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的原理及生理学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46
机械通气的概述简介机械通气是一种通过呼吸机等设备对患者进行人工辅助呼吸的治疗方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手术后恢复以及其他需要呼吸支持的医疗场景中。
机械通气通过提供正压气体来维持患者的气道通畅和呼吸功能,以确保足够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
机械通气的原理机械通气的原理基于人体呼吸的生理特点和机械通气设备的工作方式。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膈肌和肺的弹性作用使呼吸运动完成。
而在机械通气中,设备通过提供气流和正压来代替自然呼吸运动,从而实现呼吸支持。
主要的机械通气模式包括控制通气模式、辅助通气模式和自主通气模式。
控制通气模式下,设备会按照设定的通气参数自动控制呼吸频率和潮气量;辅助通气模式下,设备会根据患者自发呼吸的信号辅助患者完成呼吸运动;自主通气模式下,设备只提供必要的支持,患者能够完全自主地完成呼吸。
机械通气的适应症机械通气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以下病症和情况:1.重度呼吸衰竭: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
2.大手术后恢复期:手术后患者常常需要机械通气支持来维持呼吸功能,以便有效康复。
3.神经肌肉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MS)、脊髓损伤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呼吸肌无力,需要机械通气来辅助呼吸。
4.呼吸衰竭风险高的患者:如重症监护患者、心衰患者等。
需要注意的是,机械通气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对于有下列情况的人,机械通气可能不适用或需要谨慎:1.可能存在气道阻塞或气道损伤的患者。
2.心脏功能不稳定或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
3.重度脑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
4.肺功能已经无法恢复或预期寿命不长的患者。
机械通气的风险与并发症机械通气虽然对许多患者起到了救命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和并发症。
主要的风险和并发症包括:1.气道损伤:过高的通气压力或气流速度可能导致气道创伤,引发气道出血或气道狭窄等问题。
2.肺损伤:错误的通气参数设定或通气方式选择不当可能导致肺泡过度扩张、气压伤等,引发肺损伤。
机械通气的原理机械通气是一种通过机械设备辅助或替代自主呼吸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手术麻醉和急救等领域。
它通过呼吸机等设备向患者提供气体,辅助或代替患者的呼吸功能,以维持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的平衡。
机械通气的原理主要包括气道开放、气体输送和呼吸肌肉协调等方面。
首先,机械通气的原理之一是通过气道开放来保证气体的顺利输送。
正常呼吸时,气道是通畅的,气体可以顺利进入和排出肺部。
但在某些疾病或情况下,气道可能会受阻,导致气体无法正常进出。
这时就需要通过气道管理手段,如气管插管或面罩等,来保持气道的通畅,确保气体的顺利输送。
其次,机械通气的原理还包括气体输送的过程。
呼吸机通过气管插管或面罩向患者输送氧气和空气混合气体,以满足患者的呼吸需求。
同时,呼吸机还可以调节气体的流速和压力,以适应患者的不同呼吸状态和气体需求。
这样,患者就能够获得足够的氧气和排出足够的二氧化碳,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
最后,机械通气的原理还涉及呼吸肌肉的协调。
在正常情况下,呼吸是由呼吸肌肉(主要是膈肌和肋间肌)的协调收缩和放松来完成的。
但在某些情况下,患者的呼吸肌肉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如麻痹、疲劳或损伤等。
这时,呼吸机可以通过调节气体的压力和容积,来辅助或替代患者的呼吸肌肉,完成呼吸功能。
这样,即使患者自身的呼吸肌肉无法正常工作,也能够保证气体交换的正常进行。
综上所述,机械通气的原理主要包括气道开放、气体输送和呼吸肌肉协调等方面。
通过这些原理的应用,机械通气可以有效地辅助或替代患者的呼吸功能,维持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的平衡,是重症监护、手术麻醉和急救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进行呼吸,与正常人的自主呼吸有显著的差别。
正常人自主呼吸时,胸廓扩张、膈肌下移使胸腔内产生负压,从而气管到肺之间形成一个压力梯度,产生吸气气流。
而机械通气时,呼吸机产生正压,吸气过程中胸内压从-0.49kPa(-5cm H2O)增至+0.294kPa(+3cmH2O),这种胸内压和肺内压力的增加,是呼吸机对人体正常生理过程产生影响的基本原因。
一、对呼吸生理的影响(一)增加肺泡通气量机械通气时可扩张气道和肺泡,增加肺容量,使肺泡通气量增加。
肺泡通气量不仅与潮气量和呼吸频率有关,而且与无效腔/潮气量(V D/V T)比值相关。
潮气量增加则减小V D/V T的比值(最好维持在0.3~0.4),可改善肺泡通气。
但是如潮气量太大,V D/V T则少于0.3,产生通气过度并增加循环的负担。
(二)肺内气体分布机械通气时进入气体的分布取决于呼吸道内压力、气道阻力和局部组织的弹性。
纵隔及中间部位的支气管周围肺组织充气较多,边缘肺组织充气相对较小,相同压力下,气道阻力低和弹性好的肺泡量先充气、充气量也较多;而气道阻力高,弹力差的肺泡充气慢、充气量也少。
此外机械通气时,气流通过分支曲折的呼吸道,吸气流速愈高,就愈容易形成涡流,可增加气道阻力,加重气体分布不均。
如适当延长吸气时间或吸气末加压,则可使吸入气体分布均匀。
(三)对通气/血流(/)比例的影响正常人在自主呼吸时,因重力影响可引起胸腔内压力梯度的变化,有利于吸入气体分布到肺下部。
机械通气时,这种压力梯度被改变,全肺可发生通气分布不均。
由于重力影响,肺血流在肺下垂部位分布较多,所以机械通气时可产生较大的/比例失调,表现为生理死腔增加和/不均增加。
(四)对呼吸动力的影响1.增加肺顺应性机械通气后肺泡通气增加,减轻肺脏充血及肺水肿,复张萎陷的肺泡,改善肺泡弹性,从而增加肺顺应性。
2.降低气道阻力①扩张细支气管;②增加肺泡充气,提高肺泡压力,增加咳嗽和排痰效能,保持气道通畅;③缺氧缓解,呼吸性酸中毒的纠正,可使细支气管舒张;④如应用较慢的呼吸频率,较大潮气量,控制吸气流速,也可使气道阻力相对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