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3(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教学设计课后 延伸[提问]种子中的胚芽、胚轴和胚根将来会发育成新植株哪些部分呢?请同学自己在家实践一下, 老师好期待你们的实验成果啊!扩充知识, 培养兴趣和探究能力, 并为种子的萌发作准备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归纳总结。
回忆与归纳, 巩固知识。
小组评价监督各组完成自评和互评。
激发探索积极性板书设计第二节 种子植物一、种子的结构菜豆种子结构图 玉米种子结构图二、二者的异同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2片; 无胚乳; 双子叶植物玉米种子子叶1片;有胚乳; 单子叶植物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 实验方法设计合理, 有创新;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化, 课堂延伸和课后拓展突显了本节教学的特点。
由于时间有限, 未能进行更多更进一步的课堂延伸, 如何将实验教学更好(两片)(一片)地与实际生活结合是今后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
附件: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的导学案【实验目标】1. 过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描述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在实验过程中, 提高实验能力, 学会简单的观察方法, 以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
3.培养团结与互助的精神, 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长的快乐。
【实验过程】任务一: 观察菜豆种子1.请同学们观察菜豆种子的外形, 你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解剖菜豆种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亲自动手进行解剖, 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并填好菜豆种子的结构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1.菜豆种子2.你发现了吗?菜豆种子的胚有几片子叶?因此,菜豆是( )植物。
任务二: 观察玉米种子1.请同学们观察玉米种子的外形, 你发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子植物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
本节课是第三部分被子植物生活史的第一课,一般地说,被子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总是先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再依次长出其它各种器官,因此,种子的结构特点是它将来发育的基础,对植物体来说是它生命的起点,所以,学好本节课非常重要。
它既是以后几节课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动手实验的愿望非常强烈,愿意主动探索和未知的生物科学领域,但是独立完成操作的能力和方法还有待于提高。
因此,教学时教师准备足够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先按照自己的想法,利用手边的工具解剖收集到的植物种子,然后在按照教材中给出的观察方法和再次实验,得出结论,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
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在教师指导下,在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完善和具备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策略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
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生物学的情趣。
进而提高他们生物学素养。
本节课力求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观察种子实验活动中。
同时教师要以一名探究者和协作者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中间,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播,尽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并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
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能力目标:1、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
2、掌握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简单方法,并应用于对植物的识别之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种子结构,形成热爱种子、热爱植物体、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真情实感,从小确立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
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菜豆、玉米的种子结构和功能及区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
第二节《种子植物》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种子的主要结构。
2.)理解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观察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重点: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掌握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设想:学习后理解种子的主要结构,玉米、菜豆种子的主要结构。
教学用具:放大镜、解剖盘、解剖刀、小烧杯、镊子、稀碘液、滴管、教学挂图、浸软的菜豆、玉米种子。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分析讨论法和讲授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分别有什么特征?哪一种植物被比作是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二、新课引入: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是不结种子的,我们常见的花草树木、玉米、小麦、瓜果和蔬菜绝大多数都是结种子的,并且是由种子发育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种子植物。
三、进入新课:(一)观察种子1.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种子植物都具有种子,种子的胚发育成新植株。
2.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⑴目的要求。
①认识种子的结构。
②学习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⑵材料用具。
浸软的菜豆(或大豆、蚕豆、花生等)种子,浸软的玉米(或小麦)种子,小烧杯、解剖盘、解剖刀,放大镜,镊子、滴管,稀碘液。
⑶方法步骤:①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A取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观察它的外形,对照图Ⅲ-8进行操作和观察。
B剥去种子最外面的一层薄皮——种皮,分开合拢着的两片子叶。
C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②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A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观察它的外形。
B按照图Ⅲ-8中虚线的位置,用刀片将这粒玉米种子从中央纵向剖开。
C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被碘染成蓝色的胚乳以及未被染成蓝色的果皮、种皮、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⑷讨论:①种皮有什么作用?豆类植物的子叶有什么作用?②种子中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一个植物体?③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
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本课是基于课题《基于质量监控系统的初中生物视频案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进行设计的。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第二节种子植物。
在2014年的天河区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各校在这课的关于“种子结构与其功能”的知识点上的得分率比较低,在考核的所有知识点中,这个知识点的得分率排在倒数第二位。
具体考试中题目如下:43.右图是一种植物从种子萌发到生长的过程图,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共6分)(1)根据右图可知这种植物是(填写编号)A.双子叶植物 B.单子叶植物(2)这种植物种子的种皮可以保护里面幼嫩的,是新植株的幼体,由胚芽、胚轴、和子叶组成。
(3)这种植物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结构相比没有的结构是。
(4)这种植物能开花、结果,种子有果皮包被,那么它和下列(填写编号)都是被子植物。
A.油松、苏铁B.木瓜、荔枝 C.银杏、木瓜D.油松、葡萄在43(2)这个知识点上得分率很低,只有0.41。
这道小题的题目来源于课本P80页的黑色字体的部分,基本按照课本的内容挖空让学生填写,但却没有想到得分率如此之低。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学生根本没有仔细阅读课本,对种子的结构与其功能不理解,所以把它放在具体的情境中时学生没有做出来。
为此选择本课想通过一些教学策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知识点中的练习。
本课研究的目的是:根据质量监控系统发现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研究得到解决;同时把本课录制成视频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含两部分一是种子结构;二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本课涉及的概念也比较例如种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本课分两个课时上,第一部分种子的结构为第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联系,第一课时的内容作了调整,把后面种子萌发的部分内容放到第一课时上,使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有完整的认识,而不是把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割裂来去学习。
课题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第1课时)主备人:辅备人:课型新课课标要求说出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主要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资源教师用书生物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学会仔细观察、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知识的能力,初步树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点难点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
2 、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法学法比较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评价二次备课新课引入一、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它们大都通过孢子繁殖,属于孢子植物。
那么通过种子来繁殖的植物,称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述小麦丰收的场面,小麦和我们之前学的孢子植物有什么不同吗?温故而知新,让学生了解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的不同点教学过程二、讲授新课:展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让学生知道本课的学习目标。
1 .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学习观察种子的方法,初步树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三、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目的⑴认识种子的结构⑵学习观察种子的方法。
观察顺序:由外到内、先形态后结构材料用具:浸软的菜豆种子、浸软的玉米种子、刀片、镊子、放A.胚芽B.胚轴C.胚根D.胚2.我们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含丰富的营养,主要是由大豆、黑豆等的种子加工而成。
豆制品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豆类种子的()A.种皮B.胚芽C.子叶D.胚乳3、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主要区别()A.胚的位置不同B.外形不同C.种皮不同D.胚中所含子叶数目不同,贮藏营养物质部位不同4.下列关于植物种子胚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A.种子的主要构造是胚B.胚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C.玉米种子没有子叶,但是有胚乳D.胚的构造不包括胚乳作业课本第29页第1、2、3、4、5题。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植物》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种子植物》是人教版(2024)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的重要章节,位于植物学部分的起始位置。
本课只要内容旨在学生提供了种子植物的基础知识,而且为后续学习植物的生长发育、分类等知识打下基础。
本章节与前一章的植物概述相衔接,为学生理解植物界的多样性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学基础。
同时,种子植物的知识也是学生了解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说出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学会观察种子的结构,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培养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识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提高对生物的分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中种子植物多样性的兴趣和欣赏。
2.引导学生认识到种子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保护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4.通过了解种子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增强保护植物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种子植物的定义及其与非种子植物的区别。
2.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结构特征和生活史。
3.种子的结构、功能以及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1.种子植物的分类及其特征的辨识。
2.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物学原理。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的生物学背景知识。
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可能在抽象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困难。
因此,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实例和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并逐步引导他们理解抽象概念。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1)利用实物展示,如各种种子(大豆、玉米、花生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标本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种子的结构和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
第二节种子植物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重点难点重点: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解剖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三、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的植物种子、探究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材料用具、自制课件四、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种子,小组之间比较搜集到的种子大小、颜色、形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出问题:不同种子的结构是否也不同呢?通过下面的观察实验,你会找到答案。
通过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了解种子的多样性,知道不同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各不相同。
通过对课前搜集到的种子进行对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五、探究新知一、观察菜豆种子引导学生熟悉教材第79页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的方法步骤,提示:1.观察种子的外形。
2.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分开两个豆瓣,观察胚的结构。
强调:观察种子结构的基本步骤是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
并要求学生用彩笔将胚芽涂成黑色,胚轴涂成黄色,胚根涂成绿色,子叶涂成红色。
课件展示菜豆种子的基本结构模式图。
小组派代表展示实验成果,教师总结: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胚包括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两片),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
二、观察玉米种子引导学生熟悉教材第80页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的方法步骤,提示:1.观察种子外形。
2.解剖玉米种子时,用刀片纵向剖开,注意观察种皮和果皮。
3.滴加碘液后,注意观察胚乳的结构。
4.刀片锋利,注意安全。
按照教材上的操作步骤以及老师的提示和要求,分组进行实验,并用彩笔标出胚的各个结构。
展示成果。
按照教材上的操作步骤以及老师的提示和要求,分组进行实验,并用彩笔标出胚的各个结构。
通过实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再一次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讲解横切面和纵切面,强调在解剖种子时,正确掌握解剖的切面是很重要的。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教案首页
教案续页(第课时)
物质。
师:非常正确。
豆类植物的子叶中贮存了许多的营养物质是胚发育成幼苗时的营养来源。
种子的哪一部分最重要?
生:胚最重要。
师:对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将来能发育成一个植物体。
我们在观察玉米的种子时,并没有发现贮存营养物质的肥厚的子叶,那么玉米种子中的营养物质贮存在哪里呢?加强实践能力,熏陶爱护植物资源的情感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英国乡村曾经观察到这样有趣的事实:凡是猫养得多的地方,那里的红
三叶草就长得特别茂盛。
猫和红三叶草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细心钻
和红三叶草之间,似乎毫不相干,可是加上土蜂和田鼠两个环节,就连成了一根相互连接的链条——食物链。
清除页眉横线的步骤:点击--插入--页眉页脚--页眉页脚选项,把显示奇数页页眉横线(B)的勾去掉.。
第二节种子植物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在较好地理解了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概念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学习,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②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能说出种子植物比其他三种植物占优势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②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③通过设计表格,列表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3、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难点观察玉米种子的子叶、果皮和种皮。
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查看《种子植物》预习任务和《种子植物》预习活动,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馈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1、①教师准备: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刀片,放大镜,滴管,碘液等),菜豆种子及玉米种子结构的课件。
②学生准备:自愿准备感兴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种子和果实(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等)。
2、教学法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
3、课时安排:1课时。
4、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2.上节课我们学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以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谁来回答上面提到的三种植物在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上有那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们在上节课学过知识的基础下回答。
教师纠正,总结: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落地上的阴湿处。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生活在潮湿和比较潮湿的环境中。
所以这三种植物必须生活在有水的环境中。
从结构上来看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衣藻)也有多细胞的(水绵),藻类植物的结构很简单,没有分化根,茎,叶。
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植物》教学设计课题:《种子植物》科目:初中生物学年级:七年级上册版本:人教版(2024)课时:2课时一、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倡导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种子植物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种子植物”是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一章《植物的类群》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种子植物的基本特征、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和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将对植物的生殖和发育有更深入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植物的分类和进化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植物的种子有一定的认识,知道种子可以萌发成新的植物,但对于种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种子植物的分类等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
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和动手操作,但抽象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
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阐明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尝试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别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种子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保护植物的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比较。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区别。
种子植物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种子的结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三、课前准备:同教学设计前的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引言:
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都不结种子,而我们常见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粮食,绝大多数都结种子,故统称为种子植物。
这样温故而知新,自然而然导入新课。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可以说,我们都是靠种子植物养活的。
不同植物的种子其大小、形状各异,如:海椰子的种子,大到重达1500 g左右,而斑叶兰的种子,小到1亿粒的重量才有50 g。
那么,不同植物的种子其结构是否也迥异呢?以此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一部分:观察种子
在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之前,老师要使学生了解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步骤(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等),然后学生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实验,结合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自制的玉米种子结构剪贴挂图,通过观察和讨论、比较,能够说出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并且能够描述这两种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注:玉米种子结构的观察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指导学生观察清楚,可自制一张剪贴挂图来讲解它们的位置关系。
剪贴图的制法是:照着现成的玉米种子结构的挂图,绘制一个与挂图上的胚同等大小的胚的结构图,剪下来,并把子叶与胚根、胚芽之间的连线剪开,仅让子叶与胚轴相连。
再将这张图贴在原挂图的胚部,使子叶、胚芽、胚根的边缘游离,教学时用手掀开即可。
)
第二部分: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
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实验结果作一概括性小结:种子的基本结构相同,表面有一层种皮,里面是胚。
胚实际上就是幼小的生命体。
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
学生观察藻
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其生殖细胞——孢子)的CAI课件,再观察种子植物(突出放大其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就老师给的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提纲如下: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成为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在各实验小组代表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予以肯定并加以完善:孢子于是个生殖细胞,而种子是种器官,种子的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种子植物之所以更适应陆地环境,成为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能产生种子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学生将课下收集的苹果、桃、梨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
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
在老师以“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相同点是“子”,不同点是“裸”、“被”为启发点的点拨下思考、讨论,顾名思义得出答案: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二者相同点是都能产生种子,不同点是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而被子植物的种子不裸露,外有果皮包被。
学生观察常见的裸子植物、被于植物的CAI课件,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学生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的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展开讨论。
讨论提纲如下: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起什么作用?
2、在种子成熟后,果皮起什么作用?
3、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主要分借风力传播、借动物传播、借水力传播三种,请同学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老师概括完善: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包在种子外面,起保护作用;在种子成熟后,果皮则有助于种子的广泛传播,从而扩大了后代生活的范围,促进了该物种的繁荣。
举例说明(略),所以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分布更广、种类更多。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通过层层设问与同学进行交流:
1、你知道种子植物与生物圈中其他三类植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
2、你能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吗?
3、你能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4、你能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吗?
5、你认同了“种子的传播是与其周围生存环境相适应的”这一观点了吗?在温馨的氛围中,让学生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
第五部分:达标检测
通过填空题、选择题,填表题等练习,让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既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第六部分:课后实践
课后认识校园里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体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