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的概念与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法人的概念和特点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且可以依法独立承担民事义务和享受民事权利的社会组织,其是一种法律上的拟制人,是自然人为了实现特定目的时的一种手段,其具有独立财产,并且根据其设立目的分为营利性法人和非营利性法人。
法人具有以下特征:
1、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
2、法人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
3、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
4、法人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社会组织。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十七条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重点知识点)【壹】法人概述|「法人的理解」“人”在民法中意为民事主体,自然人是依自然规律产生的民事主体,而法人是与自然人对称的,是由法律创造的“人”。
我国《民法典》规定的法人,既可以作为民事主体享受权利,负担义务,又可以以独立财产承担责任,即出资人负担有限责任。
|「法人的特征」1.法人是组织(团体)2.法人拥有独立的财产3.法人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4.法人能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小结】法人与其成员在三个方面各自独立:人格独立、财产独立、责任独立。
|「法人的学理分类」1.设立依据不同:公法人、私法人(1)公法人机关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等。
仅当这些组织参与民事活动或者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时,才将他们视为公法人;当其以行政主体身份实施行政行为时,是不论其公法人之人格的。
(2)私法人公司、合作社、社会团体、民办学校等。
(3)公法人与私法人的区别①在设立方式上,私法人依设立人意思设立,公法人依法律或者行政命令设立;②在法人成立上,私法人须登记,公法人无须登记;③在财产来源上,公法人是根据财政预算拨款,私法人则有设立人或捐赠人出资;④公法人当然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根据意思自治,私法人则营利与非营利两者皆可设立。
2.私法人根据成立基础不同:又分为社团法人、财团法人(我国民法目前未采纳)(1)社团法人以人为基础而集合成立的法人。
如,公司为股东之集合,工会为会员之集合。
【注意】社团法人与社会团体法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社会团体法人中有的属于社团法人,如工会、学会等,有的则属于财团法人,如各种基金会。
(2)财团法人主要形式就是基金,故《民法典》称之捐助法人。
|「我国法人的分类」《民法典》在法人一章,依法人设立目的和功能的不同,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
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的区别关键,不在于法人是否可以从事经营(营业)活动,而在于经营(营业)活动所得的归属。
如果分配给其成员的,为营利法人,否则,为非营利法人。
简述法人的概念、特征。
法人是具有法律责任和人格独立地位的组织,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享有独立权利和利益的组织。
其概念源于罗马法,是指具有法律人格的组织。
在现代社会,法人通常指具有法定资质或资格,并且具有独立财产和财务结构的企业、机关、社会团体等组织。
法人的特征包括:
1. 法律人格独立:法人的民事责任和人格独立于其他组织,享有独立的权利和利益,不需要依赖于其他组织的承认或认可。
2. 独立财产和财务结构:法人拥有自己的财产和财务结构,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不需要依赖于其他组织的资助或支持。
3. 承担责任:法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必须承担自己的民事责任,包括财产赔偿、罚款、诉讼等。
4. 独立组织:法人通常是具有独立组织能力,能够独立决策、管理和运营组织业务的组织。
5. 法律认可:法人通常需要经过法律的认可和注册,才能合法地开展业务活动,并享有相应的法律权利和利益。
法人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商业领域,法人是企业的主要代表,能够独立开展业务、签订合同、支付款项等,从而享有相应的商业权利和利益。
在法律领域,法人是法律的主要代表,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享有法律权利和利益。
此外,法人还能够承担社会公益和社会福利等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2018法考《法人与非法人组织》知识点及经典真题希律法考为大家整理2018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民法《法人与非法人组织》知识点,民法精讲系列教材将知识点分章节逐一解析,另附真题练习,检测知识盲点,高效提分。
【知识点详解】第三章法人与非法人组织一、法人基础理论(一)法人的概念与特征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属于社会组织,这点与自然人相区别。
法人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财产和独立的责任,这点区别于法人的成员和其他非法人组织。
法人以其全部财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法人的成员仅以出资额为限对法人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二)法人的学理分类1.公法人与私法人以法人设立的目的及所依据的法律为标准。
(1)公法人,是指行使公权力为目的,并依公法组织起来的法人。
公法人得为法人,应指其涉及私法领域时的主体性一面,而不指其行使公权力的一面。
(2)私法人,是指以追求私人利益为目的,并依私法所设立的法人。
2.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以法人成立的构成要素为标准对私法人的进一步分类。
(1)社团法人,是以社员权为基础的法人,为人的集合。
如公司、合作社、协会等。
社团法人既可以是营利法人,也可以是公益法人,还可以是中间法人。
(2)财团法人,是以一定的财产作为成立基础的法人,为财产的集合。
如基金会、慈善组织等。
财团法人只能是公益法人。
3.营利法人、公益法人、中间法人以法人活动的性质为标准。
(1)营利法人,是指以分配其经营获得的经济利益给成员为目的的法人。
如公司等。
(2)公益法人,是指专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法人。
如学校、医院、基金会、慈善组织等。
(3)中间法人,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也不以公益为目的的法人。
如校友会、同乡会、俱乐部等。
(三)法人的立法分类1.营利法人以取得利润并分配给股东等出资人为目的成立的法人,为营利法人。
营利法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法人等。
2.非营利法人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营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资人、设立人或者会员分配所取得利润的法人,为非营利法人。
一、法人的概念法人是一种享有民事主体资格的组织,它和自然人一样,同属于民事主体的范围,而且是民事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
法人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和自然人不同的是,它不是作为有血有肉的生物存在,而是作为组织体存在。
2.法人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
依法成立,是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够成为民事主体的基本前提。
3.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
法律对法人的承认,其目的在于使其能够作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因此,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4.法人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社会组织。
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是否应当为法人的特征,各国法律有不同的规定。
我国民法通则第37条明确规定法人应当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法人的独立责任是指法人在违反义务而对外承担责任时,其责任范围应当以其所拥有或经营管理的财产为限,法人的成员和其他人不对此承担责任。
二、法人的分类(一)大陆法系国家法人的分类1.公法人和私法人,这是以划分公法和私法的理论作为根据而对法人所作的分类。
一般认为,应当以法人设立的法律根据为标准进行分类,即凡是公法设立的法人为公法人,如国家管理机关,凡是依私法设立的法人为私法人,如公司。
2.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
根据法人的内部结构的不同,私法人又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
通常认为,社团法人以人的存在为成立基础,并以章程作为活动依据的法人。
财团法人是以捐助的财产为成立的基础,并以捐助的目的和设立的章程为活动依据的法人。
3.公益法人和营利法人。
根据法人的成立目的的不同,社团法人又分为公益法人和营利法人,公益法人是以公益为目的的社团法人,如学校;营利法人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如公司。
当然,公益法人在广义上还包括财团法人。
(二)英美法系国家法人的分类英美法系国家并不把法人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他们一般是根据法人资格的享有者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集体还是担任某一职务的特定人,而把法人分为集体法人和独体法人,集体法人是指由多数人组成、且可永久存在的集合体,如市政府、公司等,这种法人也称为合体法人。
民事主体——法人法人的概念一、法人的概念所谓法人,指由法律规定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人合组织体和财合组织体。
我国《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这一规定揭示了法人的本质特征。
可归纳为以下四点:(一)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所谓社会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条件建立起来的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内容,有一定组织机构的有机整体。
只有具备法定的条件,并得到国家认可或批准的社会组织,才能取得法人资格(二)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三)法人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这是法人与非法人组织的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几下几个方面:1、独立的组织。
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与组成法人的自然人的民事主体资格是彼此独立的;法人的组织无需依靠其他组织或单位而独立存在。
2、独立的财产。
法人的独立财产是指法人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在法定范围内独立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财产,法人的独立财产具有以下含义:(1)法人的财产与法人成员的个人财产是相分离的。
(2)法人的财产与法人投资者的财产是相分离的。
(3)不同法人组织相互之间,其在各自的财产之上是相分离的。
3、独立的责任。
法人对外所欠债务,应由法人以其独立支配的财产予以偿还,其债务清偿责任不能由该法人之外的其他民事主体(包括法人的设立者、法人成员、法人的上级行政主管机关等)承担。
二、法人制度的意义(一)便利参与交易一方面,如果组织活动需要成员共同为之,并且交易效果最后属于成员担当,组织体越大,卷入成员越多,这种操作就越麻烦。
一个大规模的组织体,现实中往往无法实施行为。
另一方面,不赋予组织体以主体地位,也会使相对人缺乏交易安全感,因而畏惧不前。
(二)责任限制承认组织体的权利主体地位,可以将法人组织体活动的责任集中于本身,由组织体承担;同时,组织体以法人身份,也不用自己名义的财产为社员或董事会成员个人的义务承担责任。
法人的本质(一)法人拟制说:该说以为,权利主体仅限于具有自由意志的自然人,法人之所以成为权利主体,完全是由于依赖法律将其拟制为自然人的结果。
一、法人的概念和特征(一)、法人的概念现代法人制度和法人观念萌芽于罗马法,但罗马法并未明确提出法人的概念。
法人这一概念是中世纪注释法学派在总结概括罗马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12,13世纪时,注释法学派虽受罗马法影响,当时法学家所理解的法人并非真正的法人,只是团体及共同态。
“法人”一词首次为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所采用,该法将法人规定为与自然人并列的民事主体,将法人分为社团,财团和公法人,规定了法人的成立,登记,章程,法人机关,破产和清算等,建立了完备的法人制度,但遗憾的是该法典及以后多数国家颁布的民法典都未给法人下一定义。
西方学者由于对法人本质众说纷纭,对法人概念的理解不一。
直到1922年的《苏俄民法典》才第一次以立法形式明确了法人的概念,该法典第十三条规定:“一切享有取得财产的权利和能够承担义务,并且能够承担义务,并且能够在法院起诉和应诉的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都是法人。
”我国《民法通则》在我国立法中首次界定了法人的含义。
《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文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组织。
”这一观点采取的是德国式狭义的法人概念,主要有两个特征。
(二)、法人的特征1、法人是一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
法人是一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这是法人和自然人的根本区别,法人虽通常有法人组合而成,但却与组成其的自然人相互独立,各有各的人格。
所谓社会组织一般是自然人按照一定的宗旨和条件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内容,有一定组织机构的有机整体。
既可以是其成员变更与其存在没有关系的人的联合体,也可以是为一定的目的并具有为此目的而筹集的财产而组建起来的组织体。
即使在取得法人资格的情况下,该社会组织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以法人名义进行活动的,只有当他们从事民事活动或者民事诉讼活动时,才以民事主体名义出现。
2、法人是一种能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
1. 法人的定义和特点1.1 法人的概念1.1 法人的概念法人是指在法律上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组织或实体。
它可以是一个公司、协会、基金会、政府机构等。
法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独立性:法人在法律上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其成员或创办人分开对待。
法人有自己的财产和权益,可以独立承担责任和享有权利。
2. 持久性:与个人相比,法人的存在是持久的。
即使法人的成员或创办人离开或变更,法人仍然存在并继续履行其法律义务和权益。
3. 责任有限:法人的责任通常是有限的。
法人的债务和责任一般只限于其自身的财产和资产,不会扩展到个人成员的个人财产。
4. 法律主体:法人具有法律主体地位,可以作为合同的当事人、进行诉讼和被诉讼、享有知识产权等权益。
5. 代表性:法人可以通过其代表人行使权益和承担责任。
代表人可以是法人的董事、经理、执行官等。
例如,一家公司是一个法人。
该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有自己的财产和权益。
公司的债务和责任通常限于公司的资产,不会扩展到公司的股东个人财产。
公司可以作为合同的当事人,进行诉讼和被诉讼,享有知识产权等权益。
公司的代表人可以是董事、经理或执行官。
这是法人的概念和特点的一个具体示例。
1.2 法人的特点1.2 法人的特点法人是指在法律上具有独立权利和义务的组织或实体。
法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独立性:法人是独立于其成员的个人意愿和利益的,拥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法人可以与其他法人或个人进行合同关系,承担法律责任。
2. 持续性:法人的存在不受其成员的变动影响,即使法人的成员发生变动,法人仍然可以继续存在和运营。
法人的持续性保证了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3. 责任分离:法人与其成员之间存在责任分离的原则。
法人承担的债务和义务由法人自身负责,与其成员的个人财产无关。
成员个人的财产不会因法人的债务而受到影响。
4. 代表性:法人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与其他法人或个人进行权益的交易和法律行为。
法人可以通过其代表人或机构来代表其利益,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法人概述「法人的理解」“人”在民法中意为民事主体,自然人是依自然规律产生的民事主体,而法人是与自然人对称的,是由法律创造的“人”。
我国《民法典》规定的法人,既可以作为民事主体享受权利,负担义务,又可以以独立财产承担责任,即出资人负担有限责任。
「法人的特征」1.法人是组织(团体)2.法人拥有独立的财产3.法人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4.法人能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小结】法人与其成员在三个方面各自独立:人格独立、财产独立、责任独立。
「法人的学理分类」1.设立依据不同:公法人、私法人(1)公法人机关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等。
仅当这些组织参与民事活动或者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时,才将他们视为公法人;当其以行政主体身份实施行政行为时,是不论其公法人之人格的。
(2)私法人公司、合作社、社会团体、民办学校等。
(3)公法人与私法人的区别①在设立方式上,私法人依设立人意思设立,公法人依法律或者行政命令设立;②在法人成立上,私法人须登记,公法人无须登记;③在财产来源上,公法人是根据财政预算拨款,私法人则有设立人或捐赠人出资;④公法人当然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根据意思自治,私法人则营利与非营利两者皆可设立。
2.私法人根据成立基础不同:又分为社团法人、财团法人(我国民法目前未采纳)(1)社团法人以人为基础而集合成立的法人。
如,公司为股东之集合,工会为会员之集合。
【注意】社团法人与社会团体法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社会团体法人中有的属于社团法人,如工会、学会等,有的则属于财团法人,如各种基金会。
(2)财团法人主要形式就是基金,故《民法典》称之捐助法人。
「我国法人的分类」《民法典》在法人一章,依法人设立目的和功能的不同,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
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的区别关键,不在于法人是否可以从事经营(营业)活动,而在于经营(营业)活动所得的归属。
如果分配给其成员的,为营利法人,否则,为非营利法人。
1.营利法人(1)《民法典》第76条第2款规定:“营利法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法人等。
法人的概念与特征
法人的概念与特征
一、法人的概念
法人是一种享有民事主体资格的组织,它和自然人一样,同属于民事主体的范围,而且是民事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
法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
法人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和自然人不同的是,它不是作为有血有肉的生物存在,而是作为组织体存在。
2.法人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
依法成立,是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够成为民事主体的基本前提。
3.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
法律对法人的承认,其目的在于使其能够作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因此,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4.法人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社会组织。
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是否应当为法人的特征,各国法律有不同的规定。
我国民法通则第37条明确规定法人应当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法人的独立责任是指法人在违反义务而对外承担责任时,其责任范围应当以其所拥有或经营管理的财产为限,法人的成员和其他人不对此承担责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