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7升华与凝华 同步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75.12 KB
- 文档页数:6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7节升华与凝华一、选择题1 .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 .早晨有浓雾B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C .屋顶上的瓦上结了一层霜D .水结成了冰2 .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凝华的是()A .春天到了,积雪消融B .夏天的早晨,草地上出现露珠C .秋天的早晨,出现大雾D .初冬的早晨,地面上出现白霜3 .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高于0℃B .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C .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D .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4 . (四川南充)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常出现霜,下列有关霜的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 .是凝华现象且吸热B .是凝华现象且放热C .是凝固现象且放热D .是凝固现象且吸热5 .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升华现象B .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凝华现象C .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升华现象D .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凝华现象6 .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①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溪流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④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7 .如果我们能够闻到某种固态物质的气味,说明这种固态物质具有()A .升华的特点B .升华和凝华的特点C ,熔化和升华的特点D .熔化和汽化的特点二、填空题8 .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分别是、、。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称为需要热。
9 .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的内壁会发黑,这一变化中,钨丝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后。
10 .下列现象属于升华的有,属于凝华的有。
(均填序号)①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②灯泡用久了钨丝会变细;③江河解冻;④霜的形成;⑤冰棒上的白粉;⑥严冬室内窗户上的冰花;⑦冰雕没有熔化,却一天天变小;⑧樟脑丸“消失”了;⑨雾淞的形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7升华与凝华同步练习可见只有熔化吸热,与题干现象有着相同的特点,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寒冷的冬天,将洗好的衣服晾在室外,一会儿,衣服就会冻得硬邦邦的.几天后,冰冻的衣服依然能晾干,此过程中主要发生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是()A. 凝华;吸热B. 凝华;放热C. 升华;吸热 D. 升华;放热【答案】C【解析】解:北方的冬天,气温在0℃以下,达不到冰的熔点,故冰不会熔化;室外冰冻的衣服最终变干,是由于衣服上的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此过程中吸热;故选C.2.今年4月份,我市各地陆续下起了冰雹,范围广,颗粒大,在近几十年来十分罕见.冰雹落到地上,不久就“不见了”,这个物态变化过程是()A. 熔化B. 液化C. 凝固D. 升华【答案】A【解析】解:冰雹落到地面上一会儿就变成水,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故选:A.3.夏天天气炎热,为了防止食物腐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在运输车辆上放干冰,利用干冰汽化吸热给食品降温B. 把食材放在冰块上,利用冰块熔化吸热给食材降温C. 给放食材的盒子上盖上湿毛巾,利用水的升华吸热给食材降温D. 把食物放入冰箱内,利用冷凝剂液化吸热,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答案】B【解析】解:A、干冰在常温常压下很容易由固态直接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在运输车上放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给食品降温.故A错误;B、冰块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所以把食材放在冰块上,是利用冰块熔化吸热给食材降温.故B 正确;C、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给放食材的盒子上盖上湿毛巾,利用水的汽化吸热给食材降温.故C错误;D、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把食物放入冰箱内,利用的是冷凝剂汽化吸热,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故D错误.故选B.4.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A. 春天,冰雪融化成水B. 夏天,草叶上晶莹的露珠C. 秋天,树枝上的霜D. 冬天,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没了【答案】D【解析】解:A、春天,冰雪融化成水,是由固态冰变为液体水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不合题意;B、草叶上晶莹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不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后由气态变成的固态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不合题意.D、冬天,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没了,是由固态冰直接变成了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符合题意.故选:D.5.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哪一组( )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②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4.7《升华与凝华》一、选择题1.“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
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
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C.“凝重的霜”是升华现象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答案】B2.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
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C.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D.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答案】C3.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如图所示),我们叫它热棒。
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
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①,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②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
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
请问文中空格处的物态变化名称是()A、①汽化②液化B、①液化②汽化C、①升华②液化D、①升华②凝华【答案】A4.降水中水状态有()A、液态B、固、液、气态C、固态和液态D、气态【答案】C5.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在水循环中,不断地在大气和地表之间运动,如图表示水循环的一部分,图中标着X、Y和Z的地方表示水循环中的三个阶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阶段是蒸发,Y阶段是液化,Z阶段是降水B、X阶段是蒸腾,Y阶段是液化,Z阶段是降水C、X阶段是凝结,Y阶段是蒸发,Z阶段是凝固D、X阶段是降水,Y阶段是蒸腾,Z阶段是凝结【答案】A6.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用冰袋能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C.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答案】C7.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是()A.春天来到,积雪融化B.夏天的清晨,草地上出现露珠C.秋天的早晨,出现大雾D.初冬的清晨,地面上出现白霜【答案】A8.下列各项实验或事例可以说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存在水的是()A.大气中有细菌在生存,而细菌进行新陈代谢,需要水;B.刚从冰箱里拿出干而冷的瓶子外壁会有水珠出现;C.秋天的早晨的树叶上会有露珠出现D.上述事例或实验都可以说明空气中存在水【答案】D9.冬天在户外的人呼出的“白气”是()A、人呼出的水蒸气B、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微课七上 4.7 升华与凝华1.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A.春天到了,积雪消失B.夏天的早晨,草上有露水C.秋天的早晨,出现大雾D.寒冬的早晨,地面上出现白霜2.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A.熔化和汽化B.凝固和液化C.凝固和凝华D.汽化和升华3.下列物态变化中,都吸收热量的是---()A.熔化、凝华和凝固B.汽化、熔化和升华C.液化、升华和汽化D.凝华、液化和熔化4.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5.如果我们能闻到某种固态物质的气味,说明这种固态物质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A.升华B.凝华C.熔化D.蒸发6.寒冬,小科跑完步后,眉毛上出现白霜。
从室外走进教室,眉毛上的白霜一会儿变成了小水珠。
上述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先凝固后升华B.先凝华后熔化C.先凝固后蒸发D.先凝华后升华7.用单层棉布包紧一粒卫生球(易升华,升华形成的气体易燃),用火柴对着棉布球点火,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及原因是---( )A.棉布球着火,棉布会被烧破。
因为棉布的着火点低于火焰的温度B.棉布球未烧着,棉布烧不破。
因为棉布的着火点高于火焰的温度C.棉布球着火,但棉布并未烧破。
因为卫生球受热升华,放出的气体可燃D.棉布球着火,棉布被烧破,其中包着的卫生球也同时燃烧。
因为棉布和卫生球的着火点都低于火柴火焰的温度8.在黑龙江漠河的小红同学,用雪堆成一个“恐龙”。
小红发现即使气温在0 ℃以下,时间长了“恐龙”也会逐渐变小,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整个“恐龙”同时逐渐熔化B.整个“恐龙”同时逐渐升华C.“恐龙”底部因熔点降低而熔化D.“恐龙”底部因温度升高而熔化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C.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D.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10.“胜哥”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 白气”是---(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11.白炽灯丝是由钨丝制成的,长期使用灯泡会变黑,这是造成的。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七节升华与凝华【同步练习-解析】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的一款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 ,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答案】D【解析】A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AB错误;C.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干冰升华吸热,水放热,不能沸腾,故C错误;D.盘里的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造成水面翻腾,看起来像是在“沸腾”故D正确。
2.去年12月下旬的强降温使多地出现雾凇美景。
形成雾凇的物态变化是()A.凝固B.凝华C.升华D.汽化【答案】B【解析】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树枝上形成“雾松”是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3.对图所示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结霜是升华现象B.结霜是液化现象C.所谓的“烟”并非真正的烟,是小水珠汽化形成的D.所谓的“烟”并非真正的烟,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答案】D【解析】A. 霜是由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不是升华现象。
故A错误。
B. 霜是由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不是液化现象。
故B错误。
C. 所谓的烟实际上是小水滴,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故C错误。
D.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了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烟”。
故D正确。
4.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这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
对这些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C.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答案】C【解析】A.“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A 错误;B.“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空中小尘埃上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错误;C.“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附着在草叶上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正确;D.“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 错误。
浙教版科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4.7 升华与凝华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题 (共7题;共16分)1. (2分)下列物理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A . 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B . 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板变成小水珠C . 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D . 碘加热变成碘蒸气2. (2分)初冬的早晨,树枝上往往挂满了霜花,这一现象发生的物态变化属于()A . 液化B . 凝华C . 熔化D . 升华3. (2分)初春,我们永州连续出现“回潮”天气现象,这时我们室内地砖、玻璃等总是潮湿冒“汗”,形成“汗”的物态变化是()A . 汽化B . 液化C . 升华D . 凝华4. (2分)放在柜子里的樟脑丸慢慢地缩小以至消失,这一现象属于()A . 蒸发现象B . 熔化现象C . 凝华现象D . 升华现象5. (2分)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的内壁会发黑,这一变化中,钨丝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________ 后________ 。
6. (3分)夏天经常使用的气雾杀虫剂是在常温下通过________的方法使气体装入瓶中后________。
使用杀虫剂喷洒了一会儿后,手会感觉到盛杀虫剂的金属罐变凉了,是因为瓶内的杀虫剂发生________时要吸热。
7. (3分)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________变成水蒸气,这一过程要吸热.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云是水蒸气液化或________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小冰晶的熔化过程需________热。
二、中档题 (共5题;共16分)8. (2分)下列生活现象与其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一项()A . 冬天的早晨草叶上的霜﹣﹣﹣﹣凝固﹣﹣﹣﹣放热B . 夏天,揭开冰棒的包装纸,看到冰棒冒“白气”﹣﹣﹣蒸发﹣﹣﹣吸热C . 小孩发热用的退烧贴﹣﹣﹣汽化﹣﹣﹣吸热D . 新疆冬天中冰雕逐渐变小﹣﹣﹣熔化﹣﹣﹣吸热9. (2分)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A . 卫生球放一段时间变小B . 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C . 严寒冬天湖水结冰D . 清晨草地上出现白霜10. (2分)小明设计了一种灭火弹,弹内装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将灭火弹投入火场,外壳破裂,干冰迅速________(物态变化名称)成二氧化碳气体,并从周围________热,实现快速灭火。
浙教版科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4.7 升华与凝华同步练习一、基础题1.有一种固体空气清新剂,打开后,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小,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 汽化B. 熔化C. 升华D. 蒸发2.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A. 山间形成的浓雾B. 河面冰雪消融C. 草叶上形成的“露珠”D. 草叶上形成的“白霜”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B. 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C. 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D. 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4.有一天,雾、露、霜、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
下列有关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 雾说:我是水汽化而来B. 露说:我是水蒸气液化而来C. 霜说:我是水凝固而来D. 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5.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由水蒸气经过________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寒冬,坐满人的客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________(填“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不会放热”)。
6.你知道吗?自然界中的云、雨、雾、露、霜、雪、雹都是小水滴的“杰作”,海洋上空的水蒸气因为________投向了大海的怀抱,“调皮”的水滴因为________使河床干涸。
7.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
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________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________成碳粉。
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
(填物态变化名称)二、中档题8.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高于0 ℃B. 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成C. 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D. 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9.天津地区一年四季分明,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
4.7 升华与凝华一、填空题1.物体由________直接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要________热量;物体由________直接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要________热量。
霜的形成属于________现象。
2.如图所示,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由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小水珠___________(填“会吸热”“会放热”或“既不会吸热也不会放热”),小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
3.水是生命之源,它在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贮菜时,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会________热,以防止地窖里的菜被冻坏;冬季在空调房间里,人们也常会放盆水,这是利用水的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来提高房间里的空气湿度;清晨禾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寒冬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4.实施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是用飞机在高空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干冰进入云层,很快________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于是高空水蒸气便________成小冰粒,小冰粒在下落过程中________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填物态变化名称)二、选择题5.在气温为0℃的冬天,即使没有阳光,晾在室外结了冰的湿衣服仍会干,这种现象属于( )A.汽化B.升华C.蒸发D.凝华6.用久了的灯泡内的钨丝会变得很细,其原因是( )A.钨丝升华B.钨丝汽化C.钨丝熔化D.钨丝凝华8.下列过程中,属于凝华的是( )A.初春,冰雪融化汇成溪流B.仲夏,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C.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D.严冬,湖水结成冰9.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常出现霜,下列有关霜的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凝华现象且吸热B.是凝华现象且放热C.是凝固现象且放热D.是凝固现象且吸热10.下列关于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11.(双选)天津地区一年四季分明,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
七年级浙教版科学上册同步练习:4.7 升华与凝华七年级浙教版科学上册同步练习:4.7升华与凝华4.7升华和升华[对应学生用书a本p56―p57]关键提示1.升华: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2.凝华:物体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3.物质升华时吸收热量,凝华时放出热量。
a组在寒冷冬季的以下四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b)a.口中呼出“白气”b.冰冻的衣服晾干c.玻璃上的冰花d.河面上的冰块现在有一种固体清新剂。
把它放在厕所、汽车和餐馆可以有效地清新空气和预防感冒。
固体清爽剂的物理状态变化为(d)a.熔化b.凝华c.汽化d.升华3在下列状态变化时,属于冷凝现象的是(b)a.草地上露水的形成b、冬天屋顶上霜的形成C.早晨大雾的形成D.以上都没有4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c)a、在严寒的冬天,被冻住的衣服也会变干,这就是融化现象。
B.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这是蒸发现象。
C.在寒冷的冬天,口中出现“白色气体”,这是液化现象。
D.长期使用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5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常常会结有“冰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冰花”是一种凝固现象b.“冰花”一般结在玻璃窗的外面c.“冰花”一般结在玻璃窗的里面d.“冰花”在玻璃窗的里外两面都有(第6题)“雾凇”是中国北方罕见的自然奇观和最美的风景。
雾凇和霜的形成过程非常相似,都是(b)a.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c.小水珠凝固形成的d.小冰晶升华形成的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冷。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对这句话最恰当的解释是(d)a.霜形成之前的气温一定比下雪后的气温低b.霜形成的温度比雪形成的温度低c、霜冻后的温度必须高于霜冻前,雪后的温度必须低于雪落到地面前的温度d.要形成霜,气温必须在0℃以下,故霜前冷;雪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量,故化雪时冷8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后,测得易拉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同时发现易拉罐的底部外有白霜形成,该白霜的形成是__凝华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在形成白霜的过程中会__放出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七年级科学上册4.7升华与凝华基础闯关全练1.(2018重庆中考B卷)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A.放在衣柜中的卫生球慢慢消失B.荷塘中荷叶上露珠的形成C.嘉陵江上清晨轻盈的雾的形成D.武隆仙女山上冰雪消融的过程2.(2018四川攀枝花中考)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此时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出现白霜,白霜形成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B.汽化C.凝固D.凝华3.天气炎热,小明在吃冷饮时观察到一些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将冷饮从冰箱里拿出时,感觉到“粘”手是凝固造成的B.包装盒外面的霜,是液化造成的C.打开冷饮包装纸,看到有“白气”生成是升华造成的D.吃冷饮时感到凉爽,主要是凝华造成的4.(2018山东德州中考)下列关于热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B.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热D.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吸热5.在插有小树枝的封闭烧瓶中,放着一些碾碎的卫生球粉末,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烧瓶,停止加热后,烧瓶内树枝上会出现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雪景是先熔化后凝华形成的B.雪景是先熔化后凝固形成的C.雪景是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D.雪景是先升华后凝固形成的6.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诗词还包含着神奇的物理原理。
《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诗中,关于露的形成;《魏·曹丕·燕歌‘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中,关于霜芦形成。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前者是汽化放热,后者是凝华放热B.前者是凝华吸热,后者是升华吸热C.前者是液化放热,后者是凝华放热D.前者是液化吸热,后者是凝固放热7.“瑞雪兆丰年”,其中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填物态变化)而形成的;“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要_______热量,导致环境温度降低。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7升华与凝华同步练习-4.7升华与凝华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体育课后,汗流浃背的小林同学赶紧打开教室电扇吹吹风,顿时感觉凉快多了,与这一现象有着相同特点的是A. 春天,冰雪融化成溪水B. 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C. 秋天,早晨草地上铺上一层白霜D. 冬天,屋檐上挂着串串冰柱【答案】A【解析】解:小林同学打开电风扇,加快空气流动的速度,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而蒸发从人体吸热,使人感到凉快,利用的是蒸发汽化吸热.A、冰雪融化成溪水,从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熔化吸热;B、“白气”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冰棒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D、屋檐上挂着串串冰柱,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可见只有熔化吸热,与题干现象有着相同的特点,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寒冷的冬天,将洗好的衣服晾在室外,一会儿,衣服就会冻得硬邦邦的几天后,冰冻的衣服依然能晾干,此过程中主要发生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是A. 凝华;吸热B. 凝华;放热C. 升华;吸热D. 升华;放热【答案】C【解析】解:北方的冬天,气温在以下,达不到冰的熔点,故冰不会熔化;室外冰冻的衣服最终变干,是由于衣服上的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此过程中吸热;故选C.3.今年4月份,我市各地陆续下起了冰雹,范围广,颗粒大,在近几十年来十分罕见冰雹落到地上,不久就“不见了”,这个物态变化过程是A. 熔化B. 液化C. 凝固D. 升华【答案】A【解析】解:冰雹落到地面上一会儿就变成水,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故选:A.4.夏天天气炎热,为了防止食物腐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在运输车辆上放干冰,利用干冰汽化吸热给食品降温B. 把食材放在冰块上,利用冰块熔化吸热给食材降温1 / 6C. 给放食材的盒子上盖上湿毛巾,利用水的升华吸热给食材降温D. 把食物放入冰箱内,利用冷凝剂液化吸热,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答案】B【解析】解:A、干冰在常温常压下很容易由固态直接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在运输车上放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给食品降温故A错误;B、冰块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所以把食材放在冰块上,是利用冰块熔化吸热给食材降温故B正确;C、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给放食材的盒子上盖上湿毛巾,利用水的汽化吸热给食材降温故C错误;D、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把食物放入冰箱内,利用的是冷凝剂汽化吸热,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故D错误.故选B.5.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A. 春天,冰雪融化成水B. 夏天,草叶上晶莹的露珠C. 秋天,树枝上的霜D. 冬天,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没了【答案】D【解析】解:A、春天,冰雪融化成水,是由固态冰变为液体水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不合题意;B、草叶上晶莹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不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后由气态变成的固态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不合题意.D、冬天,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没了,是由固态冰直接变成了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符合题意.故选:D.6.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哪一组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A. B. C. D.【答案】B【解析】解: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7升华与凝华 同步练习-3 / 6盛夏,旷野里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故B 符合题意;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C 符合题意;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是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故D 不符合题意。
综合分析 符合题意。
故选:B 。
7. 每年冬季,张家界核心景区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山顶都会出现漫山遍野的雾凇景观,晶莹的雾凇一簇簇,美如仙境 雾淞是 现象.A. 液化B. 汽化C. 升华D. 凝华【答案】D 【解析】解:雾凇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选D .8. 夏天,小明想买一支冰棒来解渴,营业员从冰柜里面取出一支冰棒,小明发现硬邦邦的冰棒上附有一层白花花的“白粉”,把包装纸剥掉后,发现冰棒周围冒出一圈“白气”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白粉”和“白气”形成的过程都要放热B. “白粉”是凝固形成的小冰晶,“白气”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C. “白粉”和“白气”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D. “白粉”和“白气”都是汽化形成的小水晶【答案】A【解析】解:“白粉”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冰棒在向下冒“白气”,是冰棒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液化放热,故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A .9. 把新鲜蔬菜快速冷冻后放到低温真空环境中,蔬菜很快就变干燥了,这样既能长期保存又能保持原有的营养和味道 在加工过程中,蔬菜中的水先凝固,然后A. 汽化B. 液化C. 升华D. 凝华【答案】C 【解析】解:蔬菜中的水先由液态变为固态,再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固和升华.故选C .10.“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
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吸热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放热C.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华放热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成灰泪始干是晶体的熔化【答案】C【解析】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液化放热,故A错误;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凝华放热,故B错误;C、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植被表面;凝华放热,故C正确;D、蜡烛蜡烛没有固定的熔点,属于非晶体,熔化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11.以下自然现象形成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A. 春天到了,冰雪消融B. 初夏,林中白雾弥漫C. 清晨,草叶上露珠晶莹D. 深秋,果实上挂满了白霜【答案】A【解析】解:A、春天到了,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所以需要吸收热量,符合题意;B、初夏,林中白雾弥漫,是液化现象,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C、清晨,草叶上露珠品莹,是液化现象,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D、深秋,果实上挂满了白霜,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一种新兴的时尚美食--干冰辅助制作的靓丽美食,在全国各大星级宾馆、酒店的菜谱中悄然出现干冰特有的云雾效果再加上各位高级厨师们的出色手艺,使众多美食家们又一次享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沁人心脾的时尚美食!如图,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盘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盘面上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A. 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B. 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C. 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D. 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答案】D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7升华与凝华 同步练习-5 / 6【解析】解:在干冰升华的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导致周围的温度减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低的时候就会液化形成小液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现象; 故选D .二、实验探究题13. 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
如图所示,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碘锤中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充满碘锤,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
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可能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
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资料:通常情况下,碘的熔点是 ,碘的沸点是 ,水的沸点是 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错误:______。
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 固态二氧化碳 ,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则水中气泡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二氧化碳 水蒸气 。
【答案】升华;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二氧化碳【解析】解: 试管中的固态碘在热水中,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过程; 由数据知,水的沸点是 ,而碘的熔点是 ,所以碘在 的沸水中不可能熔化;干冰在热水中迅速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形成气泡,同时吸收热量。
故答案为: 升华; 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 二氧化碳。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需要吸收热量;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吸收热量。
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过程,综合性较强,读懂题意,把握中心是解答的关键。
14.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 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 ~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霜是由______ 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是______ .请根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霜”形成的条件是______ 和______ .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 即霜 你认为该实验______ 填“能”或“不能” 验证上述猜想 理由是:______ .【答案】水蒸气;凝华;空气湿润;气温在 以下;不能;因为没有进行空气干燥和湿润的对比实验,所以不能证明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形成【解析】解: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根据文中的“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 ~,也不会出现霜”可知: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且温度在以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中,没有提供两种不同的空气湿润环境;故不能验证猜想;故答案为:水蒸气;凝华;空气湿润;气温在以下;不能,因为没有进行空气干燥和湿润的对比实验,所以不能证明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充分常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对比实验,方可得出结论.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设计实验要结合题意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