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精华补泻手法
- 格式:docx
- 大小:7.45 KB
- 文档页数:1
名医针法--补泻手法凡用补泻正法,必先明晰人身偕行营卫左右阴阳内外上下经脉营运之道路。
(一)男子午前左手阴经降,从胸走手,左手阳经升,从手走头,右手阳经降,从头走手,右手阴经升,从手走胸,右足阴经降,从胸走足,右足阳经升,从足走头,左足阳经降,从头走足,左足阴经升,从足走胸。
(二)男子午后右手阴经降,从胸走手,右手阳经升,从手走头,左手阳经降,从头走手,左手阴经升,从手走胸,左足阴经降,从胸走足,左足阳经升,从足走头,右足阳经降,从头走足,右足阴经升,从足走胸。
(三)午前泻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针向内转,令病患用口鼻吸气(针手用鼻吸气,针足用口吸气),阳日用奇数(三七九数分病轻重用之),阴日用偶数(二六八数分病轻重用之)。
针女子右手足,针向外转,令病患用口鼻呼气(针手用鼻呼气,针足用口呼气),阳用奇,阴用偶。
何谓阳日,甲丙戊庚壬,何谓阴日,乙丁己辛癸。
(四)午前补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针向外转,令病患用口鼻呼气(针手用鼻,针足用口),阳偶,阴奇(三)。
针女子右手足,针向内转,令病患用口鼻吸气(针手用鼻,针足用口),阳偶,阴奇。
(五)午后泻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用针女子午前泻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手法针外转呼气则同。
针女子右手足,用针男子午前泻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手法针内转吸气则同。
(六)午后补针手法男女不同。
针男子左手足,用针女子午前补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针内转吸气则同。
针女子右手足,用针男子午前补针手法,左右虽不同,而针外转呼气则同。
(七)以上所言,乃男女子后午前午后子前之正例,即灵枢经所谓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之正义,又云,迎而夺之者泻也,随而继之者补也,迎之随之,以意合之,针道毕矣。
(八)总其大要,男子午前,针内转吸气为泻,针外转呼气为补,男子午前,与午后相反,女子午后,与男子午前相同,女子午前,与男子午前相反,不可不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丰毓杂谈系列》。
针灸补泻12种手法图解针灸补泻手法图解1.烧山火(补法)这种方法是采用三进一退、一进三飞、提插、九六、呼吸、迎随、开合等法中的补法组成的。
以产生热感为目的。
《金针赋》中说:“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指出按本法操作,可以产生热感,治疗寒证。
操作方法:令患者自然的鼻吸口呼,随其呼气,用单指押手法将针进至天部,右手拇指向前连续飞3次或9次,以催其气至(如针下沉紧,则轻提1~2分或轻微回转以解除滞针),即将针插至人部,操作方法与天部相同;然后即将针急插至地部,仍按天部的方法操作。
飞毕,候到针下气至沉紧时,用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在1分上下的范围内急(重)插慢(轻)提3次,促其产生热感如有热感则用推法守气,促其热感放散传导,如无热感则将针退至天部,另行操作)。
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手法用毕,随其吸气缓慢将针拔出,急扪针穴。
此法如在天部或人部操作时,已见到患者皮肤发热或出汗或自觉针穴附近甚至全身有热感时,即不必继续操作。
手法熟练时,不利用呼吸和九数操作也能产生热感。
留针与否应根据病情而定(图1)。
适应证:中风脱证,瘫痪麻痹,风湿痹证,肢冷便溏,阳痿偏坠,腹痛腰酸等一切虚寒证。
有时以发汗解表之目的,用于外感风寒。
临床应用本法,针风池、合谷,可以发汗解表,治疗外感风寒;针梁丘、膝眼、足三里,可以温散寒湿,治疗风寒湿引起的膝关节炎等都有明显效果。
推拿、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理疗手法技术大全,穴位经络查询、面诊手诊舌诊辩证、黄帝内经视频,点击下方↓↓↓免费关注图1 烧山火法2.透天凉(泻法)这种手法是采用一进三退、三飞一退、提插、九六、呼吸、迎随、开合等法中的泻法组成的。
以产生凉感为目的。
《金针赋》中说:“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指出按本法操作,可以产生凉感,治疗热证。
今天聊一聊针刺补泻手法。
倪海厦老师在讲《...
今天聊一聊针刺补泻手法。
倪海厦老师在讲《针灸大成》的时候,提到了第一个补泻手法是“提豆许”,也叫“留豆许”。
这个手法估计没有听过倪师课程的朋友都没有听说过,其实很简单,就是当针扎下去,引到气了之后,往前推一点点,像绿豆那么大,这就是泻。
反之,引到气了之后,往上拉一点点,也是绿豆大小,然后留针,这就是补。
倪海厦老师说,这个手法是最基本的补泻手法,也是以前的老师父们传下来的手法,如果老师父们在操作的时候,没有告诉你这是补、这是泻,你自己根本就看不出来。
为什么这个手法可以产生补泻的效果呢?经络就像河流,穴位所在的地方呢,是水流集中的一片区域,如果我们下针后,通过捻转,引到了气,那么,这个穴位所在的水流就更大了,也就是说,气汇聚到了这个地方,此时,把针往下推,相当于把引到的气推走了一部分,针身占据了气的位置,这样,通过泻该穴位的气,达到泻这条”经“的目的;反之,引到气之后,把针往上提一点,相当于将气充满了这个穴位,将引到的气”保留“了起来,那么,这个穴位的气就多了一些,这条经络的气也跟着多了起来,这就达到了补的目的。
针灸的补泻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病人气不足的情况下,如果补泻弄错,不仅治不了病,还会加重病情,希望朋友们重视针灸的补泻问题。
针灸补泻手法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等问题。
针灸术中有一种重要的手法,即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可以分别用于调节人体气血的补充和排除。
补手法是针刺术中的一种手法,其原理是通过刺激某些特定的穴位来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调理人体健康的目的。
补手法主要适用于气虚、血虚、阳虚等病症,如疲乏无力、面色苍白、贫血等症状。
补手法的实施方法有多种,但核心思想都是通过增强穴位的刺激,以引导和增加气血的运行。
常见的补手法包括:尺泽穴补手法、足三里穴补手法、百会穴补手法等。
这些穴位都是与气血运行直接相关的重要穴位,刺激后可增加气血的供给和流动。
了解补手法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泻手法。
泻手法与补手法相反,是针刺术中的另一种核心手法。
泻手法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促进人体气血的排泄和流动,以达到调理人体健康的目的。
泻手法主要适用于气滞、血瘀、热盛等病症,如胸闷、痛经、高血压等症状。
泻手法的实施方法也有多种,但核心思想一致,即通过刺激穴位来增加气血的排泄和流动。
常见的泻手法包括:崇泽穴泻手法、风池穴泻手法、曲池穴泻手法等。
这些穴位都是与气血排泄和流动直接相关的关键穴位,刺激后可增加气血的排除和流通。
补泻手法在针灸术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帮助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改善健康状况。
但是,补泻手法的实施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因此不能随意进行。
如果不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最好在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总之,补泻手法是针灸术中的重要手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的补充和排除。
补手法适用于气虚、血虚、阳虚等病症,可以增加气血的供给和运行;泻手法适用于气滞、血瘀、热盛等病症,可以增加气血的排除和流通。
补泻手法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帮助人们改善健康状况。
临床常用的六种针刺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补益正气或疏泄病邪,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进阴阳平衡,恢复人体健康的针刺方法。
临床常用的单式补泻手法有以下几种:1.徐疾补泻徐疾补泻是主要依据针刺速度快慢,以及出针、按闭穴位的快慢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刺之微在速迟者,徐疾之意也。
'对徐疾补泻提出了基本术式要求,'徐'为缓慢之意,'疾'为快速之意。
《灵枢·小针解》说:'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进针后,浅层得气,随之缓慢进针至一定深度,再迅速退针至浅层,反复施行。
快速进针至一定深度,得气后,随之缓慢退针至浅层,反复施行;重在徐出,是为补法。
速度是表象,重点是力度。
2.提插补泻提插补泻是主要依据实施提、插手法时用力轻重的变化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难经·七十八难》说:'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李梴《医学入门》说:'凡提插,疾提慢按如冰冷,泻也;慢提紧按火烧身,补也。
'后世医家根据此说,将提插补泻发展、演变成多种操作方法。
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反复施行小幅度的重插轻提手法,以下插用力为主,为补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反复施行小幅度的轻插重提手法,以上提用力为主,为泻法。
3.捻转补泻捻转补泻是主要依据向不同方向捻转时用力轻重的不同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窦汉卿《针经指南》中'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及《针灸大成》中'左转从阳,能行诸阳;右转从阴,能行诸阴'为捻转补泻奠定了基础。
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反复施行捻转手法,拇指向前捻转时用力重(左转),指力下沉,拇指向后还原时用力轻,为补法。
针灸操作之补泻手法八卦手针治疗视频针刺操作要点针刺补泻目前临床常用的单式补泻手法包括:1.捻转补泻根据捻转力度的强弱、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并结合捻转用力的方向,区分捻转补泻手法。
(1)补法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
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
③反复捻转。
④操作时间短。
(2)泻法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
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
③反复捻转。
④操作时间长。
注意事项:①捻转补泻要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
②在多数腧穴均可应用。
③捻转补泻应与针刺基本手法中的捻转法相区别。
2.提插补泻根据提插力度的强弱、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区分提插补泻手法。
(1)补法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③反复提插。
④操作时间短。
(2)泻法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③反复操作。
④操作时间长。
注意事项:①提插补泻要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
②宜在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处应用。
③提插补泻应与针刺基本手法中的提插法相区别。
3.疾徐补泻疾徐补泻是根据进针、出针、行针的快慢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1)补法操作要点:①进针时徐徐刺入。
②留针期间少捻转。
③疾速出针。
(2)泻法操作要点:①进针时疾速刺入。
②留针期间多捻转。
③徐徐出针。
注意事项:①应明确区分进针、退针的徐疾速度。
②注意与提插补泻操作的区别。
4.迎随补泻迎随补泻是根据针刺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是否一致区分补泻的手法。
(1)补法操作要点: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2)泻法操作要点: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注意事项:①必须掌握欲刺腧穴所在经脉的循行方向。
②进针时应采用平刺或斜刺,以符合随经、迎经而刺的需要。
5.呼吸补泻呼吸补泻是将针刺手法与患者呼吸相结合区分补泻的手法。
中医针灸:古老的针灸“补泻法”:1,补法∶左手掐穴,右手
置针于穴
中医针灸:
古老的针灸“补泻法”:
1,补法∶
左手掐穴,右手置针于穴上,
令病患咳嗽一声,针入透于腠理,
令病患吹气一口,随吹分寸,待针头沉紧时,
转针头以手循扪,觉气至,却回针头向下,觉针头沉紧,
令病患吹气一口,随吸出针乃闭其穴(谓一手急然孔是也。
)
虚羸气弱痒麻者补之。
2,泻法∶
左手掐穴,右手置针于穴上,
令病患咳嗽一声,针入腠理,
复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气至分寸,
觉针沉紧,转针头向病所,觉气至病退,
便转针头向下,以手循扪,觉针沉闷,
令病患吹气一口,随吹气一口,
徐出其针不闭其穴,命之曰泻。
丰肥坚硬疼痛者泻之。
十二经针灸的补泻原理
十二经针灸的补泻原理基于中医经络理论和阴阳五行学说,通过在经络的特定穴位上施针或灸疗,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达到补和泻的作用。
补和泻是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之一,补指的是滋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经络,增加人体的气血营养,增强脏腑功能,使体内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泻指的是排出体内的寒湿、瘀血和邪气等,使经络通畅,消除病理状态,使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脏器功能。
在十二经针灸中,经络的补泻主要通过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来实现。
针灸刺激穴位时,可以通过插入和转动针具刺激穴位,或者使用艾灸烧燃灸条熏灼穴位,以达到补泻作用。
不同的经络和穴位具有不同的补泻作用,所以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和个体特点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十二经针灸的补泻原理是通过调节经络,增加体内的阴阳气血平衡,补养脏腑功能,排出病理状态,恢复健康状态。
它是中医针灸疗法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疗效。
何为针灸的补法与泻法
展开全文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用于各种虚证。
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
这些都是对患者进行补法针刺时需要注意的。
泻法适用于各种实证。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
这些操作手法对实证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
还有两种特殊的复式补泻方法--烧天火和透心凉,因为操作比较复杂而临床应用较少。
另外,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临床上多采用平补平泻,针灸得气后施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操作者必须细致观察客观指征,以疗效为主要依据。
正如《灵枢·小针解第三》指出:“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言补者必若有所得也,泻则恍然若有所失也。
”。
针灸手法
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捻转补泻: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另外还有很多复杂的复式手法,临床上常用的有烧山火和透天凉两种。
烧山火因可使病人局部或全身出现温热感而得名,适用于治疗麻冷顽痹等寒证。
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纵向分为天、地、人三部,将针刺入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天部。
如此反复操作三次,即将针按至地部留针。
透天凉因可以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现寒凉感而得名,适用于热证。
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应刺深度的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地部。
如此反复三次,将针紧提至天部即可留针。
此外,临床上对于虚实不明显的病症一般采用平补平泻的方法。
本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操作时应均匀地提插、捻转,力量速度中等,以得气为度,然后用中等速度出针。
“补泻不明,扎针不灵”是针灸学界的一句格言。
在针灸的临床治疗中,只有针对素体症状配合相应的针灸补泻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发展中几千年的精华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