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21
隋唐五代的音乐与戏曲艺术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和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音乐和戏曲艺术名家,还出现了许多代表作,对中国音乐和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分别从音乐和戏曲艺术两个方面,介绍一下隋唐五代的音乐和戏曲艺术的发展。
一. 隋唐五代的音乐隋唐五代时期,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从汉代到唐代的整个发展过程,形成了以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为主的两大流派,同时也有一些新颖的音乐形式得到了发展。
1. 宫廷音乐隋唐五代的宫廷音乐主要是由官方组织和管理的,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音乐体系和音乐理论。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乐曲《广陵散》,这曲子的旋律优美,简练明快,蕴涵着深厚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文化。
此外,还有著名的《渔樵问答》等。
2. 民间音乐隋唐五代的民间音乐则不同于宫廷音乐的正式性,更加注重自由和表达。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郑州乐”,这是一种热烈欢快的节日音乐,音乐曲调和节奏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3. 新颖音乐形式在隋唐五代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音乐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形式。
这种音乐不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还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代表作品有《焦尾琴》等。
二. 隋唐五代的戏曲艺术隋唐五代时期,戏曲艺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唐朝时期,戏曲艺术已经成为了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成为了一种娱乐和教育的方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著名的“曲艺”表演形式。
1. 斗鸡、踩高跷斗鸡、踩高跷是隋唐五代时期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还具有高度的协作性和艺术性。
这种表演形式在当代也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2. 大型历史剧在隋唐五代时期,大型历史剧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成为了戏曲艺术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长恨歌》和《梅花烙》,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同时还是当今中国大型历史剧的代表作品。
3. 雷打不动隋唐五代时期的“雷打不动”是一种特殊的戏曲艺术表演形式,它由场上人物的动作、音乐、唱腔和场面构成,具有高度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中古音乐——隋唐“乐部”和歌舞大曲中古音乐——隋唐“乐部”和歌舞大曲隋代(581—618)虽短暂,但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
一方面,它继承了汉以来相和大曲、清商大曲的乐舞传统,同时也接受了汉族音乐与西域音乐几个世纪间长期并存共荣的局面。
两相交融,使宫廷“燕乐”得到空前的发展。
《隋书·音乐志》载:“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
”除了第一二“部”,余者全来自边疆邻国。
不久,又加了康国、疏勒两乐部,扩为九部乐。
李唐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盛世”的到来,也把歌舞伎乐推进到它的“黄金时代”。
宫廷“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
后来,贞观(627—649)年间,增为“十部乐”。
论地域,“十部乐”包括了今日的印度、朝鲜、越南等广大地区;论风格,它们多姿多彩,争奇斗艳,可谓洋洋大观。
我们不妨看看“十部乐”中称为“诸乐之首”的“乐部”——“燕乐”的阵容:该乐部所用乐器计有:玉磬,方响,挡筝,筑,卧箜篌,大、小箜篌,大、小琵琶,大、小五弦,吹叶,大、小笙,大、小草篥,萧,铜钹,长笛,尺八,短笛,毛员鼓,连鼓,桴鼓,贝。
参与演出的乐工29人,歌者2人,舞者20人。
至于在“燕乐”中独具风采、立诸“胡乐”之首的“龟兹乐”,其规模也很可观。
《隋书·音乐志》里说:公元4世纪下半叶,吕光征服龟兹古国(今新疆库车)后,带回一个由20名乐工组成的完整的龟兹乐队,为宫廷燕乐增加了新的丰采。
四川成都附近,现存一座五代前蜀皇帝王建(847—918)的陵墓。
棺床东、西、南三面有一组24人的乐舞伎石刻浮雕,集中体现了唐代宫廷乐队的编制和规模:南面刻舞伎之人,弹琵琶伎、打拍板伎各1人;东面10人为击正鼓伎、击齐鼓伎、击和鼓伎、吹横笛伎、吹筚篥伎、打拍板伎、击磬鼓伎、击鸡娄鼓兼摇鼓伎、击答腊鼓伎、击毛员鼓伎;西面10人为吹笏伎,吹排箫伎、弹筝伎、吹筚篥伎、弹箜篌伎,吹叶伎、吹笙伎、吹贝伎、击铜钹伎、击鼓伎。
第二编第三章隋唐五代音乐10级音乐学1班王程20103114530一、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唐代的音乐机构建立了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的两个不同体系。
唐代,细致的劳动分工,成千上万的数千名音乐家。
规模宏大,技艺高超。
唐初,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都设有太常寺和大乐署等中央音乐机构。
开放两年来,大量的音乐,总务处规模改组,建立了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
1、太常寺唐代掌管礼乐的最好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
《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太常卿之职,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太乐署”和“鼓吹署”是隶属于其中的两个音乐方面的机构。
“太乐署”主管“雅乐”和“燕乐”及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
2、“教坊”和“梨园”直接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
“教坊”是宫廷中训练、培养乐工,传习、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
为唐高祖李渊设置。
全盛时期集中了唐代歌舞乐坊方面的人才精华两千余人。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
因地点设在禁苑宫中的梨园而得名。
内廷的梨园,由宫廷派中官主管,宫外另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
长安有“梨园别教园”,洛阳有“梨园新院”。
梨园的人员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常由唐玄宗亲自指挥排练。
梨园艺人被皇帝称为“梨园弟子”后世的吸取艺人亦统称为“梨园弟子”。
唐梨园由开元二年(714年)创立,至大历十四年(799年)解散,存65年。
二、隋唐时期的器乐发展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
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
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
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三、隋唐时期宫廷音乐1、宫廷燕乐中国隋唐至宋代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
又称宴乐。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
【隋唐音乐】隋代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连续三百余年的混乱局面。
它虽然历年短促,但也使全国人民得到暂时的安宁,社会一度呈现空前的繁荣。
南北音乐得到广泛交流的机会。
隋炀帝执政后到处游乐,挥霍社会财富,并三次攻打高丽,连年征发繁重的捐税与摇役,因此几年内就被隋末农民大起义所推翻。
唐代初年,统治阶级慑于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巨大威力,以隋的盛衰兴亡作为借鉴,实行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繁荣强大的朝代,有了贞观至开元之间一百多年经济上升的局面。
这一时期,统治者的政策比较开明,人民在统一与和平的环境中生活,并持续了较长的时间,这就是唐代音乐文化辉煌发展的基础。
唐代统治者在政治上有充分的自信心。
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宗教、文化、艺术方面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
对于外域东西方各国的音乐文化和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都加以广泛的吸收和发扬。
国内各地和中外各国音乐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作为唐代国都的长安,则成为音乐变化交流的集中地。
另外,唐代最高统治者如唐玄宗等,本人对音乐非常爱好和大力提倡,必然引起社会各阶层人士对音乐的重视、学习和钻研。
当时以汉族音乐“清乐”为主的各族音乐,吸收了外来音乐的有益成分,有了新的发展。
唐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设有专门的音乐机构,在这些机构中,集中了数以千计的“官奴婢”、“宫户”等音乐奴隶,并以无偿摇役的形式,征调各地的艺人“音声人”到各级音乐机构中服役。
由于这些民间音乐家辛勤的创造性劳动,使唐代歌舞大曲为主体的宫廷燕乐得到高度的发展。
天宝十四年(755)的“安史之乱”是盛唐以来社会矛盾的集中表现,从此唐朝的中央政权和地方割据势力发生了长时期的斗争,至唐晚期,这种情况愈益严重。
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种祸乱中受到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各地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只有免于战祸的长江流域,农业和工商业才得到较大的发展,生产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统治者正是依靠在这些地区的暴敛所得,维持着唐王朝的生存。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公元581——960年)——各个音乐领域的综合发展时期一.社会概况公元前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使魏晋时期以来国家战乱、动荡不安以及大面积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
至此,人民开始逐步恢复安定的生活状态,从事生产劳动,一切都在顺利进行。
可当时在大一统的表面下还隐藏着许多割据势力战争的暗流,又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暴政,使得人民对他产生反抗情绪,所以最终使隋炀帝的隋王朝葬送于隋末农民起义中,至此,隋朝灭亡。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政权,举国欢庆,人民的生产生活、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空前阶段,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稳定。
特别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
再者,与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大大加深,从而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曲子、变文和燕乐等这个时期所特有的艺术结晶。
正因为拥有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实践经验,所以在乐律和乐谱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新的进展,公尺谱和琴曲减字谱等。
在乐器和器乐方面,对其演奏技术的变革和创新也成为当时的一个亮点。
根据等级制度,创建了一系列的音乐机构,分担着不同的任务。
安史之乱过后,统治阶级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一些有着现实主义思想的文学家和理论随之诞生。
二.曲子、变文和燕乐l 曲子与魏晋时期的相和歌和清商乐一样,曲子也是经过民间的发展,然后被专业人员加工而形成的。
“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王灼《碧鸡漫志》可见,曲子是始于隋朝,包括一些山歌、巷里歌谣和小曲,在唐朝时期,曲子得到更大发展。
曲子词(曲子的歌词)在这一时期也备受关注,在今后得到延续变为抒情诗。
曲子也可以作为在城市里面流行的歌曲,称之为“小曲”。
内容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歌曲,这种形式是在山歌流入城镇后,经一些人们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曲子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原因是曲调新颖、节奏欢快、琅琅上口、歌词通俗。
唐朝的音乐与舞蹈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繁荣和开放的时期之一,而在这个辉煌的时代里,音乐与舞蹈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唐朝的音乐与舞蹈文化不仅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而且对后世的音乐和舞蹈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音乐文化1.宫廷音乐唐朝的宫廷音乐是最为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在唐朝,宫廷音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社交和礼仪功能,成为了彰显尊贵身份的象征。
在唐代的文献中,对宫廷音乐的记载非常丰富,描述了各种器乐和宫廷舞蹈的特点和形式。
2.器乐演奏唐朝以丝竹乐器为主,如琴、瑟、箫、笛、钟等,以及东方独有的大鼓、葫芦丝等。
这些乐器在唐朝得到了很高的艺术发展,演奏技巧日趋成熟。
唐代的乐器演奏注重声音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讲究和谐、铿锵和韵律感。
3.音乐剧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音乐剧发展最早的时期之一。
皇宫、寺庙和民间都有举办音乐剧的传统。
在唐代的音乐剧中,既有演唱和对白,也有舞蹈表演。
音乐剧的剧情多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等元素,结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的要素。
二、舞蹈文化1.宫廷舞蹈唐朝的宫廷舞蹈风格多样,形式丰富。
根据记载,唐代共有九种舞蹈形式,包括祭舞、宫舞、乐舞、佛舞等等。
唐代的宫廷舞蹈注重舞姿的优美和舞步的严谨,舞蹈动作流畅而细腻。
2.民间舞蹈唐代的民间舞蹈形式繁多,各地的民间舞蹈风格也有所不同。
民间舞蹈通常以庆祝农业丰收、庆贺喜庆节日或举行婚庆等活动为主题,热情奔放而富有欢乐的气氛。
在唐朝的画像和文学作品中,对民间舞蹈的描绘非常丰富,如《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农民舞蹈场景。
3.舞蹈艺术唐代的舞蹈艺术高度发展,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朝有许多著名的舞蹈家,他们通过创作和演绎各种舞蹈作品,为当时的文化艺术贡献了许多杰出的作品。
结语:唐朝的音乐与舞蹈文化丰富多样,文人墨客们对其也赋予了深厚内涵和高度赞誉。
这一时期的音乐与舞蹈文化的繁荣不仅丰富了当时的艺术生活,而且对后世的音乐和舞蹈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公元581——960年)——各个音乐领域的综合发展时期一.社会概况公元前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使魏晋时期以来国家战乱、动荡不安以及大面积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
至此,人民开始逐步恢复安定的生活状态,从事生产劳动,一切都在顺利进行。
可当时在大一统的表面下还隐藏着许多割据势力战争的暗流,又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暴政,使得人民对他产生反抗情绪,所以最终使隋炀帝的隋王朝葬送于隋末农民起义中,至此,隋朝灭亡。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政权,举国欢庆,人民的生产生活、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空前阶段,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稳定。
特别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
再者,与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大大加深,从而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曲子、变文和燕乐等这个时期所特有的艺术结晶。
正因为拥有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实践经验,所以在乐律和乐谱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新的进展,公尺谱和琴曲减字谱等。
在乐器和器乐方面,对其演奏技术的变革和创新也成为当时的一个亮点。
根据等级制度,创建了一系列的音乐机构,分担着不同的任务。
安史之乱过后,统治阶级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一些有着现实主义思想的文学家和理论随之诞生。
二.曲子、变文和燕乐l 曲子与魏晋时期的相和歌和清商乐一样,曲子也是经过民间的发展,然后被专业人员加工而形成的。
“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王灼《碧鸡漫志》可见,曲子是始于隋朝,包括一些山歌、巷里歌谣和小曲,在唐朝时期,曲子得到更大发展。
曲子词(曲子的歌词)在这一时期也备受关注,在今后得到延续变为抒情诗。
曲子也可以作为在城市里面流行的歌曲,称之为“小曲”。
内容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歌曲,这种形式是在山歌流入城镇后,经一些人们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曲子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原因是曲调新颖、节奏欢快、琅琅上口、歌词通俗。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第一节宫廷音乐机构隋唐时期为了适应宫廷音乐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建立起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体系的音乐机构,乐工达数万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属历代之冠。
太常寺是隋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太长卿主管。
属太常寺(简称太常)管辖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而属宫廷管辖的有教坊和梨园。
一、大乐署是唐代管辖雅乐和燕乐的音乐机构,且负责对女子乐工的训练与考核。
它是太常寺所管辖的音乐机构之一。
详见书48页。
二、鼓吹署是太常寺下属的另一音乐机构,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其规模从数百人至千人。
三、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的机构,在隋代便已设立(《隋书·音乐志》)。
到了唐初,在宫中设立内教坊,但归太常寺管理。
到了唐开元二年(714),除宫廷内教坊外,又在宫外设立了左、右二教坊,此后宫中派教坊使管理,不再辖署太常寺。
在唐代教坊有五处:宫廷内教坊、西京的左、右教坊、东京的左、右教坊。
唐全盛时,教坊有乐工近两千人。
在五处教坊中宫廷的乐工技术最为全面,宫外的左教坊善舞,右教坊善歌。
教坊中女乐人分为三类:第一类,天资聪颖、才华出众的女性住宜春院,成为“内人”或“前头人;第二类,声色技艺稍次的女乐,其身份地位低于内人,住云韶院,称为“宫人”;第三类,曲*弹家,是由平民女子选入宫中,练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乐器的女乐。
前前两类以歌舞擅长,常由皇帝“进点”出舞或唱歌,后一类专习乐器,有时也夹在舞队充数。
四、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
法曲是一种有歌、舞、有乐器演奏的精致歌舞曲,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
唐代梨园有三个:宫廷有一处,也是最重要的梨园,有男艺人三百,女艺人数百名。
第二个梨园在西京,属西京太常寺管辖的“太常梨园别教院”,演习法曲,并担任新作品排练,人数约一千人左右。
第三个梨园是东京洛阳太常寺管辖的“梨园新院”,表演范围较广,约有一千五百人。
简述隋唐时期音乐文化特点隋唐两代,政权统一。
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域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
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
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俄国萨马尔汉)乐、安国(今俄国布哈拉)乐、天(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
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
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
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
见于《教坊录》著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
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
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
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
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
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
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
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
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