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7
格式塔心理学名词解释格式塔心理学是当代最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之一,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理论之一。
它的核心思想是一切行为都是按照一个特定的结构规划,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这称为“格式塔”。
格式塔心理学所采用的结构是精神分析主义和行为分析的理论结合,它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自我、社会角色、冲突结构、精神过程、深层意义、情绪表象和自我认知等。
首先,讨论“自我”。
自我是一个心理概念,它指的是每个人的内在原则,也就是个体的个性、价值观和思想。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自我是不同的,人们会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等形成自己的自我。
其次,讨论“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正式或非正式地扮演的角色。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社会角色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等方面。
社会角色的形成受到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等的影响。
第三,讨论“冲突结构”。
冲突结构指的是一种内在社会现象,即个体在行为方面常常会矛盾于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这种冲突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心智发展、行为发展等方面。
第四,讨论“精神过程”。
精神过程指的是个体在思考过程中所产生的每一个步骤,从想法到行动,识别冲突、解决问题和决定行动等,都是一种精神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的精神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个体会根据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因素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过程,以适应各种情况。
最后,讨论“深层意义”。
深层意义是指个体对现实意义、人生价值和生活目标的认识。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深层意义是个体在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深刻的认识,它影响着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发展和学习的方向。
以上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它们构成了一种全面而有效的心理学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更深入地了解自身,以及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格式塔心理学也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格式塔心理学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
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
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
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流派不像机能主义或行为主义那样明确地表示出它的性质。
综合上述两种涵义,它似乎意指物体及其形式和特征,但是,它不能译为“structure”(结构或构造)。
考夫卡曾指出:“这个名词不得译为英文structure,因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争论的结果,structure在英美心理学界已得到了很明确而很不同的含义了。
”因此,考夫卡采用了E.B.铁钦纳(E.B.Titchener)对structure的译文“configuration”,中文译为“完形”。
所以,在我国,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
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
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
名词解释格式塔心理学说格斯塔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论,于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
格斯塔尔心理学强调整体性和瞬间经验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意识的自我组织能力。
它与传统的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心理学观点不同,将人类体验看作是由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
格斯塔尔心理学以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马克斯·温特尔(Max Wertheimer)为首,他与其他心理学家如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沃尔夫冈·柯勒成(WolfgangKöhler)共同开拓了这一领域。
最初,格斯塔尔心理学是研究知觉(Perception)和感知的心理过程,后来发展为更广泛领域的研究。
格斯塔尔心理学的核心原则之一是“整体优于部分之和”。
这意味着人们倾向于将有关事物的部分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而不是仅仅关注于它们的单独部分。
例如,人们在看到一只鸟时,会将它的羽毛、翅膀和嘴巴等部分整合在一起,并认知为一只完整的鸟。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瞬间经验”(Phenomenal Experience)。
格斯塔尔心理学认为,人类经验是由瞬间和连续的经验组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根据当前的环境和需要塑造和解释事物。
人们的意识是活跃、主动参与的,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外界信息的结果。
格斯塔尔心理学还关注人类的自我组织能力。
它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不仅是被动接收和处理信息的结果,而且还包括一种自发的组织和整合过程。
人们倾向于将相似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并以某种方式对信息进行分类和组织。
格斯塔尔心理学对问题解决和学习过程也有独特的见解。
它强调认知洞察力(Insight)和洞察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根据这一观点,问题解决并不总是通过分析和推理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突破性的见解和直觉来实现的。
这种观点对认知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发展启发式问题解决策略和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格斯塔尔心理学关注整体性、瞬间经验和自我组织能力。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理论)(二)引言概述:格式塔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克劳德·勒维-斯特劳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认知和心理规律的理论。
格式塔理论认为,人们对于信息的处理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人们通过对信息的归类和编码,来实现对外界的认知。
本文将深入探讨格式塔理论,并从五个大点出发,介绍格式塔理论的核心概念和相关应用,以期逐步揭示这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正文内容:一、格式塔理论的核心概念1. 结构化认知:格式塔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的认知,来整合和组织外界的各种知觉刺激。
这种结构化认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并构建起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自我。
2. 选择性感知:格式塔理论指出,由于人们的认知资源有限,所以个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会进行选择性感知,即只关注与自己感兴趣或重要的信息,而忽略其他无关的信息。
这种选择性感知可以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但也可能导致信息的片面性。
3. 简化与归类:为了方便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忆,格式塔理论将人们的信息处理过程描述为一种简化与归类的策略。
人们通过将信息归类到已有的概念和认知结构中,来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减少对外界信息的认知负荷。
二、格式塔理论的应用领域1. 广告营销:格式塔理论认为,人们对广告的反应和记忆是受到其结构和编码方式的影响的。
在广告设计中,可以利用格式塔理论的原理,通过简单易懂、结构化的广告语言和图像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提高广告的认知和传达效果。
2. 教育教学:教育教学中的知识传递和学习也可以受益于格式塔理论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对知识进行结构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将新知识归类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商业决策:格式塔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商业决策中。
在面对复杂的商业环境和信息冲击时,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信息的结构化和归类来进行决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市场趋势,做出更准确的商业决策。
格式塔设计心理学
格式塔设计心理学是一种应用于设计的心理学理论,其基本思想
是通过设计元素的排列、组合、构成和交互来影响用户的感知、情感、认知和行为。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Karl Duncker和Wolfgang Köhler的实验,后来被美国心理学家Rudolf Arnheim和Don Norman等人深入发展和应用。
格式塔设计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原则:格式塔设计心理学认为设计要符合人类感知、认知
和行为的基本原则,例如近似、对比、对称、重复、连续、接近性等。
这些原则能够帮助设计师创造出更具有吸引力、易读性、易理解性和
易用性的设计。
2. 关注重点:格式塔设计心理学强调设计中的关注重点,即通过
设计元素排列的方式来引导用户注意力的方向。
设计师可以利用比例、空间、大小、颜色、图形、质地等元素来塑造关注重点,从而达到更
好的用户体验和交互效果。
3. 神经认知:格式塔设计心理学考虑的还有神经认知机制,即设
计如何通过刺激人类大脑的感知和认知机制来影响用户的情感和行为。
这一理论为设计师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方式和应用空间。
4. 用户测试:格式塔设计心理学强调用户测试的重要性,即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测试和改进设计,以确保用户的需求和期望被充分考虑和满足。
这也是格式塔设计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综上所述,格式塔设计心理学是一种理论和方法论,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设计领域,包括视觉设计、交互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服装设计等。
通过应用这个理论,设计师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创造出更好的设计作品,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gestalt psychology 别名完形心理学诞生时间1912年创立人韦特海默起源地德国代表人物考夫卡、苛勒社会背景20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学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美国转移,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却出现于德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当时德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相对比较晚,但是自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赶上并超过英、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强国;德国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也都是强调统一,强调主观能动性。
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也都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倾向于整体研究,心理学自然也不能例外。
哲学背景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除了受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外,还有其哲学背景.首先就是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认为客观世界可以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世界,人类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而对现象的认识则必须借助于人的先验范畴。
格式塔心理学接受了这种先验论思想的观点,只不过它把先验范畴改造成了“经验的原始组织”,这种经验的原始组织决定着我们怎样知觉外部世界。
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的。
康德的这一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源泉以及理论构建和发展的主要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对观察到的内容作如实的描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得以展现。
简述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克尔凯郭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其主要内容涉及到个体在自我认知、感知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面临的心理阶段以及心理机制。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过程是通过自我感知和他人的反馈来实现的。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互来获得对自己的反馈,并根据这些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
这种反馈可以是肯定的或否定的,可以来自他人的评价、表情和态度等。
个体通过对这些反馈信号的解读和理解,来塑造自己的自我认知。
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自我认知”。
克尔凯郭尔认为人们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观察,塑造了自己的自我认知。
个体根据自我认知中的信息来决定和规划自己的行为,形成了一种内部的表征。
这种内部表征可以影响个体的情感、动机和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还关注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和认知结构。
个体会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获取社会角色,并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来调整自我认知。
社会角色不仅仅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还包括他人对个体的期望和评价。
个体会根据这些角色和期望来塑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
总的来说,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自我认知和社会交往过程是相互依存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观察自己的行为,来
塑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格式塔心理学七个法则《格式塔心理学七个法则》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于1960年代由心理学家欧内斯特·迈瑟斯坦福德提出。
这个理论以广告和市场营销为基础,认为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受到结构和排列方式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七个法则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七个原则,用于指导广告和营销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第一个法则是“对称法则”。
人们对称的事物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在广告中使用对称的图形、排列布局或文字组合,能够吸引潜在客户的注意力,并增加信息的可读性和记忆性。
第二个法则是“闭合法则”。
人们更倾向于在图形和形状中寻找封闭的结构。
因此,设计师可以通过使用闭合形状和边界,使广告更具吸引力和易读性。
第三个法则是“相似法则”。
人们喜欢将相似的事物视为一体。
在广告中,通过使用相似的颜色、形状或排列方式,可以将不同的信息联系在一起,增强广告的整体效果。
第四个法则是“接近法则”。
人们倾向于将距离接近的事物视为一体。
在广告中,将相关的信息放在一起,使其更容易被联想和理解。
第五个法则是“对比法则”。
人们更容易注意到高对比的事物。
在广告中使用高对比的颜色、大小或形状,可以吸引目标客户的注意力,并增加广告的视觉冲击力。
第六个法则是“连贯法则”。
人们倾向于将连贯的事物视为一体。
在广告中,通过使用连贯的颜色、字体或形状,可以增加广告的整体感觉,提高信息的可读性和记忆性。
第七个法则是“普遍法则”。
人们更容易接受已经被广泛接受的事物。
在广告中,使用已知和普遍的符号、图片或语言,可以增加信息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总之,格式塔心理学七个法则为广告和营销提供了设计和实施的指导原则。
通过运用这些法则,设计师可以吸引目标客户的注意力,提高广告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从而提升广告的效果和市场竞争力。
格式塔心理学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原则又称为完形视觉原理,由心理学家马克斯·韦特海默提出,后来不断发展,与视觉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用于解释视觉艺术现象。
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当我们观看一个物体时,并非一开始就将它区分为整体与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包含五项完形法则:
1. 相近(Proximity)
物体之间的相对距离会影响观者对其整体性的感知。
当多个物体距离相近时,会被识别为一个整体。
当多个物体距离较远时,会被识别为一堆分散的个体。
看作三行 看作三列
2、相似(Similarity)
在某一方面(形状、大小、颜色、方向等)相似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形状 颜色 大小方向3、闭合(Closure)
视觉会自动将残缺的、不完整的图形补全、闭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图形。
4、连续(Continuity)
具有相同运动趋势并因此处于同一路径上的物体,在视觉上呈现为连续的整体而不是一堆分散的个体。
5、简单(Simplicity)
大脑倾向于将图形感知为简单的物体。
理解为两个圆圈,而非。
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一)引言概述: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研究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它由瑞士心理学家Jean Piaget在20世纪中叶提出,并在后来得到了许多其他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进一步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的认知发展,以及个体是如何逐步构建出对世界的概念和知识体系的。
1. 认知建构的基本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是通过对外界刺激的主动建构来实现的。
个体与环境发生互动,通过不断的感知、观察和思考,将信息加工和组织成有意义的知识结构。
- 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着从感知向符号操作的转变。
他们在感知基础上逐渐发展出符号化、内省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 认知建构过程中,个体通过不断适应和平衡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信息之间的关系,不断转换和重组认知模式。
2. 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特征和能力。
- 在感知运动期,婴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探索世界,形成基本的感知能力。
- 前运算期阶段,儿童逐渐发展出符号化的能力,开始运用语言和符号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 具体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具体逻辑推理和操作,但仍受限于具体情境。
- 形式运算期,青少年开始具备抽象推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能够处理更复杂的问题。
3. 认知与语言的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语言在认知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内化和外化,是构建和表达知识的重要工具。
- 儿童通过语言的使用和运用,不断扩展和丰富其认知能力。
语言能力的提升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 语言的发展和个体的认知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两者相互促进并不断地相互调整。
4. 认知与社会经验的关系- 个体的认知发展离不开社会经验的支持和指导。
社会环境中的他人和文化传统对个体认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 社会互动和合作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个体扩展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
第十三章格式塔心理学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一)社会历史背景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点有其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
格式塔心理学发端于20世纪初的德国,当时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妄图征服世界,称霸全球,使世界各国都臣服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体。
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德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科学等方面都倾向于整体的研究,心理学也不例外。
1894年狄尔泰在《叙述和分析心理学》中,提倡从研究经验着的整体出发,反抗艾宾浩斯的分析心理学;1906年斯特恩在《人与物》中,也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反对传统的元素主义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不过是在这种总的社会历史的思潮下,在心理学里产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二)哲学背景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受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先验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把现象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
格式塔心理学也受到马赫的中立要素观点,怀特海的新实在论观点和L.摩尔根的突创进化论的影响。
(三)格式塔心理学也受当时自然科学重视整体研究的趋势的影响。
物理学的场的理论不但影响到生物学,对格式塔心理学更有直接的影响。
1875年马克斯韦尔提出了电磁场理论,认为场不是个别物质分子引力和斥力的总和,而是一个全新的结构;并且指出,如果不参照整个场力,就无法确定个别物质分子活动的结果。
在这一思想影响下,苛勒在《静止和固定状态中的物理格式塔》(1920)一书中,采取了物理学的场论,认为脑也是具有场的特性的物理系统,从而论证知觉与人脑活动是同型的。
(四)格式塔心理学的先驱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形式元素说,他在《感觉的分析》一书中,把感觉当作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并认为物理学所处理的声、光、温度的世界,也就是心理学所对待的声、光、温度的世界;同时他也注意到了一些关系的问题。
在马赫和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影响下,厄棱费尔提出"形质"学说,把不能用一般的感觉所能说明的经验性质,称之为形质;他认为形质不是感觉的简单的凑合,而是感觉成分属于另一种组织形式的新的性质。
这些对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惠太海默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格式塔心理学的倡导者有惠太海默、苛勒和考夫卡,其中惠太海默是格式塔心理学最初的倡导者。
(一)似动现象的实验20世纪初叶,心理学对视见运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当时的心理学家认为视见运动必带有一组感觉,但惠太海默认为运动是一种可以认识的现象,不能把它看作感觉的集合。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1910年惠太海默发现了研究视见运动的一种新方法,苛勒和考夫卡也参与了这一实验。
实验的结果表明,运动是一种现象,它是一个整体或完形,而不是感觉的一束。
惠太海默把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或Ф(读作phi)现象。
惠太海默用可以控制不同时间间隔的速示器来呈现两条角度不同的光亮的直线,先后投射到黑色的背景上。
他发现,如果两条直线的呈现时间之间有一最适宜的时间间隔(如60毫秒左右),那么被试实际看到的光线是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
这意味着,当物体并没有实际的物理运动时,运动知觉也会产生,这种现象就被称作"似动现象"。
(二)惠太海默对于似动现象的解释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以前心理学家对运动知觉的解释,比如眼球运动说,后象混合说以及认为运动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某种综合作用的产物这一学说,都无法解释似动现象,所以惠太海默提出了自己新的解释。
惠太海默认为似动现象说明运动知觉在机能上与静止的光亮知觉不同,它是一种新的现象,是一个整体,不是以孤立的二线所可解释的,即它是一个格式塔。
格式塔所具有性质不存在于它的部分之中,而存在于整体之中。
似动现象的关键即在于两个刺激在时间上发生了一种动的交互作用。
惠太海默也试图用某些中枢机制的机能来解释似动现象,提出了大脑交互历程说,认为似动现象是由于视觉皮层的不同区域接受了不同位置的光线刺激,因而在皮层的不同区域之间,产生了电流的动力的交互作用。
但是罗克和埃本霍尔茨的实验证明这种解释不正确。
从似动现象出发,惠太海默认为在一切心理现象中,整体不是元素的总合,不可分析为元素,它先于元素,并决定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说便以此为出发点。
1912年,惠太海默发表了论文《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体系"格式塔"的涵义:格式塔(gestalt)意为形式或图形,广义的说,意为形态或要义,它是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相对立的。
中文译为"完形"。
格式塔不是指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的现象。
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同时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内。
苛勒认为格式塔一词有两种涵义:一种是指事物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在这种涵义中,格式塔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实体,形式只是它的属性之一。
依据这种传统,格式塔说便是以格式塔为分离的整体。
考夫卡指出:假使有一种经验的现象,他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而且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即因为它和其他部分具有关系,这种现象便称为格式塔。
惠太海默指出,格式塔理论的基本公式可表述如下:整体不决定于其个别的元素,而局部过程却决定于整体的内在特性。
(一)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对象1、苛勒的直接经验格式塔心理学也以行为为心理学的对象,但在实质上并不否认意识。
苛勒用"经验"为意识的同义词。
苛勒用心理学和物理学相比较,认为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现象,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现象,都离不开直接经验。
但物理学仅仅处理客观经验,而心理学要兼行处理主观经验;所以物理学可以采用客观的研究法和量的测量,而心理学则须满足于质的研究和推测。
因此研究行为要以客观经验和主观经验互相印证,而华生的行为主义则根本否定了意识或经验。
2、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考夫卡认为心理学的对象除行为外,还有所谓的心理物理场。
这个心理物理场含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性,而这两极的每一部分都各有它自己的结构。
考夫卡又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
他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受行为环境的影响。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同型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完整的格式塔,是完形,不能被人为的区分为元素。
惠太海默认为感觉元素不是自然而然观察到的现象,而是人为的抽象的产物。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自然而然经验到的现象都自成一个格式塔,这个格式塔是一个通体相关的有组织的整体,它不是部分之和,而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
格式塔不仅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并且本身含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不受以前经验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都有同样格式塔的性质,因而它们都是同型的。
既然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是同型的,那么它们之间就有着相对等的关系。
比如,我们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都是和大脑皮层内的同样过程相对等的。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他们解决心物和心身关系的这种理论称为同型论。
这种理论否定了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且带有浓厚的思辨和推论的性质,它实际上不过是身心平行论的翻版。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格式塔心理学家主张采用直接观察法,即不破坏自然经验的内省法。
他们以直接经验为研究的对象,而直接经验是自然而然观察到的完整的现象,所以他们主张采取自然的观察法,而这种观察离不开直接经验,因而他们也并不否定内省法,只是反对人为的分析的内省法,认为这种人为分析有损于自然经验的完整。
格式塔心理学家也采用控制一定条件而自然进行观察的现象论实验法,比如鲁宾的两可图形的研究。
他们认为经验是很难用数量来计算的,所以心理学不宜在年轻时期立即作量的研究,而只能对经验进行质的分析,并且量的研究也需要直接经验的观察。
(四)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格式塔心理学家根据对知觉的大量研究结果,提出了如下一些形成一个良好格式塔的组织原则或因素:1、图形与背景:一般来说,图形是具有一定界线的组织比较严密的对象,背景则是没有界线的同一性的空间或时间;图形是被包围的比较小的对象,背景则是包围着的比较大的对象。
图像与背景的区别越大,图形越突出而为我们所感知;反之,我们就越不容易把图形与背景分开。
2、最短距离原则或邻近的原则:某些距离较短的或互相邻接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
3、类似原则:互相类似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
4、共同命运原则: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如果作共同方向的移动,那么这些作共同方向移动的部分容易组成新的整体。
5、完形倾向性或良好完形原则:彼此相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
6、闭合的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形而尚未闭合的图形,容易把它看作一个完整的图形。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空间,也可适用于时间;不仅适用于知觉,也可适用于其他的心理现象。
(五)对构造主义的"一束说"和"恒定说"的批评格式塔心理学对直接经验应用自然的观察法,并且发现经验具有格式塔的特性。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构造主义的两种假设。
"一束说"就是把经验人为的分析为不真实的感觉等元素,然后把这些元素勉强的捆绑在一起,粘合成不真实的混合物、镶嵌物或捆束物。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这种假设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我们自然而然观察到的是有一定意义的整体的经验,而不是具有一定样式、性质和强度特性的简单的感觉经验;其次,即使我们假定有这些简单元素存在,也不能把它们勉强捆绑起来就成为整体的经验。
格式塔心理学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证明我们经验到的不是整体中的孤立的部分,而是各部分之间密切联系的整体。
"恒定说"就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具有固定的一对一的关系,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若以刺激和反应之间一对一的关系来说明完整的知觉,未免失之于机械而难以自圆其说了。
格式塔心理学以知觉的恒常性来批驳元素主义的恒定说。
总之,我们即使有了经验,也不能保证促进知觉的恒常性;反之,即使排除了经验,但知觉的恒常性并不因此而有所减弱。
格式塔心理学重视整体,重视部分之间动的交涉作用,这对克服元素主义的机械观点和忽视联系实际,是起一定作用的。
但是它片面强调格式塔的现象,排除经验的作用,就陷入先验论的错误。
四、苛勒和考夫卡的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试图以格式塔的概念扩大应用到学习的问题上,反对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这方面的研究,以苛勒对黑猩猩学习的实验为起点。
(一)苛勒对黑猩猩学习的实验为了探究人猿是否具有智慧的行为,苛勒设计了迂回道路的实验。
这些实验把直接达到目的物的道路给予阻碍,另辟一条迂回道路,把动物放置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尽可能使它们对这种情境一览无余,用以发现动物能否采取可能的迂回道路,以及它对这种情境的解决,可以达到什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