省份为主要传承地。
目前,葫芦雕刻的传承者多为老年人,年轻一代对此兴趣较低。
这使得葫芦雕刻技艺面临着逐渐衰退的风险。
传承人数减少,技艺流失严重,对于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葫芦雕刻的技艺特点1. 原材料选择:葫芦雕刻主要采用新鲜的葫芦作为原材料,葫芦的形状和大小各异,为艺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
2. 雕刻工艺:葫芦雕刻采用传统的手工雕刻技法,包括刻、挖、打磨等步骤。
艺人需要具备丰富的创意和精湛的手工技艺,才能将葫芦雕刻成各种形态的艺术品。
3. 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传统的葫芦雕刻多以民俗图案、神话传说等元素为主题,但现代的葫芦雕刻作品也开始融合了时下流行的元素,增加了时代感和创新性。
三、葫芦雕刻面临的困境1. 传承人数减少:传统的葫芦雕刻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年轻一代对此缺乏兴趣,导致传承人数逐渐减少。
没有足够的传承人,技艺很难得以延续。
2. 缺乏市场需求:随着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对葫芦雕刻作品的需求逐渐减少。
缺乏市场需求使得葫芦雕刻艺人难以生存和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技艺的衰退。
3. 葫芦资源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葫芦的种植面积减少,原材料逐渐减少。
这不仅增加了葫芦雕刻的成本,也使得艺人在原材料采购上面临许多困难。
四、葫芦雕刻的发展机遇1. 引入创新设计:结合现代审美趋势,葫芦雕刻可以融合当代元素,设计更具创意和时代感的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2. 开拓市场渠道:通过互联网和电商平台等新兴渠道,将葫芦雕刻作品推广到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中去,提高市场需求,推动其发展。
3. 增加教育推广:加强对葫芦雕刻艺术的宣传和教育推广活动,提升公众对于葫芦雕刻的认知和关注度,激发年轻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瓢葫芦的详细种植方式1.选茬整地选择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平川及低洼地和有浇灌条件的岗地。
忌西瓜等瓜类重迎茬。
整地:顶浆打垅,及时镇压保墒。
移植垄为长口垄。
垄宽9~13厘米,中间7~8条空垄也要打垄利于灭草。
2.浸种、催芽品种选用日本青皮葫芦,用40℃温水浸种12~24小时,捞出后用纱布包好甩干,并嗑开浸好的甜葫芦种子。
用木槽或普通的盆子,垫一层消毒的锯末或沙子,再垫上一层纱布,将浸好的种子均匀地放在纱布上,上面盖上拧干的新毛巾,盖上盖帘,蒙上棉被催芽,天天用新刷帚掸水2次。
催芽温度一般在25~28℃。
要求天天捡出已出芽的种子,放在另外的盆里,置于室内阴凉的地方,控制芽的生长。
3.苗床播种①苗床准备。
苗床底垫8~10厘米马粪或碎草,上面铺一层土,踩平。
同时用70%的0.3~0.6克/平方米敌可松可湿性粉剂消毒,同时扣棚。
待播完种子后,在苗床上再扣小棚。
②营养土准备。
选择没有利用过普施特、豆磺隆等除草剂的土壤,并筛好,与筛好的腐熟农家肥按7∶2比例混拌。
③装袋播种。
将营养土装入10厘米×15厘米的塑料袋中,并在塑料袋底1/3处放入20~30粒二铵作底肥,装满墩实,并将营养袋底角剪开或在底部扎孔径为8~10毫米的眼2~4个以便透水。
播种时间按照本地的季节为准。
用木棒在营养袋中间扎3~4厘米深的眼,将催好芽的种子,芽眼朝下放好,复完土后进行一次浇水。
4.苗床管理适当浇水,不能过涝;防治鼠害、虫害:可用辛硫磷、敌百虫拌麦麸子(毒饵)都可;及时锄草,喷施叶面肥;在真叶长到3~4片时开始定心,避免徒长;苗床适宜温度25~28℃,夜间不低于15℃。
一般苗龄35~40天,栽前5~7天炼苗。
5.适时移栽(1)挖大穴。
移栽前挖20厘米×20厘米大穴,株距1.3~1.6米,亩保苗80~100株左右,每穴施5~7.5千克农家肥和100~250克化肥(二铵、钾肥、镁粉比例为3∶1∶1)做底肥。
(2)人工移栽。
中国古代培育葫芦的特殊技艺中国古代培育葫芦的特殊技艺葫芦作为一种农作物,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重视它了。
可在古代,葫芦的用途相当广泛,能够跟它相媲美的农作物是不多的。
葫芦在我国汉代以前,称“瓠”、“匏”、“壶”;汉代以后,称“壶卢”、“蒲卢”、“葫芦”。
葫芦可以食用。
它的嫩果实可以炒食,它的叶子能够做菜羹。
《诗经》上有“幡幡瓠叶,采之烹之”的诗句。
汉代毛亨解释说:“幡幡瓠叶貌。
庶人之菜也。
”这说明,葫芦叶是我国先秦时期平民大众常吃的蔬菜。
葫芦可以药用。
据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瓠膜可医水肿;瓠子能治蛀齿、口臭、小便不通;蔓须花有解毒的功效。
葫芦可以器用。
葫芦既是天然的浮涉救生的器具,又是天然的容器。
大葫芦能制成甕、盎、瓢、尊,小葫芦能制成碗、盘、杯、勺。
《周礼·鬯人》:“凡祭祀,社壝用大罍,禁门用瓢赍”。
瓢赍,是一种盛酒的器皿。
郑玄注释说:“赍读为齐。
取甘瓠割去抵,以齐为尊。
”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由此可见,在古代,无论是贵族,还是贫士,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葫芦制的器物。
葫芦是人类最早驯化的植物之一。
据考古材料,亚洲的中国、大葫的特殊技艺,归纳起来,有五个步骤:一、选种:选择果实肥大、成熟得好的葫芦,取籽作种。
二、区种:先掘地作圆坑,直径、深度各3尺,然后用蚕粪和土,一半对一半掺和起来,施放到坑中,用脚踩紧、浇水,等水渗尽,种下10颗饱满的葫芦籽,再盖上些蚕粪和土的混和物。
三、合茎:种子发芽了。
当茎长到2尺多长时,用布条把10条茎缠起来,缠五寸左右,外边用泥土封密。
几天以后,缠着的部分便愈合成一个整体。
留下一条长势最强壮的茎,其余的9条茎都掐断。
蔓长出去,结实之后。
所有未结实的梢,也都掐掉,以防止疯秧。
四、留果:葫芦蔓上最初结的三个果实不好,要去掉,只留第四、第五、第六个果,以后结的果也不要。
每一区,留三个果实。
中国古代培育葫芦的特殊技艺
葫芦作为一种农作物,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重视它了。
可在古代,葫芦的用途相当广泛,能够跟它相媲美的农作物是不多的。
葫芦在我国汉代以前,称“瓠”、“匏”、“壶”;汉代以后,称“壶卢”、“蒲卢”、“葫芦”。
葫芦可以食用。
它的嫩果实可以炒食,它的叶子能够做菜羹。
《诗经》上有“幡幡瓠叶,采之烹之”的诗句。
汉代毛亨解释说:“幡幡瓠叶貌。
庶人之菜也。
”这说明,葫芦叶是我国先秦时期平民大众常吃的蔬菜。
葫芦可以药用。
据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瓠膜可医水肿;瓠子能治蛀齿、口臭、小便不通;蔓须花有解毒的功效。
葫芦可以器用。
葫芦既是天然的浮涉救生的器具,又是天然的容器。
大葫芦能制成甕、盎、瓢、尊,小葫芦能制成碗、盘、杯、勺。
《周礼·鬯人》:“凡祭祀,社壝用大罍,禁门用瓢赍”。
瓢赍,是一种盛酒的器皿。
郑玄注释说:“赍读为齐。
取甘瓠割去抵,以齐为尊。
”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由此可见,在古代,无论是贵族,还是贫士,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葫芦制的器物。
葫芦是人类最早驯化的植物之一。
据考古材料,亚洲的中国、
泰国,南美洲的秘鲁、墨西哥,非洲的埃及,都有新石器时代的葫芦出土。
其中以1973年中国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葫芦年代最早,距今约7000年了。
这说明,我们祖先把野生葫芦驯化成农作物已有近万年的历史。
葫芦经过劳动人民的长期选择、培育,衍变成很多类型。
现代植物学把葫芦分为五种:扁蒲(果实细长椭圆,又名都瓠)、长柄葫芦(果实长柄有腹,又名悬匏)、亚腰葫芦(果实上小下大,中部缢细,又名约腹瓠)、大葫芦(果实圆大形扁,无柄,又名瓢葫芦)和小葫芦。
这五个品种至迟到元代中国都具备了。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栽培葫芦的经验非常丰富。
他们创造出不少栽培葫芦的特殊技艺,至今令人赞叹。
《庄子·逍遥游》记载惠施对庄周说:“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战国时期1石约合现今1/5石。
“五石之瓠”,能容100立升水。
这样大的葫芦所具有的浮力足以载人涉江河。
所以《诗经》上说:“匏有苦叶,济有深涉。
”汉代齐后苍注释说:“枯匏不朽,利以济舟,渡踰江海,无有溺忧。
”这绝非空话。
即便是乘木船,古人也常随身携带葫芦。
《鹃冠子》书里就有“中流矢船,一壶千金”的说法。
可见葫芦是最原始的救生器具。
这么大的葫芦是怎样培育出来的呢?
西汉末期著名农学家氾胜之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了培育这种
大葫的特殊技艺,归纳起来,有五个步骤:
一、选种:选择果实肥大、成熟得好的葫芦,取籽作种。
二、区种:先掘地作圆坑,直径、深度各3尺,然后用蚕粪和土,一半对一半掺和起来,施放到坑中,用脚踩紧、浇水,等水渗尽,种下10颗饱满的葫芦籽,再盖上些蚕粪和土的混和物。
三、合茎:种子发芽了。
当茎长到2尺多长时,用布条把10条茎缠起来,缠五寸左右,外边用泥土封密。
几天以后,缠着的部分便愈合成一个整体。
留下一条长势最强壮的茎,其余的9条茎都掐断。
蔓长出去,结实之后。
所有未结实的梢,也都掐掉,以防止疯秧。
四、留果:葫芦蔓上最初结的三个果实不好,要去掉,只留第四、第五、第六个果,以后结的果也不要。
每一区,留三个果实。
五、浇水:天旱时,需要给葫芦浇水。
但千万不要直接往坑里浇水,可以在坑周围掘一道小沟,在沟里蓄水,让水从远处浸润过去。
这样浇水才有利葫芦生长。
采用上述的方法培育葫芦,就能得到大型葫芦。
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合茎”。
所谓“合茎”,就是嫁接。
氾胜之介绍的这种培育大型葫芦的方法,是目前所知道的世界上有关植物嫁接的最早记载、它说明,至迟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劳动人民就发明了嫁接术。
这种蔓茎靠接的嫁接术至今还
在应用。
现在四川成都农民有用五茎靠接生产大南瓜的。
在苏联,现在应用补助根系嫁接来增加番茄等蔬菜产量,其方法与氾胜之介绍的相类似。
范匏成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又一种培育葫芦的特殊技艺。
其法是用木头斵成模范,套在初生的嫩匏上,果实成熟了,形态方圆,全随人意。
《清宫词》中有九钟主人吴士鉴写的一首匏器诗:“匏卢秋老结深青,范合方圆各异形;款识精镌题御玩,旊陶而外有新铭。
”注:“御国旷地,遍植匏卢。
当结实之初,斵木成范,其形或为瓶、或为盘、或为盂,镌以文字及各种花纹,纳匏卢于其中。
及成熟时,各随其范之方圆大小自为一器,奇丽精巧,能夺天工。
款识隆起,宛若砖文。
”他把匏器的形态及范制的方法讲得十分清楚。
据《西清笔记》说:匏器“康熙间始为之,瓶、盘、杯、椀之属,无所不有。
阳文花鸟山水题字,俱极清朗,不假人力。
”其实,范匏成器的技艺绝不是清代康熙年间发明的。
商承祚先生的
《长沙古物见闻记》中有《楚匏》一则;“二十六年,季襄得匏一,出楚墓,通高约二十八公分,下器高约十公分,四截用葫芦之下半。
前有斜曲孔六,吹管径约二公分,亦匏质。
口与匏衔接处,以丝麻缠绕而后漆之,六孔当日必有璜管,非出土散佚则腐烂。
吹管亦匏质,当纳幼葫芦于竹管中,长
成取用。
”做吹管的葫芦是用竹管范制的,那么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已经开始范匏制器了,只不过没有清代范制匏器的技艺精细。
范匏成器,将人工与天然巧妙地融为一体。
这种培育葫芦的特殊技艺,曾使外国园艺家们叹为奇迹。
因为他们的经验是任何果实,如果被范模套住,由于不透风,就必然腐烂,不能成长。
而中国人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范匏成器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