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农场的农业风险管理
- 格式:pdf
- 大小:244.97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家庭农场的经营风险及管控对策李乃刚1,孙语聪2(1.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分行营业部,辽宁沈阳110013;2.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家庭农场在农业经营组织模式中,相比较种植大户具有市场化、规模化、精细化的优势,与农业企业相比较,又能够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政治性。
这决定了家庭农场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但目前除了一些不可控的自然条件风险,由于制度与规则的不完善,导致家庭农场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市场风险、土地流转风险、政策风险、组织管理风险、决策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很难控制。
完善对策:提高农场主综合素质,增加生产效率;变革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丰富农业保险项目,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建立家庭农场联盟,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产业链结构,促进专业化服务产业等。
[关键词]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控对策[中图分类号]F7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17)10-0022-03第2017年第10期(总第494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10,2017Total No.494[作者简介]李乃刚(1973-),辽宁抚顺人,司职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分行营业部,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孙语聪(1990-),女,吉林通化人,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家庭农场的发展不仅能够适当地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我国农产品产量,同时也保证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随着经营家庭农场的数量增大,相应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及其管控措施是当今最亟需解决的问题。
风险,顾名思义,是不确定的意思。
经营风险指的是决策人或者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或者由于错误决策而导致的风险,结果表现为收益的不确定性或者成本、代价的不确定性。
家庭农场的经营风险指的是以家庭农场为单位,农场主为决策人,在经营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
农场营销策划方案风险分析一、引言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场作为生产农产品的重要基地,其经营管理的成功与否对国家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社会稳定都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农场的经营管理和市场推广也不乏各种风险。
本文将对农场营销策划方案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帮助农场管理者降低风险、提高经营效益。
二、农场营销策划方案风险分析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需求变化、竞争加剧等原因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销售收入减少的风险。
农场作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面临着市场需求不确定的风险。
在市场营销策划中,需要对市场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和潜在竞争对手,制定相应的市场推广策略。
此外,还需要建立稳定的市场渠道和合作关系,减少市场风险的影响。
2.供应链风险供应链风险是指由于农产品采购、储存、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中的问题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或供应不足的风险。
农场营销策划方案应该考虑建立一条完整的供应链,确保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的每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例如,对农产品种植环节要进行合理规划和统一管理,确保种子品质、施肥浇水的科学性等;对产品加工环节要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3.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病虫害等因素导致农产品产量减少或质量下降的风险。
面对这样的风险,农场营销策划方案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如建立灾害监测系统、采取防灾减灾措施等。
此外,还可以考虑农产品多元化种植、种植区域选择等策略,降低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
4.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由于国家或地方政策的不稳定性导致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受到不利影响的风险。
农场营销策划方案应该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化和趋势,及时调整策划方案和经营模式。
此外,建立良好的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是降低政策风险的重要手段。
5.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由于农场管理不善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降的风险。
高标准农田保险风险管理指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标准农田保险风险管理指南高标准农田保险涉及的风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疫病等因素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和死亡风险。
对于保险机构和农民而言,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保险机构而言,做好风险管理可以减少不利风险的发生,保障农业保险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对于农民而言,做好风险管理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信誉度,减少投保风险,确保获得及时有效的理赔服务。
高标准农田保险的风险管理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1. 定期评估风险保险机构和农民应定期评估农业生产的风险情况,了解各种灾害、疫病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时调整保险政策和措施,保障农业保险的有效实施。
定期评估风险可以帮助保险机构和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的风险情况,制定相应的农业保险政策,提高保险的效益和可靠性。
2. 多元化保险产品保险机构应根据农业生产的不同特点,开发多元化的保险产品,满足农民不同种类、规模的农业生产需求。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开发风险分散的保险产品,以满足不同农民的需求,提高保险的可持续性和适用性。
3. 建立风险评估体系4. 完善理赔流程保险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理赔流程,及时对农业灾害、疫病等风险进行赔付,提高理赔的效率和透明度。
完善理赔流程可以帮助保险机构及时对农业灾害、疫病等风险进行赔付,减少被保险人的损失,提高保险的诚信度和信誉度。
5. 加强风险管理意识三、结语高标准农田保险的风险管理是保障农业保险有效实施的关键。
只有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才能减少不利风险的发生,提高保险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保险机构和农民应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定期评估风险,开发多元化的保险产品,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完善理赔流程,共同参与风险管理工作,实现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利益保障。
本文提出的高标准农田保险风险管理指南旨在帮助相关单位和个人更好地应对农业保险风险,推动农业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14-05-27作者简介:李博文(1993-),女,内蒙古海拉尔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李博文,姚思彦(内蒙古大学,呼和浩特010021)摘要:家庭农场政策的出台带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热潮,但对于天然风险较高的农业,家庭农场的风险更加不容忽视。
随着家庭农场的生产规模扩大,风险也随之扩大。
对于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制度风险和社会风险这五大类风险,农民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提前预防及积极应对。
关键词:家庭农场;风险;防范措施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8-0041-01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民生产组织,其生产效率及收益性不容置疑。
目前,我国已经实行家庭农场政策的大部分地区已取得良好的社会反映及经济效益。
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规模经济得到发展,但农民经营家庭农场所面临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因此,我们需要弄清楚这些风险是什么,并采取一定的防控措施来避免或减少风险。
一、家庭农场经营中主要面临的风险(一)自然风险农民每年获得的粮食收成往往同当年的自然灾害情况紧密相关。
农民收入依赖于从自然界获取的劳动成果,但农业基本无法避免自然风险,只能通过避灾救灾减少影响。
自然灾害的频发性及不确定性、广泛性及地域性等特性,使自然风险成为最难以控制的一种农业风险。
比如,播种时的干旱少雨,如果没有灌溉,则可能无法播种错过农时;再如,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冰雹、旱涝、冷热灾害随时会发生,2013年春天的倒春寒使陕西苹果花受冻严重,至少250万亩的苹果产量会受影响;另外,成熟季节的农作物,可能因为冰雹等突然的恶性自然灾害导致产量大幅损失甚至颗粒无收。
(二)动植物疫病风险动植物疫病的发生存在多种原因,类似于细菌传播及环境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动植物疫病发生。
因动植物养殖及种植存在规模性及集中性,该种风险往往具有区域性的特点,一旦疫病发生传播速度及影响力则难以控制。
口蹄疫的暴发可能导致养殖场的偶蹄动物整体死亡或者被国家强制扑杀,对生猪、牛羊养殖威胁很大。
农业保险农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第1章农业风险概述 (4)1.1 农业风险分类 (4)1.1.1 按风险来源分类 (4)1.1.2 按风险性质分类 (4)1.2 农业风险影响因素 (5)1.2.1 自然因素 (5)1.2.2 社会经济因素 (5)1.2.3 技术因素 (5)1.3 我国农业风险现状 (5)1.3.1 农业风险种类繁多 (5)1.3.2 农业风险影响范围广泛 (5)1.3.3 农业风险损失严重 (5)1.3.4 农业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6)第2章农业保险原理与作用 (6)2.1 农业保险基本原理 (6)2.1.1 风险与保险 (6)2.1.2 农业保险的定义与分类 (6)2.1.3 农业保险的运作机制 (6)2.2 农业保险的功能与作用 (6)2.2.1 风险管理功能 (6)2.2.2 经济补偿功能 (6)2.2.3 财务规划功能 (6)2.2.4 促进农业现代化 (7)2.3 农业保险的国际经验 (7)2.3.1 发达国家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7)2.3.2 发展中国家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7)2.3.3 国际农业保险发展的启示 (7)第3章农业保险产品与运作 (7)3.1 农业保险产品种类 (7)3.2 农业保险费率制定 (7)3.3 农业保险赔付与风险管理 (8)第4章农业保险政策与法规 (8)4.1 我国农业保险政策演变 (8)4.1.1 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8)4.1.2 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 (8)4.1.3 完善阶段(21世纪初至今) (9)4.2 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 (9)4.2.1 法律层面 (9)4.2.2 部门规章 (9)4.2.3 地方规章 (9)4.3 农业保险政策支持措施 (9)4.3.1 财政补贴 (9)4.3.2 保险费率优惠政策 (9)4.3.3 保险产品创新 (9)4.3.4 保险服务体系建设 (9)4.3.5 政策宣传与培训 (9)第5章农业风险识别与评估 (9)5.1 农业风险识别方法 (10)5.1.1 文献综述法 (10)5.1.2 专家咨询法 (10)5.1.3 数据挖掘法 (10)5.1.4 现场调查法 (10)5.2 农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10)5.2.1 自然灾害风险指标 (10)5.2.2 生物灾害风险指标 (10)5.2.3 市场风险指标 (10)5.2.4 投资风险指标 (10)5.2.5 政策风险指标 (10)5.3 农业风险评估方法 (10)5.3.1 定性评估方法 (10)5.3.2 定量评估方法 (10)5.3.3 综合评估方法 (10)5.3.4 模糊综合评估法 (11)5.3.5 风险矩阵法 (11)第6章农业风险防范与控制 (11)6.1 农业风险防范策略 (11)6.1.1 风险评估与监测 (11)6.1.2 预警与预报 (11)6.1.3 政策法规与制度保障 (11)6.2 农业风险控制手段 (11)6.2.1 农业保险 (11)6.2.2 农业信贷与融资 (11)6.2.3 农业技术改进与培训 (11)6.3 农业风险分散机制 (12)6.3.1 多元化风险分散渠道 (12)6.3.2 区域协同与产业协同 (12)6.3.3 社会力量参与 (12)第7章农业保险与金融创新 (12)7.1 农业保险与信贷结合 (12)7.1.1 农业保险信贷政策概述 (12)7.1.2 农业保险信贷产品的设计与实施 (12)7.1.3 农业保险信贷政策效果评价 (12)7.2 农业保险与期货市场 (12)7.2.1 农业保险期货市场概述 (12)7.2.2 农业保险期货产品的设计与运作 (13)7.2.3 农业保险期货市场的监管与政策建议 (13)7.3 农业保险与其他金融工具 (13)7.3.1 农业保险与期权市场 (13)7.3.2 农业保险与债券市场 (13)7.3.3 农业保险与投资基金 (13)7.3.4 农业保险与其他创新金融工具 (13)第8章农业保险信息化管理 (13)8.1 农业保险信息化建设 (13)8.1.1 信息化建设背景与意义 (13)8.1.2 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 (13)8.1.3 农业保险业务流程信息化 (14)8.2 农业保险数据管理与分析 (14)8.2.1 数据采集与整合 (14)8.2.2 数据存储与管理 (14)8.2.3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14)8.3 农业保险智能理赔技术 (14)8.3.1 智能理赔概述 (14)8.3.2 理赔数据采集与处理 (14)8.3.3 智能理赔模型构建与应用 (14)8.3.4 智能理赔系统设计与实现 (14)第9章农业保险市场与监管 (14)9.1 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14)9.1.1 农业保险市场规模 (14)9.1.2 农业保险产品种类及创新 (15)9.1.3 农业保险市场参与主体 (15)9.1.4 农业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15)9.2 农业保险市场准入与退出 (15)9.2.1 农业保险市场准入制度 (15)9.2.2 农业保险市场准入条件 (15)9.2.3 农业保险市场退出机制 (15)9.2.4 农业保险市场准入与退出政策影响 (15)9.3 农业保险市场监管政策 (15)9.3.1 监管政策体系构建 (15)9.3.2 监管政策主要内容 (15)9.3.2.1 市场准入与退出监管 (15)9.3.2.2 产品及费率监管 (15)9.3.2.3 业务经营监管 (15)9.3.2.4 风险防范与处置监管 (15)9.3.3 监管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15)9.3.4 监管政策优化建议 (15)第10章农业保险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5)10.1 农业保险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5)10.1.1 农业保险的概念与分类 (15)10.1.2 农业保险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5)10.1.3 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与经济补偿功能 (15)10.1.4 农业保险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中的作用 (15)10.2 农业保险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5)10.2.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与挑战 (15)10.2.2 农业保险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机制 (15)10.2.3 农业保险产品创新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15)10.2.4 农业保险与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 (15)10.3 农业保险与农村扶贫攻坚 (15)10.3.1 农村扶贫攻坚的背景与现状 (16)10.3.2 农业保险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6)10.3.3 农业保险扶贫政策设计与实践摸索 (16)10.3.4 农业保险助力农村扶贫攻坚的案例分析 (16)10.4 农业保险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6)10.4.1 农业保险市场潜力与发展空间 (16)10.4.2 农业保险产品创新与技术创新 (16)10.4.3 农业保险政策支持与制度完善 (16)10.4.4 农业保险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 (16)第1章农业风险概述1.1 农业风险分类农业风险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农业生产受损或收益降低的现象。
农场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场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农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类农场,包括国有农场、集体农场、家庭农场、私营农场等。
第三条农场管理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条农场主或农场管理组织应依法经营,诚信守信,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第二章农业生产管理第五条农场应根据土壤、气候等条件,合理选择作物种类和种植结构,优化生产布局。
第六条农场主应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七条农场应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管理制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第八条农场主应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旱涝能力。
第三章农业资源管理第九条农场应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法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条农场主应加强土地管理,遵守土地法律法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土地退化。
第十一条农场应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第四章农场经营与管理第十二条农场主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核算,确保农场经济效益。
第十三条农场应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第十四条农场主应加强农场人力资源管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队伍,提高农场整体素质。
第五章农场安全生产与风险管理第十五条农场主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事故应急预案制定,确保农场生产安全。
第十六条农场应加强农业保险管理,积极参加农业保险,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第六章监督与考核第十七条农场主应接受政府农业部门、审计部门等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如实提供农场经营状况和相关资料。
第十八条农场应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对照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国有农场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国有农场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国有农场是指由国家所有并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直接管理的农业生产单位。
第三条国有农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经营计划,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四条国有农场设立董事会,由董事长、副董事长和董事组成。
董事长负责全面领导和管理工作,副董事长协助董事长工作,董事负责具体的生产经营工作。
第五条国有农场设立监事会,由监事长、副监事长和监事组成。
监事会对董事会的决策和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六条国有农场设立经营管理团队,由总经理、副总经理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
总经理负责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协调各部门协同作战。
第七条国有农场设立农业技术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职能部门,各部门负责具体的工作任务和管理工作。
第八条国有农场设立职工代表大会,代表职工参与国有农场的经营管理事务,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生产经营第九条国有农场应当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制定生产计划,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第十条国有农场应当遵守农田耕作制度,合理利用农田资源,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第十一条国有农场应当加强科学技术支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
第十二条国有农场应当加强农业产销对接,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第十三条国有农场应当做好风险防范,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生产经营活动安全顺利进行。
第四章财务管理第十四条国有农场应当做到财务公开透明,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依法纳税。
第十五条国有农场应当节约用水、用电,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第十六条国有农场应当合理规划资金使用,做到科学运作,确保企业发展。
第五章人力资源管理第十七条国有农场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用工制度,保障职工的基本权益。
第十八条国有农场应当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技能水平,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十九条国有农场应当建立健全的劳动保护制度,确保职工的身心健康。
国有农场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随着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与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权利义务关系清晰的国有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完善职工承包租赁经营管理制度,建立经营面积、收费标准、承包租赁期限等与职工身份相适应的衔接机制”,为完善国有农场承包经营制度指明了方向。
我们必须要以此为指导,加快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推动形成高效顺畅的经营管理局面。
一、国有农场土地承包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经过40余年的发展,国有农场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日益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土地承包方式上,实现了以职工家庭承包为基础、多种组织形式并存;在土地使用权配置方式上,实现了既讲公平,又讲效率;在土地承包期限上,实现了长短结合、期限适当;在土地承包费定价上,实现了统筹兼顾、保证双增;在土地承包费实现形式上,实现了因场制宜、双向选择。
但是也应当看到,当前国有农场承包经营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与中央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亟须加以解决。
(一)土地等级和收费标准不统一。
部分农场土地发包工作没有直接面对农户,而是将承包费收费指标下放给管理区或作业站,土地等级由管理区或作业站划分,费用由其收取,容易出现土地等级和收费标准划分不统一、不透明、不公正的现象,不同管理区或作业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出现很多纠纷和争议,暗含多重风险。
(二)土地承包费用管理混乱。
部分农场实行承包费综合户核算,即农场对管理区或作业站下达总体收费指标和落实土地面积,农场与管理区或作业站算总账,只要完成收费指标即可,有的作业站为了完成指标,将部分农户多交承包费抵顶未交承包费农户,历史欠账越来越多,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年年累加,一旦管理区或作业站负责人调离或离职,就会出现“动一个站长出一大窟窿”的情况。
还有部分农场存在管理人员以现金收取土地承包费现象,缺乏有效监管,容易出现承包费被挪用、侵占等风险,甚至出现管理人员卷款潜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