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步态分析及训练
- 格式:ppt
- 大小:7.72 MB
- 文档页数:89
中风后的康复训练恢复肢体功能中风(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损害大脑功能,进而对身体的肢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帮助中风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成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介绍中风后的康复训练,并探讨其对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一、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原则康复训练对中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患者可以增强受损肢体的力量和灵活性,改善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
同时,康复训练还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连接的重建,从而加速康复过程。
在进行中风后的康复训练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内容、强度和时长等。
2.渐进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强度到高强度的方式进行训练,逐渐提高训练难度和量。
3.全面性:综合考虑患者的各项功能,并进行综合训练,全面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4.科学性:根据现代康复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医学和运动科学知识,制定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案。
二、康复训练的具体方法1.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中风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各种物理手段促进受损肢体的功能恢复。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 运动治疗: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练习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
可以结合设备,如跑步机、引体向上器等进行辅助训练。
- 热疗和冷疗:使用热敷或冷敷来减轻疼痛、肌肉痉挛和炎症,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 电疗:如电刺激、电疗仪等,通过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增强肌肉收缩和灵活性。
2.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旨在恢复中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肢体功能,包括行走、上下楼梯、坐立转移等。
该训练方法具有实用性强、锻炼效果全面的特点。
常见的功能性训练包括:- 步态训练:通过正常步态的模仿和训练,帮助患者重建行走的能力。
可以辅助使用助行器等设备,在平地和不同地形上进行训练。
- 平衡训练:通过平衡练习,增强中风患者的身体平衡和稳定性,降低跌倒的风险。
可进行单脚站立、闭目平衡、移动平衡等训练。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及体会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能给患者带来重大的残疾障碍,给家庭成员也带来极大的沉重负担。
脑卒中患者的恢复通常经历三个阶段:急救期、缓解期和康复期。
恢复期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改善残疾症状,使患者能够尽可能恢复生活质量。
临床治疗中,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也尤为重要,目前康复训练已经在治疗脑卒中患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期康复训练以积极有效的形式提供有针对性的保健练习,有助于恢复残疾的发生,恢复和维持残疾者的功能。
1.肌肉骨骼功能训练肌肉功能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和全身功能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主要是改善患者不对称性体张力,多肢协调力、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改善病变肢体的肌肉收缩功能,增强神经肌肉功能。
全身功能训练主要是改善患者的双肢协调性,以便增加正常步态的范围、有助于全身重心的调整。
2.脑神经及感觉功能训练脑神经功能恢复训练针对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损伤,以完善脑功能为目的,通过训练改变患者的思维,增强其控制自身肌体的能力,以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表现,提高患者的肢体协调性。
脑卒中患者进行定期的感觉功能训练,也能够提高患者脑部神经机能,以及增强肢体功能恢复能力,有助于改善患者体态不良及躯体功能紊乱所带来的活动不稳定性。
3.活动功能训练活动功能训练旨在帮助患者在实际生活中恢复功能以及改善自身调节能力,帮助患者提高活动能力、建立功能性的认知行为和实际运用功能,减少行动不方便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从康复训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即使在脑卒中后期,仍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来恢复某些功能,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就需要患者以及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便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为了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营养干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情绪压力,通过心理干预护理和社会支持,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总之,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旨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改善残疾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需要营养干预、心理干预以及社会支持,更有效地实现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目标。
脑卒中的肢体功能锻炼脑卒中的概念: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又叫脑血管意外。
是指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功能锻炼时机:从入院开始,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应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一般脑梗塞在起病48h后,脑出血在10-14天后)目的: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急性期:良肢位和体位转换良肢位:分为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良肢位定义:良肢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体位或姿势,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
1、早期脑卒中患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渡过的,因此采取正确的体位非常重要。
2、良肢位摆放是对中风患者早期最基础的治疗,对抑制痉挛模式(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体位转换:一般建议2小时变换一次患者的体位,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可适当改变间隔时间,以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交替。
健侧卧位为主。
以防患侧受压过久,加重血液循环障碍。
变换体位后应及时将患侧肢体置于功能位。
稳定期:肌肉按摩、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站立与迈步训练、细微动作锻炼肌肉按摩手法:通常可用拇指揉摩,捻摩或用拇指或手掌进行揉按或用肘关节揉背,用手拿捏腿部或肌肉丰厚处。
时间、次数:3—4次/日 15—30分钟/次被动运动:一种完全依靠外力帮助来完成的运动。
外力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由他人或本人健康肢体的协助。
进行时,被动运动的肢体肌肉应放松,利用外力固定关节的近端和活动关节的远端,根据病情需要尽量作关节各方向的全幅度运动,但要避免动作粗暴。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能起到放松痉挛肌肉,牵引挛缩的肌腱、关节囊和韧带,恢复和保持关节活动幅度的作用。
脑卒中的作业治疗方案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功能评定1.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定法2.认知功能评定:Glasgow昏迷量表、韦氏记忆量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等。
评价应包括患者意识水平、注意力、言语、记忆、思维和知觉功能等方面。
3.步态分析:观察分析、定量分析。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提问法、观察法、量表法(Barthel指数分级法或者FIM 量表)5.生活质量评价作业治疗目标结合临床的其他治疗,首先训练患者令其最大限度的恢复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特别是针对肢体运动功能的作业活动,循序渐进,再加强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训练以及提高社会活动参与能力的活动训练,适当改造家庭生活环境、社区环境,以帮助患者最大程度的恢复其生活能力。
作业治疗训练一、被动运动当患者不能主动完成肩部运动时,需进行被动运动。
患者取仰卧位,作业疗法师将一手放在患者腋下,将患者上托;另一只手固定患侧上肢,缓慢地进行肩关节前屈、内收、外展、内旋、及外旋等活动。
注意不要用力牵拉以避免关节疼痛及损伤。
二、主动辅助运动患者可以利用自己的健肢带动患肢活动。
由于是健侧肢体主动帮助患侧肢体进行活动,故名主动辅助运动。
患者双手十指交叉,患侧手指在上,双手相握,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前伸,克服患肢的屈曲,在胸前伸肘上举,然后屈肘,双手返回置于胸前。
1.上肢分离运动与控制能力训练仰卧位,支持患侧上肢于前屈90°,让其上抬肩部使手伸向天花板或让患者的手随作业疗法师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让患者用手触摸自己的前额、嘴等或者患肩外展呈90°,作业疗法师以最小的辅助完成屈肘动作,嘱患者用手触嘴,然后再缓慢的返回至肘伸展位。
2.滚筒运动患者在治疗台前取坐位,台面上放置滚筒,患者双手交叉,患侧拇指在检测拇指上方,双侧腕关节置于滚筒之上。
治疗者站在患侧,嘱患者利用健侧上肢完成以下动作: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
将滚筒腿向前方。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异常步态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病变导致脑组织受损的一种疾病,常见的异常步态包括:
1. 金字塔步态:由于脑卒中造成的下肢肌肉痉挛和瘫痪,患者在行走时表现为下肢肌肉僵硬,步态呈现出类似于患者高举手臂写字的姿势。
2. 足下垂步态:脑卒中可能导致运动神经元受损,造成患者足部无法提起,行走时下肢无力拖地。
3. 拖步姿势:由于脑卒中造成的下肢肌力减退或瘫痪,患者在行走时下肢无力,步伐短小且需要用手抓住物体来帮助行走。
4. 屈曲步态:脑卒中可能导致下肢肌肉痉挛,使患者在行走时下肢关节过度弯曲,膝、髋关节无法正常伸展。
5. 痉挛步态:部分脑卒中患者在行走时会出现下肢肌肉痉挛,导致步态不稳定,摇摆行走。
这些异常步态是根据脑卒中对身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因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脑卒中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来提升步态稳定性和恢复行走功能。
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刘艺;黄敬【摘要】目的:评价目前常用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训练方法对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运用常规步行训练法(常规组,n=20)、使用辅助工具(四脚拐)训练法(辅具组,n=20)、减重步行训练法(减重组,n=20)对患者进行步行功能训练。
在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训练后3个月,分别采用10 m 最大步行速度(MWS)、“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功能独立性测量(FIM)、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进行评价。
结果训练1个月和3个月后,3组的MWS、TUGT、FIM、FMA-L评分均改善,依次为辅具组、常规组和减重组。
总体上减重组效果最佳。
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法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3 kinds of gait training methods on stroke patients. Methods 6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and received routine gait training, assistance and 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PBWSTT) respectively. They were assessed with 10-meter Maximum Walking Speed (MWS), Timed Up and Go Test (TUGT),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 and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before, 1 and 3 months after training. Results MWS, TUGT, FIM and FMA all improved in 3 groups, ranked as assistance group, routine gait training group, and PBWSTT group after training. The PBWSTT group improved the best. Conclusion PBWSTT is more effective on walking after stroke.【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272-275)【关键词】脑卒中;步态;步速;生活独立性;运动功能;康复;步行【作者】刘艺;黄敬【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 200072;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 2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本文著录格式] 刘艺,黄敬.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3):272-275.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比美国高出近1倍[1]。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计划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偏瘫等后遗症。
针对这些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肌力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旨在帮助他们实现有效康复。
一、目标设定康复训练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一定程度的运动功能。
具体目标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进展情况而定,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恢复平衡能力:通过训练,使患者能够在站立和行走时保持姿势稳定。
2. 改善肢体活动能力:通过特定运动以及物理疗法,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3.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动作,如穿衣、洗漱、进食等。
4. 促进神经再生:通过康复训练,刺激患者神经细胞的再生和恢复。
二、训练计划1. 基础训练a. 平衡训练:患者坐在平稳的座椅上,尽量保持坐姿平衡,逐渐延长训练时间。
b. 肢体运动训练:包括肌肉拉伸、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以增强患者肢体的力量和柔韧性。
c. 康复器械训练:利用康复器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例如步态训练机、肌肉力量训练仪等。
2. 日常功能训练a. 空间定向训练:使用视觉和听觉刺激帮助患者提高空间定向能力,如指向物体、找东西等。
b. 日常动作训练:通过模拟日常生活场景,训练患者完成自理、进食、穿衣等基本动作。
c. 手部功能训练:针对上肢功能障碍,进行手部灵活性和力量的训练。
3. 社交参与训练a. 患者之间互动:组织患者参与小组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b. 社会参与:鼓励患者参与社区活动或志愿者工作,增加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参与感。
三、训练注意事项1. 个性化定制:针对每个患者的症状和康复需求,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确保个性化康复效果。
2. 渐进式训练: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强度到高强度,渐进式地进行训练,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3. 专业指导:由专业康复医师或理疗师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训练动作正确、安全。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计划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其预后有着不同程度的偏瘫、智能减退、眩晕、失语等症状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脑卒中患者要尽早采取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在减轻脑卒中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现制定如下康复训练计划:1.脑卒中患者卧床期间,定时翻身,进行关节活动训练,健侧肢体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卧床期间在床上完成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运动训练;2.循序渐进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坐位耐力持久、起立、站立平衡、步行、慢跑、日常生活作业,逐步加大强度,为重新恢复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康复组进行6-7周训练,训练强度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具体如下:1由康复医生指导患者家属按摩腿部肌肉,做床上肢体伸展运动,一日2~3次,每次10分钟;2利用下肢功率车及骑马训练器进行患侧下肢肌力训练,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3利用平衡板与肋木或平行杠配合使用,用于训练患者的平衡功能,时间视患者的忍耐力而定;4利用复式墙拉力器或肩关节回旋训练器或滑轮吊环训练器进行患侧上肢肌力训练,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5利用阶梯完成上下楼梯训练,或进行户外行走,每日2次,每次40分钟左右;脑卒中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还可做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脑梗塞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2020版】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了根据脑卒中康复评估和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评估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
该指南参考了2012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的主要内容,采用了证据水平和推荐强度等标准。
二、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间应该是在患者稳定后的24小时内。
康复强度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功能障碍程度而定,并且应该逐渐增加。
三、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良好的肢体位姿和体位转移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应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以避免肌肉僵硬和关节强直。
四、脑卒中早期站立、步行康复训练站立和步行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功能障碍程度,逐步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
五、脑卒中后的肌力训练和康复肌力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功能障碍程度,逐步进行肌力训练。
六、脑卒中后肌张力变化和痉挛的康复脑卒中后肌张力变化和痉挛是常见的并发症。
应该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以减轻肌张力和痉挛。
七、脑卒中后早期语言功能的康复语言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应该进行早期的语言功能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八、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认知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应该进行认知功能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九、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和营养管理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应该进行吞咽功能康复治疗和营养管理,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十、脑卒中后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康复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康复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十一、脑卒中后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的康复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应该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十二、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和康复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