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音乐【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12
第1篇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一、远古时期(约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21世纪)1. 远古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为祭祀仪式和劳动生产中的歌谣。
2.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黄帝时已有乐官,负责音乐创作和演奏。
3. 传说中的乐器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4. 殷商时期,音乐成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六乐”制度。
二、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1. 先秦时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
2.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民歌。
3.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其中包含了许多音乐元素。
4. 儒家思想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标准。
5. 墨家主张“非乐”,认为音乐是奢侈的象征,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6.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成为诸侯争霸的工具,各诸侯国纷纷设立音乐机构。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焚书坑儒”,但对音乐文化有所保留。
2. 汉朝音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3. 汉乐府是汉朝政府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收集、整理民间音乐。
4. 汉代乐器有:琴、瑟、筝、笛、箫、笙等。
5. 汉代音乐理论有:五声音阶、十二律吕等。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1.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融合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江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
2. 南北朝音乐以民歌为主,如《子夜歌》、《读曲歌》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理论有所发展,如“声律学”。
5. 乐器有:琵琶、古筝、古琴、笛、箫、笙等。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1. 隋唐时期,音乐进入鼎盛时期,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2. 隋唐音乐以唐乐为代表,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反应大唐盛世的歌曲
1.《长安乐》:这是唐朝时期的宫廷乐曲,它反映了唐朝的繁荣和富强。
曲调优美,旋律流畅,是表现唐朝盛世的经典之作。
2.《凤求凰》:这是一首流传至今的古曲,也是唐代的宫廷乐曲之一。
它以凤凰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它的曲调轻盈,富有节奏感,深受人们喜爱。
3.《小桥流水》: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歌,后来被改编成了一首美丽的歌曲。
它的曲调柔和,流畅优美,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的追求。
4.《霓裳羽衣曲》: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诗歌,也是唐朝宫廷乐曲之一。
它的曲调高昂激越,表现了唐朝文化的豪放和奔放,是唐朝盛世的代表之一。
第二编第三章隋唐五代音乐10级音乐学1班王程20103114530一、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唐代的音乐机构建立了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的两个不同体系。
唐代,细致的劳动分工,成千上万的数千名音乐家。
规模宏大,技艺高超。
唐初,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都设有太常寺和大乐署等中央音乐机构。
开放两年来,大量的音乐,总务处规模改组,建立了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
1、太常寺唐代掌管礼乐的最好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
《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太常卿之职,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太乐署”和“鼓吹署”是隶属于其中的两个音乐方面的机构。
“太乐署”主管“雅乐”和“燕乐”及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
2、“教坊”和“梨园”直接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
“教坊”是宫廷中训练、培养乐工,传习、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
为唐高祖李渊设置。
全盛时期集中了唐代歌舞乐坊方面的人才精华两千余人。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
因地点设在禁苑宫中的梨园而得名。
内廷的梨园,由宫廷派中官主管,宫外另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
长安有“梨园别教园”,洛阳有“梨园新院”。
梨园的人员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常由唐玄宗亲自指挥排练。
梨园艺人被皇帝称为“梨园弟子”后世的吸取艺人亦统称为“梨园弟子”。
唐梨园由开元二年(714年)创立,至大历十四年(799年)解散,存65年。
二、隋唐时期的器乐发展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
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
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
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三、隋唐时期宫廷音乐1、宫廷燕乐中国隋唐至宋代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
又称宴乐。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
唐代法曲的典范作品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文化繁荣、社会稳定。
在这个盛世之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而其中,法曲被认为是古代的音乐艺术典范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首唐代法曲的典范作品,以展示唐代法曲的独特魅力。
一、《蝶恋花》《蝶恋花》是唐代法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作品。
这首曲子曾经被唐明皇所喜爱,并且被广泛传唱,至今仍然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的曲调优美,以“蝶恋花”为题材,表达了蝴蝶对花儿深深的爱意。
曲子采用了细腻的音符和曲线,让人如同置身于花丛之中,感受到蝶儿的飞舞和花儿的芬芳。
二、《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另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法曲。
这首曲子是以“阳关”为主题,描述了出征的士兵艰难跋涉的情景。
曲子采用了悠扬的旋律和高亢的节奏,充分展现了战斗的气势和壮烈。
在这首曲子中,音乐家们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乐器的组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音响效果。
无论是鼓声还是铙钹声,都让人感受到战士们奋勇向前的决心和精神。
三、《长恨歌》《长恨歌》是唐代法曲中的杰作之一,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珍品。
这首曲子以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题材,歌颂了他们之间深情厚意的爱情。
这首曲子有着动人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浪漫情怀和对爱情的追求。
曲子的调子温柔、柔美,让人感觉到爱情的温暖和浓烈。
四、《凤求凰》《凤求凰》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唐代法曲之一。
这首曲子以凤凰为主角,描述了凤凰对伴侣的追求和爱情的执着。
在这首曲子中,音乐家们运用了优美的旋律和华丽的音符,让人仿佛看到了凤凰的翱翔和优雅。
曲子的节奏变化多样,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让人无法抗拒地为之动容。
结语唐代法曲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精湛的技巧,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瑰宝。
本文介绍了几首唐代法曲的典范作品,包括《蝶恋花》、《阳关三叠》、《长恨歌》和《凤求凰》。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唐代音乐的丰富多样性,也深刻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唐代法曲的艺术价值仍然被广泛认可和赞美,成为了古代音乐研究和传承的重要对象。
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宫廷音乐机构隋唐时期为了适应宫廷音乐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建立起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体系的音乐机构,乐工达数万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属历代之冠。
太常寺是隋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太长卿主管。
属太常寺(简称太常)管辖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而属宫廷管辖的有教坊和梨园。
大乐署是唐代管辖雅乐和燕乐的音乐机构,且负责对女子乐工的训练与考核。
它是太常寺所管辖的音乐机构之一。
鼓吹署是太常寺下属的另一音乐机构,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其规模从数百人至千人。
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的机构,在隋代便已设立(《隋书〃音乐志》)。
到了唐初,在宫中设立内教坊,但归太常寺管理。
到了唐开元二年(714),除宫廷内教坊外,又在宫外设立了左、右二教坊,此后宫中派教坊使管理,不再辖署太常寺。
在唐代教坊有五处:宫廷内教坊、西京的左、右教坊、东京的左、右教坊。
唐全盛时,教坊有乐工近两千人。
在五处教坊中宫廷的乐工技术最为全面,宫外的左教坊善舞,右教坊善歌。
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
法曲是一种有歌、舞、有乐器演奏的精致歌舞曲,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
唐代梨园有三个:宫廷有一处,也是最重要的梨园,有男艺人三百,女艺人数百名。
第二个梨园在西京,属西京太常寺管辖的“太常梨园别教院”,演习法曲,并担任新作品排练,人数约一千人左右。
第三个梨园是东京洛阳太常寺管辖的“梨园新院”,表演范围较广,约有一千五百人。
梨园创立于开元二年(714),至代宗大历十四年(779)解散,历时65年。
这反映了唐代音乐有兴盛趋衰落的过程(《新唐书〃礼乐志》)。
隋唐的多种音乐机构对音乐人才的选拔、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推广、音乐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宫廷音乐隋唐时期,宫廷音乐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已达到十分繁荣的地步,重要的形式有: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法曲、大曲等等。
【隋唐音乐】民歌、曲子与现存唐代古歌南北朝以来,属于清乐系统的汉族南北方民歌,与不断从西凉(今甘肃武威)、龟兹(新疆库车)、疏勒(新疆疏勒)、高昌(新疆吐鲁番)和天竺(今印度)、高丽(今朝鲜北部)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经历了一个相互交流、融合的长期演化和发展的过程。
在隋唐时代,正以所谓“新声奇变,朝改暮易”(《隋书·音乐志》)的崭新姿态出现,在当时已形成一种称为“曲子”的新民歌。
曲子最初是流行于乡间的民歌,其歌词有齐一的五言,六言、七言,也有参差不齐的长短句,后来传入城市,如《杨柳枝》,原来就是隋炀帝时代民间的一首“怨调”(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
后蜀何光远《鉴戒录》也说:“《杨柳枝》者,亡隋之曲。
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日‘隋堤’,有是曲也。
”入唐以后,尤其是中唐时期,曲子在乡间更为盛行,在踏歌及插秧的劳动中都能听到它的声音。
踏歌是起于汉而盛于唐的一种民间集体歌舞,它常在月下用鼓、笛等乐器伴奏,舞者口唱“曲子”,扬袖顿地而舞。
唐顾况的《听山鹧鸪》说:“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唐刘禹锡《绝那曲》说:“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
可见《山鹧鸪》、《纥那曲》都是踏歌时唱的“曲子”。
而每一次踏歌所唱的“曲子”,可能是用相同的曲调配上多段的歌饲反复歌唱的。
不过,当时也有了“联歌”的形式,刘禹锡的《竹枝词序》云:“余见建平里中儿联唱《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协)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伦狞不可分,而含思婉转,有淇澳之艳音。
”《竹枝》本是巴蜀(四川)的民歌,其歌词的结构根据唐皇甫松用民间《竹枝》词的一种形式仿作的《竹枝词》来看,它一般由四个七言句组成,而在每句间及每句末总加有称为“和声”(即“帮腔”)的“竹枝”与“女儿”两字:门前春水(竹枝)白苹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所谓“联歌《竹枝》”,可能是用《竹枝》的不同变体联缀起来轮流歌唱。
第25卷第4期V ol 125 N o 14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 ormal Un iv ersity (H 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2006年7月Jul 12006从隋唐时期宫廷燕乐的发展看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演变刘清明1,姜宇丹2(1.长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2.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摘 要]宫廷燕乐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在隋唐时期达到空前的辉煌。
隋唐时期的宫廷燕乐其形式之复杂,其涉及到的地域风格之多样,是从古至今不可多见的。
追溯其产生的源头,观察其后世之演变,能够直接地我们研究传统音乐的流变提供启示。
[关键词]宫廷燕乐;多部乐;二部伎;相和歌;相和大曲;清商乐;胡乐[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06)04-0162204[收稿日期]63[作者简介]刘清明(),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助教,从事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
宫廷燕乐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尤其是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都达到了相对强盛的历史阶段。
宫廷燕乐在隋唐时期得以长足的发展,并具有广泛的影响性。
一、隋唐时期宫廷燕乐的基本形式“燕乐”一词自周代就有。
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凡祭祀飨食奏燕乐”。
可知这是周代宫廷皇帝及各诸侯宴享宾客时所用的音乐,故又称宴乐。
隋唐时期的燕乐以其宏大的体制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绽放出奇光异彩。
标志着我国古代的发展已达到空前的高度和水平。
燕乐中多部乐与二部伎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
隋、唐时的多部乐,起初是隋炀帝按照宫廷乐队所演奏音乐的不同来源,如国内不同民族,国外不同国家,将其分为若干部。
隋为七部乐、九部乐,唐在隋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删补调整为九部乐、十部乐。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公元581——960年)——各个音乐领域的综合发展时期一.社会概况公元前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使魏晋时期以来国家战乱、动荡不安以及大面积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
至此,人民开始逐步恢复安定的生活状态,从事生产劳动,一切都在顺利进行。
可当时在大一统的表面下还隐藏着许多割据势力战争的暗流,又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暴政,使得人民对他产生反抗情绪,所以最终使隋炀帝的隋王朝葬送于隋末农民起义中,至此,隋朝灭亡。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政权,举国欢庆,人民的生产生活、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空前阶段,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稳定。
特别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
再者,与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大大加深,从而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曲子、变文和燕乐等这个时期所特有的艺术结晶。
正因为拥有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实践经验,所以在乐律和乐谱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新的进展,公尺谱和琴曲减字谱等。
在乐器和器乐方面,对其演奏技术的变革和创新也成为当时的一个亮点。
根据等级制度,创建了一系列的音乐机构,分担着不同的任务。
安史之乱过后,统治阶级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一些有着现实主义思想的文学家和理论随之诞生。
二.曲子、变文和燕乐l 曲子与魏晋时期的相和歌和清商乐一样,曲子也是经过民间的发展,然后被专业人员加工而形成的。
“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王灼《碧鸡漫志》可见,曲子是始于隋朝,包括一些山歌、巷里歌谣和小曲,在唐朝时期,曲子得到更大发展。
曲子词(曲子的歌词)在这一时期也备受关注,在今后得到延续变为抒情诗。
曲子也可以作为在城市里面流行的歌曲,称之为“小曲”。
内容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歌曲,这种形式是在山歌流入城镇后,经一些人们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曲子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原因是曲调新颖、节奏欢快、琅琅上口、歌词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