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 格式:ppt
- 大小:188.00 KB
- 文档页数:17
数学学科教案年级初一课题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课型新授备课人备课日期上课日期序号 1 审核日期审核人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基本的几何体,通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2)情感及态度目标: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基本的几何体,通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问题情境:游戏:老师准备一个“魔术袋”,袋中装有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球体5个常见的几何体。
邀请一些同学为大家揭开“魔术袋”的谜底,先让他们从袋中将物体一一摸出,并说出它们的形状。
然后由老师说物体的形状名称,由学生从袋中准确摸出。
二、讲授新课: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各种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本阶段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各抒已见,多给学生鼓励,表达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老师适时地进行启发和点拔,引出圆柱、棱柱、圆锥、球体、棱锥等概念。
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
本节课设计从小游戏入手,让学生猜“魔术袋”中的物体,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游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充分调动学生触觉、视觉等各种感观,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本部分教学采用谈话法启发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探究各几何体之间的联系区别。
组织学生观察,说出各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学会命名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等。
三、练习巩固:四、作业布置A组:课本随堂练习2 习题1.1.1 4 B组:习题1.1.1 4 同步学生自己总结图形的区别与联系,教师成为倾听者和参与者,在关键之处进行启发和点拔。
让学生很自然地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数学,最终又形成他自己的更高级的技能,师生彼此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理解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教学思考使学生理解相关点、线、面及某些基本图形的一些简单性质.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想像等活动,积象相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从大量的实例中逐步丰富对点、线、面的理解.难点: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理解.三、课前准备:实物模型四、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教师活动:上节课我们观察和讨论了一些生活中的凡何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寻找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课件演示:建筑,生活实物,京剧脸谱等图片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中观察,使学生从中丰富对点、线、面的理解.学生活动:找出其中的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等.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你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这些图形的例子吗?让学生采取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回答下列问题.2、探索断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图片.课件演示:闪烁面与面相交处,线与线相交处.学生活动:积极发言总结出: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课件演示,演示正方体和回柱,教材6页议一议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实行实际操作,并通过小组讨论积极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得出结论)体是由面围成的,面由线组成,线由点组成.教师活动:演示教材6页想一想图形(动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积极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教师在学生操作活动中巡视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给予补充,共同总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投影演示长方形绕其一边旋转一周得到几何体的过程.学生活动:积极发言,大胆猜测,操作验证.3、总结收获学生活动: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布置作业:教材7页习题1.2,制作一个三棱柱.。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1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展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学会用文字和符号表示立体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学会用文字和符号表示立体图形。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实物模型。
2.学具:每人一套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实物模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魔方、牙膏盒、圆柱形饮料瓶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什么图形?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实物模型,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触摸,感受立体图形的三维空间特性。
同时,教师用语言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如立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六个面中有两个是长方形等。
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1)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对应的几何体图(1)是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实物图形,其对应的几何体如图(2)所示.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几何图形,这些几何图形可以抽象为几何体.常见的几何体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和棱柱等.注意:棱锥也是一种常见的几何体.如上面的最后一图.(2)几何体的组成几何体是由平面或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如果围成的面都是平的,叫做多面体.【例1】下列图形中,上面一行是一些具体的实物图形,下面一行是一些几何体,试用线连接几何体和类似的实物图形.分析:对照实物图与几何体,从实物图形中抽象出数学几何体即可.解:如图所示.2.几何图形的构成(1)几何图形的构成几何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面有平面和曲面,面不分厚薄;线有直线和曲线,线不分粗细.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点不分大小.(2)点、线、面的关系从运动的角度看,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例如,把笔尖看做一个点,笔尖在纸上移动就能形成一条线,即点动成线.点动成线的实例还有:流星划过天空、粉笔在黑板上划动、保龄球滚动过的路线等.钟表的分针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面,即线动成面.线动成面的实例还有:汽车上的雨刷扫过玻璃窗、用刷子涂油漆等.长方形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就能形成一个圆柱,即面动成体.面动成体的实例还有:以三角形的一边为轴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等.【例2】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是由__________个面组成的,其中有__________个平面,有__________个曲面;面与面相交成__________条线,其中曲线有__________条.解析:该几何体的两个底面是平面;两个侧面中一个是平面,一个是曲面.两个底面与曲侧面相交成两条曲线,两个底面与平侧面相交成两条直线,两个侧面相交成两条直线.答案:4 3 1 6 2点技巧线与面的数法对于几何体,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在数面时可先数底面,再数侧面;数线时,可先数底面与侧面相交成的线,再数侧面与侧面相交成的线.3.立体图形的识别几何图形的特征:(1)圆柱:两个底面是等圆,侧面是曲面.如八宝粥盒、茶杯等.(2)圆锥:底面是圆,侧面是曲面.像锥子.如烟囱帽、铅锤、漏斗等.(3)长方体:有6个面,底面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平行且完全相同.如砖、文具盒等.(4)正方体:6个面是大小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如魔方等.(5)棱柱:所有侧棱长都相等,底面是多边形,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平行四边形.(6)球:由一个曲面组成,圆圆的.如足球、乒乓球等.(7)棱锥: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一个有公共顶点的三角形.多边形的面称为棱锥的底面,其余各面称为棱锥的侧面.根据底面的边数可将棱锥分为三棱锥、四棱锥……谈重点从哪几个方面认识几何体的特征①有几个面围成,是平面还是曲面;②有无顶点,有几个顶点;③侧面是平面还是曲面;④底面是什么形状,是多边形还是圆,有几个底面等.【例3-1】请在每个几何体下面写出它们的名称.解析:根据立体图形的定义特征就可得出图形的名称.答案:三棱柱圆柱长方体圆锥四棱柱正方体球【例3-2】如图,在下面四个物体中,最接近圆柱的是( ).解析:圆柱是“直”的,与弯管B有明显区别;D中的饮料瓶的盖确实可以看成是圆柱,但它在该物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该物体从整体上讲更接近于棱柱;A中烟囱上下粗细不同,不是圆柱,故应排除A,B,D;作为柱体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粗细”处处相同,而与高、矮(长、短)无关,C中玩具硬币尽管扁一些,但是最接近圆柱,所以应选C.答案:C4.几何体的分类(1)几何体按柱、锥、球的特征分为:(2)按围成的面分为:分类是数学中的基本方法,在分类时要统一标准,做到不重不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4-1】在粉笔盒、三棱镜、乒乓球、易拉罐瓶、书本、热水瓶胆等物体中,形状类似于棱柱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解析:粉笔盒、三棱镜、书本可以看成棱柱,乒乓球是球体,易拉罐瓶是圆柱,热水瓶胆既不是棱柱,也不是圆柱和球体.故答案选C.答案:C【例4-2】将下列几何体分类,并说明理由.分析:分类时,先确定分类标准.分类标准不同,所属类别也不同,同时应注意分类要不重不漏.解:(1)按柱、锥、球划分:①②④⑤为一类,它们都是柱体;③⑦为一类,它们都是锥体;⑥为一类,它是球体.(2)按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或曲面分:①④⑤⑦为一类,它们是多面体;②③⑥为一类,它们是旋转体.(3)按几何体有无顶点分:①③④⑤⑦为一类,它们都有顶点;②⑥为一类,它们都无顶点.5.几何体的形成(1)长方形绕其一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圆柱;(2)直角三角形绕其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圆锥;(3)半圆绕其直径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球体.释疑点旋转体的形成①平面图形旋转会形成几何体;②平面图形绕某一直线旋转一周才可以形成几何体;③由平面图形旋转而得到的几何体有: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组合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5】我们曾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πR2h(R是圆柱底面半径,h为圆柱的高),现有一个长方形,长为2 cm,宽为1 cm,以它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的体积是多少?分析:问题中的几何体可由两种方式旋转得到.一种是绕这个长方形的长所在的直线旋转,另一种是绕这个长方形的宽所在的直线旋转,其结果不同,注意不要漏解.解:(1)当以长方形的宽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时,如图(1)所示,得到的圆柱的底面半径为2 cm,高为1 cm.所以,其体积是V1=π×22×1=4π(cm3).(2)当以长方形的长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时,如图(2)所示,得到的圆柱的底面半径为1 cm,高为2 cm.所以,其体积是V2=π×12×2=2π(cm3).所以,得到的几何体的体积是4π cm3或2π c m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并能够识别和区分它们。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识别和区分立体图形时还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课堂效果有较大影响,教师需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学会识别和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学会识别和区分它们。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和空间想象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图片,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和认识立体图形。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和制作立体图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立体模型;实物图片;投影仪;黑板。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剪刀、彩纸等制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图片,如魔方、牙膏盒、篮球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是什么图形?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立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使用人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一、 预习任务自学课本2-4页内容。
二、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
2、经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重点1. 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难点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学习准备: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三、学习过程一)新课学习1、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2、圆柱和棱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类 名称 图形 主要特征柱棱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侧面、底面都是平面,有多个侧面,两个底面,并且底面互相平行。
圆柱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平面,只有一个侧面、两个底面,并且底面互相平行。
锥棱锥(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侧面、底面都是平面,有多个侧面,只有一个底面。
圆锥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平面,只有一个侧面和一个底面。
*(台)棱台(三棱台、四棱台、五棱台等)侧面、底面都是平面,有多个侧面,两个底面,并且底面互相平行,但大小不一样。
圆台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平面,只有一个侧面,有两个底面,并且两个底面互相平行,但大小不一样。
球球只有一个面,并且是这个面曲面。
1.直线的表示有两种:一个小写字母或两个大写字母.但前面必须加“直线”两字,如:直线m ,直线AB ;直线CD .三、课堂练习五、课堂测试(1)下列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是由什么几何体组成的?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几何体组成的?举例说明。
(2)请将下列几何体分类,并说明理由。
六、课堂小结教师提问:(1)本节课你掌握了几个几何概念?(2)直线、射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本节课应该理解哪几个关键词?(4)在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应注意什么?七、设计说明本节课为进入初中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2.在观察、摸索、讨论中直观认识立体图形,了解球体、柱体、锥体的特征;〖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及探索发现能力。
2.过程中,建立一种互相了解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直觉增进学生的理解力,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2.激发学生对丰富的图形世界的兴趣,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直观认识规则的立体图形,正确区分各类立体图形。
难点:1、找出各个立体图形的个性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掌握对图形认知、归纳的方法。
2、研究正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之间的关系,得出欧拉公式。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材料《晶体--自然界的多面体》〖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教具准备:〗一辆玩具小公交车、一架玩具小飞车、笔筒〖教学过程:〗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今天,我准备了“一架直升机”,带领同学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去飞行,我们飞向了祖国的蓝天,飞呀、飞呀,我们飞到了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的上空,翻开课本看第一章的第1页的彩图,这个城市多漂亮啊,我们在欣赏这个城市的美景时,不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也是我们数学世界——丰富的图形世界,你能从中发现哪些熟悉的图形?大家先看这辆车是由哪些立体图形组成的?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1.从生活中发现熟悉的几何体。
[议一议](1)图中有茶杯,笛子,笔筒中的笔杆是圆柱形状,提球的网把球放进去上面一部分是圆锥的形状,书架上的小帽子是圆锥的形状。
(2)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是底面都是圆的,不同点是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的,而圆锥只有下底面,最上面只是一个顶点。
(3)笔筒的形状我们把它叫棱柱,老师,对不对?(4)地球是一个球体,与它形状类似的有足球。
《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景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3、在对图形进行观察、操作过程中,积累处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规则的立体图形,正确区分各类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找出各个立体图形的个性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掌握对图形的认知、归纳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察图片,并从图片中寻找出所熟悉的几何体。
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感受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活动过程:教师依次提出下面的问题:你能叫出这些几何体的名字吗?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与上述几何体类似吗?应该说由于这些几何体都比较简单,生活中较为常见,因此,学生基本都能说出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同时给出了极为丰富的现实背景,如“教学楼门厅里的柱子是圆柱形的”,“魔方是正方体”,“圣诞老人的帽子是圆锥形的”,“足球是球形”,“超市里的蒙牛牛奶的包装盒是长方体”,“铅笔的形状是棱柱形的”……活动成果:从具体的模型到生活中的实物,学生的回答展现了他们眼中的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三组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辨认出特征鲜明的几何体,认识到几何体的特征是我们认识不同几何体、区别不同几何体的钥匙,意识识到我们所学习的这些几何体大到古代建筑、小到日常生活学习用品就在的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学生分组活动,解决课本P2的问题串:⑴小明的书房(如上图)中,哪些物品的形状与你在小学学过的几何体类似?⑵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活动过程:通过学生观察上图,回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
活动成果:通过观察、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几何体的丰富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呈现了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让学生从中发现熟悉的几何体,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几何体的特征,并找出各个几何体的特征。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教案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几何图形,能根据它们的几何特征,通过观察与交流,经历从具体情景中辨别各种几何图形,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几何体,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单个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几何体的某些特征将其分类.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表达以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创造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数学应用意识.4、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5、能由实物联想出几何图形、能从实物的形状、大小、位置考虑而得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联想到实物.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几何图(1)在小明的书房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你在小学学过的几何体类似?(2)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二、讲授新课(一)活动一1、认一认: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电脑显示上面各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配注各几何体名称.球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圆柱2、想一想: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以上的几何体.在实物与几何体模型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尤其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然后学生回答.(二)活动二图11、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柱的棱,其中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都叫做棱柱的侧棱.图1中的棱柱有15条棱,其中有5条侧棱,这5条侧棱的长相等.上底面是五边形,下底面是五边形,这两个五边形的大小、形状都相同;这个棱柱有5个侧面,当它为直棱柱时,5个侧面都是长方形,当它为斜棱柱时,5个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强调本书只讨论直棱柱(简称棱柱).2、当一个棱柱的底面是三角形时,称为三棱柱;当一个棱柱的底面是四边形时,称为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都是四棱柱);当一个棱柱的底面是五边形时,称为五棱柱;……;当一个棱柱的底面是n边形时,称为n棱柱.想一想n棱柱的顶点数、棱数分别是多少?(三)活动三你能指出下列两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吗?图三、课堂作业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教科书是长方形②教科书是长方体,也是棱柱③教科书的表面是长方形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圆锥和圆柱的底面都是圆B.棱锥底面边数与侧棱数相等C.棱柱的上、下底面是形状、大小相同的多边形D.长方体是四棱柱,四棱柱是长方体3、观察图中的立体图形,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4、如图3,左面的几何体叫三棱柱,它有五个面,9条棱,6个顶点,中间和右边的几何体分别是四棱柱和五棱柱.图(1)四棱柱有个顶点,条棱,个面;(2)五棱柱有个顶点,条棱,个面;(3)你能由此猜出,六棱柱、七棱柱各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吗?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何收获?(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注意:教师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收获.。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3.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1.常见几何体的识别与分类.2.常见几何体的分类以及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知识概览图新课导引观察我们周围的空间,你会发现许多熟悉的图形,正是这些形态各异的图形装饰了美丽的大千世界,而在你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图1-1-l所示,常见的书、水杯、墨水瓶、魔方、足球、跳棋等,你了解它们的特征吗?你会进行分类吗?教材精华知识点1 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如图l-l-2所示,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通常分为三类:柱体、锥体、球体.知识点2 圆柱与棱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圆柱和棱柱都有两个底面.不同点:①圆柱的底面是圆形,棱柱的底面是多边形.②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棱柱的侧面是四边形.知识点3 图形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图形的构成要素有点、线、面.面有平面,也有曲面;线有直线,也有曲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如图l-l-4所示,甲图把笔尖看做一个点,当笔尖在纸上移动时,就可画出线,即点动成线.乙图表示指针旋转时可以形成一个圆面,即线动成面.丙图长方形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一个圆柱体,即面动成体.课堂检测基本概念题1、观察图l-l-6,思考下列问题:(1)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分别类似于图l-1-7中哪一种几何体?(2)在上面的实物图片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但大小不一样?(3)在图1-l-6中玩具车模型可以看做由哪些几何体组成?(4)你还能说出一些类似于图1-l-7中几何体的实物吗?基础知识应用题2、现有一个长为4cm,宽为3cm的长方形,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的体积是多少?3、(1)篮球类似于几何体中的;易拉罐与几何体中的形状相似;魔方与几何体中的形状相似.(2)一个圆柱形带盖水杯有个面.(3)乒乓球由个面围成.综合应用题4、如图l-l-5所示是把一个圆柱纵向切开后的图形,(1)图中有几个面?有几个平面和曲面?(2)图中有几条线?它们是直线还是曲线?(3)图中线与线之间一共交成多少个点?5、飞机表演“飞机拉线”,我们用数学知识可解释为点动成线.用数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1)一只小蚂蚁行走的路线可解释为;(2)自行车的辐条运动可解释为;(3)一个圆以它的一条直径为轴旋转可解释为 .体验中考从棱长为2的正方体毛坯的一角,挖去一个棱长为l的小正方体,得到一个如图l-1-8所示的零件,则这个零件的表面积是( )A.20 B.22 C.24 D.26学后反思附:课堂检测及体验中考答案课堂检测1、分析:几何体是从实物中抽象出的数学模型,要细心观察图片.解:(1)图片中水桶、茶杯、两个车轮、圆柱形积木所对应的几何体都是圆柱.图片中铅笔头、玩具车模型尖形部分所对应的几何体都是圆锥,图片中笔筒、玩具车中尖形的下半部分、铅笔杆所对应的几何体都是棱柱.图片中小车图E、图F、药箱、书、铅笔盒所对应的几何体都是长方体.图片中西瓜、苹果所对应的几何体都是球体.(2)玩具车模型的尖形部分、铅笔头都是圆锥体,但它们的大小不同;西瓜、苹果都是球体,但它们的大小不同;茶杯、水桶,两个车轮、圆柱形积木都是圆柱体,但它们的大小不同.(3)图片中玩具车模型的形状,可看作是由长方体、圆柱、圆锥、棱柱这些几何体组成的.(4)这样的实物很多,如电冰箱、电视、课本等都类似于长方体;篮球、排球、地球仪、乒乓球、橘子等类似于球体;魔方、水果包装箱等都类似于正方体或长方体;易拉罐等类似于圆柱;漏斗等类似于圆锥.点拨对于各种物体,如果不考虑它们的颜色、材料和质量等,而只注意它们的形状(如方的、圆的等)、大小(如长度、面积、体积等)和位置(如垂直、平行、相交等),就得到我们要学习的几何图形.2、分析:长方形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得到圆柱,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πr2h.解:以长方形的长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体为圆柱,其体积为π×32×4=36π(cm3);以长方形的宽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体也为圆柱,其体积为π×42×3=48π(cm3).故得到的几何体的体积为36πcm3或48πcm3.点拨不论绕长方形的哪一条边旋转,都能得到圆柱;本题有两种情况,要进行分类讨论.3、解析:根据直观图形进行判断.答案:(1)球体圆柱体正方体 (2)3 (3)1 曲点拨多观察、多思考,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4、分析:观察图形时要做到不重不漏,特别注意不要漏掉曲面.解:(1)图中有4个面,其中有3个平面和1个曲面.(2)图中有6条线,其中有4条直线和2条曲线.(3)图中线与线之间一共有4个交点.点拨任何几何体都是由点、线、面组成的.5、解析:能从实例中抽象出点、线、面、体,抓住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答案:(1)点动成线(2)线动成面(3)面动成体点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关键是要找到生活实例与数学知识的连接点,如第(1)题可将蚂蚁看为一个点,则“点动成线”.体验中考解析:观察图形可知,正方体毛坯挖去一角所得几何体的表面积仍等于棱长为2的正方体的表面积,S表=4×6=24.答案:C。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篇1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过程:〗一、看一看:(情境创设)教师(导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图形,其优美的结构值得我们鉴赏,其奇妙的性质等着我们去探究。
请听来自世界图形的对话吧。
设计:(1)卡通A(代表平面图形):“我是平面图形,是大家的老朋友,我家的家庭成员一定比你家多。
”(2)卡通B(代表立体图形):“我是立体图形,是大家的新朋友,大家知道的并不一定比你少。
”教师(问):卡通A、B身体各部分是什么图形?通过卡通A、B 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派代表指着屏幕上图形说明自己的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激起他们的兴趣。
培养集体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教师(导语):看来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图形,不知你们能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请看来自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出示课题):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音乐响起,屏幕播放录象。
二、议一议(课堂讨论)问题1:你发现录象中的这些物体与哪些立体图形相类似,你能找出与这些立体图形相类似的物体吗?组织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四人一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观念,其他小组积极点评,补充,得出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正方体、球、棱锥。
问题2:比较这些立体图形,看看相互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电脑演示:(1)球体(2)圆柱(3)圆锥并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得出常见的立体图形的分类:球体、柱体、椎体。
电脑演示:由圆柱变成棱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问题3 以三棱柱为例,说出一个棱柱的棱数与底面的边数,侧面的平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诱导学生思考:当棱柱的棱柱的棱数越来越多时,棱柱就越来越趋向于什么立体图形?(用类似的方法),电脑演示:将圆锥演变成棱椎(三棱锥、四棱锥、五棱椎┉),再由棱锥演变成圆锥。
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让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的的认知思想,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
通过对比,确立分类思想。
并用类比的方法,自主的讨论、归纳,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1.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基本几何体;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性质.能力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性质.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探究课型:新授课学情分析:学生对常见的几何体并不陌生,身边有着丰富的实例,小学数学中学生也接触过有关几何体的知识,但这些仅仅局限于感官上的认识,能够直观地区分常见的几何体并能叫出它们的名称,对几何体的性质及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于刚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但从现实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和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还缺乏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的活动经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建筑物的照片,展示课本第1页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2分钟后,回答问题:图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几何图形?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去区分,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小黑板﹚1.能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图形.2.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锥、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二、师生合作,探求新知活动1:展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的模型,让学生说出这几种几何体的名称.活动2: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第2页的导游图,2分钟后,回答从中发现了哪些几何体.活动3 :分别展示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棱柱、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分组讨论,10分钟﹚教师引导:从围成的面数,面是平面还是曲面等方面描述.并指导学生用较规范的语言叙述.活动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柱、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学生答.活动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棱柱、圆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回答的正确性.活动6:组织学生完成课本第三页“议一议”要求:仔细观察,小组讨论,3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1.上图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活动5:教师出示直棱柱和斜棱柱模型,让学生试说它们的某些特征,并让学生知道我们只学习直棱柱.三、试一试对常见几何体分类,并说一说你的分类标准让学生对讲台上的几何体模型进行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教师指导:分类方法很多:可按围成的面是否含有曲面可分为两类;按外观分分为柱,锥,球三类.四、巩固提高1.说一说你身边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球.2.让学生闭眼,教师随机拿出几何体模型放在学生手中,要求学生通过触角判断是什么几何体,并尽可能多的用语言描述它的相关性质.课堂练习:随堂练习和习题1.1的知识技能﹙完成形式:随堂练习做在课本上,知识技能第1题同桌相互交流完成﹚课后小结:一、基本几何体的名称----------------------------------二、基本几何体的特征----------------------------------三、棱柱、圆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四、直棱柱和斜棱柱----------------------------------课后作业:习题1.1的数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