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手法操作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6
【推荐】针灸进针方法“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说明针刺操作时左右两手协同作用的重要性。
右手持针的姿势,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有如执笔,故又称执笔式持针法。
此法临床上最常用。
另外,还有拇、食指持针法,拇、中指持针法等。
2.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实际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特点。
该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
根据押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指甲缘将针刺入皮肤。
适用于较短毫针刺入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按时刺手顺势将针刺入穴位。
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间刺入。
多用于皮肤松驰或有皱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侧面或上端刺入。
适用于头面等皮肤浅薄处的穴位。
(3)管针进针法: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
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然后快速将针拍入穴位内,再将针管抽去,施行各种手法。
本法进针痛苦小,适用于疼痛敏感者。
3.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1)进针角度: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
常用于肌肉较丰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
适用于不能深刺的腧穴。
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
即将针身倾斜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
适用于皮肉浅薄处,有时在施行透穴刺法时也用这种角度针刺。
(2)针刺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
【操作】患者坐位,肩背部放松。
术者站或坐在患者身后,一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并拢伸直,用指尖部从肩胛骨内下缘沿肩胛骨与肋骨之间向该侧肩峰方向插入,另一手扶住患者该侧肩部,并向后内下方按压,两手做相反方向用力,使指尖插入肩胛骨与肋骨之间约2寸左右,持续1分钟左右,然后缓缓将手收回,如此重复2~3次。
再换手插对侧肩胛骨。
【要领及注意事项】术者要用左手插患者右肩胛骨,用右手插患者左肩胛骨。
患者当时可有胃上提之感觉。
【适用部位】肩胛骨。
【作用】胃下垂。
治疗胃下垂,常配合一指禅推法推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穴,拇指按揉中脘、天枢、气海、百会、合谷、足三里穴,掌摩腹部,提拿两侧腹肌,腹部托法,拿承山穴。
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
针灸调养初学针灸,这些部位进针手法和禁忌,一定要了解本期导读针灸如何做到安全、有效?1、头顶及所有头发覆盖处用平刺法:操作方法:先将针身与头皮所要进针部位成30~45度角,快速将针尖穿透头皮进入至腱膜下,然后压低针身,使针身与头皮呈平行状态,慢慢往里推进针身。
如果比较疼痛,则可以停止推进。
针刺对于治疗偏头痛或者全头痛患者有很好的疗效,最好能在拔针时有血流出,说明邪气随血排出。
医者,意也,其关键也在于此,邪气随血而出,则病也会因此而愈!禁忌切记:绝不可给小儿如此进针!2、面部穴位进针方法:面部皮肤薄,且额部下面就是骨头,因此,在额头部仍以平刺为主。
双侧面颊及口角四周和鼻翼两旁,可以用一寸或半寸的针直刺,如下关、禾髎、承浆等。
如果需要透刺如地仓透颊车,建议用提捏进针法:用左手食指和拇指捏起面部皮肤,右手进针,针刺时一直捏着皮肤,直到针尖达到所要的深度,且可以边往前捏着皮肤边往里进针,一寸半的针或者两寸的针在面部完全可以全部透入!额头平刺也建议采取提捏进针法,人在印堂处进针时,提捏进针绝对是很好的进针方法。
对于眼睛周围穴位的进针尤其是睛明穴与球后穴,以直刺为主,宜选针身较细者,将眼球向另一侧压迫后,针身缓缓向里推进,切忌快速推进,防止损伤眼睛。
可以进入一寸二分左右。
面部及太阳穴和眼睛周围的穴位针刺最关键的是拔针:这是避免乌眼青和面部出血的唯一的关键就是一定要把按压的时间给足了,可以防止乌眼青等的发生。
人的正常凝血时间为1~3分钟,因此每个穴位出针后一定要按压最少一分钟,而且一定是有效按压时间,而不是仅仅做个按压的样子。
防止内部出血产生瘀青,影响容颜,也影响治疗的积极性。
切记切记!3、颈项部:颈部穴位较少选取,即便是选取也是以半寸小针直刺,保守些,以安全为第一要务。
这里没有太多建设性的意见。
希望在后面的学习中丰富经验!4、后项部:这里针刺主要用于调理颈椎病,但一定要掌握针刺方向,向脊柱方向斜刺,可以深入一寸半左右(视患者胖瘦程度决定)。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步骤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用细针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治疗疾病。
下面是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步骤:
1.准备工作:消毒使用的针具和穴位,确保操作环境干净卫生。
2.确定穴位:根据病症和治疗需要,在人体上确定要针灸的穴位。
3.选择针具: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细针,一般针长为25-75毫米。
4.调整针灸姿势:根据不同穴位,采取坐位、卧位或立位,确保患者舒适并易于进行操作。
5.定位穴位:使用手法或工具找到穴位的准确位置,以确保针灸的效果。
6.消毒穴位:用75%的酒精或其他消毒剂消毒要针灸的穴位。
7.插入针具:用手法或器械将针缓慢、稳定地插入穴位,插入深浅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8.调整针位:插入后,根据患者的反应,适当调整针具的角度和位置,使其刺激到穴位。
9.保持时间:根据病情和需要,保持针具在穴位中的时间,一般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
10.取出针具:在治疗结束后,用快速而平稳的手法或器械将针具从穴位中取出。
11.观察反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感受,记录治疗效果,如有需要,可以进行后续的针灸治疗。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⑷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荆门市中医医院中医技术操作规范针灸科目录普通针刺 (3)灸法 (5)拔罐 (7)穴位贴敷法 (9)中药封包 (11)穴位注射 (15)三棱针 (18)火针 (23)银质针(内热针) (27)眼针疗法 (30)浮针疗法 (32)背俞穴针罐疗法 (37)薄氏腹针疗法 (40)热敏灸疗法 (41)平衡针灸 (42)普通针刺一、在针刺前患者要选择适合的体位,选择适合体位的原则:1、便于医生取穴准确,操作起来也更方便。
2、便于患者自然舒适,方便持久留针。
临床针刺时的常用体位:1、仰卧位适用于前身部的腧穴。
2、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
3、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4、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颜面、颈前、上胸部以及肩部与上、下肢前面、侧面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背、肩部的腧穴。
6. 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
二、确定患者体位后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
医者以手指在腧穴处进行揣摩、按压,以取定腧穴。
三、在针刺操作时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消毒范围包括:1、针具器械消毒本院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2、医生手指消毒在临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
3、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在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
4、治疗室内消毒治疗室要定期消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治疗台上的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
四、进针法:消毒完毕后,即可进行进针,一般采取单手进针法,即医者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下段,当拇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当选择3寸以上的长针针刺时,针刺手法采用双手进针法中的夹持进针法,即左手拇、食指捏持针体下段,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处,采用舒张进针法,即左手五指平伸,食、中指分张置于穴位两旁以固定皮肤,右手持针从左手食中指之间刺入穴位。
操作规范毫针针刺具体操作医者于针灸前先用洗手刷和药皂将手洗净,在针刺的部位用75%酒精棉球擦过消毒。
以患者自然舒适、医师操作方便、便于正确取穴、持久留针为度。
尽可能采用卧位以防止晕针。
进针以后,将针留置于穴位内。
留针以待气至,得气之后,根据病情需要,可每隔数分钟进行提插捻转等操作以加强针感,一般病症留针多为30分钟。
禁忌症1、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其恢复后再治疗。
2、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3、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
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4、皮肤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针刺。
5、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时,应退针而不宜继续进针。
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穴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7、孕妇3个月以内者,小腹及腰骶部穴位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腹部及某些针感强烈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也应禁针。
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慎用针刺。
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用针。
8、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项部腧穴一般不宜用针刺。
此外,因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针法,不宜留针。
适应症适应于多种疼痛性疾病,癫狂痿症及痹症等。
拔火罐方法具体操作(1)准备材料:玻璃火罐二个(备用一个),根据部位,选择号型,镊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条,香皂一块,脸盆一个。
(2)术前检查:检查病情,明确诊断,是否合乎适应症。
检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体位,是否合适。
检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无残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着,用门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
(4)留罐时间:过去留罐时间较长,有从10分钟留到30分钟以上的,这种长时间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严重,增加吸收困难,因此,现在留罐时间一般较前缩短了,根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可以考虑改从3分钟到6分钟比较合适。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是指在进行针灸治疗时,按照一定的步骤和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下面是一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例子,大致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步:准备工作1. 确认患者的身份、病症和病史。
2. 将患者的相关资料记录在病历上。
3. 对治疗仪器和针具进行消毒,并准备好所需的药物。
4. 患者就座时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第二步:检查和评估1. 对患者进行脉搏、舌苔、面色等检查。
2. 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症状和病情。
3. 根据患者的症状,对患者进行病因、病机和辩证分析。
第三步:选择穴位1. 根据患者的病症和辨证分析,选择适合的主穴、配穴和启用穴。
2. 选择穴位时要注意遵循经络走向、刺激局部和整体调理的原则。
第四步:操作技巧1. 在操作前,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准备和交流,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2. 必须穿戴清洁、整齐的工作服,并戴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
3. 针具插入时要注意向穴内缓慢推进,不得用力过猛,防止刺伤组织结构。
4. 操作时要注意手法轻柔、稳定,避免对患者造成疼痛或不适。
5. 针具插入后,要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针灸的刺激力度和时间。
第五步:治疗方法1.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分析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如毫针、引流、温针等。
2. 对于针灸刺激后的反应,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观察和处理。
3. 刺激完成后,对穴位进行处理,如按摩、敷药等。
第六步:记录和评估1. 治疗结束后,将治疗过程、效果和患者反应等情况记录在病历上。
2. 对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关建议和康复指导。
总结:以上就是一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简要说明。
在实际操作中,针灸医师应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卫生标准,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还应持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和调整治疗方法,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针灸治疗服务。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得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得深度、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得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得中间刺入、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得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得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得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得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得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得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就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与进行补泻而施行得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得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就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得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得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得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得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得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得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得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得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与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得就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就是笔试中经常出现得考点、记忆得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得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得。
(1)提插补泻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下插用力为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上提用力为主)(2)捻转补泻法: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为泻。
捻转时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捻转时泻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3)迎随补泻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得方向刺入,为补法;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得方向刺入,为泻法、(4)疾徐补泻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快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开阖补泻法:出针时迅速按拙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为泻法。
二、灸法操作1、灸法总论:灸法得内容瞧起来虽然比较多,但在实践技能第二站得考试中,考点主要集中在艾柱灸得间接灸与艾条灸得悬起灸。
这就是复习得重点。
在灸法内容得复习中,首先要分清每个灸法得大概类别与内容,这样就容易多了、艾灸主要分两大类:艾柱灸与艾条灸。
这两类得划分,就是用于灸法得材料得不同、艾柱灸用得就是圆锥形得艾柱(小得如麦粒,大得象半截橄榄,每灸一个,叫做一壮)。
直接把艾柱放在皮肤上灸,就就是直接灸;艾柱与皮肤之间放上姜片、蒜片等,就就是间接灸、间接灸得功效,取决于所放得隔热物得药性、艾条灸用得就是长条形得艾卷(也就就是现在药店所售得艾条),艾条与皮肤保持距离得灸法,就就是悬起灸。
其中,温与灸就是保持艾条不动;雀啄灸就是艾条与皮肤得垂直距离上忽近忽远;回旋灸就是艾条与皮肤得垂直距离不变,而在等距离得水平面上回旋运动、实按灸主要就是指太乙针灸与雷火针灸,两者得主要差别在于艾条中添加得药物不同,其操作基本相同,都就是点燃后隔布包裹直按腧穴或患处,所以称之为实按灸、因外形也就是长形艾卷,所以也归到艾条灸得类别。
温针灸就是针刺与艾灸合用,针刺留针后,在针柄挂一个2厘米左右艾条施灸。
温灸器灸实际就就是温与灸,只就是用器具代替了手持艾条得作用、其她灸法,就就是指形式还就是艾灸得形式,但改用不同药物代替艾柱或艾条刺激腧穴或皮肤,起到相应得药效、实践技能考试中一般不涉及、附:灸法分类表:2、艾柱灸(1)隔姜灸:操作: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为0。
2—0、3厘米得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得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2)隔蒜灸:操作: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得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施灸腧穴及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
(3)隔盐灸:操作:用干燥得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4)隔附子饼灸:操作: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与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得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
3、艾条灸(1)温与灸:操作:施灸时将艾条得一端点燃,对准应灸得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雀啄灸:操作:施灸时,将艾条点燃得一端与施灸部位得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就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3)回旋灸:操作:施灸时,艾条点燃得一端与施灸部位得皮肤虽然保持一定得距离,但不固定,而就是向作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附:灸法功用汇总表:三、其她针法操作1、三棱针法三棱针刺法就是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防治疾病得方法、操作过程得叙述中一定要提及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另外,对点刺放血得叙述,要提及“宜轻、浅、快、出血不宜过多,不要刺伤深部大动脉”。
(1) 三棱针点刺出血具体操作:①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②对针刺部位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
③针刺时,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毫米,对准已消毒部位,刺入3—5毫米。
④刺入后,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之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2)散刺法(又称围刺、豹纹刺)操作:消毒后,根据病变大小得不同,持三棱针由病变边缘呈环行向中心点刺,可刺10—20针或以上、功用:去瘀生新,活血通络。
多用于局部瘀血、肿痛与顽癣等、(3)挑刺法①首先消毒,以左手按压施术部位得两侧,使其皮肤固定;②右手持三棱针迅速刺入皮肤1—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黏液;③也可再刺入5mm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身轻轻提起,挑断部分皮下纤维组织;④出针,局部消毒,覆盖敷料。
功用: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失眠、胃脘痛、颈椎病、支气管哮喘等。
2、皮肤针叩刺皮肤针又叫“梅花针"、“七星针”,就是用5~7枚钢针集束固定在针柄得一端而成,用它在皮肤上进行叩打以治疗疾病。
(1)操作方法局部消毒后,手握针柄得后端,针尖对准扣刺部位,食指压在针柄得中端,使用手腕得力量将针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
(按叩打部位可分为循经叩刺、穴位叩刺与病变局部叩刺)。
(2)适用范围:皮肤针疗法适用于头痛、胁痛、斑秃、肌肤麻木、牛皮癣、腰背痛等。
(3)注意事项①针具与叩刺部位必须严格消毒,针尖应平齐、无钩。
②叩刺时应使用手腕得力量,针尖必须垂直而下,用力均匀,避免斜刺或钩挑。
③局部有外伤与溃疡者,不宜使用。
二、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能力1、晕针得处理方法:(1)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2)使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3)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4)若仍不醒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她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2、滞针得处理方法:(1)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2)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
(3)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得紧张。
(4)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得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3、弯针得处理方法:(1)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手法。
(2)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
(3)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
(4)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
(5)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折断,留在体内。
4、断针得处理方法:(1)医者从容镇定,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2)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或镊子将针起出(3)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
(4)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5、血肿得处理方法:(1)若微量得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2)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作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6、皮肤灼伤(起泡)得处理:(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
(2)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3)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得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等,并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
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拔罐过程中,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疱时,小得无需处理,仅敷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三.常见急症得针灸技术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