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山西环境监测工作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8
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快推进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的通知正文:---------------------------------------------------------------------------------------------------------------------------------------------------- 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快推进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的通知晋环发[2014]180号各市、县(市区)环保局,各有关单位:为了加快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进度,提高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效率,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根据深化改革、依法行政、简政放权、服务企业的精神,现就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13号令)规定,全省各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监测(调查)工作,由建设单位自行委托取得国家或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的监测、环评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实施。
环境监测机构或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在接受建设单位委托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工作时,应遵循“谁委托、谁付费”和“谁监测(调查)、谁负责”的原则,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技术规范。
二、根据我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保证竣工验收监测工作质量,由省级环保部门负责验收的化工、焦化行业的环境监测工作,应由省级环境监测机构负责实施。
三、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在环境保护部关于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规定发布前,暂不能开展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保护部关于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规定发布后,按照环境保护部的规定执行。
四、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承担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工作的机构的监督管理,要对取得监测资质的机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推动验收监测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促进验收监测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山西省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的通知
正文:
---------------------------------------------------------------------------------------------------------------------------------------------------- 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山西省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的通知
晋环发〔2014〕176号
各市环保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及《山西省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晋政发〔2013〕38号),按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工信部节[2014]4号)有关清洁生产审核和技术改造的要求,推进我省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作,我厅编制了《山西省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实施方案》。
现将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分年度抓好落实。
山西省环境保护厅
2014年12月18日
——结束——。
山西环境整治实施方案
一、背景介绍。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要的工业基地,但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开采煤炭资源和不合理的工业发展,导致了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为了改善山西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山西省制定了环境整治实施方案。
二、整治目标。
1. 大气环境整治,减少燃煤污染,提高空气质量,减少雾霾天数。
2. 水环境整治,治理水体污染,提高水质,保护水资源。
3. 土壤环境整治,治理土壤污染,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
4. 生态环境整治,加强生态保护,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三、整治措施。
1. 大气环境整治,推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加强工业企业排放治理,提高车用油品质量,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
2. 水环境整治,加强工业废水治理,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水环境监测和保护。
3. 土壤环境整治,加强工业废弃物治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保护。
4. 生态环境整治,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和植被恢复,加强野生动物保护。
四、整治成效。
在实施环境整治方案的过程中,山西省将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推动环境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相信山西的环境质量将会得到明显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将会得到提高,生态环境也将得到有效保护。
五、结语。
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山西省将会坚定不移地推进环境整治工作,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关注环境保护,共同行动起来,为山西的环境整治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二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4.01•【字号】晋政办发[2013]40号•【施行日期】2013.04.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二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13〕40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十二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4月1日山西省“十二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2〕24号)精神,进一步做好山西省“十二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工作,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也是重要的环境公共基础设施。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抢抓机遇,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入正常运行”的目标,经过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建成投入运营13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达到305.9万吨/日,实现了污水处理设施“县县有”,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新增132.6万吨/日的处理能力的目标,为圆满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做出了突出贡献。
与此同时,我省仍存在着污水配套管网建设相对滞后、多数污泥尚未得到无害化处理处置、部分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达不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标准的A类标准、污水再生利用程度低等问题。
为进一步做好城镇污水处理工作,“十二五”期间,要紧紧抓住当前国家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激励约束机制日益完善、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设施运营水平,推动污水处理事业再上新台阶。
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提升环境质量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临汾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3.22•【字号】临政发[2010]12号•【施行日期】2010.03.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提升环境质量的决定(临政发〔2010〕1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临汾、侯马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壶口风景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全省环保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二届七次全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临汾市科学发展纲要》要求,进一步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全市环境质量不断巩固、持续改善、全面提升,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现就2010年环境保护工作暨“蓝天碧水”工程作出如下决定: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临汾市科学发展纲要》,紧紧围绕“负重转型、绿色崛起、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总体要求,坚持“巩固、改善、提升”工作思路,全面开展“环境质量提升年”活动,以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宗旨,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以解决大气污染、水污染为重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突破口,大力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统筹推进各项环保工作,确保“蓝天碧水”工程和“十一五”环保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面提升我市环境质量和水平,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新临汾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
二、工作目标2010年,临汾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稳定在330天以上,大气综合污染指数下降到1.8以下,其余县(市)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0天以上,所有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二级标准。
汾河流域地表水水质实现大幅改善,化学需氧量(COD)浓度达到V类标准,浍河化学需氧量浓度达到V类标准,沁河化学需氧量浓度达到Ⅲ类标准。
太原市环保局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1.07.27•【字号】并环发[2011]124号•【施行日期】2011.07.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太原市环保局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并环发[2011]124号)各县(市)环保局、各直属分局: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实施意见根据环保部《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2010-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环境监测工作的意见》(环发〔2010〕6号)的精神和全省2011年环境监测工作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依据《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环发〔2007〕56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
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是提高环境保护整体能力的需要,是加强环境监控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环境监测工作适应环境管理要求的有效途径。
环境监测工作要不断提高监测数据和监测信息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环境管理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在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中提高说清污染源状况的能力;在深化环境质量监测中提高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的能力;在做好应急和预警监测中提高说清潜在环境风险的能力。
国家环保部为了更好地推进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制定并印发了《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环发〔2007〕56号),要求各级环保部门根据该建设标准的总体要求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我市要按照“功能建站”、“质量强站”、“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为核心,认真组织和落实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切实提高我市环境监测能力水平。
2013年山西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
2013年全省环境监测工作要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全面加强水、气、声、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及污染源排放的监督性监测,加强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和考核,加大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力度,全面完成各项监测任务。
一、完成监测工作重点任务
1、编制《环境状况公报》及各类环境监测报告。
各市、县(市区)环保局要在世界环境日前,组织编制完成《2012年环境状况公报》并向社会公开发布,同时上报省环境保护厅;各市环保局、22个扩权强县试点县环保局要组织编制《2012年环境质量报告书》,按时完成辖区内环境质量月报、季报及年报,并要创新改革环境质量报告的形式,及时上报省环境保护厅。
2、全力推进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任务。
一是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我省采取“两步走”的部署,除太原市外,其他10个省辖市要在今年“6.5”世界环境日统一按照新标准发布空气质量状况。
10市要尽快形成空气质量新标准的监测能力,确保准时对外发布包括PM2.5在内的6项指标监测数据。
二是太原市作为全国第一批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之一,要认真总结
第一阶段监测工作,加强新标准监测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切实抓好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确保9个监测点位设备稳定运行,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三是要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加强与气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做好污染过程的趋势分析,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媒介发布空气质量信息。
3、积极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专项检查。
根据环保部《关于印发〈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专项检查实施方案(2012—2013年)〉的通知》(环办〔2012〕106号)文件,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等贯彻实施为契机,加强对全省空气、地表水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组织对全省11个市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4、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
高度重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我省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18个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会同财政部门组织好被考核县的水、气、污染源的监测和数据填报工作;
不断规范考核工作,加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结果的应用,引导基层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5、开展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流域考核断面水质监测。
一是要按照《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对全省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及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进行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我省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
二是要按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山西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要求,按时完成考核和评估断面的监测任务,为重点流域考核评估提供支撑。
6、及时发布环境监测信息。
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环办〔2012〕134号)要求,建立和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研究制订环境监测信息公开方案。
按照“公开透明”的要求,全面推进水环境质量、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结果等涉及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监测信息公开。
重视地表水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网上实时发布工作,重点区域、流域环境质量状况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定期向社会公布,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
二、全面做好各类例行监测工作
1、组织完成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任务。
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制定并下发《2013年山西省环境监测工作方案》,组织各市全面做好各类例行监测任务。
开展全省环境空气、酸雨、沙尘天气、公共场所环境空气、地表水、地表水跨界考核断面、引黄水质、地下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噪声等环境质量、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农村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重金属污染防治等例行及专项监测工作。
加大监测网络运行管理力度,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监督考核,确保全省环境监测工作规范、有序实施。
2、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进一步提升应急监测能力。
切实增强应急监测意识,根据山西省产业结构、环境风险源状况和自然环境状况,进一步完善环境应急监测方案,储备应急监测技术、信息、物资,积极组织开展应急监测演练,提升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力,提高应急预警监测水平。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要积极组织应急监测队伍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尽快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并及时上报监测数据。
3、加强风险评估,提高预警预测水平。
切实发挥环境监测数据的作用,加强对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数据和自动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强化环境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测;根据不同流域的污染特征,逐步增加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
充分发挥自动监测的预警监视作用,准确把握环境安全隐患所在,进一步提高说清潜在环境风险的能力。
4、继续探索试点监测工作。
做好区域(农村)站的监测工作,继续做好包括温室气体、灰霾、生态地面、农村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试点监测,建立相关技术规范,做好推广监测的技术储备。
三、加强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和考核
1、加强主要污染物减排监测工作。
按照《关于印发“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办法的通知》(环发〔2013〕14号)要求,继续做好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和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审核工作,加强监督性监测的质量抽测工作。
建立完整的污染源基础信息档案和监测数据库。
国控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每季度公布率不得低于95%。
编写《山西省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报告》、《山西省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质量抽测报告》、《山西省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比对报告》等。
特别要做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以及氨氮、氮氧化物两项新增指标的自动监测和监督性监测工作,开展畜禽养殖、机动车等新增方面的监督性监测工作。
切实履行自动监测设备运行状况的监督职责,确保自动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2、开展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确保自动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要重点加强省内30万千瓦以上电厂等废气排放企业、城
镇污水处理厂和造纸厂等废水排放企业的自动监控系统的监管及有效性审核工作的开展。
加快自动监测设备的验收进度,督促排污单位和运维企业建立和完善自动监测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确保设备运行正常,提高数据传输有效率。
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传输有效率不得低于75%。
继续做好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应用。
3、切实强化企业污染源自行监测工作。
认真贯彻省环保厅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企业污染源自测工作的通知》(晋环办发[2013]34号),督促指导国控、省控排污企业设立污染源自测机构,制定自行监测方案,开展自行监测,并及时通过企业内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公布自行监测结果。
省环保厅要扎实做好排污企业污染源自测人员上岗考核和自测机构监测资格认定工作,按规定核发自测人员上岗证和自测机构资格证;要委托山西省环保培训部举办企业污染源自测暨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培训班。
各市环保部门年初要对辖区内国控排污单位的污染源自测方案进行审核认定,要求国控排污单位严格按照方案开展自测工作;每季度在进行监督性监测时要对国控排污单位污染源自测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并在每季度开始15天内,将辖区内国控排污单位上一季度自测工作开展情况和自测数据统计表上报省环保厅。
各市辖区内国控排污单位的自测结果公布率不得低于
90%,否则,省环保厅在对各市进行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和总量减排考核时予以一票否决。
四、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认真贯彻省环保厅《关于开展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的通知》(晋环函[2012]631号),扎实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和验收工作。
11市环境监测站必须在2013年底前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确定的国家中部地区二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并通过达标验收。
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扩权强县试点的清徐县、古交市、灵丘县、阳高县、山阴县、怀仁县、原平市、保德县、孝义市、柳林县、介休市、灵石县、盂县、平定县、襄垣县、长治县、高平市、阳城县、洪洞县、侯马市、河津市、永济市等22个县(市)所属环境站,必须在2013年底前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确定的国家中部地区三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并通过达标验收。
其他县(市区)环境监测站要在2014年6月底前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确定的国家中部地区三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并通过达标验收。
同时,要积极开展对各市、县(市区)环境监测站监测资格认定、监测人员上岗考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