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3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应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效果观察与护理干预分析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应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效果与护理方法。
方法择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于该院ICU进行治疗的10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对其进行分组,即对照组(采取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联合常规护理)与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与综合护理),每组52例。
结果研究组尿酮转阴时间、血糖达标时间与胰岛素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家属对该次护理的满意率比较中,研究组(100.00%)高于对照组(88.46%)(P<0.05)。
结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并辅以综合护理可以有效促使尿酮转阴,降低血糖水平,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属于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危急重症之一,是指胰岛素分泌缺失所致的急性糖尿病并发症,临床表现为高酮血症、高血糖与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并发急性肾衰竭、昏迷,甚至死亡[1]。
目前,胰岛素注射是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方法,其中以胰岛素泵注与多次皮下注射最为常见[2]。
为了进一步完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方案,2016年7月—2017年7月该院ICU对52例患者应用了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联合综合护理干预,收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取于该院ICU进行治疗的10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组条件:根据第14版《实用内科学》[3]中标准确诊,且经实验室检查证实(血糖指标在16.7~33.3 mmol/L,血酮体呈阳性,血pH0.05)。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吸氧、补液、心电监护、纠正酸碱与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
同时,采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进行治疗,首次用量为0.1 U/(kg·h);研究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胰岛素泵给予持续皮下注射,初始剂量0.05~0.1 U/(kg·h),餐前负荷量占40%,基础量占60%,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酸中毒得到有效纠正后将剂量改为0.05~0.1 U/h,控制血糖水平在睡前血糖与空腹血糖4~7 mmol/L,餐后2 h血糖4~9 mmol/L。
3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护理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护理要点。
方法:给予3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安装胰岛素泵持续滴注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
结果:患者使用胰岛素泵后0.5~2d酮体消失,2~5d血糖控制良好,未发生并发症。
结论:安装胰岛素泵患者应加强置泵前后的护理,保证血糖控制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泵;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2-0081-0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diabetic ketoacdosis,DKA)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昏迷,是临床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应给予积极治疗。
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是近年来临床认可的一种强化治疗方式[1-2]。
2012年10月—2014年3月,本科室应用胰岛素泵对3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实施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10月—2014年3月本科室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酮症中毒患者31例,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19-78岁,平均(47.5±12.7)岁;疾病类型:1型糖尿病21例,2型糖尿病10例;病程1-20年,平均(16.4±7.9)mmol/L;尿酮体+-+++,pH6.8-7.3,平均(7.1±0.5);2例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
1.2 治疗方法入院后给予患者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并给予胰岛素泵通过连接导管与皮下埋植针头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全天胰岛素的用量为0.05U/(Kg.h)~0.10U/(Kg·h),如病人能进餐则将胰岛素的总量分为两部分:基础量和餐前量,总量的60%~70%为基础量,40%~30%为餐前大剂量,在餐前由泵输注。
不能进食的病人每2h测1次血糖,可进食的病人分别于餐后2h、临睡前凌晨空腹和03:00分别监测血糖,根据各点的血糖值调整胰岛素用量。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干预DOI:10.16658/ki.1672-4062.2017.12.145目的分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应用胰岛素泵的治疗效果,总结治疗中的护理干预方法。
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于该院诊治的6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3例,实验组患者均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对照组则常规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方式治疗,比较治疗效果,总结治疗期间护理干预方法。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尿酮转阴时间、血糖达标时间以及胰岛素应用剂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3.03%,对照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18.18%,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具有安全性高,控制血糖稳定的特点,结合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方法,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胰岛素泵;酮症酸中毒;护理干预酮症酸中毒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为胰岛素补充,胰岛素补充包括皮下注射及胰岛素泵两种方式,其中胰岛素泵以其控制血糖效果稳定等优势,得到了临床普遍认可。
此外于患者治疗期间,还需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治疗效果[1]。
该次研究选取了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于该院诊治的6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皮下注射及胰岛素泵两种方式补充胰岛素,并对疗效加以分析,同时总结了治疗中的护理干预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于该院诊治的6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3例,实验组有男15例,女18例,年龄51~79岁,平均(63.84±2.52)岁,平均空腹血糖水平(17.24±1.54)mmol/L,平均餐后2 h 血糖水平(23.87±2.46)mmol/L,对照组有男16例,女17例,年龄52~78岁,平均(64.35±2.47)岁,平均空腹血糖水平(16.97±1.49)mmol/L,平均餐后2 h 血糖水平(24.21±2.52)mmol/L,所有患者尿酮体均为强阳性,该次研究入组需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疾病或合并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应用胰岛素泵的观察及护理目的总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停用小剂量胰岛素后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取代传统的间隙性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护理要点。
方法给予30 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首先使用小剂量胰岛素(按0.1u/小时每公斤体重胰岛素加生理盐水250ml)治疗,待血糖降至13.9mmol/L时停用小剂量胰岛素改为安装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
结果患者使用胰岛素泵后0.5 ~2d酮体消失,3~5 d 血糖控制达标,未发生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
结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安装胰岛素泵治疗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置泵前应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及健康知识指导,置泵后应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及时处理胰岛素泵的故障情况,是确保酮症酸中毒患者胰岛素泵治疗顺利进行的主要措施。
标签:胰岛素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是糖尿病患者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代谢紊乱急剧恶化而导致的糖、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昏迷,是临床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应给予积极治疗。
目前胰岛素使用指南要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在脱水、酸中毒、血糖极度高的情况下宜使用胰岛素泵治疗,传统的做法是待血糖降至13.9mmol/L 时停用小剂量胰岛素而改为间隙性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1]。
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是近年来临床认可的一种强化治疗方式。
2012年5月~2013年5月,对本科室30 例停用小剂量胰岛素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安装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代替了传统的间隙性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案。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科室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30 例(男13 例,女17 例),年龄19~78 岁,平均(47.5 ± 12.7)岁;疾病类型:1 型糖尿病21 例,2 型糖尿病9 例;病程1~22 年,平均(14.7±5.8)年;血糖15.5~34.2 mmol/L,平均(16.4±7.9)mmol/L;尿酮体+~+++,pH 6.8~7.3,平均(7.1±0.5)1.2方法入院后遵医嘱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代谢紊乱,首先使用小剂量胰岛素(按0.1u/小时每公斤体重胰岛素加生理盐水250ml)治疗,Q1h监测血糖,待血糖降至13.9mmol/L时停用小剂量胰岛素,改为安装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中的护理干预胰岛素泵是一种新型的胰岛素输注工具,能模拟人体胰岛素生理性分泌,可根据患者血糖变化规律24小时不间断地向患者体内输入基础胰岛素量及餐前胰岛素量[1],是现今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也是安全、方便、灵活有效的治疗方式,通过对患者病情和血糖的变化来调节基础率及临床基础率。
还可以在进餐前提供大剂量的胰岛素,控制餐后高血糖。
严格控制血糖,使之达到理想水平,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2]。
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中,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
现将我科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期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选取我科2005年5月~2007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26例,其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男15例,女11例;其中1型糖尿病6例,2型糖尿病20例;年龄16~73岁,平均48.9岁;糖尿病病程0~22年,平均10.2年。
神志清醒15例,意识模糊8例,昏迷3例;尿失禁6例;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
随机血糖18.8~29.9 mmol/L之间。
均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期接受胰岛素泵治疗,方案为基础率+餐前大剂量,其中60%基础量,40%为三餐前负荷量,如患者不能进食则持续给予基础量,如能进食则在三餐前输入餐前负荷量。
同时进行补液及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加强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取得患者配合。
2 结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期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均在3~5天内三餐前、临睡时血糖控制在3.9~11.2 mmol/L,在48小时内控制了急性代谢紊乱,尿酮体转阴;仅2例发生低血糖反应。
3 护理3.1 胰岛素泵应用相关知识的教育:对神志清醒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在安装胰岛素泵前告之患者使用胰岛素泵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操作及餐前大剂量注射法指导,讲解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措施,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及演示解除患者顾虑,取得患者信任及配合,以保证疗效及安全;对昏迷及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应尽量指导患者家属了解上述内容。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护理作者:王艳梅王科
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2期
摘要:目的通过一定的方法总结出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的护理措施、疗效和注意事项。
方法抽取60例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结合皮下胰岛素注射;观察组采用安装上胰岛素泵治疗。
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胰岛素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临床内科糖尿病常见急性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昏迷。
在治疗的方法中,应用胰岛素泵进行皮下输注胰岛素是普遍被认可的一种治疗形式[1,2]。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整理数据,得出了相关结论。
同时,对必要的护理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06年3月~2010年3月,我院内科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共60例,其中,男患者26例,女患者34例,年龄均在20~78岁,平均年龄46.5岁;疾病类型:1型糖尿病42例,2型糖尿病18例;患病史在1~20年,平均13年;血糖含量为1
2.5~
30.2mmol/L,平均16.4mmol/L;尿酮体为+-+++,pH值在6.8~7.3,平均7.1;4例患者曾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患者入院初期,先打点滴,目的是通过补液调整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紊乱状态。
之后,给予患者安装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控制血糖含量。
患者3餐前,餐后和凌晨3点检测患者血糖含量,若血糖出现波动,立即调整到正常值。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组间显著性差异用t检验,见表1。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2.5~3d时间,患者体内酮体消失,1~2d,血糖含量达到正常值。
在使用胰岛素泵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低血糖的现象。
一段时间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相继出院,见表1。
两组数据对比表明: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3.1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作用特点利用胰岛素泵进行皮下输注胰岛素是一种强化治疗方式。
它依据正常人体分泌胰岛素的原理,每3min输注一次胰岛素,稳定而又持续的维持胰岛素浓度,这是由于胰岛素能抑制肝糖原的生成,从而使夜间和两餐之间在没有食物进入的情况下血糖含量依然能保持稳定[3]。
应用胰岛素泵,不但缩短了尿酮体消失的时间,而且减少了胰岛素的用量[4]。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治疗方法避免了患者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产生的痛感[5]。
而且,在治疗期间,患者没有低血糖的现象,0.5~2d酮体就消失了,2~5d的时间,血糖就得到了有效控制。
3.2护理
3.2.1 安装胰岛素泵之前的护理胰岛素泵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有些患者,尤其是从未接受过此治疗方式的患者仍然很担心,他们害怕皮下注射会带来疼痛感,也担心在输注时胰岛素泵会出现故障。
为了解除患者的疑虑,工作人员及时对患者心理进行了疏导,并向其家人耐心讲解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优点。
为了让他们信服,工作人员还演示了胰岛素泵出现故障后的应对措施。
3.2.2使用胰岛素泵输注前的准备准备短效或超效胰岛素,提前1h把药品放在室温。
等到药品温度达到室温后,将其吸抽到储药器。
在调试胰岛素泵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
在抽取胰岛素时,量要合适,确保胰岛素泵能正常工作。
3.2.3置胰岛素泵时的护理在操作者抽药、排气、调试过程中,历时大约30min,此间,患者容易紧张慌乱。
为此,我们在治疗室完成这些操作后,到病房进行后期操作。
这样做可大大减少面对患者操作的时间,缓解患者的不安情绪。
3.2.4 穿刺时的护理腹部、大腿、上臂的皮下组织都可作为注射部位。
本组患者都在腹部。
这是由于腹部吸收能力强,活动性小。
需要注意的是,腹部的注射不能在肚脐周围5cm 内,更不能在容易触碰衣服的部位。
进行穿刺时,需要用2%的碘酒和75%的乙醇对患者的皮肤消毒。
然后将针头置于助针器上,用左手拇指和食指仅仅抓住患者皮肤,右手持助针器垂直扎入皮肤。
紧接着左手固定好针柄,右手慢慢转动助针器并将针头拔出。
要将位于皮下的软管固定好,最后贴上保护膜。
置泵过程进行的非常顺利。
3.2.5 安装胰岛素泵后的护理置泵后,应把胰岛素泵放在安全的地方,否则,软管容易弯曲造成输注失败。
定时对泵进行检察,确保输注正常进行。
同时,也应观察患者的置管部位是否有异常,如红肿、疼痛、出血、脱出胶布、过敏等情况。
如果有这些情况发生,立即更换患者的输注部位。
在凌晨2点~4点期间,准时测量患者的血糖含量,并将数据反馈给医生,及时调整胰岛素输注量。
本组中,无患者出现低血糖现象。
患者的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治疗期间,建议患者食用含纤维较多、低碳、低脂肪的食物。
尽量做到少量多餐。
尤其追加剂量30min后,患者就要进食。
本组患者进食时间均符合要求。
4结论
治疗的结果显示,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效果更好,能有效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发生与发展,使用安全。
治疗方法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同时,此治疗法离不开护理,所以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胰岛素泵的操作技能和各种常见故障的处理,在每一个环节都要护理到位,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影响治疗。
参考文献:
[1]谢雯俊.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7,3(2):5-6.
[2]黄冬荷,钟书凌,练桂英.胰岛素泵皮下持续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报,2006,13(11):49-50.
[3]余小英.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护理[J].当代护士,2010(4):18-19.
[4]刘凤,李宇奇.对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的护理[J].临床医学,2008,24(4):457-458.
[5]方英,韩枫,宋丽敏.胰岛素泵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11):1316.
编辑/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