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针灸手法操作
- 格式:pdf
- 大小:366.89 KB
- 文档页数:9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步骤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用细针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治疗疾病。
下面是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步骤:
1.准备工作:消毒使用的针具和穴位,确保操作环境干净卫生。
2.确定穴位:根据病症和治疗需要,在人体上确定要针灸的穴位。
3.选择针具: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细针,一般针长为25-75毫米。
4.调整针灸姿势:根据不同穴位,采取坐位、卧位或立位,确保患者舒适并易于进行操作。
5.定位穴位:使用手法或工具找到穴位的准确位置,以确保针灸的效果。
6.消毒穴位:用75%的酒精或其他消毒剂消毒要针灸的穴位。
7.插入针具:用手法或器械将针缓慢、稳定地插入穴位,插入深浅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8.调整针位:插入后,根据患者的反应,适当调整针具的角度和位置,使其刺激到穴位。
9.保持时间:根据病情和需要,保持针具在穴位中的时间,一般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
10.取出针具:在治疗结束后,用快速而平稳的手法或器械将针具从穴位中取出。
11.观察反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感受,记录治疗效果,如有需要,可以进行后续的针灸治疗。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得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得深度、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得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得中间刺入、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得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得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得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得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得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得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就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与进行补泻而施行得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得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就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得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得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得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得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得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得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得操作手法。
针灸的操作方法持针法(一)"刺手"与"押手" 毫针操作时,一般将医者持针的右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局部的左手称为"押手"(又称"压手")。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述的"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说明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毫针,进针时将臂、腕、指之力集于刺手,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然后行针。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肤,使毫针能够准确地刺中腧穴,并使长毫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
进针时,刺手与押手配合得当,动作协调,可以减轻痛感,行针顺利,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古代医家非常重视双手配合动作,如《标幽赋》所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确是经验之谈。
(二)持针姿势持针的姿势、状如执持毛笔,故称为执毛笔式持针法。
根据用指的多少,一般又分为二指持针法、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五指持针法。
1.二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两指指腹挟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角。
一般用于针刺浅层腧穴的短毫针常用持针法。
2.多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中、无名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一般用于长针深刺的持针法。
进针法进针法,又称刺针法、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是指毫针在刺手与押手的密切配合下,运用各种手法将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是毫针刺法的首要操作技术。
在进针时要注意指力与腕力的协调一致,要求做到无痛或微痛进针。
毫针进针方法很多,有以进针速度快慢分,以刺手刺入术式分,以押手姿势分,以使用进针器具分等。
现代常用的进针法举例如下。
(一)以进针速度分法1.速刺法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针入皮下的手法。
速刺法适用于四肢腧穴和耳穴。
2.缓刺法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缓缓刺透表皮,针入皮下的手法。
缓刺法适用于头身腧穴和头穴。
针刺前的准备一、针刺的练习针刺的练习,主要是指力的练习、手法的练习和自身试针。
由于毫针针身细软,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力,就很难力贯针尖顺利进针以减少刺痛,对于手法的操作也不能运用自如,从而会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针刺练习是初学针刺者的重要基本技能训练。
(一)指力练习指力,是指医者持针之手的力度。
凡欲施针进行针刺,其手指应有一定的力度,方能将针刺人机体。
指力的练习,可先在纸垫上或橡胶块上进行。
制作纸垫可用细草纸或毛边纸折叠成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扎紧成“井”字型即成。
练针时左手执纸垫或橡胶块,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如执笔状地持0.5-1.5寸毫针,垂直于纸垫或橡胶块,当针尖抵于纸垫或橡胶块时,手指渐加压力,待针刺透纸垫或橡胶块后,再换一处如前刺之。
第二步可在棉团上练针,即用棉花一团,以棉纱线绕扎,内松外紧,做成直径约6-7厘米的圆球,外包白布一层,练针时将毫针在棉球中捻转提插,并可按各种针刺手法的姿势和动作要求反复练习。
通过练针有了一定的指力和掌握了一些行针手法,才能做到进针不痛,针身不弯,刺人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指感敏锐,针感出现快。
指力练习如图5-2所示。
(二)手法练习针刺手法练习是在指力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速刺的练习:此法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爪切,右手持针,使针尖迅速刺人2—3厘米,反复练习并掌握进针速度,减少疼痛。
2.捻转练习:捻转练习是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刺人后,拇指和中指、食指向前、向后在原处不动地来回捻转。
要求捻转的角度均匀,运用灵活,快慢自如。
3.提插练习:提插是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针刺人后,在原处作上下提插的动作。
要求提插的深浅幅度适宜,针体垂直无偏斜。
练到一定程度,可将以上三种方法综合起来练习,使之浑然一体。
(三)自身试针通过纸垫和棉团练习后,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行针技巧,便可以在自己身上选择一些穴位进行试针,也可彼此相互试针,以体会进针时皮肤的韧性和进针需要用力的大小,以及针刺后的各种感觉。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指夹住针柄,缓慢向上提起针,同时用左手干棉球按压,避免出血或感染。
起针后用消毒棉球擦拭穴位,再用弯盘按摩,促进气血流通。
8、注意事项:操作前务必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卫生。
针头必须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操作时要注意力度和深度,避免伤及神经和血管。
针灸后要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如出现不适及时处理。
治疗完毕后,将用过的针头及时丢弃,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在进行中医针灸治疗时,需要准备好治疗盘内的消毒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和弯盘两个。
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宣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制部位,以方便操作,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例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厘位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卧位。
进针时,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然后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快速将针刺入皮肤。
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为“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为“横”,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海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轻提为补法。
相反,转幅度大,速度快,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沔法。
起针时,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指与食指夹住针柄,缓慢向上提起针,同时用左手干棉球按压,避免出血或感染。
治疗完毕后,将用过的针头及时丢弃,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操作中,需要注意手部清洁卫生、针头消毒、力度和深度的掌握,避免伤及神经和血管。
治疗完毕后,要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如出现不适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