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格式塔名词解释
格式塔是一种论证方法,在写作和演讲中广泛应用。
它是由德国学者卡尔•冯•德林格(Carl von Clausewitz)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将论证内容按照一定的结构、层次和步骤展开,以达到论证的逻辑严密性和说服力。
格式塔包括四个部分:引言(Introduction)、主体(Body)、反驳(Refutation)和结论(Conclusion)。
其中引言部分介绍主题和目的,主体部分列举论点和证据,反驳部分针对可能出现的反对观点进行反驳,结论部分总结论证内容并得出结论。
格式塔的优点是能够使论述更有条理、更易懂,同时能够有效地打破和反驳反对观点。
格式塔的八大原则及举例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格式塔的八大原则,这可是设计和心理学的一个宝藏知识点,简直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你可能会想,“格式塔”听起来像是个高大上的词,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人脑处理视觉信息的一种方式。
听起来不错吧?好,咱们就从这八大原则说起,让我们一起轻松走进这个有趣的世界!1. 接近性原则首先,我们来聊聊“接近性原则”。
想象一下,你在超市里,看到了几个苹果,哎呀,它们都挤在一起,像是朋友们在开派对。
我们的大脑会自然把这些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因为它们距离很近。
其实,这个原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你在聚会上,看到一群人在聊天,你会本能地觉得他们是一个小团队,而不是一群毫无关系的人。
咱们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是这个道理呀!1.1 举例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想想那些网页设计,有时候信息会分散得七零八落,但是如果把相关内容放得近一点,用户就会更容易理解,咱们的脑袋瓜也能轻松消化。
嘿,设计师们就是利用这个原则,来让用户更友好地浏览网站,真是一箭双雕啊!2. 相似性原则接下来是“相似性原则”。
这个原则很简单,咱们的大脑喜欢把相似的东西放到一起。
比如,你看一群穿着相同T恤的人,瞬间就会觉得,他们像是一支队伍,而不是一群路人甲、路人乙。
生活中你可能见过这样的情形,某个活动的参与者都穿着统一的服装,瞬间就拉近了彼此的关系,团队感爆棚!2.1 举例在广告中,这个原则也经常被用到。
你看到一组产品,它们的颜色、形状都差不多,嘿,你就会觉得它们是属于同一个品牌。
这样一来,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就会提升,毕竟“群体的力量”可不是盖的嘛!3. 连续性原则然后是“连续性原则”。
人脑喜欢看到一种流畅的线条,就像你在街上看到一条美丽的小路,它会引导你朝着某个方向走。
这种连续的视觉体验,让我们在理解信息时变得更加轻松。
想象一下,看到一条优雅的曲线,我们就会自然地跟随它的走势,而不是忽视它。
3.1 举例例如,很多logo设计都是运用了这个原则,让整个视觉效果更加和谐。
格式塔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教学法的名称“格式塔”来自于德语“Gestalt”,意为“形态、形状、结构”,指的是学习应该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和技能,而不是仅仅掌握零散的知识点。
格式塔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即在教授新知识之前,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学习相关的知识,然后再进行教师的讲解和指导。
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格式塔教学法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 分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相互合作、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2. 案例学习:通过真实的案例或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实验,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4. 翻转课堂:将传统的教学方式翻转过来,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
总之,格式塔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思考、创造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效果。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包括以下几种:
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是格式塔组织原则的重要体现。
在感知
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将某些刺激物视为“图形”,而将其他刺激物视为“背景”。
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是动态的,会随着观察者的视角和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
2.接近或邻近原则:当某些刺激物在空间上接近或邻近时,人们会将这些刺激物感知
为一个整体。
例如,当看到两个或多个物体紧密相邻时,人们通常会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
3.相似原则:当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等物理属性相似时,人们容易将这
些刺激物组织成一个整体。
例如,当看到两个颜色相同或形状相似的物体时,人们会倾向于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
4.封闭的原则:有时也称为闭合的原则。
当一个图形不完全或没有完全闭合时,人们
通常会将其知觉为完整的图形。
例如,当看到一个不完整的圆圈时,人们会自动填充缺失的部分,将其感知为一个完整的圆圈。
5.共同命运原则:当某些刺激物在运动或变化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时,人们会
将这些刺激物感知为一个整体。
例如,当看到一群同时移动的鸟时,人们会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
6.完形趋向性和良好完形原则:人们倾向于将刺激物知觉为简单的几何图形或规则的
形状,并避免不规则的形状。
例如,当看到不规则的形状时,人们会自动将其填补或修正为规则的形状。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理论)(二)引言概述:格式塔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克劳德·勒维-斯特劳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认知和心理规律的理论。
格式塔理论认为,人们对于信息的处理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人们通过对信息的归类和编码,来实现对外界的认知。
本文将深入探讨格式塔理论,并从五个大点出发,介绍格式塔理论的核心概念和相关应用,以期逐步揭示这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正文内容:一、格式塔理论的核心概念1. 结构化认知:格式塔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的认知,来整合和组织外界的各种知觉刺激。
这种结构化认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并构建起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自我。
2. 选择性感知:格式塔理论指出,由于人们的认知资源有限,所以个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会进行选择性感知,即只关注与自己感兴趣或重要的信息,而忽略其他无关的信息。
这种选择性感知可以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但也可能导致信息的片面性。
3. 简化与归类:为了方便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忆,格式塔理论将人们的信息处理过程描述为一种简化与归类的策略。
人们通过将信息归类到已有的概念和认知结构中,来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减少对外界信息的认知负荷。
二、格式塔理论的应用领域1. 广告营销:格式塔理论认为,人们对广告的反应和记忆是受到其结构和编码方式的影响的。
在广告设计中,可以利用格式塔理论的原理,通过简单易懂、结构化的广告语言和图像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提高广告的认知和传达效果。
2. 教育教学:教育教学中的知识传递和学习也可以受益于格式塔理论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对知识进行结构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将新知识归类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商业决策:格式塔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商业决策中。
在面对复杂的商业环境和信息冲击时,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信息的结构化和归类来进行决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市场趋势,做出更准确的商业决策。
格式塔名词解释
格式塔是一个德文词,直译为“整体”,其含义是指一种整体性或完整的形态。
在心理学中,格式塔被用来描述一种整体感知的倾向,即人们看到事物时,通常会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一组独立的、分离的元素。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知事物时,会倾向于将它们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不是一组分离的元素。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张人脸时,我们不仅仅看到一个个别的特征,如眼睛、鼻子、嘴巴等,而是将这些特征视为一个整体,感知到一张人脸的整体形态。
此外,格式塔心理学还强调认知的整体性,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倾向于将事物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一组分离的元素。
这种整体性不仅体现在视觉感知上,也体现在其他认知过程如思维、记忆、语言等中。
论格式塔原理在摄影创作中的运用
摘要:当格式塔运用于视觉时,是指这样一个明显事实,即我们看到的各种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无关联的。
就像我们在摄影中,我们是把摄影作品看作有机的整体来理解,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各个局部的集合体。
照片观看者虽然主要是关心格式塔,但摄影师必须有能力在局部以整体之间调动他们的注意力,以决定是否可以通过局部的变动来改善整个画面。
不过构图时若过分注重按法则来安排各个局部,却会产生似“出自众人之手”的总效果。
正文:格式塔(Gestalt),在心理学领域翻译为“完形”。
格式塔心理学,亦即完形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对人类认知行为的研究做出巨大贡献,虽然目前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流派继续发展,但格式塔的理论已经渗透到很多学科领域。
当格式塔运用于视觉时,是指这样一个明显事实,即我们看到的各种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无关联的。
就像我们在摄影中,我们是把摄影作品看作有机的整体来理解,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各个局部的集合体。
视场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能否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的局部,要看这些物体在视觉上的相互关系而定。
在研究这些关系的过程中,格式塔研究人员确立了许多原则,称为格式塔原则。
其中摄影者特别感兴趣的是合拢性、连续性、相似性、共同归结、接近性、同型性和视觉伪装。
要了解摄影构图就必须注意这些原则,它们能帮助摄影者决定如何把线条、形状、形式、色彩、纹理和运动等以简洁的方式进行安排,以促进各个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效果。
下面就对格式塔原则在摄影创作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一下:
一、合拢性
有些视觉样式是一个没有闭合的或残缺的图形,知觉系统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即能自行填补缺口而把其知觉为一个完整样式,这是合拢性原则。
这一原则若利用好,能构成画面的张力,若不加注意,还可能造成画面的缺憾。
例如,在拍摄接力跑运动员交接棒的画面时,如果抓取到下一棒运动员向后伸出手马上就拿到接力棒的瞬间就会比已经把棒接在手里更有张力一些,这是封闭性倾向受到不封闭结构的阻碍在起作用。
在另一些时候,例如拍摄一幅标准的人像照片时,如果被摄者身体的某一关键部位(如手或脚)恰恰有一小部分被截取到画面之外,知觉系统由于其完整性倾向受到阻碍也会在大脑中形成张力,但这样的张力给我们带来的可能是缺憾感。
不完整图形到底产生积极的张力还是消极的张力,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这就决定于摄影者的创作意图了。
假如要使照片上不完整的熟悉形状在心理上变为完整,那么,精心的裁剪就很重要。
如图(一)当伞的上部被“填补”上去,圆的合拢就可以体验出来,而下部就可以看作线的连续。
图(一)
现代摄影流行的开放式构图是对这一原则的积极探索,即通过不完整、不封闭、不对称等物
理结构上的不均衡制造视觉张力,构成能表达强烈感受的格式塔。
深入了解相关因素对整体样式的影响,并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才能用好这把双刃剑。
二、连续性
中断次数最少的视觉元素最易于组合成连续的直线或曲线。
我们的眼睛其实是一个懒惰器官,在组合视觉信息时,往往爱走阻力最小的途径。
作为组织原理的连续性的运用,可以在图形设计、包装设计、绘画和摄影中看出来。
事实上,连续性可以在任何视觉活动中找到,因为它是处理信息的基础。
摄影师在照片画面的安排中,为了增强视觉元素或物体的某种组合,就可以巧妙的运用连续性原则。
例如法国摄影师罗贝尔·杜瓦诺那幅著名的毕加索和面包的肖像,就是利用这一原则制造了画面的趣味性。
如图(二)
图(二)《毕加索的早餐》
三、相似性
视觉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方向等属性比较相似时,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组织起来感知为一个整体。
这样的元素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容易构成节奏感和趣味性。
在民俗、生态和风光等题材摄影中,很多摄影师都擅于利用这一原则,构成有气势或有趣味的画面。
如图(三)
例如这张两头动物的照片,是两个相似的视觉元素相互支持或相互对抗的一个例子。
这两头动物在形状上和基本方向上都相似,当然在种类上也相同。
但他们在大小和影调上却不一样。
当眼睛为它们的相似所吸引时,这两头动物就被组合在一起。
当注意的是大小和影调的差异时,这两头动物就被看成不相似的。
这个画面构图的另一个有趣特征是,两头动物的相似性使人们产生一种视觉上的联系,而以大小不同为主要特点的两头动物的对比则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距离感。
如果较小的那头动物是马或猪的话,这种距离感和视觉联系都不会产生。
如图(三)
四、共同归结
凡是功能、运动或变化相一致的视觉元素往往易于被组合在一起,并看作是一个图案或运动,这是格式塔原理。
共同归结这个原理与其他格式塔原理不同,因为它涉及某种运动。
它与其他原理有关系之处在于,运动或变化使得视觉元素要进行重新的组合。
运动是所谓“虚动现象”的一种构成因素。
虚动现象和共同归结的不同之处在于,虚动现象是基于表面的运动,而不是视觉元素的实际物质运动。
熟悉的例子有,剧场大门上的“活动”
灯光和大型广告的现实牌。
同时共同归结在影片的剪辑上都经常使用。
对视觉刺激的剪辑,是共同归结所造成的变化与声音的变化相同步,可以加强视与听在体验上的一致性。
五、接近性
两个或多个视觉元素越接近,它们被看成一组、一种图形或一个整体的可能性就越大。
视觉艺术设计师的部分技巧,就是要懂得各个视觉元素到底要距离多远或多近,才能被看成一个组或表现为一个图案。
如图(四)
在拍摄照片时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忘记了物体在空间上是出于立体的环境中。
例如在拍摄人物时,那些与人物接近的物体,有的是并列着、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在前、有的在后,这些物体或元素会把观看者的注意力引向趣味中心,或使他的视线离开兴趣中心。
这要看周围的视觉元素与趣味中心如何组合而定。
人物很容易与环境相混淆,特别是摄影师没有时间而必须迅速拍摄时尤其如此。
即使是经过摆布的照片,也很容易发生人物与环境相混淆的情况,如迈纳。
怀特那张非正规肖像那样。
如图(四)有时,是故意使人和坏境相混淆,以增加其幽默感。
当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时,尤其如此。
六、同型性
在刺激图形和大脑皮层的兴奋场之间存在着一种点对点的一致性。
同形性让我们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索要呈现或表现得内容比所用表现手段更为重要。
手段的选择是个人的事,而所要表现得内容却必须是共同的经验。
这种体验只有在刺激图形和视网膜及大脑之间之间存在着结构上的相似时才会出现。
例如,产生图形的感觉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现,这要看用什么手段而定,但不管用的是什么手段,作品和感觉概念必须在结构上相似。
在影片中,所涉及的感觉系统不止一种,因此在视觉和听觉上相互增强和相互促进十分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要为影片谱写专门的曲子的原因。
在摄影作品中,水和火可以使同形的,他们有着同样的形式。
如图(五)
如图(五)
七、视觉伪装
隐藏信息,使其不容易被识别的一种方法。
隐藏信息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物体和坏境的融合,即形象和坏境的相混合。
要做到这一点,可降低形象与坏境之间的反差,并使两者的形状、轮廓、形式、表面、色彩等都相同;第二种方法是将物体隐藏起来,使之无法察觉。
第三种隐藏的方法是欺骗,重新安排图形使之面目全非,引入新的事物,把一致改为不一致。
虽然摄影师未必会考虑伪装,但他们在准备拍摄的过程中所做的一切都很容易被看成是伪装。
在确定拍摄位置时,摄影师有时会利用摄影机,将不必要景物隐藏起来,使之不出现在视野之中。
在另一些时候又会无意的摄入杂乱的背景,分散对主要物体的注意力。
在拍摄人像之前,特别是少女人像,常用化妆来掩饰脸部的不足。
摄影、电视及舞台的化妆师都是伪装艺术的大师。
在摄影创作中,我们还可以运用光线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式、表面和色彩。
柔和的光线可以降低反差,使脸上的小缺陷融化于脸部之中。
伪装的其他事例是,拍摄时运用滤色镜和柔焦镜,在放大时用网纹屏和毛面纸。
在复制工作中,尤其是修复旧照片,滤色镜能从光学上出色的消除掉不必要的花点、条痕和污斑。
以上是格式塔在摄影创作中的运用。
照片观看者虽然主要是关心格式塔,但摄影师必须有能力在局部以整体之间调动他们的注意力,以决定是否可以通过局部的变动来改善整个画面。
不过构图时若过分注重按法则来安排各个局部,却会产生似“出自众人之手”的总效果。
作为一个摄影初学者,在看到大师们所拍的看似随意的作品后,便会认为不需要学什么构图理论,凭“感觉”去拍就好了。
其实不然,像格式塔理论这样从生理学和心理学实验得来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它能使我们不被自己的“感觉”所欺骗,使得我们“所表现的”即是“想表现的”。
熟悉这些原理能使我们在观察世界时更具理性;在截取这个世界的片段(拍摄)并展示出来时更具技巧性。
这些原理还使我们认识到,创作出成功的作品不仅需要对这样那样的法则有所了解,还要加强综合文化素养,丰富生活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