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 说课稿(有配套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4
《将进酒》参赛课件及说课稿一、说教材《将进酒》是编排在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学习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诗歌。
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学习,了解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
李白、杜甫是唐代诗坛上双子星座。
李白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杜甫沉郁顿挫、语言极其精练,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其中李白的《将进酒》是张扬个性的一首劝酒诗,学习此诗有助于同学更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及其诗风,由于此诗易有及时行乐、悲叹人生的消极思想,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理解诗人的狂歌痛饮。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对同学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三阶段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要求要读懂,还要求学生学会鉴赏。
因此,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
据此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体会诗人感情的跌起伏;(2)鉴赏诗歌中比兴、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2)背诵课文,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等名句。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学习并背诵古诗文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目标:珍惜现在的时光,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阅读诗歌、背诵诗歌、体味诗人感情的跌起伏。
(2)鉴赏此诗的比兴、夸张等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这首诗整体基调是豪放的,但是诗中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诗中一方面大喊“钟鼓玉不足贵”表现出蔑视权贵世俗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又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抱负,学生对此又是怎样看待的,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学生发表自我见解,加深对诗歌的主旨理解。
《将进酒》说课稿一、说教材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将进酒》是人教版中等职业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欣赏》的第一课。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
《将进酒》是一首鲜明体现诗人创作风格的劝酒诗,李白饮酒悲歌,一吐心中块垒,既有治国齐家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李白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总之,无论是从提高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讲,还是从基础教学的角度来说,李白的这首诗都是很好的例子。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体会诗人感情的起落,感受诗人充实深厚的内在情感(2)体会李白诗歌夸张的艺术手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逐渐产生对古诗文学习兴趣,能够体味出诗中的意蕴美3.课时安排:一课时4.重点、难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放在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在诗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兴趣和能力上。
二、说学情我所任教的班级是计算机09—4班,通过这一学期三个月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而诗歌本身表达含蓄,跳跃性又大,学生难免对诗歌产生敬而远之、望而却步的态度,这节课就要以《将进酒》为例,激发学生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三、说学法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是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根本途径,因此本节诗歌教学也十分注重学法的渗透:1、通过强调朗读加强学生读的意识,尤其是诗歌这一体裁。
2 、能够朗读诗歌不难,理解诗歌复杂的思想感情就不容易了,通过让学生自己探寻、发现、研讨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习惯。
《将进酒》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深入探讨《将进酒》这首诗歌。
该诗歌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收录于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唐宋诗词》。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赏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探讨李白的豪放诗风,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将进酒》全诗,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分析李白的诗歌创作背景,感悟其豪放的诗风。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将进酒》的韵律、意象和诗风。
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将进酒》原文、注释、译文及配图。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 讲解: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将进酒》的创作背景。
3.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歌的韵律、意象和诗风,分析诗歌的主题和哲理。
4.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将进酒》2. 内容:作者:李白朝代:唐节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风:豪放哲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背诵《将进酒》全诗。
分析《将进酒》的韵律和意象,并举例说明。
仿写一首以“酒”为主题的古体诗。
答案:1. 略2. 《将进酒》的韵律为五言律诗,意象丰富,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等。
具体分析见学生作业。
3. 示例: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曾惧风花雪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将进酒》,使学生了解到了李白的豪放诗风,提高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课后可以让学生尝试阅读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魅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李白《将进酒》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诗歌《将进酒》。
本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豪放派诗歌,表达了诗人畅饮酒、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英雄短暂一生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李白的豪放风格。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能够熟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2. 重点:熟读并背诵这首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入:“你们知道李白吗?你们对他的印象是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发对李白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解析诗歌的结构,分析每句诗句的意义,解释生僻词语。
b. 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抽刀断水水更流”等。
c. 讲解诗人的生平背景,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
4.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要求学生能够背诵。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歌的《将进酒》2. 分段板书诗歌的结构3. 用关键词标注诗中的意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根据对本诗的理解,写一段话描述诗人的情感。
答案: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表达了畅饮酒、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对英雄短暂一生的感慨也透露出他对人生的无奈和惋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可以更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下研究李白的其他诗歌,比较其不同诗歌的风格的异同,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将进酒》参赛课件及说课稿一、说教材《》是编排在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和两位诗人的。
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学习,了解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
李白、杜甫是唐代诗坛上双子星座。
李白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杜甫沉郁顿挫、语言极其精练,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其中李白的《将进酒》是张扬个性的一首劝酒诗,学习此诗有助于同学更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及其诗风,由于此诗易有及时行乐、悲叹人生的消极思想,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理解诗人的狂歌痛饮。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对同学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三阶段的语习,特别是古的学习,不仅要求要读懂,还要求学生学会鉴赏。
因此,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鉴赏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
据此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体会诗人感情的跌起伏;(2)鉴赏诗歌中比兴、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2)背诵课文,积累文名篇名句;(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等名句。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学习并背诵古诗文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目标:珍惜现在的时光,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阅读诗歌、背诵诗歌、体味诗人感情的跌起伏。
(2)鉴赏此诗的比兴、夸张等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这首诗整体基调是豪放的,但是诗中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诗中一方面大喊“钟鼓玉不足贵”表现出蔑视权贵世俗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又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抱负,学生对此又是怎样看待的,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学生发表自我见解,加深对诗歌的主旨理解。
《将进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将进酒》是人教版中等职业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欣赏》的第一课。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
《将进酒》是一首鲜明体现诗人创作风格的劝酒诗,李白饮酒悲歌,一吐心中块垒,既有治国齐家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李白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总之,无论是从提高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讲,还是从基础教学的角度来说,李白的这首诗都是很好的例子。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体会诗人感情的起落,感受诗人充实深厚的内在情感
(2)体会李白诗歌夸张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逐渐产生对古诗文学习兴趣,能够体味出诗中的意蕴美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重点、难点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放在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在诗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兴趣和能力上。
二、说学情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计算机09—4班,通过这一学期三个月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而诗歌本身表达含蓄,跳跃性又大,学生难免对诗歌产生敬而远之、望而却步的态度,这节课就要以《将进酒》为例,激发学生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三、说学法
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是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根本途径,因此本节诗歌教学也十分注重学法的渗透:
1、通过强调朗读加强学生读的意识,尤其是诗歌这一体裁。
2 、能够朗读诗歌不难,理解诗歌复杂的思想感情就不容易了,通过让学生自己探寻、发现、
研讨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习惯。
四、说教法
1、诵读法
在单元提示中写到:本单元的学习,要把诵读放在首位,从诵读入手,在反复诵读中与作品的语言文字不断接触,领会字里行间的神韵节奏,感受作品的的语言形式……所以诵读法是本课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
2、导读法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问题引领学生阅读诗歌。
五、说教学思路
本课分为六大部分,诵读贯穿每个部分,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在分析诗歌主要思想内容这一主要部分时,又以六个问题把诗歌的主要内容串在了一起,首尾两遍不同效果的名家朗读,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及课堂气氛逐渐走入高潮,本课在富有感情的朗诵中结束,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导语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诗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同学们猜猜说的是谁?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李白?
设计意图:选择导语时,我比较青睐优美的文字,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又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也为学生做个榜样,不论是平时说话还是作文,都应善用优美的语言。
2、解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诗歌《将进酒》,“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7分钟
1、大家先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
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朗读录音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又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和感情中。
2、学生自己朗读诗歌
3、点名朗读诗歌,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订正字音,点拨停顿、注音等
(三)疏通诗句5分钟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诗句,疑难的问题通过同学的讨论解决,这一过程主要是,解决诗歌在内容上理解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诗歌做准备。
(四)分析诗歌思想内容21分钟
1、问题导读
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
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探究一下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的。
2、在师生问答中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理解透了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问题一:作为劝酒诗,诗人一落笔却先不写宴饮过程,而是陡然以黄河奔流起势,你是怎样理解的?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慷慨生悲并不是没来由的,而这来由与悲叹构成了诗歌的“兴”的手法。
问题二:整日穷愁并非李白本性,更何况白发如丝悲无益,所以诗人的情感顿起变化,哪个词表明诗人从悲叹中跳出来,这个“欢”字控制到哪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问题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同于凡夫俗子的一醉方休,你怎样理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设计意图:这两句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中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
此问意在让学生通过讨论,透过现象看到诗人的这种蔑视权贵、建功立业的心志和报负。
问题四:待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酣畅淋漓地向友人一吐为快,李白狂歌的12句话根据感情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感情为标准划分层次,还是继续体会诗人感情上的起落,这两个层次中作者的激愤与狂放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问题难度的加大会让学生知难而进,深入探究,准确与否毕竟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如不准确或不到位可做如下启发:(1)提问一:第一层次中直接表明诗人态度的词有哪些?(“不足贵”和“不复醒”)“钟鼓馔玉”指什么,“钟鼓馔玉”真的不足贵吗,诗人说富贵不足贵是出于什么,诗人为什么愿长醉不醒?请大家联系背景思考这个问题。
说明:电脑屏幕打出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年唐玄宗眈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
诗中也流露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豺狼当道,奸臣弄权,他只有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
(2)所以这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激愤,诗人的激愤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古来圣贤,请举出你崇敬的抑郁不得志的古来圣贤。
说明:通过此环节激发学生对那些有经天纬地才能的大圣贤如孔子、孟子、屈原、贾谊等人的深刻理解,感受他们壮志难酬的苦恼。
问题五:既然古来圣贤如此之多,何以偏举陈王?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作者所用材料的典型性。
在遭遇排挤,抑郁不得志的圣贤中曹植记不得意于乃父,又不见用于乃兄,备受猜忌,此其一;陈王与酒联系较多,此其二。
陈王诗才出众,七步诗即为明证,与诗人更加相似,此其三。
问题六: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激愤,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明确什么是感情基调。
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感情色彩或氛围。
这首诗初读一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占主导地位,确切的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激愤。
(五)体会艺术特色3分钟
诗人好用夸张写法,这和他的浪漫气质和狂放性格有关,所以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试从这首诗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对此问题的思考回答,使学生明白,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与他是用夸张手法不无关系,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六)诵读7分钟
1、在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我们来听一下专业人士的朗诵,看看他们是怎样用声音来演绎诗歌的,播放朗诵录音,和课前的录音一样,也是濮存昕的朗诵的,但不是一个版本,后一次更富有感情,更激昂,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2、下面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内容,试着跟老师一起把这首诗背诵一遍,本课在富有感情的朗诵中结束。
七、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悲(夸张、比兴)
欢(夸张)
愤激(化用)
狂放(夸张)
板书突出显示诗人的情感变化,在括号内简单表示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力求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