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学习情境三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42
学习情境三飞机维修手册和技术文件的使用3.1概述在飞机维护和修理工作中,维修人员常常需要查阅和使用各种修理手册,以获得飞机维护和修理所需的技术资料,比如,飞机结构或者零构件的构造、材料、损伤程度判定标准、以及维护或者修理工艺程序等等,并以此制定修理方案或者按照这些技术资料进行飞机维修工作等。
中国民用航空规章《维修与改装一般规则》CCAR-43中明确要求维修人员在对航空器或者航空器部件进行维修或者改装工作时,应当遵守“使用航空器制造厂的现行有效的维修手册或持续适航文件中的方法、技术要求或实施准则" 完成相关维修工作。
另外,在中国民用航空规章CCAR-121FS-R2《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中要求“飞机的初始维修方案(MS)应当以局方批准或者认可的维修审查委员会报告(MRBR)以及型号合格证持有人的维修计划文件(MPD)或者维修手册中制造商建议的维修方案为基础”。
常用的飞机维护和修理手册有:飞机维护手册(AMM) 、图解零件目录(IPC)、结构修理手册(SRM)、翻修和零部件维护手册(OH/CMM)、故障隔离手册(FIM)、无损检测手册(NDT)、防腐手册(CPM)和线路图解手册(WDM)等。
这些维修手册都是由飞机制造厂家提供给客户的。
如果客户每年向航空器制造厂家支付适当费用,飞机制造厂家作为一种技术支援形式还有责任为客户持续提供飞机维修手册的改版服务。
常用的飞机维护和修理手册可以分为两大类:客户化手册和非客户化手册。
客户化手册主要有:飞机维护手册(AMM)、图解零件目录(IPC)、线路图解手册(WDM)和故障隔离手册(FIM)。
非客户化手册主要有:结构修理手册(SRM)、无损检测手册(NTM)、防腐手册(CPM)、翻修和零部件维护手册(OH/CMM)和MPD.客户化手册因客户飞机选型不同、飞机构型差别、加改装情况、飞机出厂时间批次及客户提出的各种特殊要求而有所差别。
《管理学基础》一、课程设置面向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学时:108学时(其中实训学时44)。
学分:6。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认识管理的重要性;理解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阐述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概括各种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管理的一般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
能对组织的职能活动及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诚信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高度的事业心。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认知管理、模拟管理、实践管理三个环节,涉及7个学习情境,22个学习子情境。
7个学习情境分别是:“情境1管理认知”、“情境2组建创业公司”、“情境3制定公司经营计划”、“情境4架构公司组织结构”、“情境5领导公司员工”、“情境6控制公司活动及资源”、“情境7综合管理项目任务”。
各情境之间存在严密的“任务”逻辑关系,模拟管理和实践管理两个环节完整体现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工作流程。
四、课程特点1.贯彻了工学结合课程“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基本理念;2.课程结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4.将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融为一体;5.做到了“寓教于做、寓教于用、寓教于乐”。
五、实训条件及要求本课程教学需要建立能满足“行动导向”教学的多功能学习(工作)室。
其中,需要配备分小组的学习(工作)台、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文件柜等硬件设施,以及具备应用网络等条件。
另外,本课程教学需要建立涵盖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若干校外实训基地,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参观、学习、实践、调研。
六、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本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主要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包括四阶段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思维导图法、项目教学法等,同时穿插使用知识导向的讲授法辅助教学,让学生在仿真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完成各项学习(工作)任务。
学习情境三科学决策1.何谓决策?试分析决策的含义。
所谓决策,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对于这一定义,可做如下理解。
(1)决策的前提:要有明确的目标。
决策是为实现组织的某一目标而开展的管理活动,没有目标就无从决策,没有问题则无需决策。
(2)决策的条件:要有若干个可行方案可供选择。
决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在多个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多方案抉择”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决策要以可行方案为依据,决策时不仅要有若干个方案来相互比较,而且各方案必须是可行的。
(3)决策的重点:比较分析备选方案。
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选择性是决策的重要特征之一。
(4)决策的结果:选择一个满意方案。
在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为实现目标寻求有效的途径,即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
科学决策理论认为,追求最优方案既不经济又不现实。
因此,科学决策要遵循“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即追求的是诸多方案中,在现实条件下,能够使主要目标得以实现,其他次要目标也足够好的可行方案。
2.简要分析决策的基本过程。
决策过程是指从问题提出到方案确定所经历的过程。
它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模式,并不是一个瞬时的过程,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来进行。
(1)识别决策问题。
人们之所以要进行决策,是因为存在着现实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异。
为了识别决策问题,决策者必须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哪里需要立即行动。
为此,决策者要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运用有效的逻辑推理,找到问题的本质。
(2)明确决策目标。
决策目标是指在一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条件下,在市场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所预测达到的结果。
(3)拟订可行方案。
问题一旦明确,管理者就要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出多个可行的方案。
拟订可行方案时,管理者必须牢记决策目标,根据已经具备的各种内外部条件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然后经过比较分析后选出比较理想的方案。
(4)比较分析方案。
学习情境三质量管理方法知识巩固1. 质量特性数据的含义是什么?其有哪些类型?答:质量数据是指某质量指标的质量特性值,由于质量一词含义丰富,既包括狭义的产品质量,也包括广义的工作质量。
狭义的质量数据主要是指产品质量相关的数据,如不良品数、合格率、直通率、返修率等。
广义的质量数据是指能反映各项工作质量的数据,如质量成本损失、生产批量、库存积压、无效作业时间等。
质量特性数据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对描述质量特性的数据,依据其取值的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
定量数据用于描述质量的定量特征。
定量数据描述的质量特征表现为具体的数值数据。
依据数值的类别,定量数据又可以分为计数值数据和计量值数据,而且其对应的统计性质和处理方法也会有所差别;定性数据是用来描述质量的定性特征的数据。
例如,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产品质量为“合格”或者“不合格”,依据不同的标准将产品分类为“特级”“一级”“二级”“残次品”等,这些都只是在对质量的类别或等级进行判断与描述,是定性数据。
2. 对数据进行分组的主要步骤和内容是什么?答:数据分组是根据统计分析的需要,将数据总体按照一定的分组标志,分成若干个组成部分。
分组有助于显现数据的类别差异、结构情况或数量上的层次性,也有助于简化后续的一些统计计算,是整理数据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
数据分组的主要步骤是确定组数、确定祖距、确定组限。
分组应使组内差距尽可能小,而组间差异应较为明显。
对于定性数据,就是按照其不同的属性分为若干组;对于定量数据,则是依据不同的数值或数值范围将数据划分为若干组。
数据分组包括定性数据分组和定量数据分组。
3.衡量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程度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答: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各个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
常见的计算方法有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以及众数等;离散趋势也称离中趋势,用以表征数据离散的程度。
对应于数据的集中趋势,用以度量数据离散趋势的常用方法包括对应于算术平均数的平均差、方差与标准差、离散系数,对应于中位数的四分位差,以及对应于众数的异众比率。
《管理学基础》教学教案—03管理环境与组织战略教学目标:1.了解管理环境的概念及其特点;2.了解组织战略的概念及其作用;3.掌握管理环境对组织战略的影响。
教学内容:一、管理环境的概念及其特点1.管理环境的定义:管理环境是指影响组织发展和运行的内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管理环境的特点:(1)多元性:管理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2)动态性:管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3)不确定性:管理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及时应对;(4)相互作用性:管理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组织战略的概念及其作用1.组织战略的定义:组织战略是组织为实现其长期目标而选择的行动方案和资源配置。
2.组织战略的作用:(1)指导组织发展:组织战略为组织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2)调整组织结构:组织战略影响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3)提高绩效表现:有效的组织战略能够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三、管理环境对组织战略的影响1.内部环境对组织战略的影响:(1)组织文化:不同的组织文化会对组织战略的选择和实施产生影响;(2)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效率会影响组织战略的执行。
2.外部环境对组织战略的影响:(1)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状况、市场需求、资源价格等会对组织战略产生影响;(2)技术环境:科技发展、创新能力等对组织战略的选择和实施具有重要影响;(3)法律环境:法律法规的变化对组织战略的合规性和风险管理有影响。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内容,让学生了解管理环境和组织战略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管理环境和组织战略的理解和案例分析。
3.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探讨管理环境对组织战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教学过程:1.开场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管理环境和组织战略的关系。
2.理论讲解:讲解管理环境和组织战略的概念及特点,介绍管理环境对组织战略的影响。
市场营销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标准“管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名称2、适用专业3、开设学期4、课程学时5、课程学分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管理学原理》是教育部制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管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
因此,也称管理学基础或管理原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中的核心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结合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联系中国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历史,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
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把握管理学原理学科的基本框架,明确管理的各项职能的原理、程序和方法,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达到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管理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以及管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的目的,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基本内涵、要求及科学有效实现的方法。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进行具体的管理案例分析,并能够在学完课程后对管理实践进行考察。
三、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依据1、立足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侧重于培养营销管理划与营销推广的职业能力。
2、知识板块和能力本位训练板块相配套并融为一体。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模拟工作场景和分解学习环境来构建课程学习与实训内容(二)课程设计思路1、知识板块:按照管理学的逻辑思路设计八个个学习情境教学内容2、实训项目板块:对应八个学习情境内容,分解为十三个子情境和四个实训项目3、坚持由易到难、由模仿到实操,由仿真到全真的教授流程,坚持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环节实施 (三)课程内容设计“管理学”市场营销第二学期644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都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上紧紧围绕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的的培养方针,以满足高职高专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
《管理学基础》情景启发式教学的探索摘要:在当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条件下,人们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管理学基础》是高等院校所有专业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关键能力,运用情景启发式教学,培养高校学生因人、因事、因时而随机制宜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管理学基础》; 情景教学; 启发式教学An Explor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and Heuristic Teaching of the Course Management FoundationAbstract: In the condition of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 is a growing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management.Management Foundation, a basic course of all major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ims at cultivating students’key ability of planning, organizing, leading and controlling. It improves their effectiveness in coping with real problems and makes them suit their measures to differing conditions in terms of time, issue and people involved through the situational and heuristic teaching.Key words: Management Foundation, situational teaching, heuristic teaching正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应“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基本理念与核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