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沟通的艺术

  • 格式:docx
  • 大小:26.81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生沟通的沟通方式技巧

在日常教学中,小学师生沟通的沟通方式技巧欠佳,存在单向性和简单化的问题。教师在师生沟通过程中不管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只注重向学生传递自身所要表达的信息、情感、思想,不收集学生的反应和态度,不听取采纳学生合理的意见;不愿积极地聆听学生的倾诉,敷衍应付学生;把观点强加于学生,不给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谈话简单迅速;把注意力放在说服学生并让学生服从自己上面;给予学生肯定或否定判断时,只是泛泛而谈,比如:“你是一个好孩子”“你让我真失望”“你对待同学太没有礼貌”“你需要改正缺点”,等等,这种泛泛的一般性的简单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是无益,起着隔靴搔痒的效果;而学生在师生沟通中普遍存在不主动、不积极的心态,对教师的沟通采取应付、迎合、文饰的态度。这些现象都说明,师生沟通方式具有单向性、简单化的问题。而教师简单的单向输送信息给学生的沟通方式,会破坏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从而使学生产生与教师沟通的畏惧心理,害怕与教师沟通,导致师生沟通受阻;也不利于学生形成主动与教师沟通的习惯,造成师生沟通单向发展,形成师生沟通阻隔的恶性循环;而学生应付、迎合、文饰的沟通态度加剧了师生沟通的恶性发展。

(1)“你向信息”——师生沟通的杀手

所谓“你向信息”是教师在察觉问题时的第一反应——教师对学生发出的信息。”。“你向信息”往往基于个人的主观意识过强,忽

略别人的感受,不流余地说出对别人的评价,结果造成对方的不悦。这种表达方式,容易变成责备、命令的口吻,使对方产生抗拒、畏缩情绪。如:

①批评式:“你怎么这么懒?!还不快去做作业”,而教师的本意是提醒;

②命令式:“你放学后到我办公室来做功课!”,其本意是指导;

③恐吓式:“如果你不准时交作业,就叫你的家长来见我!”,其本意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

④怀疑式:“我不相信你会做得好”,其本意是鼓励;

⑤质问式:“你究竟有没有照我的话去做!”,其本意是想帮助反省;

⑥奚落式:“真不知你是怎么想的!”,其本意是交流。不愿意聆听和缺少时间也是造成沟通障碍的原因,“今天找你来是要与你讨论你这次考试失误的事情。你存在的问题是粗心,记住:下次考试要专心!”

(2)“零距离”——师生关系的慢性毒药

在新课程改革中,改善师生关系是其中的焦点之一。很多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加强对学生的关怀,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在教学过程中非

常重要。但在认识到“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必要性后,一些教育工作者却误认为师生之间最佳的心理距离应该是“零距离”。

俄国文学家赫尔岑说过“人们在一起生活太密切,彼此之间太亲近,看得太仔细、太露骨,就会不知不觉地、一瓣一瓣地摘掉那些用诗意簇拥着个性所组成的花环上所有的花朵。”物极必反,与学生过度亲密的接触,既让他们产生压迫感,使他们的自我空间受到侵犯,而且容易破坏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师生之间“零距离”并不意味着良好的师生关系,“零距离”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权威的失落和美感的消失。师生之间必要的距离是教

(二)学生自身的因素

随着学生的成长,部分学生会出现与父母师长疏远的现象,其表现为不信任任何人,对他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不爱交往又不敢交往;在对别人抱有一种“戒备心理”时,又渴望别人对自己的理解。由于这一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心理,他们平日里很少与他人交流,且这一特点随着年级的增高就越为明显;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相应的,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就产生了。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多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祖辈。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之类的浅层关怀,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由此让这些孩子形成自我封闭极端性格: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容易冲动,内心迷

茫。因为学生自身的种种因素,师生间的沟通困难重重,师生沟通受阻。

(三)教育体系存在的因素

在中国,长期流行的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在应试教育中,教师紧紧围绕教材,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向学生灌输各学科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名牌中学的升学率;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实行题海战术、通过时间战,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以考入优异的中学;而分数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教师通过分数对学生做出评价,学生也通过分数给教师打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将工作重心转向教学,转向于对教材的研究,转向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因而教师不重视师生双向沟通,即使进行双向沟通,那也是围绕“分数”而展开。自然,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就不会意识到要尊重学生的沟通主体地位,要平等的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也不会想到要进行师生双向沟通,要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体会学生的情感变化等等;也不会顾虑沟通对象的两极分化以及传递过多压力给学生的危害。

三、师生沟通的基本条件

(一)同感

由于小学生心理的不成熟,他们看待事物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成人完全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设身处地地去倾听学生,不仅注意他所

说的内容,而且去体认他的内心感受。同感不光要认识,更有对感受的体察和体会,同感要求放下自己的参考系,这样教师才会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

1、转换角度,真正设身处地地使自己“变成”学生,用他的眼睛和头脑去知觉、思维和体验。

2、投入地倾听学生。不仅要注意他的言语内容,更要注意非言语线索(声调、表情、姿势等)所透露的情感信息。

3、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来,把从学生那里知觉和体会到的东西进行一番识别、分辨和理解。

4、以言语或非言语方式把接收到的东西表达出来。有些时候,仅仅把他的意思和感受准确表达出来即可,偶尔也可以比他更深一些,或加一点你的理解和解释。

5、在反应的同时留意对方的反馈性反应,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感到准确地理解了他,因为你的同感可能出错,对方的反馈是纠正错误的重要信息。

(二)真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师生之间,只有真实诚恳地袒露胸怀,才能坦诚相对。学生才会接纳你,在沟通的时候积极配合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