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想象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436.07 KB
- 文档页数:6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目的探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均小于6个月且病情稳定,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
治疗组运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评定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5 m最快折返速度、Berg平衡功能表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5 m最快折返速度和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每日1次,每次15 min 的运动想象训练,持续治疗6周。
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坐位平衡、站位平衡、从坐到站、步行训练,同时辅以针灸、中频电和按摩治疗[2]。
运动想象疗法须在康复治疗前进行,具体做法如下:事前由一名治疗师在一个安静的坏境中进行动作讲解,并示范动作内容,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运动模式和感觉。
具体动作主要由5个动作组成:想象从床上翻身坐起于床边站立10 s后再坐回床边;想象由坐到站,站立后将非瘫痪侧的下肢放置于身体前方台阶上,身体则向瘫痪侧慢慢倾斜,坚持10 s,此项目练习重心转移;想象站立后将非瘫痪侧下肢慢慢抬起,单脚站立10 s,此项练习单腿全部负重;放松全身,想象在宽阔平坦的道路上平稳、协调、规律的交替步行;想象两腿交替上下楼梯[3]。
以上5个动作想象2~3次。
在运动想象治疗期间,治疗师要密切监视。
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
1.3 观察指标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患者两腿稍分开,各站于2个弹簧秤上,平稳之后按照康复师的口令慢慢将身体尽可能偏向瘫痪侧,持续20 s,记录数值,侧3次,取平均值。
瘫痪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为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的平均值的与体重的比值。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分析摘要: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功能障碍,包括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想象疗法是一种新型的康复手段,通过患者在大脑中模拟执行特定运动来促进康复。
本文对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相关研究结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运动想象疗法;康复一、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脑卒中会导致大脑部分区域的受损或死亡,从而造成患者出现各种功能障碍,包括运动、感觉、语言、认知等方面的障碍。
运动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尤其是上肢运动功能的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1. 运动想象疗法的原理及特点运动想象疗法是一种基于神经科学的康复手段,其原理是通过在大脑中模拟执行特定运动来促进康复。
患者通过专门设计的指导或音像资料,通过观看、感知、模拟、回忆等方式,完成相关运动动作的想象训练。
在此过程中,大脑皮层会激活相应的神经元群,从而促进受损区域的再学习和再组织。
运动想象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副作用、可重复性强等优点,适用于大部分脑卒中后患者,因此备受关注。
2.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影响研究表明,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方面,通过大脑皮层的再学习和再组织,运动想象疗法可以增强受损区域的神经元兴奋性,促进神经元再连接,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患者进行运动想象训练时,还可以增强对受损上肢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提高运动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能力。
经过一定周期的运动想象疗法训练,脑卒中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可以得到改善。
3. 运动想象疗法与传统康复手段的比较与传统的康复手段相比,运动想象疗法具有以下优势:1)操作简单,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便于患者在家中进行训练;2)可重复性强,可以多次进行训练,并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调整训练内容和强度;3)能够在大脑皮层产生可见的再学习和再组织效果,对促进康复效果更为明显。
运动想象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恢复中的应用脑卒中偏瘫是卒中的一种常见后遗症,患者在步态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运动想象是现代康复治疗中一种新兴而有前景的方法,它可以为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恢复提供有效的帮助。
运动想象是指通过大脑的高级中枢神经网络,运用想象或者其它带有心理内涵的思维方式,来刺激运动神经元,发挥同样的运动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运动想象可以增加患者的运动意愿、提高肢体的功能活动度和运动控制能力,及时恢复受损神经网络的功能。
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恢复中,运动想象可以通过向患者传达正确的运动信号和运动目标,促进神经系统的再次修复和重建。
具体来说:通过观察和想象理想的步态,患者的大脑可以重建在特定运动控制区的神经突触和突触的功能性连接,提高神经网络的整体运作效率,改善步态的协调程度。
如果患者能够准确想象肢体的运动轨迹和力量控制,不断通过大脑神经网络传输运动信号,就可以在患侧身体某些区域产生肌肉收缩反应。
通过灵活的运动想象,患者可以调整不同方向运动且不同程度的力量与放松状态,提高肢体的协调、协同和平衡,最终恢复步态功能。
有人曾经用“视觉复制”这一概念形容运动想象的效果,即运动想象可以复制和模拟肢体的运动经验和知觉经验。
但是,患者在使用运动想象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患者需要结合自身的身体和感官经验,进行运动想象的练习,从而建立一种主动、自觉、愉悦、创造性的体验。
同时,为了提高效果,患者应该尝试减少其他不必要的干扰,如处理其他事情或者康复时太多人的陪伴等。
其次,患者可以选择不同运动目标,例如步行、坐下、爬楼梯等,通过动态或者静态的运动想象进行配合,最终达到步态恢复的效果。
最后,练习运动想象需要不断地跟踪和记录,通过指导和帮助,慢慢形成自身的体验和学习,才能使运动想象方法发挥最大的效果。
总之,运动想象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恢复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以通过重构神经主流并提高肌肉收缩反应,最终促进受损神经系统的再生,在患者步态得到有效的调节。
运动表象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影响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逐渐增高。
脑卒中后的偏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患者的上肢和手部功能常常受到严重影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融入造成了严重困扰。
如何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成为了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运动表象训练和作业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运动表象训练通过模拟实际动作,加强患者的动作表象能力,从而促进受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重建。
作业疗法是指通过特定的作业(包括日常生活作业和康复作业)对患者进行训练,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运动表象训练和作业疗法的结合应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一、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特点脑卒中偏瘫是指由于脑卒中导致的某一侧身体运动功能受损,其中上肢和手部功能的损伤尤为常见。
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主要表现包括肌力减退、肌肉痉挛、协调障碍、感觉障碍等,这些表现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还给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带来了负面影响。
上肢和手功能的丧失严重影响了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有效地改善上肢和手功能成为了康复治疗的重点。
二、运动表象训练在改善上肢和手功能中的作用运动表象训练是一种康复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模拟实际运动动作,加强患者的动作表象能力,进而促进受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重建。
运动表象训练的主要方式包括观察、想象、模仿和反馈。
许多研究表明,运动表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改善具有明显的效果。
通过模拟实际手部动作,患者可以加强对受损肌肉的控制和协调能力,从而提高上肢和手功能。
运动表象训练还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神经元再生和突触重塑,有助于康复治疗的进程。
作业疗法是指通过特定的作业对患者进行训练,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运动想象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治疗运动想象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治疗卢金【摘要】近年研究表明,约70%左右的脑卒中患者能够安全度过急性期,但存活的脑卒中患者常会遗留运动、言语、认知等功能障碍,表现为肢体的瘫瘦、失语、认知功能障碍,偏瘫是最常见的功能缺陷之一。
这些神经功能的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个人造成痛苦,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如何促进脑卒中患者更好更快地恢复,并尽快回归社会是摆在医务人员及全社会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运动想象训练;脑卒中;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XX)08-0186-02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脑卒中急性期病死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该病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甚至有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增加社会及家庭负担。
传统的偏瘫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功能训练、针灸、推拿、电刺激治疗等,近年来一些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其中运动想象训练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康复技术,它既可以发挥脑卒中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又操作较方便,是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新进展之一。
现就运动想象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其机制研究进展等综述如下。
1 运动想象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作用运动想象训练可明显地促进运动员对新技巧的学习,研究表明运动想象训练可提高篮球罚球、游泳起跳、标枪投掷、武术、跳高、体操等项目的运动成绩,对于学习这些运动技能具有积极作用。
20 世纪90 年代初运动想象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脑卒中患者,近年来研究发现运动想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作为激活运动网络的一种手段,它适用于脑卒中的任何阶段。
脑卒中后当患者大脑皮质或传导束受到损伤,出现运动障碍时,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可实现大脑的可塑性,从而运动功能得以恢复。
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高低取决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
运动想象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综述-神经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脑卒中发病率和致残率高,大多数患者会遗留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传统的偏瘫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功能训练、针灸、推拿、电刺激治疗等,近年来一些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其中运动想象训练(motor imagery training,MIT)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康复技术,它既可以发挥脑卒中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又操作较方便,是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新进展之一[1].现就运动想象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其机制研究进展等综述如下。
1 运动想象的由来早在1950年Hossack[2]就提出心理意象(mental imagery)的概念,就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在感官未受到相应刺激时,产生一种类似感受器受刺激所产生的反应。
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是继心理意象后提出来的,它是指运动活动在内心反复地模拟排练,而不伴有明显的身体活动。
国外文献上关于运动想象一般有多种提法,如motor imagery, men-tal practice,mental imagery 或mental rehearsal 等,其实概念是类似的,只是提法不同而已,常被混用。
运动想象这一技术首先被运用到体育心理学领域中,在此领域中运动想象疗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特异运动技能和水平。
Maring等[3]发现运动想象训练可明显地促进运动员对新技巧的学习,研究表明运动想象训练可提高篮球罚球、游泳起跳、标枪投掷、武术、跳高、体操等项目的运动成绩,对于学习这些运动技能具有积极作用[4].20 世纪90 年代初运动想象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脑卒中患者,近年来研究发现运动想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作为激活运动网络的一种手段,它适用于脑卒中的任何阶段[5].研究人员提出运动控制不是一个严格的成体系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运动过程都被存储在一个仓库中,控制系统调用这些运动过程来控制每块肌肉,运动控制是运动过程与认知、感觉过程不断交互的结果[6].人类大脑皮质的功能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皮质之间的连接与反应是根据外界刺激而不断变化的,经过不断的训练可以改变大脑皮质的结构,这就是大脑皮质可塑性理论[7].因此,脑卒中后当患者大脑皮质或传导束受到损伤,出现运动障碍时,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可实现大脑的可塑性,从而运动功能得以恢复。
•1656•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December2019,Vol.31,No.12表2两组焦虑抑郁症状比较分组别例数SDS评分SAS评分对照组5363.2±5.652.2±4.5实验组5344.7±4.346.5±4.7 f值19.075 6.377 P值<0.05<0.05表3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组别例数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周围环境社会信仰总分对照组5340.6±2.561.8±5.150.6±5.236.8±4.585.6±4.58.5±2.2283.9±16.8实验组5346.2±2.766.4±5.057.4±4.940.1±3.290.7±5.79.4±2.0310.2±14.4 f值11.079 4.688 6.928 4.350 5.112 2.203&653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脑血管疾病病情复杂,治疗周期较长,患者长期受到疾病困扰,生活质量和心理情绪均受到较大的影响叫全程护理模式是由美国最早提出,其过程全面,符合患者对健康的需求。
从21世纪开始,全程护理模式开始在我国发展,医护人员将全程护理模式用于患者的健康管理,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得到改善,4-5,=王洪丹等e研究表明,全程护理模式对减少肿瘤患者化疗相关静脉炎的发生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效果。
李素霞等1"探讨全程护理模式对鼻咽癌化疗患者的影响,结果表明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5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Gary等凶对149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全程护理,结果表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降低。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分析一、运动想象疗法的原理和方法运动想象疗法,指的是患者在没有进行实际运动的情况下,通过对特定运动的想象来强化受损神经网络的连接,促进大脑对受损运动功能的再学习。
运动想象疗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患者需在放松的环境下闭上眼睛,专注于想象自己在进行特定运动,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受损的运动部位;通过语言引导或者视觉辅助,帮助患者更加清晰地想象出运动的过程和感受;患者需在想象完毕后,逐渐恢复对于实际运动的尝试。
二、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一项发表在《康复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运动想象疗法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并且在长期随访中依然保持了效果。
另一项研究发现,运动想象疗法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积极情绪和自信心。
三、分析运动想象疗法的影响效果针对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我们需要综合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
大多数研究发现,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包括手部握力、手指灵活性和肩关节活动度等方面。
运动想象疗法还可以促进患者的神经可塑性和肌肉协调性,有助于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和速度。
运动想象疗法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他们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增强他们对于康复的信心和积极性。
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具有明显的影响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尽管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表现出良好的影响效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有些患者对于运动想象疗法并不太适应,可能由于他们的想象能力不足或者对于此种疗法的接受度较低。
目前针对运动想象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训练周期尚未形成一致的标准,导致临床实践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我们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重点关注如何提高患者对于运动想象疗法的接受度,并且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脑卒中偏瘫是指脑血管发生病变,导致一侧身体运动障碍。
其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常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然而,运动想象疗法作为一种无创、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运动想象疗法是在患者大脑皮层的活动模式之间建立联系。
患者被要求通过想象或模拟某种活动,实现激发相应脑区的过程。
通过对大脑的修复和重塑,使患者的上肢运动能力得到恢复。
这个治疗方法在康复阶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得到了一定的疗效。
运动想象疗法可分为外部运动想象和内部运动想象。
运动学家发现,外部运动想象以第三人称视角,患者通过观察他人进行运动的方式进行想象。
而内部运动想象则以第一人称视角,患者通过自我感受完成冥想式训练。
在临床应用中,两种运动想象方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30名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
别实施外部运动想象、内部运动想象,每周3次,治疗6周。
实验结果发现,两种运动想象治疗方法均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但是外部运动想象中的第三人称想象方法更适合脑卒中偏瘫患者。
实验结果表明,运动想象疗法能够刺激大脑皮层重塑,使患者的上肢运动能力得到重新恢复。
而外部运动想象中的第三人称视角更能够激励患者的自我想象,促进患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
治疗,从而加快康复速度。
因此,运动想象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方法。
步态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徐博然;陈惠君【摘要】目的探讨步态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为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1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2017年1-7月入院的6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入院的58例患者设为干预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步态运动想象疗法进行干预.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价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接受步态想象疗法干预4周和8周后,干预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步态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建议临床广泛应用.【期刊名称】《解放军护理杂志》【年(卷),期】2019(036)005【总页数】5页(P16-20)【关键词】运动想象;脑卒中;偏瘫;步行功能;康复护理【作者】徐博然;陈惠君【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4脑卒中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70%~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1-2]。
目前临床常见的物理治疗和主动康复训练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具有较好的康复效果,但因训练场地、康复仪器、经济条件、人员配合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
运动想象疗法对于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有一定的作用,相比其他康复技术,不需要特殊器械及场地,费用低廉,患者掌握方法后可不依赖康复治疗师自己进行训练[4-5]。
有研究[6-7]将常规康复护理联合运动想象疗法,结果表明患者相关运动能力得到改善。
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临床应用的进展
运动想象疗法是运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原理,通过客观描绘、主观体验及内部体感,调整患者大脑神经突触连接方式,激发器官生成功能,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发展迅速,已成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和身体残疾。
在临床上,运动想象疗法被用来帮助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当患者无法进行一些复杂动作时,可以通过想象完成这些动作,进而提高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让患者在神经再生进程中复制运动实现神经肌肉萎缩的康复。
运动想象疗法的影响被发现并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领域。
在临床实践中,一些研究表明,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提高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速度和效果。
通过想象运动和模拟运动的图像可以刺激患者受损的神经元新陈代谢,促进神经连接和再生,以及激活失活的神经通路。
此外,运动想象疗法在患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运动想象疗法可以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减少对患者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之,运动想象疗法是一种新颖的康复治疗方法,已成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领域中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但是,要将运动想象疗法应用于康复治疗中,需要具备特定的技能和经验,需要完善的疗效评价体系。
因此,未来
研究应将重点放在制定系统化的临床应用方案,进一步加强运动想象疗法的疗效和安全评估,以更好地为脑卒中患者提供康复治疗服务。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分析【摘要】本文对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分析。
首先介绍了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现状,然后详细介绍了运动想象疗法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揭示了运动想象疗法对康复的积极影响。
结合效果评估,评估了该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实际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有显著影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展望方面,作者希望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运动想象疗法,提高康复效果。
综合以上内容,运动想象疗法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方法,有望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带来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运动想象疗法、影响因素、效果评估、研究结论、运动想象疗法应用、存在问题、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严重后遗症。
脑卒中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传统的康复训练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更加创新的方法来提高康复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康复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脑卒中康复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为患者的康复带来更为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希望通过系统性的分析,揭示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为临床康复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而言,研究目的包括:1. 探讨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现状,分析现有康复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价值;2. 分析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具体影响因素,包括患者个体差异、康复时机、康复频率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旨在为提高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水平,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发表时间:2018-07-16T15:50:23.85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6期作者:钱贞何俊胡燕[导读]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由于肢体功能下降,导致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江苏省常州 213003)【摘要】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康复中心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康复科治疗治疗训练,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还增加运动想象疗法。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Fugl-Meyer量表中上下肢功能积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常规综合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运动想象疗法,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以及生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运动想象;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299-02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由于肢体功能下降,导致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近年来,康复医学上推出了诸多新型肢体康复方法与康复理念,运动想象疗法就是其中之一,其是基于个体的心理、思维影响神经系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康复辅助方法。
本次研究将运动想象疗法运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观察其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康复中心在2017年3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0例,均符合脑卒中与偏瘫的临床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神志清楚,无言语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病程在8周及以上;(2)患侧腕关节、掌指关节的伸展度至少20°,而且1min之内能够重复伸展三次以上;(3)患侧上肢外旋超过45°,并且肘关节的伸展度小于30°,屈曲度与外展度超过90°;(4)患者可依靠器具静态站立超过2min,具有独自如厕、由坐位转站位的能力;(5)患者的视觉检验以及运动想象测验合格。
运动想象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方法及其效果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发现运动想象训练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能够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
运动想象训练是指通过意念模拟肢体运动,从而达到促进肢体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无需额外器材、无副作用等优点,在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运动想象训练可以在大脑皮层激活相关的神经元,从而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此外,运动想象训练还能够提高患者的运动信心,增强肢体运动能力,有利于患者恢复到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水平。
在实施运动想象训练时,需要选择适当的训练频率、时间和强度,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针对不同的肢体功能缺失,可进行不同的运动想象训练,如手部、足部等。
除了单独应用运动想象训练外,研究还探究了运动想象训练与其他康复方法的联合应用(如物理治疗),发现这种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康复效果。
总之,运动想象训练是一种可行、无副作用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方法。
今后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种方法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